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学生能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比各种文化的特点与差异,吸收多元文化的精华,从而逐渐培养起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1]。梅德明与王蔷指出:在新课标中所提及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跨文化能力,它是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文化意识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使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互动时,能够认识到文化间的差异,调整交流方式,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这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目标[2]。
新课标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这要求学生需具有相当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素养,且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式是阅读。英语阅读教学不只是简单的阅读材料的学习,其教学目标还应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因此英语教学不仅应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应该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习得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有助于开拓文化视野,加深本国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2. 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鉴于跨文化领域涉及语言学、交际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可以从多种视角来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Hanvey认为跨文化意识不仅涉及对特定文化现象的理解,还包含了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3]。包含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识别文化的明显特征。学习者通常会对异国情调的文化感到好奇,并认为这种文化令人难以置信、奇异且可能很有趣。在第二阶段,学习者通常会意识到在文化冲突情况下与自己的本族文化特征形成鲜明对比,感到难以置信,并将这种文化视为非理性。在第三阶段,学习者思考并开始提出问题并理解差异。他们觉得这是可信的,但只是在思考层面上。在最后阶段,学习者可以从内部文化沉浸的角度了解一种文化对文化成员的感受。
从交际学角度来学,胡文仲提出:跨文化意识是理解和感知其他文化的能力,同时对这些文化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和同理心[4]。在教学角度,薛中良提出:跨文化意识涵盖了对中外文化现象和价值观的理解,通过学习不同文化,能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5]。综合上述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在具备一定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时能够敏锐地感知文化间的细微差异,并做出恰当的回应,从而实现顺畅沟通的目标。
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现状
3.1. 缺乏深度挖掘文本
尽管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在课标层面已经有所规定,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受以成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初中英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语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语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通常,教师在分析完语篇结构后,习惯使用逐句翻译的方式来解读文本,这使得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文字,未能深入挖掘和探索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跨文化意识的发展。高晓芳和许文梅认为:尽管有些教师会尝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但往往仅限于传授表面层次的文化知识,缺乏对文本中文化内涵的深入探究,以及对学生运用这些文化知识进行迁移和实际应用的训练[6]。长期受到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较为淡薄,跨文化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他们缺乏批判性地比较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能力,并且在对阅读文本中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层次迁移和应用方面表现较弱。
3.2. 缺少文化感知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虽然逐渐被纳入教育目标,但现实中仍存在较多不足,尤其体现在较少的文化感知方面。当前的教学实践往往过度集中在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学习上,而未能充分站在文化层面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这种倾向限制了学生对语言背后丰富文化的理解,影响了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首先,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倾向于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对于文化背景的介绍通常简略且表面化。例如,在讲解一篇关于西方节日的文章时,教师可能更多关注词汇表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而非节日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这使得学生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文化联系,进而影响他们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欣赏。其次,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往往围绕语言点展开,缺乏系统性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教师较少设计涉及跨文化交流情境模拟或批判性思考的练习,导致学生缺少实际应用文化知识的机会。课堂讨论和互动多停留在语言形式层面,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探索欲。此外,评估体系的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现行考试制度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技能,如词汇量、语法正确性和阅读理解能力,而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关注度。
4. 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4.1. 践行新课标的要求
李慧芳和卿源渊指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并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通之处,吸收优秀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还能够体验和积累不同文化的特色与知识,深入领会其内涵,并将这些文化认知逐渐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7]。教师通过探索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活动的设计,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尤为重要。
4.2. 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
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显著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促进其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发展。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语言形式和内容的解析,而忽视了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语境。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通过引入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以及社会规范,从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意义。
例如,在分析一篇国外的短篇小说时,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该国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文学传统来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情感脉络和主题思想。这种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更涉及到对文本隐含意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此外,跨文化阅读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即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并对其提出质疑或评价。当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视角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受到挑战,进而激发新的思考路径。例如,对于某些西方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性别角色定型,学生可以在比较中反思自身文化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将跨文化意识融入阅读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本理解力,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机会。
5.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5.1. 读前阶段:激活已有文化背景
激活学生的原有文化知识是文化教学中的关键步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两种或多种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如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饮食习惯等。在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8 Thanksgiving in North America阅读课中,教师在讲授关于西方感恩节的文章之前,可以展示中国春节和美国感恩节的一些视频、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异同。这种直观的视觉对比有助于学生快速抓住不同文化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文化认知。接着,教师可以组织互动式小游戏或测验,如“猜一猜”或“找不同”,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庭或社区中的类似文化实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个人经验的结合。比如,讨论各自家庭如何庆祝新年,描述家乡特有的美食和节日活动。此外,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如“If you could attend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a foreign country, which one would you most like to experience? Why?”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和见解,提高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些读前活动,学生不仅能在进入文本之前建立起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还能为后续的深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培养跨文化意识和理解力。
5.2. 读中:深入挖掘文本信息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指导学生关注并深入分析其中的文化现象。通过深入探讨和推理,学生可以评估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思想与内涵,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升文化素养。正如李冬梅认为的:文本不仅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依托,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媒介[8]。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处理文化元素时方法较为单一,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知识传授上,缺乏能够激发学生深思的文化活动,导致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王颖婷强调直接的文化信息输入和输出无法取代文化意识的培养[9]。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文化素材的内涵,设计更多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挖掘文本深层信息:首先,激活背景知识与预测。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源,激活学生的已有背景知识,激发他们对即将阅读内容的兴趣。学生根据标题、插图等线索预测文章内容,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或问题,提高参与度和专注力,培养推理能力和预期心理。其次,细读分析与深层理解。教师指导学生逐段精读,关注细节,回答预设问题,并标记不理解之处。引入批判性思考练习,如逻辑关系探讨、分析关键词汇及修辞手法。教授略读、扫读和精读策略,帮助学生高效处理信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最后,拓展延伸与文化鉴赏。设计活动:如,总结要点、角色扮演或写作练习,检验理解程度并培养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反思阅读体验,讨论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建立广泛的文化视角。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相似点和差异,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共通性,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5.3. 读后:迁移知识培养思维
梅德明与王蔷认为“文化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内化和提升的过程,从最初的感知到逐渐建立的意识,再到修养的深化,最终体现在行为中”[10]。在读后环节,帮助学生迁移知识并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连贯且富有启发性的活动设计来引导学生。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读后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将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如果课文涉及某个历史事件或科学发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这些话题,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模拟情境,如购物、旅行或国际会议,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并应用所学的文化礼仪,从而将语言和文化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其次,教师应组织反思与讨论活动,围绕文本中的关键概念和逻辑结构展开。提出开放性问题,如“What kind of social context does this description reflect?”,“How does the author support his arguments? Is the evidence strong enough? Do you agree with the author? Why?”,“What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is trying to achieve with this article?”等,这些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不仅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教师可以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报告、演示或海报等形式展示出来。这种实践性活动不仅能巩固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为进一步促进知识迁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可以推荐课外读物或相关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或其他工具,拓宽信息来源,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记录学习日志,学生可以定期回顾自己的进步,总结经验教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6. 结语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其综合语言能力和全球视野的提升至关重要。英语学习不仅限于词汇和语法的掌握,其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通过精心策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们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态度。掌握文化知识不仅弥补了传统上以词汇和语法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的不足,还丰富了课堂内容,营造了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愉快,教师乐于传授,学生乐于学习。本文强调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系统融入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形成包容和开放的文化品格,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元化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