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抖音、快手、微视等网络短视频平台,凭借制作与传播门槛低、趣味性强等优势,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观看短视频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在碎片化时间进行娱乐的主要方式。然而,在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违背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内容悄然滋生。许多网络短视频通过多模态或多模态组合表意,向受众传递虚假、夸张的信息,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环境。这些不良内容即消极短视频,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他们心理健康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而国内外学者的网络短视频研究方向,多集中于民商法,高等教育等学科,侧重研究著作侵权,高校思政教育等问题。现有研究关于网络短视频多模态与生态环境并不多见。本文即从此角度,搜寻相关网络短视频,对其进行消极网络短视频多模态生态分析,以期分析与对策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 消极短视频对受众生态观影响调查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与分析
随着短视频的普及,用户接触到的内容种类繁多,其中消极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使用行为及其对消极内容的感知与反应,特设计本次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收集了用户的真实反馈,从而为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管理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参与者主要使用抖音作为短视频软件,并且使用频率较高,每天观看1~3小时或超过3小时的受众占据多数。与此同时,如图1,有大部分参与者表示“总是”观看到消极、负面内容,且消极短视频对情绪的影响显著,大半数的人感到情绪低落或沮丧,还有小部分感到焦虑或不安。
参与者普遍认为消极短视频的主要问题在于内容失真或虚假和负面信息过多。在对待消极内容的态度上,大部分人遇到消极短视频时选择立即停止观看,少部分人会举报给平台且认为应严格监管和过滤。
对于短视频平台的改进建议,大部分参与者建议加强用户教育和引导,加强内容审核且希望提供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这表明,参与者对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管理和用户体验有着较高的期待。
Figure 1. Statistic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udience after watching negative short videos
图1. 受众观看消极短视频后表现统计
2.2. 访谈调查与分析
此次调查还邀请了经常观看网络短视频的大学生蔡某进行了访谈。
蔡某几乎每天都会观看网络短视频,且每次观看时长可达半小时至一个小时,但其中大部分为消极网络短视频。对于消极短视频产生的社会影响,蔡某认为它们传递失真信息,会加剧社会焦虑等。蔡某也提出了建议,她认为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监管,避免过于消极或有害的视频传播。同时,个人应致力于增强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力和分析判断力,学会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2.3. 整合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受众对消极网络短视频的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普遍持负面态度,但仍然对平台管理消极内容和用户体验方面抱有较高期待,并明确提出了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加强用户教育、优化内容审核机制以及提供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消极短视频的长期观看可能对个人心理和社会认知产生深层次影响,平台和个人在应对这一问题时承担着双重责任。
总体而言,调查结果揭示了消极网络短视频在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平台改进和个人能力提升的双重路径。未来,平台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建设加强内容管理,而个人则需通过教育和自我提升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共同构建更加健康、积极的网络短视频生态。
3. 多模态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3.1. 多模态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多模态是指文本以外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是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1]。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多种感官,借助多种符号系统实现交际传递的一种话语现象。一直以来,多模态表意屡见不鲜,在短视频迅猛发展的当下更是如此。基于多模态理论与现实网络平台案例,可以发现短视频平台的多模态表意主要涵盖语言表意、图像表意、音乐表意、人物表情表意、身体语言表意、语音语调表意以及模态间的组合表意。
3.2. 生态批评理论
广义生态学指的是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群体与周围环境和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生态批评联结了当代生态思潮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与社会意义[3]。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则主要研究自然中各种物种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作为自然界物种的人与其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4]。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同样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并受其限制,容易存在多种弊病。短视频平台为保持竞争优势,通常深度链接用户网络生态,通过精准构建用户画像和行为分析实现分类管理,逐步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互动空间。用户的喜好很大程度决定了网络短视频业态的发展,而为占据有力生态位,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平台往往借助多模态手段渲染视频,构建虚拟世界让受众失去自我,深陷消极视频。长此以往,短视频作为重要传输媒介却难以向大众传输更优质和多样的文化,行业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健康生态与活力机制。
4. 网络消极短视频多方主体生态观分析
4.1. 消极短视频多方主体生态观
短视频构建者即内容创作者,其目的是创作有吸引力的短视频来吸引观众,分享观点、才艺或生活片段,借此与观众建立联系,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的创作者会把短视频作为商业变现手段,通过广告合作、直播带货等盈利,会根据观众需求和反馈调整创作方向,追求平台曝光和商业价值提升。
短视频平台作为潜在构建者,其目的是吸引和留住用户,通过提供多样化短视频满足用户需求和兴趣,构建健康、稳定且有吸引力的内容生态,推动创作者创作和短视频平台繁荣。平台通过短视频推广和销售拓展营销渠道和变现方式,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平台注重内容多样性、高产和高质量,用算法推荐等提升用户体验,并不断深化与创作者合作,为其提供创作支持和流量扶持。
用户是短视频的消费者和传播者,短视频也是用户获取新闻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其丰富的内容和分发机制能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用户观看时注重与创作者互动和反馈,通过点赞、评论表达喜好,追求良好的平台体验。
4.2. 消极短视频多方主体生态观互动分析
在当前网络环境中,消极短视频广泛传播,严重影响网络生态。其背后是受众、平台、监管等多方主体生态观的失衡。
4.2.1. 内容创作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与多重压力,让许多受众习惯在短视频中寻求多模态感官刺激和发泄心理压力,即兴娱乐带来的快感逐渐促使受众的生态观意识淡薄。短视频构建者则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创作内容,在实际创作中偏向产生夸张失真内容来吸引受众。为留住受众与最大程度获取流量,平台往往疏于监管,甚至通过算法推荐等技术手段将内容精准推送给目标受众。
4.2.2. 商业变现
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商业变现获得收益,如广告合作、直播带货等,平台则通过广告、与创作者的合作等方式实现商业变现。平台的核心目标是获取流量和经济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态观被边缘化。为留住用户,平台在内容筛选和推荐上过度商业化,忽视了自身在内容生态建设中的责任。
4.2.3. 监管与合规
面对海量的短视频内容,监管部门缺乏完善的生态观和有效的监管机制。相关法律法规和审核标准不够细化,难以适应短视频快速发展的变化,监管存在漏洞和滞后性。这使得部分创作者和平台无视规则,传播不良内容,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相关平台需加强对网络环境以及内容的监管和审核,确保内容的合规性和健康性。创作者和受众也需要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遵守平台规则和社会公德。
网络多模态短视频涉及的多方主体在生态观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短视频创作者通过产出优质内容,吸引受众关注和平台支持;平台通过提供技术支撑与流量扶持,助力内容生态走向繁荣;受众则通过消费和互动为创作者和平台带来价值。只有这三方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共同推动短视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反之,任何一方角色的缺失,都可能致使消极短视频泛滥。
5. 消极网络短视频多模态生态批评
我们在短视频平台选取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荒野活动视频、违背道德伦理的网络短剧、三观不正的网络直播这三类典型消极网络短视频作为分析对象,每组5个,对内容与受众留言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5.1. 留言分类与共性分析
5.1.1. 视觉冲击与生态伦理失衡
调查发现,短视频创作者为博取流量往往选用夸张的妆容、服饰、场景等视觉元素,营造戏剧冲突,吸引眼球。例如,网络短剧常以婆媳矛盾、婚外情等为主题,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场景设置,放大矛盾,刺激受众情绪。部分网络主播利用奇装异服、夸张妆容、低俗表演等视觉元素,甚至以打色情擦边球、展示危险行为等方式博取眼球。这种视觉呈现方式通过多模态符号的运用,传播了错误生态价值观,误导公众对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的认知,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5.1.2. 听觉刺激与消费主义
当下流行的短剧通过夸张的音效、背景音乐渲染情绪,例如使用紧张刺激的音乐烘托矛盾冲突,舒缓悲伤的音乐表达负面情绪,引导受众情绪走向,往往让人深陷其中,难以回归现实世界进而刺激短剧消费。平台主播通过大声喊叫、使用低俗语言、播放劲爆音乐等方式刺激受众听觉,部分主播甚至通过制造噪音、模仿动物叫声等方式吸引关注。这种听觉呈现方式不断诱导观众进行打赏、消费以获取利益,将直播内容与商品销售捆绑,传播消费主义观念,加剧资源浪费,阻碍了可持续发展。
5.1.3. 语言诱导与生态价值观扭曲
短视频营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新的动力也随之涌现,推动短视频平台上的商业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一些内容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诱导用户进行消费,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内容:标注着“天降好事”的图像和文字,以“好运”、“中奖”的旗号进行诱导,激情澎湃的音乐辅之以不断劝服购买的声音。这些骗局诱导他们跳进陷阱,给老年人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和心理伤害。此外,还有视频常使用“挑战自我”、“征服自然”等话语,话术诱导观众去砍伐树木,猎捕珍贵动物,将破坏行为美化为勇敢、冒险的象征,误导受众价值观。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将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忽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传播了错误的生态价值观。
6. 应对消极网络短视频的对策
6.1. 提高视频制作门槛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视频制作的门槛不断被降低,公众有了更多参与的可能性。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是发言者,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用户利用多模态话语分享生活,输出不同观点。而在内容多元化的当下,各大短视频平台充斥着大量低智、媚俗且缺乏深度的视频内容,已占据行业主流。基于此,提高短视频行业门槛显得尤为必要。平台应着重培养优质创作者来引领行业,对于消极内容创作者应予以限制与警告。针对同一主题短视频内容相似、用户难以辨别的情况,平台可对头部创作者流量推送,分流重复内容,引导大众创作优质内容,打击博流量、空谈的行为,形成健康生态。同时,建立创作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优质创作者,通过奖励吸引高质量IP入驻,实现多模态高效传播,提升受众审美,形成良好互动。
6.2. 完善内容审核机制
因网络短视频“年龄小”“成长快”的特点,平台如何治理,如何审核监管逐渐成为难题。内容审核的时效性与跨平台监管的协同性成为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而元数据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应对数据治理难题。元数据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信息图谱,包含采集、存储、处理及呈现环节,全面描述了数据资产的属性信息及其关联性。它可以了解数据资产分布及产生过程,尤其在提供元数据分类和建模、血缘关系和影响分析,方便数据的跟踪和回溯方面有着重要作用[5]。在短视频平台的应用场景中,可通过构建元数据注册分类账,管理存储信息,追踪搜索访问记录。这种构架设计不仅能强化数字内容的集约化管理效能,更为版权追溯、内容审核等关键业务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6.3. 创作关注群众需求
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今天,丰富精神生活的创作是主要潮流。创作者需关注真实生活,通过构建日常生活的本真情境,来打破技术与资本营造的消极幻境[6]。在制作短视频时要兼顾考虑传播文化,引发受众思考的目标,能够利用多模态手段言之有物,在采用多模态表意策略时,需避免不和谐的夸张的语言及音乐图像等,做到传递真实信息,凸显主流价值观,助力建设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优质文化,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借助于真实且有正向价值的内容产出,可利于扭转当今网络短视频发展困境,重塑大众视听观念,避免泛娱乐化与自我迷失的加剧,为观众提供符合需求的更为丰富的审美层次与娱乐体验。
6.4.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网络短视频发展需多元协同治理。首先,创作者要重审内容生产机制,以服务民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创作优质作品。其次,平台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在追求商业利益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国家大事和青年成长,完善青少年防沉迷机制,关注用户需求,畅通反馈渠道,支持外部监督,实现行业自律和社会共治。最后,政府层面要加强监管,把控视频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树立行业警戒线,并引入第三方评估。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宿迁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消极网络短视频多模态生态批评话语分析”(项目编号:2024XSJ12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