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场域重塑与实践图景构建
Sora Driv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iel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Landscape
DOI: 10.12677/ve.2025.14520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曾振华: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周口师范学院团委,河南 周口
关键词: Sora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域人工智能教学创新So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iel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ching Innovation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域的智能化重塑和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此需要剖析Sora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智能化重塑与实践创新的可能路径,阐释Sora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域重塑与实践图景构建的重要意义。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立足时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新技术,创新教学场域,探索人机协同的新模式,培育智慧型创造型人才。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a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Generative AI represented by Sora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ing crucial support for the intelligent reshaping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setting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paths through which Sora can lead the intelligent reshaping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ttings, and to elucidate the significant importance of Sora in empowering the reshap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In the face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stand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embrace new technologies with an open and inclusive attitude, innovate teaching environments, explore new models of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and cultivate intelligent and creative talents.
文章引用:曾振华. Sora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场域重塑与实践图景构建[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5): 117-12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5204

1. Sora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态与逻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内容空泛、“空对空”现象严重、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获得感不足等诸多困境[1]。Sora以多模态人机交互为核心,正为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态、优化教学逻辑提供新的可能。在Sora的支持下,教学内容可以实现智能生成与个性推送,教学情境将更加沉浸、互动,教学组织形态将趋于精准、高效。新技术变革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样态更新,必将极大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

1.1. 教学内容的智能生成与个性推送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知识对象,优质教学内容的供给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传统的教学内容“千人一面”,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兴趣特点与接受习惯[2]。根据访谈数据,部分思政课教师反应Sora集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智能生成与个性推送带来新的理念和路径,有助于实现教学内容向个性化、定制化供给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首先,大数据支持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实现精准画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内容设计离不开对学情的精准把握[3]。Sora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各类数据资源,围绕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水平、价值观念等建立起完整的个体特征画像,形成学生群体的多维度知识图谱。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宏观上科学界定教学主题与重点内容,从微观上判断学生的认知风格、思维习惯,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说话”的改革提供了坚实支撑。

其次,知识图谱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可实现语义关联与深度重组。知识图谱以节点、边、关系的网络化形式描述知识要素及其内在联系。Sora通过构建思政课的核心知识图谱,形成对概念、原理、方法的计算机可解释表征,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语义化生成和关联分析提供了技术保障。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需求从知识图谱中提取关键节点,利用语义关联实现跨章节、跨学科的知识串联与深度重组,使碎片化的知识要素在关联中彰显思想内涵。同时,知识图谱也支持从浩瀚的案例素材中快速检索、比对、筛选,为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呈现提供坚实的知识供给。

最后,自然语言处理赋能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情感计算与动态呈现。Sora凭借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把握蕴含的情绪特征,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话语风格等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框架结构和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Sora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利用情感计算模型匹配相宜的情感表达,在文本、语音、视频等多模态中灵活呈现教学内容,增强思政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Sora还具备多轮交互对话能力,可根据学生反馈动态生成教学内容,在师生交互中不断深化对思政素材的情感体验。个性化、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涵育家国情怀。

1.2. 教学情境的沉浸构建与交互设计

教学情境是教学过程得以发生的时空环境和氛围。如何创设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参与感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根据访谈数据,学生普遍反馈受限于教学载体和方式的单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境设计仍以满堂灌为主,师生互动严重缺乏,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不足。Sora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虚实融合、游戏化设计等技术,正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沉浸构建、互动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为重塑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现实相融合的立体化教学时空开辟新的可能。

首先,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下,教学情境可实现智能生成与动态调控。思政课教学情境要满足政治性、思想性与针对性的统一,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因时因地动态生成。Sora可充分利用机器学习等算法对教学内容、学情特征进行深度挖掘,通过人机协同构建与教学主题相匹配、与认知规律相适应的沉浸式教学情境[4]。在此过程中,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算法优化,教学情境可实现动态调控、精准施教。如通过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可对情境中的场景、人物、事件的丰富程度进行优化调整,营造沉浸感与代入感,以匹配学生认知水平的动态变化。智能算法驱动的情境优化,有利于实现教学情境从经验构建向智能生成、从静态呈现向动态适应的转变。

其次,虚实融合技术支持沉浸式情境体验与多感官交互。Sora能将虚拟对象无缝融入现实教学环境,再现与思政内容相关联的真实情境。情境构建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广泛吸收红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现实情境要素,创设沉浸式、多维度的体验空间。学生不仅可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悟信仰的力量,而且可以在虚拟情境中开展头脑风暴、角色体验,在讨论交流中加深认知、坚定信念。同时,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的沉浸交互,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沉浸体验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虚实融合的情境设计打破了现实条件的桎梏,拓展了思政实践教学的时空边界,有利于在身临其境中厚植爱国情怀。

最后,游戏化机制嵌入推动教学情境互动设计与体验优化。Sora支持将游戏化机制融入教学情境设计,以任务驱动、成就激励、竞争合作等游戏元素重塑师生互动体验。在Sora创设的虚拟情境中,教师可为学生设置探究任务,围绕思政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5]。同时,学生参与讨论、完成任务的表现可即时反馈,并与积分排名、能力晋级相挂钩,从而调动学习兴趣,提升参与感和获得感。游戏化情境有助于实现角色互换、沉浸体验,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对话交流、讨论质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3. 教学组织的弹性编排与精准配置

教学组织形态是教与学共同遵循的秩序和规则。传统的思政课堂多采用教师讲授、集中授课的组织模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学生群体的碎片化、个性化学习需求。Sora通过重塑人与人、人与资源的连接方式,正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集中走向分布[6]。根据访谈数据,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依托Sora搭建的网络学习空间,思政课堂教学组织呈现出扁平化、弹性化、精准化的新特征,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灵活需求,又有助于学情感知驱动下教学资源的精准配置和供给侧改革。

首先,教学组织形态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集中走向分布。Sora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让教学组织从封闭的课堂环境拓展到开放的网络空间。基于Sora构建的教学组织,学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座位,可随时随地加入学习。教师角色从单一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引导者”,学生角色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建构者”“贡献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教学主题开展跨时空、多人协作,共同参与到教学内容的生成、呈现与再创造之中。随着学习节奏的个性化以及学习进程的差异化,教学组织呈现出分布式、网状化的新形态[7]。开放性、分布式的教学范式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堂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体意识。

其次,学习共同体正实现跨时空协作与弹性编组。Sora为学生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协同互动平台。学生可依托社交网络、协作平台等工具,开展“随时、随地、随需”的个性化学习,实现与任课教师、其他学生的即时交流讨论。基于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一个开放、多元、动态重组的学习共同体在Sora支持下应运而生。共同体成员围绕思政议题开展头脑风暴,在“人–人”“人–信息”“人–情境”的交互中进行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8]。学习共同体突破了学习群体的同质性限制,可跨专业、跨年级、跨校区进行动态编组与调整。这种弹性编排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交互场域和表达空间,有利于集聚不同知识背景、能力禀赋的学习者,在“思维碰撞”中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学情数据洞察正驱动教学资源的精准配置与有序调度。Sora能够记录学生在虚拟学习空间中的多维度行为数据,包括学习路径、资源访问、问题解决、互动表现等,形成动态更新的学习画像。基于学情大数据分析,教师可精准洞察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等,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设计个性化学习任务和情境体验,实现教学资源个性化匹配的转变。同时,学情数据也为教学组织编排提供决策支持。教师可据此合理调整小组结构、有序调度师生互动,优化协作学习体验。学情感知驱动的精准教学,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2. Sora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关系的动态重构

教学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互动方式及利益格局的集中反映。传统教学关系建立在“教师主导–学生接受”的基础之上,难以适应新生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而Sora正为重塑师生角色定位、创新互动交流形态、构建跨域协同的学习共同体提供新的机遇。依托Sora打造泛在、立体、动态的育人场域,教学关系将突破课堂围墙走向开放,打破固化模式走向生成,跨越主客二分走向共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持久动力。

2.1. 师生角色的转型升级

教学关系变革的基础在于师生角色的转型升级。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评价体系的影响,高校教师惯于用说教式的灌输取代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则因缺乏表达诉求的渠道,沦为被管理的客体。这种不平等的角色关系是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而Sora所倡导的共情共鸣、平等互促,正为重塑师生关系、实现角色转型提供新路径。在人机协同教育生态中,教师与学生将突破传统的身份界限,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创造性学习中实现共同发展。

首先,教师角色正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教学策略优化师。在Sora支持的智能教学系统中,海量的知识信息可根据学生特点实时推送。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其角色将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运用数据分析等技术全面了解学情,据此开展课程规划、资源建设、活动设计等。在因材施教基础上,教师还将根据学生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为个性化、精准化的知识供给提供支撑。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引导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培养。教学策略优化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育人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教师主导”走向“学生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力,营造沟通交流、合作互助的课堂氛围。

其次,学生角色则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创新创造者。在Sora构建的沉浸式虚拟情境中,学生可以独立探索知识,开展自主学习,而不再局限于“照本宣科”“题海战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拥有更多表达意见、分享观点的机会。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知行合一。学生不再是单向度接受知识的“空心人”,而是赋予知识以意义建构的“实践者”[9]。Sora还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可通过参与话题讨论、头脑风暴等,提出自己的见解、畅想未来,在同伴互动中实现认知升级。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学生角色的蜕变意味着学习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成为自我驱动、自我负责的学习者和创新者。

最后,师生关系则从传统的“管理–被管理”走向“合作–互促”的创生关系。在Sora支持下,师生围绕共同的课程目标展开对话交流、协作攻关,建立起平等互信的伙伴关系。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坦诚”地交流。师生在虚拟社区中分享信息、讨论问题,共同参与教学内容的生产与呈现。学生反馈实时同步,教师则根据学情变化调整教学策略,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师生成为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命运共同体”,在合作互促中实现共同进步。此外,Sora打破课堂围墙,让师生关系从课堂走向网络,从线下走向线上,拓宽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时空界面。泛在的育人场域将师生联结得更为紧密,使思想碰撞、智慧分享贯穿育人全过程。

2.2. 师生互动的生成性嬗变

互动交流是师生关系的重要载体和表征形式。当前,思政课互动仍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引导性、启发性的互动设计。在智能技术的驱动下,Sora正在重塑人与人、人与智能场域的互动形态,为思政课教学创设沉浸交互、深度参与的育人情境。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Sora正将教与学从封闭、静态的线性互动带入开放、动态的网状互动,互动维度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从线下拓展至线上,互动方式从单向度走向立体化,互动内容从单一走向丰富,不断催生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互动范式。在人机物高度协同中,思政课互动将由事先设定走向动态生成,激发教与学的内生动力,提升思想引领的亲和力。

首先,Sora正在突破时空界限,拓展师生互动新维度。Sora打破课堂围墙,让互动从教室内部拓展到广阔的网络空间。师生交流不再受40分钟课时的限制,而是随时随地展开,呈现出“永不下课”的态势。课前,师生可在云课堂中导入讨论话题、分享学习资源;课后,亦可延续课堂讨论,就知识疑惑、现实困惑等展开头脑风暴、经验分享。泛在的互动让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将个体生活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同时,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将思政元素与情境互动融为一体。学生沉浸于栩栩如生的革命情境之中,在与革命先烈的对话中接受信仰的洗礼。跨时空、沉浸式的互动打破了现实条件的桎梏,拓展了思政实践育人的疆域,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深下去”[10]

其次,数字孪生技术则支持虚实融合互动与体验融通。Sora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为高校师生共建起虚实交织的互动空间。现实课堂可映射为虚拟课堂,师生则化身为虚拟分身,以化身参与讨论交流、头脑风暴等互动活动。虚拟分身打破了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物理层面的交互限制,拓展了互动的广度和深度。现实互动与虚拟互动的无缝衔接,让师生在多重场域中获得沉浸体验。师生可随时在虚拟课堂“相遇”,以虚拟分身开展异地研讨、远程协作,突破时空界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互动中,教学内容可实时调整,学习资源可个性化推荐。虚实融合的立体化互动让静态、程式化的思政课堂被沟通、交流、碰撞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所替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最后,Sora还催生了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互动范式。在Sora平台支持下,思政课教学从“一对多”线性知识传授转向“多对多”网状智慧生成。基于虚拟学习社区,学习小组跨时空开展头脑风暴,通过角色扮演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在同伴互助中实现认知迁移。社区超越了班级界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共同话题展开讨论交流、集体备课,多元观点的交锋给思政课堂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此外,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善于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交流、自主学习。依托Sora搭建的网络互动平台,学生开展“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新型教学活动,创作视频、开设播客,生成海量思政学习资源。学习共同体内成员互帮互助、集思广益,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共同进步。协同探究的互动模式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使思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2.3. 学习共同体的协同构建

学习共同体是指聚合多元主体、跨越时空边界,围绕共同目标开展持续性学习与创新实践的群体。共同体基于开放、互联、共享的理念,突破了以往教与学的固有边界,是应对教育变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现实路径。而Sora正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理想载体和创新平台。Sora通过重塑资源配置方式、打通育人主体壁垒,多层级、多场域、跨主体汇聚育人合力,正为建设政校企社协同、师生共创共生的学习共同体提供技术支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育人实效。

首先,多元主体协同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重要路径。Sora为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条件。各级党政机关可借助Sora开展面向师生的在线培训、网络问政,及时传达最新政策、回应民生关切。行业企业可设立在线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接受锻炼[11]。城乡社区可开设“网上党校”,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将小我融入大我。Sora将育人资源的供给从学校模式拓展到社会模式,在政产学研用协同中不断丰富思政课堂的时代内涵。多元主体的跨界协同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围墙”,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其次,多层级协同则实现了个体、团队、组织、区域、国家等不同层级的纵向贯通与联动。学习共同体通常由不同层级的行动主体组成,层级之间的有效协同是共同体运转的关键。Sora利用社会计算、群体智慧等技术,重构不同层级间的联结纽带,激活育人合力。微观层面,学生与教师借助头脑风暴、在线讨论等工具,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学习心得。中观层面,学习小组在虚拟空间开展专题研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进行探究学习。宏观层面,高校与地方党委政府联合开展“形势与政策”示范课,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协同并进。纵向贯通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调动了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在众智众力中实现1 + 1 > 2的聚合效应。随着协同层级的提升,学习共同体的边界更加开放,思政课堂融入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最后,多场域协同则实现了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跨场域协同与优化配置。Sora为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立体化实践场域。线上,学生与教师在“云课堂”开展专题讨论、头脑风暴等,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线下,高校与红色景区开展“VR党课”,学生利用VR设备沉浸式体验革命历程,接受信仰洗礼。Sora还可生成虚拟校园、虚拟企业,再现真实情境,供学生进行模拟实训。跨越虚实边界的沉浸式学习,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外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拓展了成长空间。此外,Sora聚合各类数字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学校、企业、社区可各展所长,围绕育人目标优化配置资源禀赋。跨区域的优质资源流动有效缓解了教育的地域差距,让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名师云端辅导。多场域协同让思想政治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理念从单一走向多元,育人成果从分散走向聚合,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全员参与。

3. Sora驱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的全面优化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正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然而,随着人工智能进一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其不可控性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认知力、损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等潜在风险。面对Sora引领的智能变革浪潮,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求变、勇于创新,方能适应智能时代的新要求新特点,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 教学模式创新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着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需注入改革新动力。Sora以沉浸交互、感知体验为核心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路径,推动教学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从“单向度”向“交互性”升级,从“程式化”走向“生成性”,开创沉浸融合、智能协同的教学新样态,实现育人机制从经验依赖型向创新引领型的系统重构。

首先,基于Sora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样态。Sora通过多感官融合与沉浸交互,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身临其境的虚拟场景。学生可利用VR、AR等设备,沉浸于栩栩如生的革命情境,在与革命先烈的对话交流中接受精神洗礼。沉浸式虚拟体验打破现实条件束缚,让枯燥的思政理论变得鲜活生动。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得以数字化再现与无限扩展,思政小课堂因此融入信息化的社会大课堂。此外,Sora以问题探究为导向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实现知行合一。体验式教学聚焦现实问题情境,将课堂知识应用于鲜活的社会,在解决问题中升华对真理的领悟,实现了育人效果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其次,产教融合、虚实融合的协同化教学路径。Sora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开放、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高校借助Sora与行业企业深化交流合作,共建基于行业需求的“云端”实习基地。学生依托VR设备,在企业真实项目中进行协作攻关,接受职业精神的锤炼。校企协同化的教学路径突破了高校与社会的壁垒,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中形成合力。同时,Sora将传统与信息化手段融为一体,实现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的无缝衔接。学生在“云党课”开展头脑风暴,在虚拟情境中接受信仰的感召,在VR红色故事会追寻信仰的足迹。线上讨论、经验分享等虚拟与社区调研等现实交相辉映,思想政治教育在虚实结合中实现提质升级。

最后,项目化、情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机制。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Sora以知识图谱、智能推荐等为支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同质化、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化供给的飞跃。基于学情分析,Sora从海量案例、项目资源中聚合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自动生成项目化、专题化的教学方案,教师参与再优化设计后形成思政“微项目”。项目化的内容编排使思政理论学习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的内驱力。Sora还可依托智能算法生成贴近学生生活、富含思政元素的沉浸式虚拟情境。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强化价值引领,在头脑风暴中激活思辨意识,在任务挑战中锻造意志品质。人工智能驱动的情境化教学内容供给,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3.2. 教学资源重塑

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思政课程的“压舱石”。传统教学资源储量不足、共享不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凸显。大数据时代,海量、异构的数字资源如何为我所用,整合碎片化资源、打通数据孤岛,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发展的当务之急。Sora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聚合共享、确权激励、智能管理提供了创新路径,推动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散走向集成,为建设辐射面广、触达率高的思政资源体系奠定基础,有效破解资源约束瓶颈,激发活力。

首先,校企政协同共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当前,企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待深度挖掘,高校与政府的资源壁垒亟需打破。Sora为多方协同汇聚、开放共享资源提供了交互平台。各高校依托Sora建设联盟式资源库,将思政理论、案例等上传云端,促进优质资源的交流互鉴。行业企业对接资源库,提供行业发展趋势、创新创业项目等,有针对性地促进产教融合。党政机关将思政工作经验、活动方案等集成到资源库,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借鉴。校企政携手编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全景式展示、一站式检索与个性化推送,盘活存量资源,让每一份素材都“动”起来,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活教材”。

其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确权与激励机制。在开放共享资源的同时,Sora基于区块链构建去中心化的资源治理机制。将资源元数据、存证信息等上链,利用密码学原理、共识算法、时间戳等技术确保资源流通全过程可追溯、不可篡改,有效保护资源拥有者的权益。基于智能合约,Sora还可探索教学资源使用的激励机制。当资源被调用、分享、点赞时,使用记录自动上链,依据资源质量、利用率等对贡献者予以token奖励。通过经济手段调动教师、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为汇聚更多优质资源提供持续动力。同时,区块链技术为资源交易、分成结算、数字产权保护等搭建了可信环境,破解了资源开发的“囚徒困境”,为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奠定制度基础。

最后,人工智能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智能化管理与个性化服务。海量资源的规模化管理与精准化供给,是提升资源管理与服务效率的关键。Sora引入知识图谱、语义分析、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为资源智能化治理提供支撑。围绕核心概念构建思政知识图谱,基于资源关联度、语义相似度智能化标注与语义化检索资源,形成动态更新的资源知识库。基于教师画像、学情分析等,Sora自动推荐个性化资源,并随学习迁移实时优化推送策略。知识图谱驱动的资源映射,让静态的素材在关联中“活”起来,实现碎片化知识的语义关联与精准供给。同时,Sora对资源利用情况开展智能化监测,自动统计资源热度、转化率,资源利用绩效,为优化资源结构、更新资源形态提供数据支撑。人工智能赋能让资源管理从经验走向智能,服务从被动走向主动,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品质提供有力保障。

3.3. 教学评价变革

科学的评价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指挥棒”。传统评价体系存在内容单一、主体单一、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思政育人的要求。Sora为重塑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学习分析、创新创业导向、智能技术赋能,Sora引领思政评价从结果导向走向过程导向,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静态化走向动态化,激发评价活动中教与学的生命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体化评价维度,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首先,嵌入学习分析的教学过程性评价。Sora具有海量数据存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优势。依托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实时采集学生过程的多维数据,包括行为、能力提升、问题解决等,形成整个学习过程的完整记录。基于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行为开展时空序列分析、路径分析、关联分析等,多维度、动态化评估教学成效。过程性评价突破结果导向的局限,关注每个学生在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教师据此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同时,将分析结果实时反馈给学生,引导其查漏补缺、优化策略,在反思中获得成长。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树立努力进取、持之以恒的品质,为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其次,融入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导向的教学评价多元化。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功能。Sora支持构建“三全育人”的评价路径,将立德树人、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纳入评价范畴。聚焦学生在其中的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担当等,形成德智体美劳并举的“五位一体”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吸纳企业、社区对学生效果的反馈,突出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考察,将创新性思维、创业项目策划与实施纳入评价要素。创新创业导向的评价有助于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此外,面向社会服务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志愿服务、政策宣讲等方面的表现,将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纳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升华人格境界、彰显使命担当。

最后,整合人工智能的教学评价自动化与智能化。Sora以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为支撑,为教学评价提供精准、高效的智能化工具。过程中产生的多源异构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报告、音视频资料等,借助Sora开展语义分析与关联挖掘,自动对提交内容进行分类、提取关键词,并与评价指标进行匹配,实现评价过程的自动化。同时,基于语音识别、情感计算等技术,Sora可分析学生汇报演讲中的语气语调、情绪特征,评估思想认识高度、精神状态等,突破了过去难以评价的维度。评价过程智能化让评价从以往的“经验判断”走向“数据说话”,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依托智能技术,Sora还可构建开放互联的教学评价系统。海量评价数据经分析、挖掘、关联,转化为可视化的评价地图与个性化评价报告。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多元评价主体共享学习数据,参与评价过程,共塑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教学生态。

3.4. 育人生态构建

Sora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变革的“催化剂”。但Sora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绝非一蹴而就,关键在于营造开放、协同、共生的育人生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推进合力。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平台建设等举措,打通育人主体壁垒,激活基层改革活力,为Sora与思政深度融合提供肥沃土壤。唯有如此,方能厚植Sora赋能的现实土壤,为思政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与持久动力。

首先,优化顶层设计,构建纵向贯通的育人体系。将Sora应用纳入教育信息化、思政工作整体布局,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配套举措。在课程设置、项目立项等导向性政策中对Sora应用予以倾斜。出台数据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顶层制度,为资源融通、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撑。同时,发挥基层院校首创精神,鼓励因地制宜探索Sora思政新模式。及时总结提炼基层经验,以点带面推广应用,并适时将探索成果吸纳入制度体系。此外,统筹校内外资源,做好中小学、大学、社会的纵向衔接贯通。依托Sora技术优势,推动思政一体化设计、系统化实施,打造全学段、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其次,创新运行机制,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格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成立专项联盟,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吸引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Sora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发应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引导支持。借助Sora优化产教融合路径,推动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实训等方面深度合作。建立健全适应协同育人的利益协调、成果共享机制,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同时,推进协同创新常态化、机制化,成立跨校跨区域的Sora应用社区,加强学校间的经验交流、资源共享、项目合作。推动教师与技术人员组建跨界创新团队,开展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协同创新为Sora赋能思政注入源头活水,提供持续动力。

最后,夯实条件保障,打造集成化智能化育人平台。统筹规划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端–管–云”一体化的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加强智能课室、VR/AR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建设,满足沉浸式、交互式教学需求。同时,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集成应用于教学平台,支撑教学内容的智能生成、资源的共享确权、过程的智能分析与精准评价。在集成化的基础上,发挥Sora强大算力,探索构建虚拟现实相融合的未来教学空间。师生可创设虚拟教学情境,通过化身开展沉浸式研讨互动,突破时空界限。构建国家、省(区)、高校三级联动的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经验交流复制,促进优质资源的集聚辐射与广泛应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夯实物质技术基础。

4. 结语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Sora正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变革注入新动力。其所独有的沉浸交互、智能生成、数据分析等功能,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资源供给、过程评价、生态建设等方面变革创新提供新的路径。基于Sora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让思政理论教学“活”起来;协同共建、智能关联的实践资源体系破解资源约束瓶颈;融入过程性、多元化、智能化的实践评价激发学习内驱力;开放融合、智能集成的实践育人生态厚植创新沃土。Sora正成为引领和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变革的“新引擎”,助力实践育人实现内涵、形式、路径、生态的系统重塑,开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24年度调研课题《算法视域下思政智脑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SKL-2024-1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冯琳, 倪国良.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2): 46-53.
[2] 罗红杰.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认知前提、实践原则与推进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12): 93-99.
[3] 冉光仙, 陈梦君, 赵星云.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建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3): 82-84+96.
[4] 梁明伟. 数智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5(2): 117-122.
[5] 常宴会.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条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5(2): 124-130.
[6] 刘伟兵. 智能思政: 人工智能时代精神生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1): 25-34.
[7] 王健, 郑旭东. 新时代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框架与建议[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43(1): 100-105.
[8] 栾淳钰. 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 价值、困境与举措[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6): 141-148.
[9] 刘越, 曲建武, 宋林萱. 精准 + 智慧: 第四研究范式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9): 119-128.
[10] 李春霞. 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运行机制探析[J]. 学术探索, 2023(12): 138-144.
[11] 阎国华, 魏新宇. 审视与应对: 信息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进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5(1): 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