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高考英语试题研究——以2024年新课标I、II卷和高考英语全国甲卷阅读理解题为例
A Study on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Test Questions Based on the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A Case Stud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2024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apers I & II and National Paper A
摘要: 阅读理解作为各类英语大型考试中分值占比最高的单项,是全面评估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基准,从文本类型、话题类别、认知能力和内容结构四个维度,对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以及全国甲卷三套试题的阅读理解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总结高考阅读理解的命题特点。基于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探讨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并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As the highest-weighted section in major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serves as an effective means fo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integrated language proficiency.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s from three 2024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CEE) English test paper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apers I & II and National Paper A, based on the “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CSE). The analysis framework encompasses four dimensions: text types, thematic categories,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content structures, aiming to summarize the design featur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asks in China’s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uilding on the analytical findings, this paper explores strategic approaches for cultivating English reading competence and provides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 outcomes offer both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enhancing students’ reading proficiency and optimiz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文章引用:刘文慧.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高考英语试题研究——以2024年新课标I、II卷和高考英语全国甲卷阅读理解题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4): 775-78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15

1. “阅读量表”和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方式之一,在个人认知发展和语言能力提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此外,阅读测试作为各类高利害考试(如高考、雅思、托福等)中分值占比最高的单项,始终受到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类测试不仅评估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句法,还深入考查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从本质上看,阅读不仅是读者主动处理文本信息、与文本进行互动的心理语言学过程,也是一个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语言学过程[2]。《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作为我国首个覆盖全学段的英语能力标准,其理论框架融合了交际语言能力模型[3]和认知发展理论[4],构建了“能力–认知–任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量表以“能用英语做什么”为核心理念,将阅读能力细化为9个等级,每个等级均包含文本类型、认知策略、话题范围和语言知识四个子维度[5]。本文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对阅读能力的定义为基础,结合其多维度的能力描述,展开相关研究。

曾用强教授团队对英语阅读能力构建的多维度分级描述框架为学界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研究范式。通过系统梳理其理论框架可以发现(见表1),阅读能力已突破传统认知能力单维评价体系,转而形成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兼顾的双核驱动模型。在认知能力维度,量表构建了三级能力模型——识别与提取、概括与分析、批判与评价,体现了认知发展的递进性特征[5]。值得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显性化表征打破了过往阅读评价重信息处理轻思辨培养的局限,这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形成有效衔接[6]。就知识储备维度而言,量表创新性地将文本类型按功能划分为六种交际类型,这种基于语用功能的分类方式较之传统体裁分类法更贴近真实语言使用场景,为任务型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量表在话题类别维度与课标子话题体系的衔接设计。通过建立标准参照体系,量表既确保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阅读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又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操作的分级指标。而在内容结构维度,从语言结构到显性信息再到隐性信息的三层解构模型,则精准把握了阅读理解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教师设计指向不同认知层次的阅读任务[7]。这种多模态评价体系不仅能为解决阅读能力测评维度单一化的问题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其参数化的分级描述更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了科学的能力对标框架。同时,认知层级与内容结构的对应关系也为阅读测试的题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确保测评工具能全面覆盖不同层级的认知要求。

Table 1. Reading proficiency descriptor parameters

1. 阅读能力描述语参数

项目

描述

文本类型

叙述

绘本故事、儿歌、童谣、故事、寓言、人物轶事、人物传记、小说、日记、诗歌、戏剧等

描写

(人物、地点场景等)描写文、散文

说明

应用文、科普短文、说明书、报纸杂志、数据图表类材料、学术报告(调研报告)等

论述

议论文、演讲稿、社会评论、时事评论、学术文献等

指示

指示类短文、标识、交通指南、操作指南等

交流

应用文、对话、书信等

话题类别

人/事/物/景、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科技、人文、时事热点、哲理等

认知能力

识别/提取

提取、找出、识别、罗列、指出等

概括/分析

区分、辨别、归类、比较、解释、分析、总结、概况、推论、预测等

批判/评价

评价、批判、判断、辩解、欣赏、赏析等

内容结构

语言结构

词义、句子结构、篇章结构、语言特征、修辞手法、语言得体性等

显性信息(内容)

细节信息、具体信息(内容)、故事梗概、主要信息(内容)、主旨大意、关联信息等

隐形信息(内容)

隐含信息(内容、意义)、写作意图、作者观点或态度、美学价值等

然而,既有研究中基于量表理论针对高考命题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会参照曾用强教授团队研发的阅读能力多维度框架,通过文本类型、话题类别、认知能力、内容结构四维评价模型,对2024年三套高考英语真题的12个阅读语篇及其对应试题展开解析,以求探索其在命题上的特点,分析其考察的能力导向。

2. 基于“阅读量表”的试题分析

2.1. 文本类型

通过对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和全国甲卷的阅读理解部分进行文本类别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试卷的阅读语篇主要涵盖了3种文本类型。其中,科普短文最为常见。在12个语篇中,有5篇都是科普短文。同时,应用文出现3次,议论文出现2次,故事类文章只出现了1次。根据表1,科普短文和应用文都属于说明文,议论文和社会评论类文章都属于论述文而故事属于叙述类文章。

结合表2可以看出,新课标I卷中说明文占据了50%的比例,叙述文和论述文各占25%。说明文中,应用文和科普短文各出现一次,分别用于提供实用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介绍。新课标II卷中说明文占据了75%的比例,论述文占25%。说明文中,应用文出现一次,科普短文出现两次,表明该卷对科学知识的介绍较为重视。全国甲卷中说明文同样占据了75%的比例,论述文占25%。说明文中,应用文和科普短文各出现一次和两次,显示出对实用信息和科学知识的双重关注。

Table 2. Textual genre analysis of reading passages in the 2024 NCEE

2. 2024高考阅读语篇文本类别分析

卷别

A篇

B篇

C篇

D篇

新课标I卷

说明–应用文

叙述–故事

论述–议论文

说明–科普短文

新课标II卷

说明–应用文

说明–科普短文

说明–科普短文

论述–社会评论

全国甲卷

说明–应用文

说明–科普短文

说明–科普短文

论述–议论文

综合三套试卷的数据,说明文在阅读语篇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比高达66.7%,其中应用文和科普短文是最常见的子类别。论述文占比为22.2%,叙述文占比为11.1%,显示出说明文在高考阅读测评中的重要性。这种分布反映了高考阅读部分对实用信息和科学知识的重视,同时也兼顾了对学生论述和叙述能力的考查。

2.2. 话题类别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英语命题的价值引领功能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

Table 3. Thematic category analysis of reading passages in the 2024 NCEE

3. 2024高考阅读语篇话题类别分析

卷别

A篇

B篇

C篇

D篇

新课标I卷

社会生活–环保活动

科技–医学

科技–阅读媒介

科技–生物多样性

新课标II卷

日常生活–徒步活动

社会生活–公共事务

科技–创新应用

科技–人工智能

全国甲卷

文化–艺术活动

物–猫

社会生活–公共健康

文化–文学

分析表3可知,2024年高考英语语篇选材与命题设计,通过“价值浸润式”命题策略实现了教育性与测评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高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这些语篇不仅能为考生提供丰富的阅读体验,还能通过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例如,新课标I卷中的A篇介绍了“栖息地恢复团队”(Habitat Restoration Team)的志愿者活动,旨在帮助恢复和保护Marin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清除入侵植物、冬季种植和种子收集等任务。这篇文章不仅提供了参与环保活动的具体信息,还能通过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新课标II卷中的A篇介绍了Carlow秋季步行节(Carlow Autumn Walking Festival)的四条不同步行路线,每条路线都有独特的主题和活动安排,适合不同水平的步行者参与。通过阅读该文章,学生可以激发对自然和户外活动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新课标II卷中的C篇介绍了Babylon Micro-Farm (BMF),一种创新的室内花园系统,旨在缩短食物从生产到餐桌的距离,提供更新鲜、更环保的蔬菜种植解决方案。BMF利用云技术和自动化系统,实时监控植物生长,减少水资源消耗,并避免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此外,BMF无需使用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进一步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文章还提到,BMF员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如步行或骑车上班、鼓励回收和减少塑料使用。文章不仅介绍了创新的农业技术,还能通过BMF的理念和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生活方式。全国甲卷中的D篇讲述了作者在大学时期通过与教授讨论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结局,领悟到故事结局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让人喜欢,而在于是否适合角色和故事本身。这一领悟改变了作者对阅读和写作的看法,使其更懂得根据不同类型的作品选择阅读内容,同时也意识到写作结局的难度。通过教授引导作者思考结局的合理性,学生可以学会从更深层次分析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喜好上,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2024年高考英语语篇的话题设置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在多个层面获得成长:通过语篇内容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同时促进人格健全与意志锤炼。这些语篇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展现了“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

2.3. 认知能力

2024年新课标I、II卷和高考英语全国甲卷中各有15道阅读选择题。通过对2024年高考英语阅读语篇的设问进行分析,并对相同认知能力的题目进行合并,可以得出结论:2024年高考阅读理解考查以信息的识别/提取和概括/分析为主,其中识别/提取占比最高,是阅读部分考查的主要认知能力;批判/评价在新课标II卷和全国甲卷中未涉及,在新课标I卷中有一道题目指向对学生批判/评价能力的考查(见表4)。

Table 4. Cognitive ability assessment analysis of reading passages in the 2024 NCEE

4. 2024高考阅读语篇认知能力考查分析

卷别

识别/提取

概括/分析

批判/评价

新课标I卷

12

2

1

新课标II卷

7

8

0

全国甲卷

8

7

0

对试题进行关联分析表明,识别/提取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细节信息的处理能力。这类题目通常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其考查重点在于对文本中具体事实、数据或细节的准确识别与提取;其次,从难度分布来看,这类题目往往处于整套试题中较为基础的水平。以新课标I卷阅读理解A篇为例,其题目设计充分体现了细节信息题型的典型特征。该篇的三道题目分别围绕“What is the aim of the Habitat Restoration Team?”“What is the lower age limit for joining the Habitat Restoration Team?”“What are the volunteers expected to do?”展开设问,这些问题均直接指向文本中的具体事实和细节信息。这类题目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问题表述客观中立,不涉及个人观点或主观态度的评判;其次,题干和选项中的核心词汇往往直接取自原文,确保了考查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不仅需要准确识别文本信息,有时还需进行信息转换,理解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这要求考生具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概括/分析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深层次信息的理解与处理能力,其考查维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宏观层面,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文本主旨要义,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其次,在中观层面,需要考生能够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再次,在微观层面,考查考生对细节信息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对特定词汇在语境中的准确理解。这类题目的显著特征体现在其设问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上。例如,新课标II卷第27题的“What is Trost’s opinion about BART’s future?”第30题的“What can be concluded about BMF employees?”和第34题的“What does Campbell urge people to do regarding AI development?”

基于量表对2024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深入分析表明,批判/评价类题目主要聚焦于对文本信息的深度分析与价值判断。以新课标I卷第27题为例,其设问“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the American Holistic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充分体现了这类题目的典型特征:首先,这类题目虽然以文本信息为基础,但答案并不直接存在于文本中,需要考生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推理判断。其次,解答过程要求考生调动背景知识,运用认知策略,对文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最终得出合理结论。这种考查方式不仅检验了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更着重考察其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体现了高考英语对考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测评要求。

2.4. 内容结构

阅读量表将内容结构考查划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结构层次主要关注文本的表层语言特征,包括词汇、语法和句法的基础理解;显性信息层次着重考查文本中直接呈现的事实、数据和明确观点,要求考生准确识别和处理细节信息、具体信息、主要信息、故事梗概、主旨大意、关联信息等信息;隐性信息层次则深入考查文本的隐含信息、写作意图、作者观点或态度等,需要考生通过推理和分析来揭示文本的潜在内容。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全面评估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Table 5. Content structure assessment analysis of reading passages in the 2024 NCEE

5. 2024高考阅读语篇内容结构考查分析

卷别

语言结构

显性信息

隐性信息

新课标I卷

1

10

4

新课标II卷

1

12

2

全国甲卷

1

10

4

2024年新课标I、II卷和高考英语全国甲卷中均有对语言结构的考查,其考查的具体形式为词义猜测。例如,新课标I卷考查了“shine through”在语境中的意义,新课标II卷考查了“In the wrong hands”在语境中的意义。此外,文本结构也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考查维度,通常通过文本结构图的形式进行呈现。从考查内容分布来看,显性信息占据主导地位,其考查比例平均达到71%,构成阅读理解试题的主体部分。相比之下,隐性信息的考查题量相对较少,每套试题中约有2~4道题目涉及这一层次。语言结构层面的考查则更为有限,主要体现在每套试题包含一道词义猜测题(见表5)。

显性信息的考查呈现多元化特征,其设问方式既包括对具体事实和细节的直接提问,也涉及对文本或段落主旨的概括性考查,其中文本标题作为显性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常被纳入考查范围。虽然隐性信息的考查题量相对较少,但作为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维度,在每套试题中均有体现。这类题目通常以“infer”等关键词为核心设问,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本隐含意义、作者意图等深层内涵的理解能力,体现了高考英语对考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测评要求。

3. 对教学的建议

基于对2024年新课标I、II卷和高考英语全国甲卷阅读理解题的分析可知,高考题中涉及多种多样的文本类型。因此,第一,教师应基于文本类型差异,构建多元化阅读教学体系。掌握语篇的文本特征,能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8]。《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文本类型的精细分类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应针对六类文本(叙述、描写、说明、论述、指示、交流)设计差异化教学策略。例如,叙述类文本(如小说、故事)可重点训练学生对情节发展、人物动机和叙事视角的分析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情节预测等活动强化理解;说明类文本(如科普文章、数据图表)需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整合多模态内容(如图表与文字对应)的能力,结合思维导图或流程图梳理逻辑;论述类文本(如议论文、社会评论)则应引导学生识别论点论据、分析论证逻辑,并设计辩论或写作任务深化批判性思维。此外,教师可尝试跨文本类型对比,例如将同一话题的说明文与议论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本的功能性差异。通过系统化的文本类型训练,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解码能力,更能掌握“因文而异”的阅读策略,从而高效应对高考中多样化的阅读材料。

第二,紧扣话题类别特征,激活背景知识驱动深度理解。话题类别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建立“主题式阅读资源库”,围绕八类子话题(如科技、人文、时事热点)精选素材,并注重背景知识的预激活。例如,在“科技类”话题教学中,可引入人工智能、碳中和等前沿议题,通过短视频、新闻摘要等媒介补充相关术语和概念;针对“文化类”话题(如中西节日差异),可结合文化比较图表、跨文化交际案例,帮助学生突破认知盲区。同时,教师可以设计话题关联任务链:阅读前通过KWL表格(已知–想知–已学)激活学生原有认知;阅读中引导他们建立文本信息与背景知识的联系;阅读后拓展至跨学科探究(如分析科技文中的伦理问题)。这种“背景知识嵌入”模式不仅能降低理解门槛,更能培养学生“以知促读”的主动性,尤其有助于破解隐性信息题中因文化隔阂导致的推理障碍。

第三,解构内容三维框架,显隐信息双轨并进提升思辨力。内容结构的三个层次——语言结构、显性信息、隐性信息——需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语言结构层面,应突破传统词汇语法教学,聚焦“功能化语言分析”:例如,在议论文中解析让步状语从句的论证功能,如:“While A is true, B...”,在描写文中对比明喻与暗喻的美学效果。对于显性信息提取,可训练“定位–验证–整合”三步法:使用数字、专有名词等路标词快速定位细节,通过同义替换识别干扰项,最后用表格整合分散信息。而隐性信息推理教学需更强调“证据链思维”:引导学生从人物行为细节推导动机,从修辞选择反推作者态度,从篇章结构(如倒叙、留白)推断写作意图。教师可设计“推理日志”,要求学生用“文本证据 + 逻辑连接词(therefore, implies that...) + 结论”的格式书写思考过程。通过显隐信息的双轨训练,学生能逐步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意义建构者”。

第四,对标认知能力梯度,设计分层任务实现能力跃迁。针对识别/提取、概括/分析、批判/评价三级认知能力,需构建“金字塔式任务体系”。基础层(识别/提取)可通过“信息狩猎游戏”强化速读技巧,例如限时圈划关键数据、制作文本信息卡;进阶层(概括/分析)应注重“结构化输出”,如用SWOT模型分析论述文利弊,用故事山(Story Mountain)图示梳理叙事文高潮与转折;高阶层(批判/评价)可引入“文本对话”活动:让学生以不同视角(如环保主义者VS企业家)评价同一科技文,或改写小说结局并论证合理性。同时,教师需通过错题分析定位学生认知薄弱点:若某生显性信息题正确率高但隐性题失分多,则需加强逻辑纽带词(however, consequently)分析与语境推理训练。这种分层递进的设计既呼应高考命题的能力梯度,也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能有效推动学生阅读能力从量变到质变。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 陈萍萍. 基于大数据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想[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2): 40-44.
[2] Weaver, C. (2009) Reading Process: Brief Edition of Read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Heinemann.
[3] Bachman, L.F. and Palmer, A.S. (1996)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Useful Language Tes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Anderson, L.W. and Krathwohl, D.R.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Longman.
[5] 曾用强.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阅读量表”制定原则和方法[J]. 外语界, 2017(5): 2-11.
[6]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6.
[7] 范婷婷, 曾用强.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阅读能力诊断模型研究[J]. 中国外语, 2019, 16(3): 21-31.
[8] 刘洋. 体裁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探索, 2014(6):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