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应用探究——以南宁市四中为例
Exploration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Taking Nanning No.4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摘要: 文章对个性化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探讨将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的意义。接着,以南宁市四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当前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相关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由此针对问题进行正确归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能更有效地促进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个性化教学实践提供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personalized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moral and legal classrooms. Next, taking Nanning No.4 Middle Schoo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adopt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tatus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lassrooms. Based on this, it explores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 and correctly attributes the problems accordingly. Finally,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roposed in the hope of more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personalized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and providing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exploring personalized teaching practi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thics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文章引用:刘晓晴, 陈思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应用探究——以南宁市四中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4): 544-55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4321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教育工作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快速发展,个性差异日益显著,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个性化教学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实践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记忆,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如何将个性化教学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个性化教学的概念、理论基础及使用原则

(1) 概念:邓志伟教授认为:“个性化教学是针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认为教学就是重视学生个性与个别性的充分发挥,学生在个性化教学中可以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能够按照自我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个性化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灵活,通过个别教育和小组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在个性发挥上得到充分的成长[1]。”学者李如密认为:“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2]。”杨庆荣教授认为:“教师作为个性化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3]。”学者石砾认为:“个性化教学旨在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它强调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能[4]。”

经查阅、整理相关文献,笔者认为:个性化教学就是在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根据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兴趣来进行教育。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学形式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其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提供多样的教学资源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育机智,学生是否能真正的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2) 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和学习风格,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促进知识建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拥有多种智能,且发展程度不同。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智能。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其学习需求、兴趣和能力,设计符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多元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变化,提供及时反馈和指导。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道德与法治课程采用个性化教学的策略。课前: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分层设计:根据学情分析结果,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资源准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文本、视频、案例等,供学生自主选择。课中:情境创设: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辩论等活动,促进思维碰撞。角色扮演: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个性化作业:设计分层、弹性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个别辅导: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3. 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状况及成因,并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策略,本次探究选择了广西南宁市四中作为调查地点,为保证材料的真实性,本次探究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观摩教学等形式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和分析,增强了文章写作中的数据支持,为论文的撰写提供数据支撑,以此探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个性化教学的成效和不足,提出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3.1. 南宁市四中道德与法治个性化教学情况抽样调查

3.1.1. 调查目标

近些年在《新课标》指引下,个性化教学备受教育者的关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个性化教学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个性化教学的独特优势有所展现,另一方面在实践的细节中也显露出不足。本次调查目的旨在了解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个性化教学的实践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期望能为个性化教学实践的逐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3.1.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南宁市四中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其中七年级学生占比32.31%,八年级学生占比32.31%,九年级学生占比35.38%。教师访谈问卷调查对象为南宁市四中三个年级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任课教师。

3.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形式进行,面向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5份,回收有效份数195份,回收率98%,有效率100%。此外,还向26名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教师访谈问卷共26份,回收有效份数26,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并进行实地访谈和观摩课堂教学、问卷设计等调查方法。主要调查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个性化教学的实施现状。

3.2. 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成效

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以及对任课教师的访谈记录整理与分析,发现个性化教学在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是有一定成效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兴趣

在回答“个性化教学是否提高了你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中,有27.95%和44.1%的学生选择了“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只有17.9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太大帮助”。可见南宁市四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个性化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也证明了合理运用个性化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3.2.2. 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回答“个性化教学是否有助于你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一问题时,有45.64%和41.54%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帮助”和“有些帮助”的选项,仅有12.82%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帮助”的选项。表明了南宁市四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个性化教学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对于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将抽象的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

3.2.3.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回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个性化教学中,教师是否经常与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和互动?”这一问题时,有40.03%和30.26%的学生选择和“总是”和“偶尔”的选项。表明了宁明某中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个性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开展开放式的讨论和互动,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得到了问题反馈,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多,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彼此了解。

3.3. 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尽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个性化教学的应用已经得到了一些成效,但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 教师对于个性化教学认识不足

问卷调查中,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在回答“您对个性化教学理念认识的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时,有12.5%的教师选择“非常了解”,37.5%的教师选择“比较了解”,37.5%的教师选择了“不太了解”,还有12.5%的教师选择了“不了解”,说明了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其认识不足将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个性化教学的作用,难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3.3.2. 教师个性化教学专业能力不足

学生在回答问题“你对道德与法治老师在个性化教学中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满意吗?”时,只有14.36%和32.82%选择了“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选项,却有21.03%和31.79%的学生选择了“一般”和“不满意”的选项。说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个性化教学还未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个性化教学的专业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

3.3.3. 教师个性化教学设计投入精力不足

在回答“您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时,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的频率为?”这一问题时,只有12.5%的教师选择“经常”、31.25%的教师选择了“偶尔”,此外有43.75%教师选择“很少”和12.5%的教师选择了“没有”。说明当前宁明某中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个性化教学应用频率不高。在回答“您在设计个性化教学所花费的时间大概为?”这一问题时,0~15分钟占比31.25%,15~30分钟占比37.5%,30~60分钟占比18.75%,1个小时以上占比12.5%。由此可知,教师在设计个性化教学时投入时间比较少。

3.3.4.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认识淡薄

在回答问题“在选择学习内容或参与活动时,你更倾向于?”时,有28.72%和43.59%的学生选择“完全听从老师、家长的建议”和“多数情况下听从老师、家长的建议”。只有18.97%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的情况与老师、家长的建议综合考虑”,8.72%的学生选择“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决定”。由此可见,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比较依赖于老师、家长的看法,他们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自身的需求,缺少个性化发展的意识,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只是按照老师、家长的期待进行学习,这种长期被动的状态将会导致其学习动力不足。

3.3.5. 教师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首先,评价的主体单一。在回答问题“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在个性化教学中选择的评价主体是?”时,有51.28%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评价。这表明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还是选择了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失偏颇,忽略了其他主体对于学生的评价,这样便会出现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客观的现象,最终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注重“知识本位”评价。

在对教师访谈过程中发现,教师很少用到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方法,更主要的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更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少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将思想素质正确付诸实践。在回答问题“道法老师对你评价的依据是?”时,有“28.72%”的学生选择了“依据成绩”,“40.51%”的学生选择“成绩为主综合为辅”。由此可见,当前教学评价依据重点还是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违背了教学评价理念的要求。

4. 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对策分析

针对南宁市四中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原因分析,能够发现影响个性化教学实施开展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

4.1. 提升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

4.1.1. 深化教师个性化教学认识

首先,过分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教学理念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转变这一传统教学观念,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要摒弃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其次,教师应深化对个性化教学的理解,认真研究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和要求,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的精神。个性化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会不断涌现。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1.2. 增强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教学技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学习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可以多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设计个性化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案例,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整合校内资源,教师可以与同事、学校图书馆、家长等合作、共享教学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此外,教师需要改进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测试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所面临的困难;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客观全面地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4.1.3. 加强教师个性化教学设计

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情境: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化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体验式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辩论等活动,促进思维碰撞。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项目式学习:设计综合性、实践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个别化指导: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教师对于个性化教学的探索,还需要得到学校的强力支持。首先,需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学校应优化和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教师承担过多的非教育教学任务,使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个性化教学中。其次,除了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外,学校方面也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工作环境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交流活动,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增强教学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实施教师轮岗制度,通过轮岗制度,让教师有机会在不同岗位和年级中工作,以缓解职业倦怠,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拓宽教学视野和积累经验。最后,在学习方面要鼓励教师创新实践。建立奖励机制,对在教学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创新积极性;提供创新平台,组织教学创新大赛、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个性化教学成果的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4.2. 增强学生个性化学习观念

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认识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开放、包容、鼓励表达和探索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声音和观点被重视和接纳;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度给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过程的决策者。其次,要转变学生带有“功利性”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真正理解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而是认识到自己身为国家公民,有义务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坚持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迈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通过实践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尝试新事物,挑战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自尊、自立、自强是成长的重要品质。

4.3. 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检验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重要的一环[5]。它不仅仅是对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的简单反馈,更是促进教学持续优化的关键过程。通过深入的教学评价,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需求、发展进程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为后续的个性化教学调整提供有力的依据。

4.3.1. 完善评价机制,评价主体多元化

首先,提高教师对当前教学评价理念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关键,深入了解新课标评价理念的核心要义,认识到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确保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得到落实。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评价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作品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长在评价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深入沟通,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和支持学校的评价工作。同时,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多元化评价主体的确定,有利于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灵活确定评价标准,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4.3.2.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评价理念,不能只把焦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排名上,也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过程性评价也是综合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取得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此外,以试卷考试作为唯一方式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实施是必然之势。除了传统的卷面考试,还可以设置日常评价观察表,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了解学生情况,促进学生的发展。

5. 结语

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个性化教学是新一轮课改、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必然趋势,个性化教学既是要求,也是责任。本文从个性化教学这一切入点出发,阐述了个性化教学的涵义和理论基础,进而引入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所取得的成效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南宁市四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子,对个性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本文的探究中,可能存在对借鉴资料的研究不够深入和自身学识有限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将个性化教学应用得更好。

NOTES

*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 邓志伟. 个性化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3.
[2] 李如密, 刘玉静. 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9): 37-40.
[3] 杨庆荣. 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 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2): 100-103.
[4] 石砾. 大数据时代高校英语课程个性化教学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12): 62-64.
[5] 中公教育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教育基础知识[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