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调查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表明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协调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破解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空缺等困境的关键举措[1]。
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上[2]-[6],对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的关注稍显不足,但也有一些研究成果:苏荟[7]等分析了南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胡德平[8]认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想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根本任务,就需要增强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阎世平[9]等从规模、结构、效益三个维度对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契合度进行了分析。现有研究多为时间维度,缺少空间视角,对二者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多为回归分析等传统方法。因此,本文以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为评价年份,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地理探测器探寻影响因素。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指标体系构建
Table 1.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表1. 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项目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代码) |
项目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代码) |
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 |
入学机会 |
中职教育毛入学率(%)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经济规模 |
GDP(万元) |
中职学校招生强度(%) |
财政收入(万元) |
发展规模 |
每十万人口中职教育
平均在校生数(人) |
经济结构 |
第二产业 占GDP比重(%) |
中职教育校均在校生数(人) |
教育质量 |
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本科及以上占比) (%) |
第二产业 占GDP比重(%) |
中职学校学生毕业率(%) |
经费投入 |
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元) |
经济质量 |
人均GDP(万元) |
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元) |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办学条件 |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
生均图书量(册)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本研究借鉴已有的指标体系[10]-[12],分别构建了由入学机会等5个一级指标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由经济规模等三个层面建立的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2.2. 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来测度各省(区、市)中等职业教育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包括三个步骤:首先,为了消除不同指标的量纲与量级不同,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消除量纲差异,因指标均为正项指标,指标标准化计算如下:
(1)
其中,
表示第
研究区的第
个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表示第
研究区的第
个指标值;
和
分别表示第
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二步,确定各指标权重。为优化权重,减少专家经验判断造成的主观偏差,本研究运用客观赋权中的熵权法获得中等职业教育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各指标权重[12]。
,
,
(2)
式中,m为指标的年份;
为在第
个指标下的比重;
为第
项指标的熵值;
为指标
的权重。
最后,根据计算出的各指标权重,计算各评价单元在第i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状况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
。
(3)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计算公式如公式4所示[13]:
,
,
(4)
、
分别表示中等职业教育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C代表耦合度,取值一般在0、1之间;T表示中等职业教育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发展系数;a、b表示特定权重,由于两者同等重要,因此取0.5;D表示耦合协调度。
参考相关研究[14] [15],耦合协调度的分级如表2所示。
Table 2. Divis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stage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表2. 中等职业教育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阶段的划分
耦合协调度D |
(0, 0.1) |
[0.1, 0.2) |
[0.2, 0.3) |
[0.3, 0.4) |
[0.4, 0.5) |
[0.5, 0.6) |
[0.6, 0.7) |
[0.7, 0.8) |
[0.8, 0.9) |
[0.9, 1) |
耦合协调类型 |
极度
失调
(I-1) |
严重
失调
(I-2) |
中度
失调
(I-3) |
轻度
失调
(II-1) |
濒临
失调
(II-2) |
勉强
协调
(III-1) |
初级
协调
(III-2) |
中级
协调
(III-3) |
良好
协调(IV-1) |
优质
协调
(IV-2) |
2.4. 地理探测器
(5)
为某因子对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力;
和
分别为评价单元和全区域的方差;
为研究区的评价单元数。
取值范围为[0, 1],
值越大,该因子对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影响越大[16]。
2.5. 数据来源
教育事业发展数据主要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经费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人口数据则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部分数据来自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网。
3. 结果与分析
3.1. 耦合协调度的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1)~(4)计算得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省域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具体见表3。
Table 3.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表3. 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
序号 |
地区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耦合协调度 |
耦合协调类型 |
耦合协调度 |
耦合协调类型 |
耦合协调度 |
耦合协调类型 |
1 |
北京市 |
0.618 |
初级协调 |
0.7192 |
中级协调 |
0.871 |
良好协调 |
2 |
天津市 |
0.569 |
勉强协调 |
0.589 |
勉强协调 |
0.597 |
勉强协调 |
3 |
河北省 |
0.496 |
濒临失调 |
0.527 |
勉强协调 |
0.546 |
勉强协调 |
5 |
内蒙古自治区 |
0.511 |
勉强协调 |
0.529 |
勉强协调 |
0.558 |
勉强协调 |
6 |
辽宁省 |
0.507 |
勉强协调 |
0.505 |
勉强协调 |
0.541 |
勉强协调 |
7 |
吉林省 |
0.516 |
勉强协调 |
0.539 |
勉强协调 |
0.548 |
勉强协调 |
8 |
黑龙江省 |
0.481 |
濒临失调 |
0.479 |
濒临失调 |
0.498 |
濒临失调 |
9 |
上海市 |
0.641 |
初级协调 |
0.702 |
中级协调 |
0.795 |
中级协调 |
10 |
江苏省 |
0.586 |
勉强协调 |
0.619 |
初级协调 |
0.672 |
初级协调 |
11 |
浙江省 |
0.581 |
勉强协调 |
0.612 |
初级协调 |
0.675 |
初级协调 |
12 |
安徽省 |
0.455 |
濒临失调 |
0.483 |
濒临失调 |
0.527 |
勉强协调 |
13 |
福建省 |
0.473 |
濒临失调 |
0.512 |
勉强协调 |
0.567 |
勉强协调 |
14 |
江西省 |
0.419 |
濒临失调 |
0.444 |
濒临失调 |
0.469 |
濒临失调 |
14 |
山西省 |
0.445 |
濒临失调 |
0.481 |
濒临失调 |
0.529 |
勉强协调 |
15 |
山东省 |
0.529 |
勉强协调 |
0.569 |
勉强协调 |
0.583 |
勉强协调 |
16 |
河南省 |
0.458 |
濒临失调 |
0.476 |
濒临失调 |
0.485 |
濒临失调 |
17 |
湖北省 |
0.469 |
濒临失调 |
0.501 |
勉强协调 |
0.524 |
勉强协调 |
18 |
湖南省 |
0.435 |
濒临失调 |
0.462 |
濒临失调 |
0.514 |
勉强协调 |
19 |
广东省 |
0.501 |
勉强协调 |
0.558 |
勉强协调 |
0.632 |
初级协调 |
20 |
广西壮族
自治区 |
0.391 |
轻度失调 |
0.422 |
濒临失调 |
0.451 |
濒临失调 |
21 |
海南省 |
0.385 |
轻度失调 |
0.409 |
濒临失调 |
0.429 |
濒临失调 |
22 |
重庆市 |
0.432 |
濒临失调 |
0.472 |
濒临失调 |
0.511 |
勉强协调 |
23 |
四川省 |
0.442 |
濒临失调 |
0.463 |
濒临失调 |
0.525 |
勉强协调 |
24 |
贵州省 |
0.372 |
轻度失调 |
0.401 |
濒临失调 |
0.445 |
濒临失调 |
25 |
云南省 |
0.401 |
濒临失调 |
0.429 |
濒临失调 |
0.468 |
濒临失调 |
26 |
西藏自治区 |
0.409 |
濒临失调 |
0.451 |
濒临失调 |
0.521 |
勉强协调 |
27 |
陕西省 |
0.408 |
濒临失调 |
0.451 |
濒临失调 |
0.485 |
濒临失调 |
28 |
甘肃省 |
0.391 |
轻度失调 |
0.428 |
濒临失调 |
0.455 |
濒临失调 |
29 |
青海省 |
0.359 |
轻度失调 |
0.375 |
轻度失调 |
0.411 |
濒临失调 |
30 |
宁夏回族
自治区 |
0.385 |
轻度失调 |
0.431 |
濒临失调 |
0.481 |
濒临失调 |
31 |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
0.403 |
濒临失调 |
0.419 |
濒临失调 |
0.461 |
濒临失调 |
从表3可知,各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仅有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在2015年略有波动。从耦合协调类型来看,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云南省、陕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个省(区、市)没有变化,其他20个省(区、市)的协调等级均有所上升。究其原因,可能是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产业转型,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地方政府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增加了资金投入等。但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达到良好协调和中级协调的仅有北京市和上海市,因此,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注仍需持续加强。
根据协调类型演变特征,可将各省划分为等级稳定型、单级跃升型和多级跃升型。等级稳定型为前述11个省(区、市),其中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山东省5个省(区、市)一直为勉强协调型;黑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云南省、陕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个省(区、市)一直为濒临失调型。单级跃升型指十年间该省的耦合协调度实现了一个等级的提升,共有19个省份属于这一类型。具体而言,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甘肃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了从轻度失调到濒临失调的转变;安徽省、河北省、福建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实现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的转变;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实现了从勉强协调到初级协调的转变;上海市实现了从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的转变。多级跃升型指十年间该省的耦合协调度实现了多个等级的提升,仅有北京市属于这一类型,具体而言,先从初级协调转为中级协调再发展为良好协调。
为进一步阐述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按照一般的东中西分类标准对三大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比较(表4)。
Table 4. National and region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表4. 全国及各区域耦合协调度
区域 |
2010年 |
2015年 |
2020年 |
耦合协调度 |
耦合协调类型 |
耦合协调度 |
耦合协调类型 |
耦合协调度 |
耦合协调类型 |
全国 |
0.467 |
濒临失调 |
0.499 |
濒临失调 |
0.541 |
勉强协调 |
东部 |
0.535 |
勉强协调 |
0.575 |
勉强协调 |
0.628 |
初级协调 |
中部 |
0.459 |
濒临失调 |
0.483 |
濒临失调 |
0.512 |
勉强协调 |
西部 |
0.409 |
濒临失调 |
0.439 |
濒临失调 |
0.481 |
濒临失调 |
整体上看,全国三大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均为上升趋势,呈现为稳定的“东部 > 中部 > 西部”的空间格局。2010年~2020年,全国耦合协调度均值从0.467增长到0.541,处于濒临失调转为勉强协调状态,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状况的改善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从时间上看,10年来耦合协调度展现出上升趋势,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耦合协调性也同时提高。从耦合协调度等级上看,东部地区从2010年和2015年的勉强协调转为2020年的初级协调,中部地区从2010年和2015年的濒临失调升至2020年的勉强协调,而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等级一直未变,均为濒临失调。
3.2. 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照相关研究,选取6个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间协调发展的因素,以2020年为例,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因子与协调度指数进行离散化,通过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功能,最终得到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因子与协调度指数空间分异的因子探测结果,见表5。
Table 5. Geographical detector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表5. 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器结果
因素 |
指标 |
q-statistic |
p-value |
经济实力 |
人均GDP(元) |
0.231 |
0.431 |
人力资本存量 |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0.425 |
0.000 |
对外开放程度 |
地区进出口总额/GDP |
0.362 |
0.000 |
政府支持程度 |
中职办学经费中政府投入比例 |
0.251 |
0.352 |
市场化水平 |
第三产业增加值/GDP |
0.517 |
0.000 |
中职依赖度 |
中职学历就业人员相对规模 |
0.165 |
0.326 |
根据地理探测结果,经济实力、政府支持程度和中职依赖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对耦合协调度的作用不显著。人力资本存量、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且q值较大,表明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大,表现为“市场化水平 > 人力资本存量 > 对外开放程度”。
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输送了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支持。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就没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会制约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实力分析显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经济实力不一定会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同理,政府支持程度和中职依赖度也是同样关系,可能是这三者对中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其与外界的经济联系就越频繁,越有利于吸取外商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接触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机会更多,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以及技术技能产出的需求更旺盛,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人力资本作为行为主体,在促进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知识技能的传承与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等重要工作。优质的人力资本能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两者的良性耦合协调。
市场化水平对于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当市场化水平较高时,社会的生产资料会以极高的效率流动,本就有助于中等职业院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连接社会与市场需求,同时也能通过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省域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水平,运用地理探测器探寻了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 从时间趋势上看,各省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从相对差距来看,呈现为稳定的“东部 > 中部 > 西部”的空间格局。2) 地理探测器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子。
针对研究结果,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升耦合协调度:一是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两大系统均衡发展,特别是发展经济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二是立足区域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协调政府市场关系。
基金项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度分支机构科研课题(ZJ2024A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