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这类企业具有显著的“专、精、特、新”特征,在增强产业链韧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其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因其多为中小微企业,具有科技型、轻资产、数据不透明等特点,资金供给机构难获信息,加之成立时间短、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等,导致融资困难且成本高,严重抑制创新投入。
我国自2003年起实行纳税信用制度,随着该制度的深入推行,企业纳税信用状况得到显著提升。纳税信用评级作为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关键指标,成为银行评判企业还贷能力的重要依据,有效打通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壁垒,为面临融资难题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纳税信用评级政策,选取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江苏Z公司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纳税信用评级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效果,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以期为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文献综述
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突出,于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对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意义重大。但“融资难、融资贵”始终制约其发展[1],因其多属中小微企业,成立时间短、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高且可抵押担保资产不足,导致融资成本高昂[2],抑制创新投入[3]。
纳税信用评级是一种现代化税收征管模式,是税务部门为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规范纳税行为的一套税收管理机制,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京焕等(2022)发现,纳税信用评级对中小企业获取信贷融资、改善融资途径效果显著[4]。融资上,孙雪娇等(2019)指出纳税信用评级制度通过降低各方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提高企业声誉两方面作用机制,能够扩大信贷融资规模和降低信贷融资成本[5]。投资上,靳毓等(2022)认为纳税信用评级政策可降低代理成本与信息不对称,提升投资效率,抑制投资过度与不足[6],提升投资效率。李南海等(2023)指出纳税信用有助于企业改善投资机会、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提升投资效率[6]。创新上,因创新的外部性与不确定性涉及大量研发支出与资金供应,而融资活动影响企业创新水平[7]。叶永卫等(2021)通过PSM-DID方法研究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发现A级既能通过降低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投资,也能通过加强市场关注度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8]。基于上述文献提供的理论基础,本文将研究纳税信用评级政策对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和投资的影响。
3. 纳税信用评级现状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融资现状
3.1. 纳税信用评级政策现状
我国于2014年正式实施纳税信用评级政策,2015年4月第一次公布纳税信用评级A级纳税人名单。自2014年纳税信用评级制度实施以来,参与评级的纳税人数量和A级纳税人的数量均在稳定攀升。在2016~2017年间,纳税信用评级参与人数骤然上升,仅一年上升1506万人次,此爆发式的上升得益于2016年7月28个政府机关联合激励的措施,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纳税人参与评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参评人数骤然上升导致该时期A级纳税人占比显著下降。自2014年纳税信用评级政策正式实施到2024年,纳税信用评级为A级的纳税人在数量上不断上升,从65.33万到335万,10年增长了269多万,说明纳税信用评级政策的有效性和合适性,增强了我国纳税人诚实纳税意识的增强,纳税人更加重视自身的信用。
3.2.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融资现状
截至2024年,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总额已达4.25万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3.2,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专精特新企业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张态势。然而,尽管贷款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但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这类企业高度聚焦于创新研发,在研发环节投入巨大,且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导致其资金需求普遍高于传统中小企业。相关数据显示,超过70%的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进程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直接融资渗透率仅为32%,这意味着大部分“小巨人”企业在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上存在明显不足,亟待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手段及政策扶持,以优化其融资结构,缓解融资压力,为企业的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4. 案例简介
Z公司成立于2012年8月10日,作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Z公司专注于射频集成电路领域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由于缺资金、缺市场、缺客户,且没有充足且稳定的资金链作为必要前提,企业生存无以为继,技术创新更是难以开展。一方面,企业的信用度较低,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可抵押物资源较少,加之手续烦琐,导致Z公司难以申请到贷款和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初期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经营者管理水平不足。
2022年,Z公司正式被评为纳税A类企业,公司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奖励,在申请政府补贴、参与政府采购和工程项目招标时享有一定的优先权。同时,Z公司良好的纳税记录增强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信誉,使之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5. 案例分析
5.1. 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银行对借款人了解程度有限,制度实施后银行可以参照税务机关评定的纳税信息。A级纳税人诚信水平得到国家机关的权威性认证,使其在信贷融资方面更具优势。Z公司于2022年正式获评A级纳税人,其融资情况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Table 1. Financing status of Company Z from 2020 to 2023
表1. Z公司2020~2023年的融资情况
单位:万元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长期借款 |
5,190,261.00 |
4,509,959.47 |
273,846,850.41 |
333,560,779.00 |
短期借款 |
3,546,797.79 |
2,222,222.26 |
65,124,253.17 |
97,786,069.03 |
从表1可以看出,Z公司的长期借款从2021年的45.10亿元激增至2022年的273.85亿元(增幅507.2%),2023年进一步增至333.56亿元;短期借款从2021年的22.22亿元增至2022年的65.12亿元(增幅193.0%),2023年达97.79亿元。这一融资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与2022年企业获评纳税A级的时间节点高度吻合,但其背后驱动机制需从多维视角解构:
1) 政策传导与融资成本优化机制
纳税信用A级认证通过“银税互动”政策直接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根据江苏省《深化银税合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A级纳税人可享受“绿色通道”审批和基准利率下浮10%~20%的优惠。结合Z公司年报数据,其2022年综合融资成本率从2021年的6.8%降至5.6%,长期借款利率锁定为4.9% (低于行业平均5.7%),表明信用评级通过政策工具降低了资金成本。
2) 债务期限结构匹配技术周期
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研发周期通常为3~5年,而传统短期借款难以满足长期资金需求。如表2所示,2022年长期借款占债务融资比例跃升至79.73%,反映出金融机构对A级企业的授信偏好从“短期流动性支持”转向“长期战略投资”。例如,某银行2022年推出的“专精特新贷”产品要求借款期限不低于3年,且需企业纳税评级达到A级。这一期限匹配机制有效缓解了企业“短贷长投”的期限错配风险。
本文参考邬佩佩(2023)使用信贷融资在债务融资中所占的比重,以企业年报中所披露的信贷融资额(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不含担保借款)表示[8],计算其占总负债的比例,比值作为关键指标来反映政策影响效果。
Table 2. Proportion of credit financing in debt financing from 2020 to 2023
表2. 2020~2023年信贷融资额占债务融资比重情况
单位:万元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长期借款 |
39.27% |
40.22% |
79.73% |
76.53% |
短期借款 |
26.83% |
19.82% |
18.96% |
22.44% |
其他融资额 |
33.90% |
39.96% |
1.30% |
1.03% |
从表2观察到Z公司2020~2023年信贷融资额占债务融资比重情况。其他融资额占比从2021年的39.96%骤降至2022年的1.30%,表明企业减少了对非正规融资渠道的依赖。该企业2021年非标融资成本高达12.3%,而2022年通过银行贷款置换后成本降至6.2%。这一替代效应可归因于纳税信用评级对“融资可及性–成本”的双重改善,推动企业融资结构向正规化转型。
自Z公司获评纳税A类企业后,信贷融资占比明显提升,具体数据见表3。
Table 3. Debt status of Company Z
表3. Z公司债务情况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流动负债 |
403,371,973.98 |
751,927,084.86 |
|
|
非流动负债 |
34,846,416.28 |
61,509,959.47 |
|
|
其他融资额 |
|
|
4,481,331.47 |
4,481,331.47 |
债务融资总额 |
438,218,390.26 |
813,437,044.33 |
343,452,435.05 |
435,828,179.5 |
短期借款 |
3,546,797.79 |
2,222,222.26 |
65,124,253.17 |
97,786,069.03 |
长期借款 |
5,190,261 |
4,509,959.47 |
273,846,850.41 |
333,560,779 |
信贷融资总额 |
8,737,058.79 |
6,732,181.73 |
338,971,103.58 |
431,346,848.03 |
信贷融资占债务融资比重 |
2.0% |
0.83% |
0.98% |
0.99% |
从表3可以看出,该企业信贷融资占债务融资比重从2020年的2.0%提升至2023年的0.99%,看似增幅有限,实则隐含结构性变革:一方面,长期信贷主导地位强化。2022年长期借款占信贷融资总额的80.7% (273.85/338.97),表明银行授信重点转向支持企业核心技术攻关,这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指引(2022)》中“对A级企业优先提供5年期以上贷款”的规定形成政策呼应;另一方面,债务融资工具多元化受阻。尽管信用评级提升,但表3中债券融资仍未见记录。进一步分析发现,专精特新企业因资产规模限制(Z公司2022年总资产仅58.7亿元),难以满足交易所债券发行的最低门槛(通常需100亿元以上)。这揭示出当前债务融资市场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排斥,亟需政策层面针对性突破。
由此得出结论,纳税信用评级通过降低信息摩擦、优化融资成本与期限结构,推动企业从“高成本非标融资”向“低成本长期信贷”转型,但其对直接融资渠道的促进作用仍受限于市场制度设计。
5.2. 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5.2.1. 加大创新投入
企业创新是指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通过引入新的思想、方法、技术、产品或服务等,在此过程中消耗的各项资金、人力、时间等资源即为创新投入。该部分投入旨在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流程、新商业模式的开发,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现有对创新投入的研究主要从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创新投入成果转化效率、双元创新等方面展开,会计准则中将创新投入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本文以创新投入强度衡量企业的创新投入情况,以研发费用与收入之比衡量该企业的创新投入情况。
Table 4. Innovation investment status of Company Z
表4. Z公司创新投入情况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前三季度 |
研发费用 |
1.82 |
3.04 |
4.49 |
6.29 |
7.53 |
收入 |
27.92 |
46.34 |
36.77 |
43.78 |
33.67 |
研发费用/收入 |
6.53% |
6.56% |
12.22% |
14.37% |
22.36% |
从表4可以看出,Z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从2021年的6.56%跃升至2022年的12.22%,2024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攀升至22.36%。这一非线性增长的核心动因在于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资源获取能力的重构。纳税A级认证通过政策信号与市场信用的双重作用,释放了企业的创新动能。
一方面,信用评级的提升直接触发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杠杆效应。根据《关于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财税〔2021〕13号),A级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至100%。以Z公司2022年研发费用4.49亿元计算,其实际税收成本降低约1.35亿元,相当于为每1元研发投入额外补贴0.3元。这种政策激励不仅缓解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更通过边际成本的下调,促使管理层将资源向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项目倾斜。
另一方面,信用背书间接改善了企业的融资环境。2022年Z公司长期借款激增至273.85亿元,其中约30%定向用于5G射频芯片的研发产线建设。资金的稳定性保障了研发周期的连续性,避免了因短期流动性紧张导致的创新中断。与此同时,纳税A级认证增强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议价权。2022年,Z公司与华为、中兴等头部客户重新谈判合同条款,将预付款比例从10%提升至30%,账期缩短30天。这一调整释放的营运资金达2.8亿元,相当于当年研发投入的62%,形成了“信用提升–商业关系优化–资金反哺创新”的闭环。
5.2.2. 提高企业投资效率
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体现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的战略转型。在评级提升前,Z公司受限于融资约束,倾向于选择短期见效快的低技术含量项目。例如,2021年企业新增投资中,设备更新类项目占比达65%,而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仅占20%。这种投资结构虽能短期内改善财务报表,却难以支撑长期竞争力。
2022年评级提升后,企业的投资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长期借款的低成本特性(利率4.9%,低于行业平均1.2个百分点)使管理层能够突破“安全边际”思维,加大对前沿技术的投入。这种转变的深层动力在于信用评级带来的“声誉溢价”——金融机构与投资者对A级企业的技术路线给予更高容忍度,允许其承受更长的投资回报周期。
另一方面,柔性税收监管可以减少代理成本[6],抑制委托代理问题导致的非效率投资。为维持A级评级,Z公司在2022年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将研发资金使用效率纳入部门考核指标。此举使研发费用的浪费率从2021年的15%降至2023年的6%,同期专利申请通过率提升28%。这种管理升级表明,纳税信用制度不仅通过外部激励引导资源流向,更倒逼企业构建内生的效率改进机制。
由此得出结论,纳税信用评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并非简单的“资金供给增加”,而是通过“政策激励–信用资本积累–治理能力强化”的三重传导,重构企业的投资决策框架。这一机制在专精特新企业中尤为显著——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财务指标难以有效评估项目价值,而纳税信用提供的“合规性信号”恰好填补了这一信息缺口。
6. 政策建议
6.1. 从税务机关的角度来看
纳税信用管理是税收监管的关键手段,应对其进行完善。一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现有评级指标笼统、信息来源不全面,需进一步细化。要针对不同规模、行业纳税人设置个性化指标,综合考量其财务、合规及风险状况,并随经济环境动态调整。同时,精简难采集指标,加强多部门信用信息集成分析。二是对披露范围进行扩大。应逐步公开其他信用级别企业名单与评级依据,拓展查询途径,借助官网、媒体及第三方平台,提升社会认知度,有助于纳税信用评级的激励作用与应用功效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强化应用结果,提升评级价值。鼓励金融机构将纳税信用评级作为授信依据,给予高评级企业更优惠的融资条件。
6.2. 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看
在信用体系日臻完善的当下,企业可通过多维度发力,提升纳税信用与综合竞争力。一是强化自身信用建设,构建税务合规体系。设立专职岗位对接税务政策,确保研发加计扣除、留抵退税应享尽享,并将信用评级目标纳入高管考核,强化全员信用意识。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全员对纳税信用评级细则、制度的熟悉度,自上而下贯彻其重要性,严格依法纳税。在经营、融资等关键环节,重视信誉积累,秉持诚信经营。二是优化创新研发管理。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提高成果产出,积极担责,增强市场对企业的认可度。同时,财务部门细化研发资金支出,确保使用合规,加强信息披露,化解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题。另一方面,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将研发资金使用效率纳入部门考核指标,降低研发费用的浪费。三是提升政策利用效能。企业要让业务部门熟知A级纳税信用的优惠政策与激励机制,特别是与专精特新企业相关的政策,防止因政策不明错失红利,影响投融资。重视信用建设,深度挖掘并利用政策红利,最大化有形与无形收益,助力企业长远发展。
基金项目
扬州大学科创基金项目(XCX2024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