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与产业结构加速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就业市场呈现复杂态势,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传统行业岗位需求收缩与新兴领域人才缺口并存,加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就业供需矛盾。本文聚焦大学生就业现状,深入剖析就业难的内在成因[1]。从个体层面的职业认知偏差、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滞后,到社会层面的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招聘机制不完善,多因素交织形成就业困局。基于此,文章针对性提出涵盖观念引导、教育改革、政策优化、市场规范等维度的解决方案,旨在打通就业堵点,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力,推动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人才基石[2]。
2.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2.1. 毕业生基数大
见表1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然而就业市场的岗位供给却未能同步增长,使得供需矛盾日益突出[3]。疫情期间,传统线下校园招聘与宣讲会被迫取消,线上“云招聘”虽提供了替代方案,但受限于沟通效率低、岗位信息展示不充分等问题,毕业生难以深入了解岗位需求,企业也难以精准匹配人才,导致就业匹配度显著下降[4]。
Table 1.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increment by year
表1. 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增量
年份 |
高校毕业生人数 |
变化 |
2025 |
1222万 |
增加43万 |
2024 |
1179万 |
增加21万 |
2023 |
1158万 |
增加82万 |
2022 |
1076万 |
增加167万 |
2021 |
909万 |
增加35万 |
2020 |
874万 |
增加40万 |
2019 |
834万 |
增加14万 |
2018 |
820万 |
增加25万 |
2017 |
795万 |
增加30万 |
2016 |
765万 |
增加16万 |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众多企业面临经营压力,纷纷收缩用工规模。停工、裁员以及缩减招聘计划成为常态同时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数量锐减,进一步挤压了就业空间,在此情形下,伴随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高入学率并没有带来高就业率,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大量毕业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2. 人才培养与岗位适配结构性错位
当下,全球经济低迷、技术迭代加速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交织,大学生就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5]。产业结构升级浪潮中,传统中低端岗位因劳动力饱和,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急剧下降,而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新兴高端领域虽求贤若渴,却因岗位对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要求严苛,令多数毕业生望而却步,造成“无岗可就”与“有岗难就”的现状。
高校专业设置更新迟缓,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难以契合创新驱动型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面对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大量毕业生因能力短板,在求职市场上屡屡受挫[6]。人才培养与岗位适配结构性的错位,也加剧了就业困境。
2.3. 资源分布失衡
从数据维度来看,2024年人社部报告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吸纳了全国62%的大学生求职意向,但实际岗位供给仅能满足45%的需求,形成“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局面,而中部地区如湖北、河南等省份,尽管岗位需求缺口达35%,但简历投递量却不足需求量的2/3,形成“有岗无人”的尴尬困局。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与社会评价体系的长期桎梏,家庭与社会将“城市高薪岗位”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核心标准,致使“逃离小城、扎根都市”成为多数毕业生的潜意识选择[7]。另一方面一线城市拥有薪资优势、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前沿的创新平台,对于毕业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以杭州为例,互联网产业集群吸引了全国近85%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反观中西部小城,因缺乏高新技术企业与优质岗位,即便出台住房补贴、落户优惠等政策,仍难以留住毕业生。
第三产业占比超70%的东部地区,集聚了全国85%的金融、传媒、互联网岗位,而中西部以能源、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8]。院校分布上,头部高校多集中于东部,中西部地方院校学生因资源匮乏竞争力不足,专业领域方面,理工类与文科类就业冷热不均,超70%毕业生扎堆第三产业,导致农业科技、高端制造等一、二产业人才缺口巨大,这种供需错配不仅导致人才资源的低效配置,更催生了“东部过度内卷——中西部人才空心化”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整体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亟待通过产业转移、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就业观念引导等系统性政策加以破解[9]。
2.4. 入职门槛限制
女性毕业生面临生育等特殊情况,企业需承担婚假、产假及生育补贴等额外成本。出于利益考量,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女大学生设置隐形准入门槛,甚至直接减少招聘名额。即便成功入职,女性毕业生在薪资待遇上也难以与男性毕业生同工同酬,晋升渠道的不畅,使得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打击了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热情。
众多大型企业虽未公然宣称只招收“985”“211”等知名高校毕业生,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无缘展现自身才能的机会,错失诸多优质就业岗位。与热门专业相比冷门专业因发展时间短、对口企业稀缺,毕业生薪资待遇低等,导致冷门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适配的工作[10]。入职门槛的限制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愈发突出,改善就业环境、消除准入门槛迫在眉睫。
2.5. 消极就业
一部分大学生长期专注学业,社会阅历匮乏,成长过程中鲜有挫折经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临近毕业,尚未做好投身职场的心理准备,内心迷茫,滋生畏难情绪,求职积极性不高[11]。另一部分大学生担忧工作会束缚个人自由,求职态度懈怠,毕业季时,不少高校学生求职态度消极[12]。
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仓促就业,致使劳动力市场中部分低薪岗位难觅大学生身影。另一部分渴望提升学历的大学生投身考研,导致相当数量毕业生主动处于失业状态。
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欠佳,应届生在试用期及入职1~2年内的离职比例高达61.3% [13]。多数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对自身职业定位与岗位需求认识模糊,对企业现状及行业前景缺乏充分评估,择业标准单一,往往仅关注薪酬高低,忽视工作内容、绩效考核制度及企业文化等关键因素。入职后,他们难以适应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及领导管理风格,职业发展期望与现实产生落差,进而迅速离职。这种现象不仅给企业造成损失,还引发社会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广泛讨论[14]。从长远看,应届大学生的消极就业,既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也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因素[15]。
3.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3.1. 首属市场过度拥挤,次属市场吸引力不足
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首先大学生过度集中于首属市场,导致竞争激烈,而次属市场因社会认可度低、职业发展受限,吸引力不足,形成“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的结构性失衡[16]。其次市场间流动性壁垒显著,首属市场偏好“高学历 + 经验”,次属市场难以提供职业晋升通道,加剧毕业生“宁待业不低就”的择业心态。
3.2. 信息不对称与匹配效率低下
基于搜寻与匹配理论,高校与企业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毕业生难以获取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的岗位需求细节,企业也难以精准定位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线上招聘平台虽降低搜寻成本,但算法推荐存在局限性,无法实现精准匹配[17]。
3.3. 过度强化学历信号,忽视能力信号
名校毕业生凭借学历信号在首属市场占据优势,普通高校学生即使能力达标,也可能因“信号弱”被简历筛选环节淘汰,形成“学历歧视”的恶性循环。企业过度依赖学历信号,忽视对实际能力的考察,导致“高分低能”者进入岗位,而真正具备创新能力但学历普通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加剧人力资本错配[18]。
3.4. 人力资本投资与配置失衡
基于经典人力资本理论,高校扩招导致人力资本供给过剩,传统文科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超市场需求,而理工科、技术类专业因实践教学不足,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即战力”的要求,出现“人力资本贬值”现象。部分毕业生忽视通用能力(如沟通、创新)的培养,仅依赖专业知识,导致人力资本结构单一,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对“T型人才”(深专 + 广适)的需求[19]。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树立正向积极的择业观念
面对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严峻形势,引导大学生构建科学就业观成为破局关键。高校毕业生需打破“求稳求名”的传统思维定式,以积极务实的态度认知就业现状,主动培育多元化择业意识。在职业规划中,应结合自身能力、兴趣与市场需求,客观评估核心竞争力,摒弃短视的薪资导向,以长远眼光规划职业发展。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习、兼职等途径积累经验,增强创新能力,精准对接行业趋势。
针对岗位供需矛盾,毕业生需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理念,避免因过度追求理想岗位而错失就业机会。在地域选择上,应突破“东部优先、大城市至上”的局限,主动关注中西部中小城市及基层岗位,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此外,还需打破对单位性质的固有偏见,跳出党政机关、国企的单一选择框架,将职业发展前景、个人成长空间等因素纳入综合考量,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就业形态。唯有实现就业观念的革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机遇,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4.2.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精准培养,强化能力信号
优化教育改革政策,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3年就业率低于警戒线的专业缩减招生,增设符合市场行情的交叉学科并且强化实践学分占比,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变革的复合型人才[20]。
优化高校绩效评价体系,将就业质量、职业发展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引导高校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行业协会建立通用能力认证体系降低学历信号权重,引导企业关注实际能力。加大对职业技能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学生综合考评机制。
4.3. 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理性的人才录用观念
用人单位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手段,降低人事人员主观意愿的影响,全面考察应聘者的潜力与能力。企业管理者需以专业、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位毕业生,评估其综合发展能力,引入富有干劲、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才,为企业注入活力。
消除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偏见,以岗位需求为核心,关注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精准匹配人才与岗位,确保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浪费。
坚持公平公正的招聘原则,杜绝“人情往来”,为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同时,建立科学理性的人才录用观念,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不过分看重教育背景,结合岗位性质选聘合适人才。此外,引入中介组织和咨询机构,发挥其在服务代理和职业评估方面的专业优势,促进人才多元化,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4.4. 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媒体应强化政策传播的精准性与深度,通过专题报道、专家解读等形式,将国家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扶持、基层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进行立体化宣传,既引导大学生用足政策红利,也督促用人单位践行公平招聘原则。此外,严格把控舆论导向,杜绝渲染就业焦虑的不实报道,同时,以典型人物访谈、纪录片等形式,挖掘基层就业者扎根乡村振兴、创业者突破技术壁垒的鲜活案例,展现多元职业选择的价值,激发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活力,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就业舆论环境,助力其在新时代浪潮中找准职业定位、实现人生价值。
4.5. 打破市场壁垒,优化岗位供给
基于搜寻匹配理论,构建智能匹配平台,降低信息成本,实现动态匹配,减少简历筛选的学历偏见。通过整合资源开发“全国大学生就业智能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毕业生技能图谱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时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区域人才供需数据库”,引导毕业生向中西部新兴产业园区流动,缓解东部过度内卷[21]。精准匹配大学生需求与岗位资源,有效消除信息壁垒。同时,增强平台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孵化、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为毕业生搭建全链条创业就业支持体系。
优化政策引导,通过税收减免、落户优惠等政策提高次属市场吸引力,如对吸纳大学生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参照“三支一扶”项目为基层岗位提供职业发展通道,推动社区与企业共建生涯实践基地,开展覆盖全学段的职业体验活动,邀请行业精英入校分享经验,鼓励家庭参与生涯教育,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格局[22]。科学规划高校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扩大就业容量。建立专业化就业服务体系,开设专属信息发布渠道,设立心理疏导机构,完善政策扶持机制,设立创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创业基地,引入产业链资源与专业导师,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
5. 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关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系统性问题,其破解需融合个体觉醒、多方协同与理论创新,构建长效解决机制。解决就业难题需凝聚政府、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媒体等多元主体合力。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毕业生应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摒弃传统择业偏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观念。高校需强化就业创业指导的全程化与精准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就业渠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用人单位应建立科学理性的人才评价体系,摒弃不合理的用人标准,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媒体则需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宣传就业政策、推广成功案例,营造积极的就业创业氛围。同时,搭建智能化创新创业云平台,整合政策、资源与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