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和生力军,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时代新人、营造绿色网络生态和建设网络强国具有重要价值。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大学生在依赖网络的过程中,出现了思想意识、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层面的问题,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本文以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出现的问题为导向,通过说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本质内涵,阐述培育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时代价值,从而提出了要形成家庭、高校、社会、政府“四位一体”合力来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的基本路径。
Abstract: As the natives and main force of the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and changed by the internet in their learning, life, and entertainment methods. The internet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which has significant value in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of the times, creating a green internet ecosystem, and building a strong internet nation. With the updating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have encountered problems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waren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in the process of relying on the Internet,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ation literac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ation literacy as the guide, explains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ation literacy,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ation literacy in the era, and proposes the basic path of forming a “four in one” joint force of family, university, society, and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iviliz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1. 引言
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使用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6月,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共受理举报9652.1万件较2022年同期上升12.2%。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其中18~24岁大学生群体占比约20% [1]。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当下,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其网络文明素养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迅速勃兴,智能技术正深度重塑着网络生态,培养具有网络文明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202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要使青少年网络素养得到提升,网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2]。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就是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道德、语言规范、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等内容,引导大学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正能量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为培育时代新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和建设网络强国奠定基础。
2. 网络文明素养的概念界定
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目标愿景,作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战略论断[3]。十年来,在网络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演进,对建设数字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网络文明是网络强国战略在网络技术、网络制度和网络文化等思想领域的延伸[4]。关于网络文明素养的具体内涵界定,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学术共识,但普遍认同其作为数字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重要地位。学者从不同视角的研究出发,阐明了网络文明素养对于建设网络强国,推动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高菊从哲学的四个角度出发,认为网络文明是网络技术的人文支撑、是信息时代的交往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形式、是网络时代真善美的弘扬[5]。宋来认为,网络文明素养是人们在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基础上,以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在理性获取、客观评价、科学传播、交互运用网络信息过程中形成的意识、能力和修养[6]。吴克明在著作中指出,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是指以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良好道德行为、正确价值观念、优良精神风貌、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新型文明素养[7]。
3.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精神栖息地。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水平与日新月异的网络发展速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现象。《新时代数字青年网络素养调查(2023)》显示,中国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平均得分为3.67分(满分5分),虽然得分略高于及格线,但仍有待提升[8]。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诸多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问题,要注重网络文明素养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
3.1. 思想意识层面——价值观念扭曲,网络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薄弱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软件也迎来了“流量为王”的时代,孵化出大批网红和主播,不少大学生因此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价值观念发生偏差。在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群体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信息茧房效应。基于用户画像的大数据算法能够精准识别个体的兴趣偏好,并通过内容推送机制形成强化循环,导致其接收信息的环境日趋同质化。这种技术逻辑下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认知视野窄化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大学生在看到网络红人通过直播电商、短视频广告等途径实现快速资本积累的案例后,容易形成认知偏差,出现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的现象。当这种异化的价值观念持续强化,就会导致其学术信念体系发生动摇。在此情况下,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转向研究短视频内容生产、粉丝经济运营等快速变现手段,甚至出现“学业投入边际效用递减”的认知误区,最终因本末倒置而造成学业荒废、自身发展受阻等严重后果。
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更新在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电信诈骗的安全隐患。大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同情心和好奇心,不法分子往往会利用这一点来诱骗大学生点击不安全的网站和链接来骗取钱财。根据360安全卫士联合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显示,共接到8类手机诈骗举报,其中交友类占比最高达41.3% [9]。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与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同时,部分大学生在网络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形成了非理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涌现出一批追星族、购物狂,尤其在网络直播场景中更容易陷入“上头”状态,狂热地为喜欢的主播打赏、非理性地激情下单,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这种沉迷网络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两个深层次问题:一是对网络虚拟环境的认知模糊,二是精神世界的贫瘠空虚。在这种状态下,部分学生逐渐滋生出攀比、嫉妒等扭曲心理,他们通过过度消费奢侈品来填补精神空虚,试图以此获得社会认同和虚假的满足感。这种超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高消费行为,往往导致严重的超前消费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法律常识,一些学生为满足消费欲望不惜铤而走险,最终陷入校园贷陷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3.2. 人际关系层面——对网络依赖程度高,出现社交障碍
圈层化作为人在虚拟空间中的一种社交方式,是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交流交往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度发展和虚拟空间的持续拓展,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显著的“网络圈层化”社交特征。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主要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只在自我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10]。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算法构建的虚拟空间中寻求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其社交场域逐渐从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迁移。这种社交形态的转变导致两个层面的异化现象:其一,在社交行为维度上,形成“虚实失衡”的交往困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23年报告显示,18~24岁群体日均上网时长达到7.2小时,其中社交应用使用时长占比42% [11]。部分大学生呈现出线上社交兴奋与线下社交恐惧的相反状态,他们偏好于在虚拟空间中选择与自身兴趣图谱高度契合的网络群体建立联系并保持高频互动。与此同时,长期沉浸于定制化的网络社交环境,会导致大学生群体在现实社交场景中的应变能力、共情能力、对话能力出现系统性弱化,出现明显的沟通障碍和表达阻滞等问题。其二,在社会关系维度上,引发“情感疏离”的连锁反应。教育部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数据显示,63.5%的受访者表示“离开手机会产生焦虑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导致现实人际关系质量下降,体现为亲情纽带弱化、友谊深度浅表化等特征。这种关系异化往往伴随着焦虑、失眠等身心症状,以及自我认同模糊等心理问题,最终形成“网络社交依赖–现实关系疏离–心理适应不良”的恶性循环。
3.3. 行为方式层面——自主辨别能力低,盲目跟风
在网络时代,信息数据的传播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更新频率之高,大学生每天都被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所包围环绕。面对网络信息的狂轰滥炸,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着认知方式转型的巨大挑战。首先,在信息获取方面,大学生养成了明显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这种浅层认知模式导致其往往止步于信息表象,缺乏深入探究信息本质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娱乐化浪潮的冲击下,网络内容生态出现价值异化,为追逐流量效应和利益最大化,大量低质的娱乐内容通过算法推荐形成病毒式传播。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不足,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辨别的能力,不能准确地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是非,部分人还会盲目跟风转发一些不实的虚假信息,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失。同时,在“娱乐至上”的负面影响下,网络信息的“泛娱乐化”也给大学生用户带来了一系列低质量的娱乐八卦、低俗热梗和段子,这些内容在“流量至上”的互联网时代迅速走红并大量传播,过度接触泛娱乐化内容会使大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同时降低其对严肃议题的关注度。这种影响不仅限于网络空间,还会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自媒体时代,网民不再只是网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加工者和传播者,这就导致输出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乘虚而入,将不当言论和负面信息渗透在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4. 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时代价值
4.1. 培育时代新人,树立正确三观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数字化技术正以新理念、新模式全面融入青年学生生活[12],培育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慎独”的传统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便在无他人监督、存在行恶的环境与条件的情况下,也能自我约束,严于律己。第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网络空间充斥着盲目从众、谣言传播等失序现象。作为网络参与主体,大学生亟需树立科学理性的网络价值观,这既是抵御网络风险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数字素养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正确的网络观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增强信息甄别能力,从而有效规避网络陷阱;同时,这种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恪守信息伦理,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上,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通过培养网络文明素养,大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信息筛选机制,更能强化法律观念,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传播,切实防范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第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大学生在网络中面临着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的思想诱导,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健康内容的产出者和传播者,传递正能量信息。第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学生乐于从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接受新观点和新事物,从而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基于此,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理性客观地分析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正确地处理好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
4.2. 营造绿色网络生态,弘扬主旋律
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重要主体,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受益者,其网络文明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网络风气。网络文明素养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来正确地查找网络信息、生成网络数据和运用网络技术,对于社会健康网络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第一,有利于营造绿色网络生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科学、文明、理性上网有助于净化网络生态,减少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和恐怖信息的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同时,依托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提高,网络信息的生成、加工和传播过程会不断优化,实现内容由低质向高质的转变,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第二,有利于建设向善向美和谐社会。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有助于构筑健康的网络精神文明家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大学生在接受了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后,能够理性地辨别网络上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有助于规范自身言论,营造和谐的网络语言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第三,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主旋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空间的不断延伸,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和主义层出不穷,饭圈文化、二次元文化、土味文化等流行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通过分析比较各种思潮和主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4.3. 建设网络强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建设网络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能够将其所学的专业化知识转化为网络产品并应用于具体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技支撑。培育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应有之义。第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实现科技创新。大学生接受了专业化的网络知识教育,富有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活力,在网络强国战略引领下,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进而占领市场的主动权。第二,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和开拓国际视野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有利于在科技革命浪潮下培育一批科技化、专业化的大学生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5. 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实现路径
基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网络文明建设,需要将各方面的力量纳入网络空间的建设中,积极构建网络社会治理共同体,开创网络文明建设新局面[13]。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就要形成家庭、高校、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5.1. 家庭要加强家风文明教育
一是要加强家庭教育,培育健康家风。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联动是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需要从三个维度构建家庭网络教育体系:首先,家长应当通过持续学习提升自身网络文明素养,充分认识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并基于自身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科学指导子女辩证认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其次,要建立常态化的亲子互动机制,通过高质量的线下陪伴和情感交流,培养子女良好的上网习惯,预防网络依赖导致的人际关系疏离;最后,要着力营造家庭网络文明环境,将终身学习理念融入家风建设,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担当。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既能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能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共同促进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系统性提升。
二是要发挥家长模范作用,督促大学生理性上网。家庭教育在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方面承担着双重责任:一方面,家长应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网络行为规范方面以身作则、时刻保持谨慎,在网络言论表达上保持理性客观,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时展现成熟稳重的态度,避免非理性情绪宣泄,为子女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典范。另一方面,家长需要重视网络沉迷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过度使用网络不仅会导致视力下降、睡眠障碍等生理问题,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应当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和正向的情绪引导,帮助子女养成理性、科学的上网习惯,既要控制单次上网时长,也要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从而预防网络沉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既重言传更重身教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网络自律能力。
5.2. 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好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使之成为具有数字意识、计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14],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
一是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网络强国相关理论,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也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生动的实践案例,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首先,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用户,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部分学生缺少正确的思辨能力和安全意识。网络素养教育在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立足于大学生群体面临的困境,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网络强国战略、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编写策划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章节,以增强融合的协调性。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课上讲理论与课后重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讲授网络素养培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要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大学生表达机制。大学生群体具有自主意识强、表达欲望强、好奇心强等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沉迷其中,成瘾沉迷。一方面,高校要通过校园网络平台,管理、监控好学生的上网时长和浏览内容,对点击不良信息、沉迷游戏的同学及时提醒和警告,引导学生规范上网,健康用网。另一方面,高校要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表达机制,使学生对待社会话题、时事热点和新闻事件能够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提高其思辨能力,从而实现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
三是要依托各种活动载体引领大学生健康上网。高校要充分整合已有的资源,利用好各大学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月”系列活动,通过征文比赛、网络知识问答竞赛、专家教育讲座等丰富形式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同时,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将网络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做到线下线上言行一致,文明、健康、科学上网,不当网络背后的“键盘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私域社交软件、平台上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不得恶意造谣、传谣,发表不当言论,使学生实现从网络使用者到网络文明传播者的身份转变。
5.3. 社会要加强网络诚信建设
一是要加强网络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集中开展网络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网络诈骗、非法交易、不实谣言等网络乱象,弘扬网络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另外,要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实施网络实名准入,严格监控未成年人上网,对于散播虚假言论,传播病毒、冒充他人进行诈骗等上网者予以曝光和惩罚,警示大学生诚信上网,做到自律自警,共建健康向上的社会网络家园。
二是要开展多样活动,提供优质网络产品。网络是把“双刃剑”,合理利用能够拓展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知识体系并充实课余生活;使用不当则可能导致网络沉迷等负面效应。为此,主流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当着力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一方面要创新活动形式,通过举办网络文化节、数字阅读推广等高质量文化活动,积极传播网络文明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内容建设,严格监督网络信息质量,开发优质的知识类和教育类网络产品,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既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引导其将网络作为提升自我的有效工具,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正向价值转化。
5.4. 政府要加强网络法治建设
一是要加强网络法治建设,保障网络安全。在网络化时代,政府要不断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立法保障。法律的制定让大学生上网做到了有法可依,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在法律准绳的框架中进行,一切危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不法行为都将受到惩罚。
二是要加强网络监管,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处于思想文化交流与交锋的最前沿,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线[15]。政府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联合社会组织、主流媒体以及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到网络监管和网络治理的工作中来,为大学生健康上网保驾护航。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让网络空间变成安全可靠的公共环境需要各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实施网络溯源机制,以增强大学生上网的安全感。同时,政府要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网络内容向善向美,共享网络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