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狐狸》的互文性研究
Study on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Black Fox
摘要: 本文借助互文性理论,对《大唐狄公案》里《黑狐狸》的三个选段展开剖析,从文化符号、人物关系以及悬疑元素这三个方面剖析其互文性的表现以及意义构建,研究结果表明,互文性让该文本与多元文化以及文学传统产生关联,丰富了故事的文化内涵,塑造出了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提高了悬疑的氛围,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同时也凸显了互文性理论在文学分析方面的关键价值。
Abstract: By means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selected passages from The Black Fox in Judge Dee at Work in Tang Dynasty. It explores the manifestations of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s from three aspects: cultural symbols, character relationships, and suspense element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tertextuality connects this text with diverse cultures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enrich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story, creates relatively well-rounded character images, enhances the atmosphere of suspense, and demonstrates unique literary charm.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ighlights the crucial value of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in literary analysis.
文章引用:卫梦炜. 《黑狐狸》的互文性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533-53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78

1. 引言

互文性理论是由法国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她说明“任何文本的构成好像都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以及转换”[1],该理论完全打破了文本的孤立状态,着重强调文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给文学研究开拓了全新的角度。在互文性理论的视野范围之内,没有任何一个文本是单独存在的,每一个文本都和其他文本相互交错、相互产生影响,形成一个庞大的文本网络。

《大唐狄公案》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把中国唐代当作背景,很巧妙地将中西方文学特色融合在了一起,高罗佩有着深厚的汉学功底并且熟悉西方文学,在创作时搭建起了一座跨越文化的文学桥梁,该作品在世界文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让西方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侦探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还为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例子。《黑狐狸》作为《大唐狄公案》里的精彩章节,充满神秘色彩和文化隐喻,就像一座有着丰富蕴藏等待挖掘的宝藏,运用互文性理论剖析这一章节的选段,能帮助我们穿过文本表面,挖掘其深层意义,揭示其独特的文本特征与创作魅力,凭借这种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高罗佩在创作中如何巧妙运用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在文本里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世界。

2. 文化符号的互文性

文化符号作为文化意义的关键承载形式,于文学作品里,其互文性具体表现为和其他文本内同类符号之间的呼应以及参照,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符号的表意范围,《黑狐狸》当中的“黑狐狸”这一文化符号,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互文内涵,便成了解读这部作品文化意义的关键切入要点。

2.1. “黑狐狸”与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互文

原文:“Is the black fox really going to show itself?” He closed the volume, staring at the temple gate with his frog-like eyes wide open.

译文:“难道黑狐狸真的要现身了?”他缓缓合上手中的册簿,一双眼睛瞪得如同蛤蟆一般,眼神木然,直直地凝视着寺门。

在中国传统文化历经的漫长岁月里,狐狸这一形象一直都和神秘以及灵异有着紧密的联系,追溯至古籍时期,狐狸便大多时候在各类文献中出现,并且大多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2],在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当中,记载了许多狐狸幻化成精以及与人相关的故事。比如说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化作了美女,与凡人相恋并一起生活,然而最终因为他们身份暴露引发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这些故事里的狐狸形象,早已不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动物,而是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为了超自然现象的一种象征。

在《黑狐狸》这部作品里所呈现的“黑狐狸”,和那些传统文本当中的狐狸形象形成了十分紧密的互文关联,它并不是单纯的动物形象,而是代表着神秘力量以及未知的恐惧,是超自然现象的一种有力暗示,这样的互文关系让“黑狐狸”这个符号超越了它本身的字面意思,变成了故事神秘氛围的关键营造元素。当读者阅读《黑狐狸》的时候,他们的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传统文本里狐狸的神秘特性,这些先入为主的印象会投射到当下的故事里,加深对故事神秘氛围的感受,就如同祝朝伟所讲的那样,“互文性理论对于文本意义生成的论述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文本意义的产生在文本的网络里持续交织、辐射、扩散、增生”[3]。“黑狐狸”这个符号在和传统文本的互文网络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相关意义,丰富了自身在故事里的表意层次,它继承了传统狐狸形象的神秘属性,又在新的故事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超自然的纽带。

2.2. “黑狐狸”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互文

在西方文化里,虽说狐狸同样有狡猾之类的意思,可跟中国文化里狐狸被神秘化、灵异化的情况相比,还是存在着明显差别,在西方的寓言故事以及文学作品当中,狐狸一般会被刻画成聪明且狡黠的形象,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大多时候依靠机智的办法来获取自身想要的事物,然而极少被赋予超自然的能力。高罗佩在创作《黑狐狸》之际,巧妙借助了东西方文化对狐狸认知的此种差异,让“黑狐狸”变成了一个跨越文化的独特符号[4]

当西方读者接触到《黑狐狸》里的这一形象之际,他们会依据自身文化里对狐狸的认知,同时又因为中国文化赋予“黑狐狸”的那种神秘特质而萌生出强烈的新奇之感,这种东西方文化语境之间的互文状况,极大地拓展了“黑狐狸”的文化阐释范围,从跨文化传播的层面来讲,“黑狐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变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关键交汇之处。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内在含义,又借助西方读者的阅读,融入到西方文化的理解架构之中,达成了文化意义的多元共同生长,这也恰好契合互文性理论里不同文本相互渗透、融合的观点[5],在这个过程当中,“黑狐狸”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丰富了故事的文化内涵,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越文化界限去领略和感受不同文化魅力的契机。凭借对“黑狐狸”这一符号的解读,读者可看到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与交融时所产生的独特魅力,以及互文性在跨文化文学创作中的关键作用。

3. 人物关系的互文性

人物关系作为文学作品叙事里相当关键的要素之一,其对故事发展走向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着直接影响,互文性在人物关系塑造方面,呈现出与其他文本里相似关系模式的呼应以及创新,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丰富人物形象与故事的叙事层次,让作品有更强的吸引力。

3.1. 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人物关系模式的互文

原文:“Scholar Song has a lover in Jinhua.” “Really? I doubt she’s one of those common prostitutes. I described Scholar Song to the women at the Blue Gem House, and none of them have seen him.”

译文:“宋秀才于金华以及一位情人,”“当真如此?想必并非是那种混迹于三瓦两舍的风尘女子吧?我曾身处蓝宝石坊,向坊中的女子细致描述了宋秀才的模样,然而她们之中却没有一人曾见过他”。

在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里,人物关系大多时候是围绕着案件来进行构建的,像男女关系以及亲属关系等,大多时候会成为案件侦破过程中十分关键的线索[6],就拿《龙图公案》和《狄公案》这些作品来讲,人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利益关系,而这些则成为了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动力。在这些作品当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在案件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家族之间的利益纷争等情况,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故事变得更加曲折,而且还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故以及道德观念。

在《黑狐狸》里宋秀才和其情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人物针对此展开的探寻,跟传统公案小说的人物关系模式呈现出十分突出的呼应状况,这样的互文关系给故事增添了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让读者可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以及生活状态,并且它还借鉴了传统模式里借助人物关系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真相的手法。从叙事功能方面来讲,就如同热奈特在《隐迹稿本》中所讲的那样,“互文性是两个或者多个文本之间的共存关系,也就是依存关系,更常见的是指一个文本在另一个文本中的有效存在”[7],《黑狐狸》依靠与传统公案小说人物关系模式的互文,使得自身的叙事变得更加紧凑,情节发展更具逻辑性。依靠对宋秀才与情人关系的探寻,故事逐步展开,各种线索渐渐浮出水面,读者在跟随人物的调查过程中,可感受到紧张刺激的情节推进以及逻辑严密的推理过程,这种互文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使得读者可从传统的认知框架中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比如读者可以凭借对传统公案小说中类似人物关系的理解,把握宋秀才在故事中的情感挣扎以及行为选择,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人物形象。

3.2. 与西方侦探小说人物关系的互文

在西方侦探小说里,侦探跟助手、嫌疑人、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搭建起了故事的基本框架,人物彼此间的对话、观察以及推理是促使情节发展的关键方式[8],于《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和华生的默契协作,以及跟各类嫌疑人的周旋,成了故事的核心吸引点。福尔摩斯依靠自身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出色的推理能力,从案发现场的细小线索里探寻真相,而华生身为他的助手,在行动方面给予支持,还在思想层面和他相互启迪,他们跟嫌疑人之间的智谋较量,以及对受害者的同情与帮助,塑造出了故事丰富的情节以及人物关系。

《黑狐狸》在构建人物关系时,借鉴了西方侦探小说的模式,就像上述选段里人物围绕宋秀才情人展开的对话,借由信息的交流以及对未知的探寻来推动故事发展,这和西方侦探小说中常见的人物互动方式相类似,在这段对话中,人物借助对线索进行讨论与分析,渐渐揭示出案件背后潜藏的秘密。这种互文让《黑狐狸》在叙事节奏以及推理逻辑方面有西方侦探小说的特征,提高了故事的紧张感与可读性,高罗佩把西方侦探小说的人物关系模式融入作品,为中国传统公案故事注入新活力,还为西方读者理解中国题材的侦探故事提供熟悉的叙事路径,呈现出跨文化创作中互文性的巧妙运用[9]。借助这种互文,《黑狐狸》保留了中国传统公案小说的文化底蕴,又吸纳了西方侦探小说的叙事技巧,形成独特文学风格,使读者阅读时能感受东方文化的神秘魅力,又能体验西方侦探小说的紧张刺激。

4. 悬疑元素的互文性

悬疑元素乃是侦探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要点,其可充分激发读者内心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让读者深深沉浸于故事所营造的谜团当中,互文性于悬疑构建方面呈现出与其他悬疑文本在手法借鉴以及情节呼应等情况,借由这样的方式,可以对悬念起到强化作用,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维持高度的紧张与兴奋状态。

4.1. 与传统志怪小说悬疑手法的互文

原文:“Little Phoenix, she... she’s dead.” Yulan’s voice was barely audible. “There’s a large gash in her neck, and I got blood all over my hands!”

译文:“小凤凰,它……它去世了,”玉兰的声音微弱得差不多难以听见,“脖子那儿裂开了一个大口子,我手上沾满了血!”。

中国传统志怪小说大多时候借助神秘的死亡场景以及离奇的现象来营造相应的氛围,在《聊斋志异》等诸多作品里面,大多时候会出现人物突然离世并且死状颇为诡异的情节,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以及恐惧心理[10],就像《聊斋志异》当中的某些故事,人物在毫无任何预兆的情形下离奇死亡,死亡现场弥漫着神秘的气息,比如出现奇怪的符号、来历不明的血迹等。这些情节使得故事中的人物感到困惑与恐惧,还让读者陷入深深的谜团之内,急切地渴望探寻真相。

在《黑狐狸》里小凤凰的死亡场景中,其脖子上出现的大口以及玉兰手上沾染的血,呈现出十足的诡异色彩,这与传统志怪小说所运用的悬疑手法相互呼应,这样的互文让《黑狐狸》有了较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当读者阅读这部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传统志怪小说里的类似场景,提高了对故事悬疑氛围的感受。从互文性的角度而言,这属于对传统志怪小说悬疑元素的吸收与转化,就如同克里斯特瓦所说,文本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黑狐狸》借助这种互文,把传统志怪小说的悬疑魅力融入自身,使得故事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小凤凰的死亡场景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情节设置,更是一个能引发读者思考与探索的谜团,它和传统志怪小说中的悬疑元素相互缠绕,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且恐怖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紧张以及好奇心。

4.2. 与西方侦探小说悬疑构建的互文

西方侦探小说着重借助细节、线索的布置以及推理演绎来架构悬疑情节,柯南・道尔于《福尔摩斯探案集》里,时常凭借福尔摩斯对案发现场细微线索的观测与剖析,一步步揭开案件的真实面貌,使读者在推理环节中体会到解谜的趣味[11],比如说在《血字的研究》当中,福尔摩斯透过对现场脚印、血迹、墙上字迹等诸多细微线索的解析,推断出凶手的特点以及作案流程,读者在跟随他的推理进程时,好似自身也化身为一名侦探,持续地思索与猜测,最终破解谜团。

《黑狐狸》在悬疑构建方面也参考了这种方法,小凤凰的死亡场景不光带有神秘色彩,还蕴含着可用来推理的线索,玉兰的描述给读者指明了思考方向,读者可如同侦探一般,依据这些线索去推断案件的真实情况,这种与西方侦探小说悬疑构建方式的相互呼应,让《黑狐狸》除了神秘之外,还有逻辑推理的趣味性,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与吸引力。高罗佩凭借融合中西方悬疑手法,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弥漫着神秘氛围又充满逻辑推理的故事世界,呈现了互文性在悬疑小说创作里的独特价值[4],在《黑狐狸》里,读者可借助对案件线索的剖析和推理,逐步揭开故事背后的真相,这种阅读体验契合了读者对神秘故事的好奇心理,又锻炼了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作品拥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5. 结语

经由针对《大唐狄公案》里《黑狐狸》三个选段开展互文性剖析,可明确察觉到互文性理论为解读这部作品给予了十分丰富的角度,于文化符号层面,“黑狐狸”和中西方文化文本之间存在互文关系,这使其有了多元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鲜活象征,它关联着中国传统神秘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对狐狸的各异认知,又在跨文化传播进程中达成了文化意义的多元共生,为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不同文化的窗户。

在人物关系这一维度上,与中国传统公案小说以及西方小说人物关系模式形成互文,这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形象,让形象变得更为饱满,同时提高了叙事的层次感与逻辑性,借助与传统公案小说人物关系模式相呼应,故事增添了世俗生活的烟火气息,借鉴了其凭借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真相的手法,使得叙事更为紧凑。而与西方小说人物关系模式的互文,为故事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让叙事节奏以及推理逻辑更具紧张感与可读性,给读者赋予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

在悬疑元素方面,其与传统志怪小说以及西方小说的悬疑手法形成互文关系,营造出了浓厚的氛围环境,使得故事的可读性与吸引力都得到了提升,这种与传统志怪小说悬疑手法的互文,让故事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以及恐惧心理,而与西方侦探小说悬疑构建方式的互文,为故事增添了推理的趣味性,能让读者在解谜过程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高罗佩于《黑狐狸》的创作历程中,精妙地采用互文性手法,把中西方文学传统以及文化元素给予有机融合,创作出有独特魅力的作品,此作品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搭建起关键窗口,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以及跨文化创作的成功范例,从更为宽泛的层面而言,互文性理论在对《黑狐狸》的剖析中呈现出强大阐释力量,可帮我们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创作技艺。在未来的文学研究领域,互文性理论有希望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为我们解读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提供全新思路与方法,协助我们探寻文学世界的无尽奥秘。

参考文献

[1] Kristeva, J. (1966)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In: Moi, T., Ed., The Kristeva Reader, Basil Blackwell, 34-61.
[2] 李剑国. 中国狐文化[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3] 祝朝伟. 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7(4): 71-74.
[4] 张枝新, 张德让, 徐程程. 《狄公案》域外传播及国内研究述评[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1, 39(4): 21-25.
[5] 蒋骁华. 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 中国翻译, 1998, 19(2): 19-24.
[6] 赵景深. 中国小说丛考[M]. 济南: 齐鲁书社, 1981.
[7] Genette, G. (1997) Palimpsests: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Degree. Translated by Channa Newman and Claude Doubinsk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8] 曹正文. 世界侦探小说史略[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9] 宇文刚, 张添羽. 翻译传播学观照下《大唐狄公案》异语创作——文化回译信息传播路径及接受效应分析[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1): 51-57.
[10] 马瑞芳. 聊斋志异创作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11] 李欧梵. 福尔摩斯在中国: 侦探小说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J]. 现代中文学刊, 1995, 1(1): 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