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Confuci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ed into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ve.2025.14520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美玉*, 刘铭赜: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四平;白云峰:吉林市第四中学,吉林 吉林
关键词: 儒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onfucian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 School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摘要: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演进与价值体系的持续多元化,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与转型压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回应时代变革、提升教育实效,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亟需关注的核心议题。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深厚的伦理思想体系以及独特的社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功能与现实指导意义。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儒家优秀文化的内在价值,将其作为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工具,从而更好地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文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出发,深入分析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前教育现状,提出了一种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为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continuous diversification of the value system,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new challenges and transformation pressure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how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ore issue that needs urgent attention in current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As a core componen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guidance function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ts profound ethical and ideological system and unique social values.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ully explore and utilise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excellent Confucian culture, and use it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guide students’ thoughts and behaviours, so as to better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Confuci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onfuci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trategy for integrating excellent Confucian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文章引用:杨美玉, 刘铭赜, 白云峰. 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5): 105-11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5202

1. 引言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道德标准与核心价值观。这种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以系统化的方式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显著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从而提升教学中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这种创新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为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促进传统文化认同和道德教育。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击与思想交融的加剧演变,使得如何科学有效地将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当代教育,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高中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深入探讨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策略,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更对实践中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

2.1.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在“仁、义、礼、智、信”等基本伦理观念之中,这些观念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石。其中,“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根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义”则着重于道德的责任感与正义行为的实践;“礼”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与个人修养的提升;“智”代表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智慧的追求;“信”则是构建社会信任与稳定的基础。以“仁”为中心,儒家文化崇尚仁者爱人,仁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们的一种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在关于人性“良知、良能”的中传递“人性本善”的思想观点,并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宣扬“仁爱”思想[1],充满了人本主义的元素,体现了对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这一思想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此外,孔子还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强调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进一步深化了“仁”的内涵。总之,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道德标准与核心价值观,这种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也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2.2. 儒家文化的功能

儒家文化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个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个人修身齐家的准则,也是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的基础。儒家对“天下责任观”不仅是理论上的建构更是实践上的探索,其目的是通过“礼”的规范与实践,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明显的尊卑秩序,减少社会冲突,构建等级分明的社会关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公义胜私欲”的主流责任思想塑造着个体的道德自觉,注重个体的道德反思、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主张“齐家”的儒家思想观念,进而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天下为公”“治国”等理念更是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这些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和谐、公正、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相契合,无论是从内涵、表述还是价值追求上都体现出同频共振的特征[2]。总体而言,儒家文化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责任,这些理念在中华文化中深深扎根,并对个人的行为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指导作用。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有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又有利于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提升;既为个人提供了道德实践的框架,也为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积蓄力量[2]

3. 儒家文化融入高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3.1. 增强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在与其他文化交融中保持自我特色的能力,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共存的真实情况,强调“和谐共生”,正是对这种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在思政课程中,通过对比中外文化,深入讲解儒家的伦理思想,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实意义,凸显出儒家文化的独特性与普遍价值,从而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此外,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精神与自我修养的理念,对于增强个体的文化自信也至关重要。思政课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如孔子、孟子等)及其事迹的探讨,学习儒家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延续性,形成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可以激励学生追求卓越,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文化认同,强化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是个人的自信,更是国家发展的信心表现。儒家文化与思政课程相融合,能够通过其核心价值观、和谐理念、教育伦理及历史传承,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在新时代中自信、积极、开放的心态,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3.2. 促进道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社会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利引导[3]。“仁”作为儒家伦理的核心思想,强调关爱他人,“仁者爱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仁爱思想,这些思想都与当代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高度契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儒家文化的创新与融合发展为思想引领与政治意识培养提供了丰富资源,因此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对于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

3.3. 促进教学理念的改进

儒家文化注重德育的发展,同时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早在一开始儒家文化中便提出各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儒家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两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主张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德语的发展以及自身原本的条件来量身制定教育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极大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也为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的改进提供充足的历史借鉴。“启发式教学”原则,作为孔子提出的另一重要原则,对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启发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强调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儒家优秀文化中的各种教育教学思想,同时也要求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4. 儒家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4.1. 促进德育课程发展

儒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伦理道德,个人修养,社会秩序等多个层面,随着国家对于学生德育的日渐重视,儒家文化逐渐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处于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作用、融入策略阶段。例如,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入,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发展,增加课外活动内容,许多高校和中小学通过举办儒家文化节,讲座,展览等活动,宣扬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将儒家文化融入校园建设中,潜移默化教育学生,营造浓厚的儒家文化。

4.2. 学生对文化认同感较低

当前高中思政教育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课程内容涉及政治、法律、历史、哲学等多个知识领域。然而实践教学中往往缺乏对儒家优秀文化的系统挖掘与有效运用,导致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不足。同时,教学评价以应试为评价指标,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导致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儒家文化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缺乏创新,其思想引领和政治意识培养功能难以充分实现,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不足。

4.3. 教育形式重视实质,弱化儒家文化教育功能

在现实的压力下,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大于实质,以分数作为学生评价标准,同时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也由于现实的需求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考试中,用于学习儒家优秀文化的时间匮乏,导致儒家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弱化,学校也在各种压力下对儒家文化的课程设置极为不重视,思政课程中儒家文化内容较少,且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探讨和实践环节,高校的教育资源更多的向职业技能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倾斜,缺乏专门研究儒家文化的师资力量,儒家优秀文化难以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使教育教学形式落后,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仅流于形式。

4.4. 儒家文化的融入与课堂教学环节不匹配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儒家文化与教学环节的匹配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般会通过儒家文化故事或者名言警句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或者仅在教学过程中思政道德教育的某一目中简单提及,教师在教学中鲜有去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使儒家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随意性地简单嫁接或不假思索地将儒家文化地融入到思政教学某个环节中,没有针对儒家文化资源的内容特点及教学需要结合各教学环节的独特作用进行深入思考,而有时又会盲目追求“一案到底”的融入方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强行融入儒家文化资源,结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4]。所以,在教学中如果儒家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不契合,不仅会造成此类文化资源的低效利用,还可能加重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认知负荷,进而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与内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领会教师想通过儒家文化资源所传递的深层意蕴与价值理念。如果仅追求形式上的融合而忽视与儒家文化实质性的内在匹配,将难以彰显儒家文化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最终导致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流于表面,无法实现教师所期待的深层次的教育目标。

5. 儒家优秀文化融入高中思政教育中的策略

5.1. 精选经典案例探寻儒家文化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文化认同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经漫长岁月积淀而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集成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演变轨迹和文化发展脉络。这些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洗礼,不断升华和提升,最终形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高中思政教学中融入儒家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深入探究儒家文化的历史沿革,对其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精细的筛选。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时,教师根据“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孟子与“民本”思想为例,将《孟子·梁惠王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为案例素材,以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作为案例背景,结合中国共产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民本”的传承关系,引导学生探讨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政策,找出与“民本”思想的契合点,链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在经典案例中探寻儒家文化发展背景,结合当代价值,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从而达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的教学目标。

5.2. 提高教师融入儒家文化资源的综合能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大批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人才”[5]。教师要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教学应用能力,加强对儒家文化的学习与运用,例如学校组织思政教师成立“儒家文化研习小组”,系统学习儒家经典,定期开展《论语》《孟子》等经典读书会,解读儒家“仁政”“民本”“和合”等思想的现代意义,在学习儒家经典中挖掘其现实价值,结合当代教育需求去研究探析,通过培训实践,教师儒家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师积极拓宽视野,提升思政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如语文课上讲解儒家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历史课上讲解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等。在儒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反思,积累经验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每月开展“儒家文化 + 思政”教学反思会,通过同行评议和学生反馈来调整策略,设立“优秀案例奖”,激励教师创新融合方式(如将“和而不同”用于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教学反思,同行评议等方式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持续改进教学方式。教师也要不断开发教学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将数字化与传统相,结合建立“儒家文化资源库”,收集纪录片(如《孔子》)、动画短片(如《论语智慧课》)、音频(《孟子》诵读),丰富教学内容,经过此次实践,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多数学生认为“儒家文化让政治课更生动”。

5.3. 运用儒家文化资源创建教学情境,深化育人价值

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教师智慧地融合儒家文化资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境建构中,旨在深化学生对儒家文化精髓及教学核心内容的认知。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摒弃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而且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边界,促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增强学生的认知修养。例如,利用情景创设教育性与育人性的特征,选择“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历史典故”三类情景载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高铁霸座”事件来解析“克己复礼”的现代价值,引导学生在情景教学中达到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标。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当代价值观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例如,通过“孔子论仁”的情境模拟来让学生之间相互互动,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仁者爱人”的儒家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儒家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突现出儒家文化的育人价值。

6.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教育价值。正所谓“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儒家文化在提升教学质效、培育时代新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将儒家文化融入高中思政教育,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还能提升其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基金项目

2024年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项目(JGJX24D027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雁, 卢波. 儒家文化精髓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J]. 社会科学家, 2012(11): 35-37+49.
[2] 吴芮凌. 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4): 70-71.
[3] 桑治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12): 31-33.
[4] 王静静. 济宁市本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哲学与文化》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5]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人民日报, 2018-05-03.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5/03/content_5287561.htm,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