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泛娱乐主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逻辑理路及应对策略
The Logical Path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Online Pan-Entertainment Theory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DOI: 10.12677/ae.2025.154619, PDF, HTML, XML,   
作者: 倪彩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网络泛娱乐主义大学生价值观逻辑理路应对策略Network Pan-Entertainment Values Logical Path Coping Strategies
摘要: 网络泛娱乐主义所具有的“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心化”的特质,使娱乐不单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手段,而异化为带有危害社会性质的文化精神。大学生在自我需求牵引之下,沉溺于网络空间的数字劳动对自身价值观产生了单向冲击,通过比较选择接受进而内化整合建构自身价值观。在文化维度、资本维度和心理维度整合作用下出现了政治信仰观的消极淡漠化、社会历史观的诙谐虚无化、生活职业观的扁平享乐化以及个人消费观的奢侈庸俗化。因此对于网络泛娱乐主义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帮助大学生正视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积极探索多方路径,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泛娱乐主义带来的危害,助力青年一代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alue”, “de-historic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online pan-entertainment make entertainment not only a means of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for people, but also a cultural spirit with a harmful social nature. Under the traction of self-demand, college students indulge in digital labor in cyberspace, which has a one-way impact on their own values, and they internalize and integrate their own values through comparative choice and acceptance.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dimension, the capital dimens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there is a negative indifference to the political belief view, a humorous nihilism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view, a flat hedonistic view of life and occupation, and a luxury and vulgarization of the personal consumption view. Therefor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online pan-entertainment on the value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cannot be ignor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face up to the phenomenon of online pan-entertainment, actively explore multiple paths,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onsciously resist the harm brought by online pan-entertainment, and help the young generation develop and grow into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文章引用:倪彩虹. 网络泛娱乐主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逻辑理路及应对策略[J]. 教育进展, 2025, 15(4): 800-8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19

1. 引言

在技术赋能、资本裹挟与受众需求的三重推动下,“网络泛娱乐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社会思潮应运而生。“网络泛娱乐主义”既是“泛娱乐主义”在赛博空间的延伸,也是“网络泛娱乐化”这一文化现象演化而来的社会思潮。它通过现代媒介技术打造的平台进行虚实互动,将一切社会现象以内容空洞、形式浮夸的表现手法使受众群体获得感官刺激和心理快感。同时以娱乐价值作为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可避免地被冲击、消解。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因此厘清网络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逻辑理路,辨析数字时代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提出应对策略。在净化网络生态格局的基础上用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下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2. 网络泛娱乐主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机理研究

网络泛娱乐主义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存在关联,正是这种特殊性关系,予以网络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如同其他社会思潮一般,网络泛娱乐主义在宿主身上发挥作用是一个渐进性动态过程。需求牵引、单向冲击、选择接受以及内化建构这四个环节层层推进,同时四个环节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影响链条。在文化维度、资本维度、心理维度综合作用下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过程。

() 网络泛娱乐主义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

第一,网络泛娱乐主义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矛盾。首先从社会地位上来看,两者具有诱导性与主导性的矛盾。网络泛娱乐主义的内容矩阵纷繁复杂,同时数字化时代人们可借助于网络平台肆意发表言论,内容的多元性以及主体的无门槛性助推了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诱导性。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具有相对固定性,一般由权威媒体进行意识形态话语的系统性传播。从性质上来看,两者还具有虚假性与现实性的矛盾。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虚假性主要表现在价值与内容上,它所倡导的是借助于虚拟社交实现对符号的占有,给予个人可提高现实社会地位的错觉。实则为遮蔽了资本性质的流量拜物教,并不能为个体全面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利益。而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性早已得到历史经验与社会实践的印证,其内容对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具有可行性的现实指导作用。此外,网络泛娱乐主义以全民数字化狂欢为取向包装各种产品,使人们沉浸于视觉性享受,同时各种煽动良莠不齐的议题与动机不明的话语,实则在宣扬一种非理性化的价值取向。“价值理性是有意识地相信某种行为的内生价值实现的一般理性”[2],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所遵循的逻辑是个体基于实践经验对思想逻辑进行取舍的理性渗入,与网络泛娱乐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也可以说网络泛娱乐主义与大学生价值观还具有非理性化与理性化的矛盾。

第二,网络泛娱乐主义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并不是空中楼阁,或应对或结合利用各种现实因素,落细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鉴于网络泛娱乐主义是当前普遍存在并极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践行完善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一定意义上网络泛娱乐主义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引导可充当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将主流价值观中的价值范式与网络泛娱乐主义的某些特质进行结合,借助网络这一重要媒介载体进行理性渗透,以达到改造大学生思维范式的目的。另一方面,网络泛娱乐主义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的娱乐需求的异化,其存在形式是需要“宿主”的意识形态,要想进一步扩散传播实现发展离不开主体这一外力的作用。并且它的目的也在于解构异变个人价值取向,所以说网络泛娱乐主义这一意识形态从始至终离不开主体的存在,必须在众多社会个体中寻找落脚点。同时大学生价值观为其合理发展发挥着规范性、引导性的作用。因此网络泛娱乐主义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关联主要表现为互为载体,两者这一紧密联系在这一特定时代条件之下具有必然性。

() 网络泛娱乐主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逻辑进路

第一,发展需求牵引。大学生娱乐消遣的需求为网络泛娱乐主义潜滋暗长提供了切口,而网络泛娱乐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身就需要宿主来进行传播与发展,两者各自的发展需求互相迎合促使了大学生价值观被解构重组的发生。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数据商品化的步伐,推崇“流量至上”的理念。娱乐搭乘社会新闻、短视频和各类节目的快车,逐渐跳脱出理性的边界,成为平台资本操纵的剥削工具。网络泛娱乐主义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不断拓展影响群体与影响范围,价值观尚未牢固的大学生群体便岌岌可危。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由于涉世不深,心智年龄尚不成熟,稍有压力便追寻消遣排解的方式。同时思维活跃但理性辨别能力较差,过度依赖媒介,对于社会文化有自己的理解。猎奇心理使其愿意关注各种新奇事物,加之盲目从众心理无形之中参与到网络平台中的数字劳动中,不知不觉充当了平台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主力。

第二,单向影响冲击。虽然网络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过程是基于双向需求而发生的,但是由于网络泛娱乐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相对来说具备完整的逻辑体系。对于整个物质世界有独特的判定与见解,忽略其科学性不谈,面对外界质疑它往往可以自圆其说、逻辑自洽。而大学生群体个人价值观参差不齐,这就形成了一种势位差,包含两者在势能与地位上的差异。宏观上借助于这种差位,网络泛娱乐主义的理念观点自然而然流向大学生群体,冲击影响着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但分析问题不能从宏观角度一概而论,并非所有大学生都会受到这种单向影响。良莠不齐就会导致有的人顺流而下被牵着鼻子走,有的人不为所动,也有部分人凭借自身较高素质对于错误思想进行辨析、批判,反而给网络泛娱乐主义的发展轨迹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三,比较选择接受。网络泛娱乐主义为大学生重新塑造了娱乐景观,层层叠加的壁垒使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随着接触程度的加深,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网络泛娱乐主义本身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利益,只能是思想层面“解疑答惑”、行为层面“合理解释”以及实践层面“理论指导”的一种象征性利益。大学生愿意认同接受网络泛娱乐主义体系中的某些思想观念,实质上来说就是为自己的想法行为找到一个合理性的解释。所以当两者交集范围越来越大,大学生出于本能地去进行比较,在网络泛娱乐主义体系内进行比较,与自己的价值理念相比较,进而选择性地接受某些理念。一方面接受的是与自己原有观念相符合的思想,寻求更多的理论基础找到更多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当一些新奇的理念与自身的价值理念相契合,也会被选择,主动性地接受其对自身价值观念体系产生的影响。

第四,内化整合建构。网络泛娱乐主义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内核,在资本裹挟之下极易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影响个体认知结构并内化为个体价值观。当大学生逐渐认同接受了网络泛娱乐主义的某些观点之后,各种思想交织杂糅难免不与原有的价值体系发生碰撞。大学生或依从或糅合,对这些思想进行拆分、重组、个性化改造,内化吸收为自身所有,形成新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真正发挥作用在于转化为物质力量,指导实践活动。所以新的价值体系会在实践中得到践行,进行一个实践性的建构。“由于人类自然发展的规律,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3]大学生在网络泛娱乐主义指引下不断地产生需求欲望不断地被满足获得成就感时,便更加认同了这一异化的文化思想,整个网络泛娱乐主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到此得以闭环。

() 网络泛娱乐主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发生维度

其一,社群氛围影响的文化维度。大学生拥有自发的社群,群体呈现出稳定的社群结构和相对一致的共识。并且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群已超越传统地理限制,线上社群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高校重要的公开舆论平台。社群内成员间自发地遵循一致的行为准则,保持持续互动。受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社群的话语模式更趋于流行的娱乐化表达方式,讨论的话题也多是当前网络热点。但由于社群缺乏规范监管、话语环境难以控制,会出现边缘化、低俗化等不良信息传播的现象。也易形成各类亚文化的源头或聚集地,这些文化往往偏离主流价值观。然而对于思维敏捷的大学生而言,思想到行动的转化效率高,容易引发其价值观的扭曲和动摇,甚至导致一些不良社会行为。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渗透在校园社群的主题和风气中,容易导致偏执话语引导和盲目跟随。娱乐至死的数字狂欢和叛逆的生活方式,种种校园社群与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融合,对于渴望获得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入感的大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其二,数据技术裹挟的资本维度。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推动其不断探索广阔的用户群体和市场潜力,同时生产力的提升推动新媒介技术不断更新,泛娱乐主义思潮借此进行超范围的传播。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接触娱乐信息的频次和方式,使得娱乐变得简易快捷并且低成本,利用各种声音、影像、图片持续性给予用户感官刺激。资本乘机抓住新媒介技术的风向,搭乘泛娱乐主义的快车,瞄准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偏好,提供符合其心理生理需求的文化产品。这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单调乏味且普遍低俗媚俗,占据了大学生信息浏览的主要场景。而资本则不断追求制造新的娱乐热点,采用突破性手段制造冲突,破坏了价值底线,资本主导的娱乐文化生态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价值观塑造带来消极影响。在大学生熟练应用数字媒介技术时,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变得工具化。因为“技术理性的概念也许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理性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策划好了的和正在策划着的统治。”[4]

其三,主体认知单一的心理维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入成年期的大学生群体往往具有对自我身份和主观感知模糊的探索特征。这一阶段,他们摆脱原有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但是也面临着成年人权力的扩大以及娱乐需求的增加,以及完成单一学习目标后面临的人生目标迷失和多元压力。并且个别大学生的个体观念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其价值观非常不稳定且易变,易受外部思潮文化的冲击。此外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过程还具有一定局限性,正处于自我认同建立过程中,而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带来的影响打乱了这种自我探索和确立的进程。娱乐化所塑造的往往是表面虚浮、过于夸张且缺乏深度内涵的景观,追随和崇拜这些会导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厌倦,极易陷入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娱乐陷阱中。由于思维开放、乐于表现个性的年龄特点,大学生容易参与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所提供的娱乐话题,并成为新话题的创造者,在网络泛娱乐主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3. 网络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道德准则,是他们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标准。然而网络泛娱乐主义所引发的娱乐异化不仅导致娱乐部分功能逐渐消失,还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他们沉溺于过度娱乐的幻想之中,严重妨碍了他们价值观向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健康稳定发展。

() 多重思潮冲击下政治信仰观的消极淡漠化

“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继续或者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5]网络泛娱乐主义的兴起实则在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阵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无法做到兼顾全部。在信息浪潮中娱乐信息因其易理解、节奏鲜明等优势而具有强大吸引力,使得严肃的政治新闻“相形见绌”。导致大学生对于参与政治讨论和学习政策的热情下降,更倾向于关注娱乐性、视觉性和幽默化的内容,注重自己的娱乐生活体验。当严肃政治事件的意义不再被认真思考和认同时,思维空间被占用,逐渐导致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在讨论政治话题的过程中,存在娱乐化和轻佻话语的表述方式,大学生被迫处于不完全自主的状态,对此所进行的讨论和参与更多地倾向于跟随潮流。尽管当代大学生通常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向上的政治态度,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灰色地带”借助网络泛娱乐的趋势,以娱乐化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视野中。大肆挖掘政治性问题背后的八卦、丑闻,通过过度娱乐的手段表达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不满。并且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打着自由、平等主题和口号,对于接受新思想但辨析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具有极大的蛊惑性。这些接踵而来的冲击动摇着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

() 娱乐至上导致社会历史观的诙谐虚无化

网络泛娱乐主义大肆宣扬“娱乐至上”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背道而驰。网络空间内的各类内容为了获取流量密码主动带上了娱乐的标签,特别是有关历史层面的各类解读解说、影视作品、娱乐节目等,成为网络泛娱乐主义瞄准的新风口。网络是当前大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一昧追求流量以及缺乏科学理念和严谨态度的指导,形式各异的历史作品模糊了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忽略了内容的真实可靠性和历史的深入挖掘,从而扭曲了他们对历史真相的理解。此外,恶搞和夸张的叙事方式削弱了大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庄重感,导致他们对悲惨历史事件的遗忘和对英雄人物崇敬的减弱。过于平面化和娱乐化的历史呈现让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变得混乱,戏谑夸张的表现方式将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变成了没有实质意义的视觉刺激,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需求。如果说这些还可以归咎于泛娱乐化产品单纯追求流量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无心之过,那么当网络泛娱乐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相结合,通过制造噱头来篡改历史、恶搞经典的方式,消解大学生的历史记忆和对历史使命的崇敬之情时,就已经带有了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一个民族要是为了迎合娱乐需求而破坏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担当着历史使命的青年一代则会丧失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个民族最终将丢失历史根基并走向没落。

() 功利主义引发生活职业观的扁平享乐化

过度娱乐给大学生群体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沉浸于娱乐扁平化的生活方式,进而丧失劳动奋斗精神。随着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的交叉传播,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网络上一夜暴富的案例激化着大学生的神经,导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的滋生。片面强调自我实现,从而使职业观念逐渐扭曲,不再满足于踏实学习,而是妄想一夜成名。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工作环境是否舒适、薪资待遇是否够高。躺平、摆烂等网络语逐渐被大部分人所践行并企图成为一种工作常态,误导了大学生应有的职业态度,挑起了雇佣关系之间的对立,以及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对立,是劳动异化心理的另一种表现。人们认为工作是痛苦无价值的,将工作固化为谋生的工具,完全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观。正确的职业观念应当是在追求美好生活、理想职业和满足个人物质需要时,注重国家需求,乐于奉献。并且忽视劳动的创造性,片面强调劳动的机械重复性是当前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努力制造的矛盾点。导致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劳动与幸福之间关系的考量,使人生的职业之路处于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因此职业选择应在正确理解职业积极功能的基础之上,重视创造性劳动,依靠自己的劳动,通过劳动对象化的过程直观地认识自己。

() 享乐主义诱发个人消费观的奢侈庸俗化

“当前娱乐休息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的影响比任何时候都更深,不断改变着我们意识活动和生活方式。”[6]享乐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消费行为以娱乐化的方式不断满足着欲望。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类高水平消费内容,传递着以娱乐为导向的消费理念,将消费视作自我满足和快乐的首要途径,鼓励人们追求感性快乐和物欲满足。长期浸染之下大学生群体内逐渐滋生出攀比心理、从众心理,消费的炫耀性和享乐性日益超越了实用性和理性,消费行为也从最初的追求使用价值转变为追求一种符号价值。在这种奢侈庸俗化的消费中,大学生逐渐失去了自我,不少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由传统的合理消费转变为超前消费。由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可得知人与产品之间原本存在着双向影响的关系,即在消费过程中,人塑造了产品而产品也塑造了人。然而网络泛娱乐主义下的消费,将欲望的无限膨胀和“为消费而消费”的行为潜在的置换为一种人生价值追求,消费在背后主导人的生活。不少大学生沉迷于其中,将消费欲望误以为人生价值,但这种消费并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内在需求,只是一种虚幻的自由、平等和价值感受。导致持续性精神空虚感,并对大学生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价值观的培育造成极大的挑战。

4. 网络泛娱乐主义影响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策略

要完善应对网络泛娱乐主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策略,需要将当前的危机转化为潜在的机遇。基于网络平台的监管,以加强主流价值引导为核心,以提升媒体素养为导向,以综合化实践为路径,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最大化消除网络泛娱乐主义所依赖的精神支柱。

() 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

第一,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娱乐产业的引领作用。当前我国娱乐文化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品质娱乐文化的供给无法满足大学生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供求不平衡和供需不匹配。我国的娱乐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作,必须确保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一致,关键时刻要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因此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的关键在于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改善市场上高质量娱乐文化的生产和积极娱乐文化创新创作的相对不足。政府需要引领大方向,通过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强文艺人才培养、组织全民创作活动、实施激励政策等举措,激发公众的创作热情,鼓励更多的创作者参与创新,持续创作富有新意的高质量作品,扩大娱乐内容供给的来源。娱乐文化生产者则需要建立新的娱乐理念,培育新型文化形态,坚定正确的文化方向,制作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提升娱乐的内涵。还要遵循一定的网络规律,利用主流文化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表达来提升网络文化的质量,增强主流文化和主流观念在网络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通过规范内容塑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教育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高校思政课一直以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贡献力量。高校要有效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立深化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课堂体系,强化正向价值观的传播。思政课中理论教育至关重要,是其教育内容的核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将其自觉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在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上,自觉抵制网络泛娱乐主义的侵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服务。在思政课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向价值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补充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促进主流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大学生平衡娱乐与学习的关系。

() 以网络平台监管为基础,净化网络娱乐空间

在当前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背景下,我国必须重视传媒市场的管理与引导,宏观把控各类媒介运营与经营。首先,政府部门应创造条件,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进步,探索将两者融合以促进传媒市场良好有序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媒体融合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新兴媒体汲取传统媒体科学思想,传统媒体吸收新兴媒体传播技术,推动内容与平台、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才能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规范传媒市场的泛娱乐化趋势,减少不良娱乐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其次,政府要在战略布局方面改进网络媒体的监管机制,鼓励利用互联网开发自动监测应用,实时跟踪和清除有害信息,有效遏制网络泛娱乐主义的传播。最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在网络上散播各种不良价值观以及影响价值判断和抉择的行为进行追究和惩罚,触犯法律的网络泛娱乐主义信息必须严厉制止,高度重视这种亚健康的网络泛娱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污染,确立网络文化的底线标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改变过去对违法成本低、过度宽容违法行为的现象,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此外,网络媒体从业者要自觉提升责任意识。除了法律法规监管责罚以外,网络媒体自身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律精神,自觉约束、监督、规范传播行为,积极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信息导航角色,抑制网络传媒偏差行为,利用官方网络媒体平台引导舆论,发布负责任、权威信息,追求作品在教育、娱乐、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完美结合。对于因疏忽而存在的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泛娱乐内容,要做到及时发现、处理和纠正,与政府合力净化网络娱乐空间。

() 以提升媒体素养为导向,增强大学生信息辨析能力

近年来,源自西方的媒体素养教育在国内逐渐备受关注。“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并用以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能力。”[7]增添媒体素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对媒体信息进行全面解读的思辨能力,媒介具有复杂的形态,须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英国电影与电视教育协会提倡的“批判性文化接受观念”值得借鉴,他们在媒体素养教育中引入符号学、结构主义、心理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注重语言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通过这些元素的加入,探索媒体信息背后的真正意图,培养人的批判分析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保持头脑清醒,最终使他们能够自我构建一套完整的思维体系,有能力过滤掉一些负面信息。

鉴于我国当前思政课程的理论性强,而且当前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往往内隐其中,教材中直接涉及媒体素养的内容相对较少。首先,设立网络媒介教育的课程,可提供学生必修或选修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使其通过课堂主渠道接受教育。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娱乐观念,引导他们适度、适量、适时地利用网络,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参与其中。其次,引进和完善网络媒体素养教育的教科书,包括国内外网络媒体素养教育的历史、网络媒介运作方式等内容。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泛娱乐化,并以客观理性的态度使用网络媒介。再者,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拥有良好网络媒体素养的教师为榜样,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建立教师评价机制,规范其行为与知识。思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在把握教材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网络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充分引申课本知识,综合利用探究、相关链接以及探究与分享等栏目的相关内容,使大学生养成对网络媒体信息进行理解、批判和应用的习惯。最后,进行网络媒体素养相关活动,如讲座、报告会等,将网络媒体素养教育融入校园生活中,利用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协助大学生科学处理媒体信息,培养其分辨真假、理解信息和批判低俗内容的能力,正确理解媒体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使其在面对不同信息和文化时能够保持理性。

() 以鼓励综合实践为路径,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使其引导的结果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并且正确与否的理论认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判断。将社会实践融入课程体系和学习过程是拓展大学生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校内学生们根据个人需求,利用校园资源,在课余时间自主规划、组织和开展网络泛娱乐主义相关实践活动,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网络泛娱乐的理解,优化知识结构,也有助于直观感受网络泛娱乐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健全校外实践活动的鼓励体系、评价体系和反馈检验系统,促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实社情,把握社会现状,理解社会舆论和民众意愿,强化自身责任感,在社会上扩大网络泛娱乐主义危害性的宣传。同时,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调查研究、形成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促使他们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重要性。只有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才能帮助大学生澄清网络泛娱乐主义是否可取、对我们是否具备积极意义,从而在校外社会实践中自觉抵制网络泛娱乐主义的侵袭,进一步形成并强化积极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5. 结语

网络泛娱乐主义在满足大学生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价值观,塑造其思维方式和社会认知。长期沉浸于泛娱乐化的信息环境,可能削弱大学生的理性判断,使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降低,甚至影响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此外,娱乐至上的思潮易催生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弱化社会责任感。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使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中更具吸引力,并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价值观辨别能力,成为未来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4.
[2] [德]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上卷) [M]. 林远荣,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56.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1.
[4] [德]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 69.
[5] 布厄迪,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M]. 李猛, 李康,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6] 谭江林. 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36.
[7] 张志安, 沈国麟. 媒体素养: 一个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 新闻记者, 2004(5):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