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家精神的内在逻辑具有多维度的特征。“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在理论维度上,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在历史维度上,教育家精神实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继承;在实践维度上,它体现了“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既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又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推动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从“两个结合”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内在机理,对于教育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两个结合”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
教育家精神这一理论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深厚根基,既扎根中国教育实际,又彰显时代特色。它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同时创新性地发展了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撑。
2.1. 教育家精神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
教育家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契合,彰显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历史性统一。这一精神既赓续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从强调思想塑造的“科学灌输理论”到注重知行互鉴的实践教育观,从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阶段任务——更立足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深度融合。既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生命力,又为破解教育现代化难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崭新天地。
2.1.1. 马克思实践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实践教育方式,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重要论断,他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1]相结合。”列宁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同时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其认为现代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发展需要教育和劳动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
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2]。这一精神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传授和方法指导,帮助学习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实践能力[3]最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观的核心要义,引领现代教育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将生产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使理论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习者走出课堂,在真实的生产情境、生活场景和社会交往中验证理论、深化认知、提升能力。
2.1.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命题,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生成的理论根基与实践导向。在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中,这一命题既非停留于思辨范畴的纯粹逻辑推演[4],亦非脱离现实基础的超验性社会构想,而是植根于“人应当怎样存在”这一现实维度的深刻反思。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在教育场域的具象化呈现,本质上体现着教育主体对“自由全面发展”理念的主体性实践——既通过教育者自身专业素养与道德修为的持续完善实现示范性引领,更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实践中构建起“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价值同构[5]。这种双重维度的教育自觉,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历史使命与现实张力。
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所弘扬的心怀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社会性维度的具象化表达。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个体的全面发展并非仅限于自我潜能的释放,更体现为个体存在与社会整体间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化。这种精神特质要求教育主体强化使命自觉与责任担当,敏锐把握社会演进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实现人类解放与社会革新的良性互动。就教育方法论层面而言,教育家精神强调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恰是马克思主义能力全面发展学说在育人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促进主体认知结构、情感价值与实践能力的协同进化,而非简单的知识转移。因此教育者需构建多维培养体系,在完善智力建构的同时,系统培育学习者的道德情操、审美素养与社会化能力,并通过差异化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成长路径的设计,实现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所强调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个性解放维度的价值实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中,个性自由发展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为个体基于主体意志进行价值选择、实践创造与生命形态建构的自主性拓展。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实践者通过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尊重个体志趣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发展路径,为个性潜能释放创设制度性空间。从实践维度来看,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6],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宏大追求,深度契合了人的发展理论中个体社会化与主体性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文关怀润泽生命成长,通过文化浸润与价值引导,在促进个体自由发展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动去影响和感染他人,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 教育家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的传统师德观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师德思想的有机融合[7],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是围绕教育者德行修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及其职业角色与功能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众多世代相传的师德准则。传统师德所倡导的有教无类、立己达人、德性涵养等核心理念,与当代教育家精神中典范引领、价值示范的育人取向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当代教育实践主体正是以中华教育先辈为楷模,投身于教育事业,既秉承中华教育先哲的精神遗产,又通过实现优秀教育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造性转化,为中华传统的“师道”注入现代意义与价值。
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传统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其价值内核既呈现着因材施教、乐教爱生等当代教育理念的实践形态,又承载着以言立行、家国担当的中华传统优秀道德观念。在文化载体方面,传承千年的《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书籍,以及见证漫长岁月变迁的书院古迹,作为具象化的文化字符仍发挥着其独特的育人力量[8];制度文化传统方面,隋唐的拜师礼仪与官学体系、宋代教育人才选拔机制等,仍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尊师重道社会氛围的建立提供着重要的制度基因与文化参照;精神文化谱系中,从孔孟到近现代教育家的实践智慧,以及“才德相济”“修身立教”[9]等教育箴言,既为教育家精神建构提供了价值坐标,又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育人理念的深度融合。
2.3. 教育家精神蕴含时代发展气脉
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是对中华民族教育实践的文明积淀与哲学提炼,构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从文明演进维度来看,这一精神既承续着传统师道精髓,又融合现代教育哲学,通过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基因、革命文化内核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文明连续性的价值体系,既实现重教传统的价值传承,更成为向世界阐释中国教育智慧、展现中国教育实践创新的文化载体,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持续释放生命力;就话语体系维度而言,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实践哲学的重要构成,体现着教育社会化机制与个性化路径的辩证统一,其本质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的协同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推动着教育话语体系的现代转型,更通过话语维度的范式重构,为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新的解释框架;从教育现代化进程来看,教育家精神的确立标志着我国从教育规模扩张向教育质量跃升的战略转型[10]。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要素,人的全面发展依托教育现代化的系统推进。这种现代化不仅涉及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制度体系创新与师资队伍建设等结构性要素,更需以契合教育规律、彰显时代特征的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引领,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深层文化动力与精神支撑。
3. “两个结合”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
教育家精神的不是凭空提出,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开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壮阔历程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与理论创新的集中展现,也是对其百年师德师风[11]建设历史成就与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与提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特殊要求与需要[12],教育政策、方针、内容及课程设置都进行了积极调整,形成了以共产主义精神为指引的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所展现出的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及奉献精神,成为了教育家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从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及队伍建设三个维度,对我国教育事业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规划,为教育家精神赋予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他强调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提出“边教边学”的方针,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积累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江泽民同志则将教育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以“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核心理念,激励广大教师勇担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胡锦涛同志更是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与专业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许多新见解、新导向、新呼吁与新标准,无一不彰显了党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凸显了教师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强国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精神引擎。从构成维度来看,教育家精神涵盖六大要素,即怀揣“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信念,秉持“言为士范、行为世则”的高尚情操,展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践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治学品格,拥有“乐教爱生、无私奉献”的师德风范,以及秉持“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志向。这六大要素既是新时代教师职业道路上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形象的鲜活写照[13]。教育家精神是在对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教育规律与经验的深入总结中孕育而生的,它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进步历程中政策规划、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的紧密融合,凝聚并展现了不同时期我国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特征,汇聚成一股为党培养接班人、为国家培育英才的强大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石。
4. “两个结合”视域下教育家精神的实践逻辑
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教育强国建设以及立德树人实践中进行深入反思与全面把握的。“两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思想不仅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更是培育教育家精神的行动指南。在“两个结合”思想指引下,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既要立足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根本指导,又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唯有如此,才能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坚定信念与行动上的自觉践行,使之成为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4.1. 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培育教育家精神
作为指引学生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向导,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立德树人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导向[14],确保政治性与学理性并重。步入新时代,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历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方向,紧跟时代潮流,保证“两个结合”始终发挥正确引领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与此同时,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注入数字活力”,拓展多样化、广泛化教育家精神的宣传途径与传播平台。
4.2. 在文化创新发展中培育教育家精神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转变,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实施教育家精神,不仅需要营造相匹配的文化氛围,还必须持续推进传统师德的创造性转型与创新性提升。一方面,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使命。教育工作者需将党史教育、“四史”学习与师德专题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宣扬历史上杰出教育家的典范,诸如孔子、孟子、董仲舒等古代先贤所秉持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师道精髓,以及近代的陶行知、晏阳初等大师所展现的广阔家国情怀,和当代的黄大年、张桂梅等楷模所体现的崇高信念、高尚品德、实践智慧[14]。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的具体环节,应对传统优秀教育理念加以继承并赋予时代价值。优秀的教育实施者不仅需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与坚定的理想信念,还需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巧妙的育人技巧。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智慧,如儒家倡导的“因材施教”与道家主张的“顺应自然”思想,它们重视以人的本真为教育出发点,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5],这恰于教育家精神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一脉相承。在新时代背景下践行教育家精神,应以马克思教育观为指引,着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变与创新性提升。
4.3.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培育教育家精神
党的二十大着重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中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既要求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精髓,也要积极与世界各国文化开展对话交流,吸纳先进文明成果。一方面,教师灵魂的丰富与升华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哺育。教师的灵魂,作为一个展现个性与生命力的综合体,其成长往往得益于那些富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他们擅长融合中西智慧,将中国哲理与西方理念巧妙结合,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在世界文化的交流激荡中,教育家精神不仅为教育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共存做出了贡献。新时代,构建多元化、多路径的对话交流机制,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传播搭建国际话语框架,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另一方面,教师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地肩负教育强国使命的内在动力源自教育家精神的激励。教育强国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法一蹴而就,积极拓宽传播渠道与平台,借助电视、广播、期刊、报纸、官方网站等多样化的媒体手段,充分展现优秀教师的高尚品德、敬业精神、探索创新及无私奉献的形象。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文学、音乐、美术、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多媒体平台上广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而激发教师从业的自觉性与自信心。
5. 结论
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构成了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不仅体现了科学理论与本土实践的有机统一,更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孔子、朱熹等教育家思想的现代转化,丰富了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实践路径,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