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Investigation on Life Situ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Empty-Nesters in Urban Areas—A Case Study of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获得显著成效,“银发浪潮”的来临以及社会流动性增强,空巢老人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选取北京市海淀区范围内的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和掌握其生活状态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乃至整个城市空巢老人群体的生活现状提出有效建议。
Abstract: For the past few years, with 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y getting significant results, the coming of the “silver wave” as well as the social mobility enhancement, the number of empty-nesters has ob-viously raised. This article selects the intellectual empty-nesters in Haidian district of Bei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life situation of the urban intellectual empty-nesters as well as the empty-nesters of the whole urban area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mastering of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social needs.
文章引用:杨中英. 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 老龄化研究, 2014, 1(3): 49-56. http://dx.doi.org/10.12677/AR.2014.13008

1. 引言

空巢家庭一般被视为处于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阶段——空巢期的家庭,即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本文所述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是指户口在城市,年龄超过60周岁,且具有高中/中专学历及以上的空巢老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获得显著成效,“银发浪潮”的来临以及社会流动性增强,空巢老人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比例仅占16.7%;200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25.8%;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已达到总人口的12.5%,空巢化比例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下一世纪,空巢家庭将会成为社会面临的突出的老龄问题。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成为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和牵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关爱空巢老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调查范围,结合该地区高校云集、产业知识化等区域特点,特选取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在分析和掌握这部分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改善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乃至整个城市空巢老人群体的生活现状,积极应对中国“老龄时代”的到来。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共收集有效问卷301份。

2. 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家庭生活与社会支持

2.1. 个体特征:知识分子空巢老人退休前大部分在行政、教育和专业技术领域工作,学历和职称普遍较高

超过一半的老人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其中,大学学历的人数占43.8%,其次为高中/中专学历,占29.3%。空巢老人在退休前的职业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最多,占36.7%,其次为“大中小学校教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分别占25.2%和17.7%,可见老人退休前大部分在行政、教育和专业技术领域工作;在技术职称方面,近50%的老人在退休前具有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2. 家庭情况:“与配偶两人居住”是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代际关系普遍融洽,“子女在北京,但不与父母同住”是造成空巢的最主要原因

空巢老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是“与配偶两人居住”,占64.5%,“一人独居”的占32.4%,也有“与父母同住”的情况。近50%的老人拥有2个子女,74.1%的老人至少拥有1个子女,也有极少数的老人没有养育子女。86.1%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较好,仅有2.5%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不好,甚至很不好。近60%的老人由于“子女在北京,但不与父母同住”的原因过着空巢的生活,23.9%的由于“子女在国外(包括求学、工作、移民等)”,11.1%的由于“子女在国内其他地方(包括求学、工作、定居等)”。

2.3. 经济状况: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月收入水平普遍较高,退休金是其最大的经济保障,健康和就医仍是老人最为担忧的问题

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每月总收入普遍较高,超过一半的老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仅有6.5%的人月收入不足2000元。在收入来源方面,93.3%的老人依靠退休金,仅有1%的老人主要依靠子女给与的生活费,可见知识分子空巢老人退休前的工作单位为其养老提供了很有效的经济保障。

近40%的老人表示目前最大的开支为“日常开销”,32.8%的老人表示“医疗费用”占其开支的最大份额,再次,“休闲娱乐、旅游等”和“请保姆或小时工”也是老人开支较大的方面,仅有6.3%的老人表示最大开支在于“资助子女”,可见,绝大多数老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需要为子女过多投入。

老人最为担心的事件中,“身体健康状况”排在首位,其次是“就医看病难”,再则是“社会养老体系不够完善”、“生活无人照料”和“拖累子女”,可见健康状态和就医问题仍是老人最为担忧的问题。

2.4. 被照顾情况: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代际交流较为频繁,老人普遍表示配偶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和照料自己最多的人

据老人反映,其子女看望周期以“每星期一次”的最多,占43.4%,其次为“每月一次”,占19.7%,仅有10.7%的老人子女能做到“每天一次”,可见老人被子女照顾的频率普遍较低,但大多数能实现每周一次。在日常生活中,超过一半的老人反映自己受到配偶的帮助和照料最多,21.8%的老人表示子女对自己的帮助和照料最多,有11.9%的老人主要受到保姆或小时工的帮助和照料。

2.5. 休闲娱乐:所在社区是老人最为主要的休闲娱乐阵地,知识分子老人的娱乐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文化活动层面

20.5%的老人会选择“社区内休闲场地”作为自己日常休闲的最主要场所,其次是“公园”,占20.5%,“社区老年活动室”也是老人较为常去的休闲场所,占16.7%,“原单位老干部活动中心”也是很多老人的选择。在娱乐内容方面,“听广播/看电视”是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最为主要的娱乐活动,其次是“看书/读报”,“散步/跑步”也是老人较为常选的娱乐活动,知识分子老人的娱乐活动内容丰富,且主要集中在知识文化活动层面。

2.6. 养老观念:知识分子空巢老人对目前的空巢家庭养老方式满意度评价普遍较低,依托社区养老是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最为理想的养老方式

在对目前的空巢家庭养老方式满意度评价方面,47.3%的老人表示满意,41.3%的老人表示一般,也有11.5%的老人表示不满意,可见,知识分子空巢老人对自身的养老方式满意度并不高,其中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有老年生活孤独无安全感、居住条件差、生病无人照顾和缺乏活动空间。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去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养老机构生活”时,72.3%的老人持否定意愿,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养老机构设施、条件、服务不好”和“费用太高,担负不起”,分别占32.1%和31.1%。

在“对目前政府的养老体系和政策、措施”的满意度评价上,仅有32%的老人表示满意,超过一半的老人表示一般,有17.2%的老人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一是对政府的不满,如“发给80岁以上老人的补助券不方便使用,应改为人民币或通用卡”、“政府对退休养老投入太少”和“社区生活的项目太少”等;二是对养老机构的不满,如“大多养老院表面是慈善机构,其实都利用老年人而赚取社会的捐赠和享受国家免税,他们收高昂的费用,多渠道‘创收’”、“养老院太少,价格太贵,一般退休人员负担不起”和“政府投资养老机构太少,设施较好的需要很长时间排队,私立机构太贵”等。

对于政府期待方面,23.7%的老人希望政府“多建一些普通型的老年公寓,让更多的空巢老年人实现集中居住”,并且“加大对老年公寓项目的补贴,降低对老年人的收费”,这一呼声占23.5%,“在现有社区中多建日间看护中心和托老所”的希望也占较大比重,可见,依托社区养老是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最为理想的养老方式。

3. 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与社会价值

3.1. 精神状态:大部分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比较积极健康,老人对空巢家庭生活的安全稳定感普遍较高

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知识分子空巢老人表示目前“经常感觉很轻松、快乐”,24.3%的老人表示“与退休前差不多”,也有15.5%的老人“经常感觉很无聊、烦躁”,甚至有9.5%的老人“经常感觉很孤独、忧郁”,可见,大部分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比较积极健康,但也有四分之一的老人精神状态较为低落甚至不健康。

70.5%的老人对空巢家庭的生活仍具有安全稳定感,23.9%的老人比较缺乏,也有极少数老人完全没有安全稳定感。安全稳定感很大程度来源于经济保障,由前面的调查发现,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经济保障相对较高,但相对高医药费、高物价、高服务费的当代消费社会而言,老人的相对安全稳定感并没有达到对应的水平。

3.2. 生活态度:知识分子空巢老人对于黄昏恋普遍持宽容态度,大部分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愿意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

对于如何看待单身老年再婚、再恋问题,44.4%的老人表示赞成,45.8%的老人表示无所谓,可见知识分子空巢老人对于黄昏恋普遍持宽容态度。

对于“最理想的老年生活状态”的态度,47.5%的老人选择“老有所乐,尽情放松,享受天伦之乐”,37%的老人选择“老有所为,继续发挥自身能力和经验,为社会发挥余热”,14.8%的老人选择“老有所学,希望有继续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可见近40%的老人对社会仍抱有极大的热情,愿意继续为社会服务。

3.3. 精神需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层次较高,仍以知识型和交往性内容为主

对娱乐活动的新增需求中,“知识讲座(包括饮食、健康、理财、法律等方面)”、“老年交友活动”和“心理与健康咨询”是名列前三,可见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层次较高。老人还提到了类似“家庭志愿者服务”、“电话服务”、“组织一些活动,如老年交友会”、“成立活动站提供聊天交谈场所”、“多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服务”、“开设老年人大型课堂”、“开电脑小班,增加电脑咨询服务”和“建立社区心里咨询的场所”、“为老年知识分子外出观光,参与文化活动及时提供信息和必要的便利条件”等具体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3.4. 社会价值:大部分知识分子空巢老人仍在以各种方式参与社会工作和服务活动,社会价值体现热情度很高,认为应该加大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的力度

超过60%的老人仍然愿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或能力优势,继续为社会服务。很大比例的老人仍以各种方式继续工作着,其中有44.5%的老人仍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19.2%的老人被返聘和外聘。在社会活动方面,有44.5%的老人仍在参与社区居委会的社区服务活动,57.6%的老人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参加各种社会志愿服务。80.8%的老人认为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必要“设置专门老年人才开发机构”,62.5%的老人认为当前我们国家对老年人才的开发利用情况处于“有一定开发利用,但还需加强”的阶段。

4. 改善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建议

4.1. 生活保障

4.1.1. 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建设

居家养老仍是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健康和行动能力越来越差,社区服务越来越成为老人居家养老生活的重要支持性保障。社区养老吸收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1] 。目前,从老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物质性服务需求可知,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所居住的社区普遍缺少老年人饭桌、社区卫生所或卫生站。随着年龄和健康状态的变化,空巢老人自己做饭越来越困难,一方面希望所在社区能够建立老人共同就餐的服务,解决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共同就餐可以为空巢老人提供一起聊天交流的机会。看病难是知识分子空巢老人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即使在收入足够应付医疗费的前提下,如果前往大型医院看病,一是老人出行就医不便,二是在大医院看病时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手续和长时间等待,如果老人所在社区能够建立卫生所或卫生站,并且做好老人医药费报销的联网机制,就能为老人提供非常大的便利,一般小病小痛和常规性治疗都可以通过卫生所或卫生站解决。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他们希望得到的社区服务是免费或者低收费的,政府是老人这两项重要服务需求的最大买单者,当然,从长远发展考虑,单一的政府福利容易出现社区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所以,本文认为政府支持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模式应结合整个社区服务行业的发展。社区服务应该由福利性和商业性两种模式相结合,福利性服务主要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和社区老人,它的特点是提供无偿和低偿服务,服务主体可以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可以是社会工作者、普通志愿者、下岗职工,甚至本社区内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他们为社区内其他居民提供福利性服务的经济成本是极低的。同时,采取商业性养福利性的方式,把社区商业性收入的部分转移支持给福利性服务的运作。

4.1.2. 逐步建立老年公寓集中养老模式

老年公寓养老是一种老年人相对集中居住,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的养老方式。从国外发展实践来看,最适合中国的是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即在一个社区中专门划出一幢楼或几幢楼供老年人相对集中居住,它的特点:一是老年人居住采用住宅形式,住宅设施进行了无障碍设计;二是老年人生活自理,社区提供社会化服务,如老年人的购物以及必要的家务劳动都可由社区代为服务。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实际上采取的是居家养老加社会服务、个人自理加社区援助的养老形式,与住家养老加社区服务较为相似,不同的是老年人相对集中居住。对于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而言,他们愿意居家养老,并且不愿意脱离主流社会,同时又需要社区为其提供各种便捷式服务,因此,可以在社区内部建设集中的老年公寓,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为那些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协助老人打扫卫生、做家务、采购物品、家庭就医等;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各项服务。

老年公寓养老尽管是一种社会化养老,但更是一项公益事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一些国家政府对老年公寓的开发建设的支持是全方位的,如贷款支持,或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税费等,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按照“公益性事业,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运行,走产业化道路[2] 。

4.1.3. 改善老年人专业性医疗服务保障

虽然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普遍较高,但约1/3的老人表示“医疗费用”占其开支的最大份额,同时,在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最为担心的事件中,“身体健康状况”和“就医看病难”排在前两项,即使目前政府已在老年人就医费用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减免,但根据实际调查,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普及,并且尽可能保障每位老人都能得到较好的救治。同时,如果老人必须前往大型医院进行就诊时,医院应尽可能相对简化老人的各种办理手续,在医院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老年门诊,为老人提供便利快速的医疗服务[3] 。

4.1.4. 发展老年消费市场

根据凯恩斯(J. M. Keynes)国民经济增长模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从老龄化经济学的系统认识观出发,就可能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比重始终保持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预计到2025年和2050年,老年人潜在的市场购买力可望达到14,000亿元和50,000亿元,日用品制造业如何抓住这一市场机遇显得尤为重要[4] 。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银发”消费市场,首先需要理念的更新,不能以传统“老人”的定义来理解当今的“银发”一族。新时代的老年产品,应当涵盖所有适用于正常生活人群且有利于提升老年身心健康、生活自主和社会联络方便的普通生活用品和高科技产品。这类产品不但有利于人口老龄化态势下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也由于这些产品领域的创新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独立性,还将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大量负担,亦为“反哺”族减缓生活压力以利其更好地投入社会工作。同时,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对于旅游、知识等文化活动需求很大,这也是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方向。

4.2. 精神满足

4.2.1. 丰富社区娱乐设施,增设老人交流空间

由于很多年长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社会交往减少,从而孤独感空虚感增加。因此,一方面应该在社区内丰富为老年人专设的娱乐设施,使其非工作状态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减少孤独感和空虚感;另一方面,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对于互相交流平台的需求很大,尤其知识分子空巢老人平日非常关注国家、社会层面的新闻时事,需要与别人交流探讨,以便使其仍然感觉自己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减少失落感和孤独感,而目前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所在的社区普遍缺少为老人专门提供的聊天交流的休闲场所。所以,政府应该在社区建设中多加关注这方面的需求设置,比如在社区内多建一些凉亭、休闲座椅等设施,在老年活动室内增设茶室、活动站等,也可以在社区集中地区的便利位置开发街心公园,并且定期组织老年交友会等活动。

4.2.2. 提供老年旅游资源,丰富老人精神享受

许多城市知识分子空巢老人希望“能为老知识分子建立旅游组织,感受体会组织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旅游景点应为老年人免费提供”、“为老年知识分子外出观光,参与文化活动(如观看戏剧、展览)及时提供信息和必要的便利条件”等旅游需求。据了解,目前有些社区街道或居委会为本社区老人提供了该项服务,但是并不是非常普遍,而且频率较低。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多支持旅游公司开发一些老年人专项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逐渐丰富该市场的开发。同时,社区应该多提供适合老人旅游的资源和信息,便于单独行动的老人参考选择。

4.2.3. 支持老有所学,搭建老人再学习平台

据调查,“知识讲座(包括饮食、健康、理财、法律等)”和“心理与健康咨询”是老人急需新增的社区休闲娱乐活动。对于老人学习需求,可从以下四种方式搭建平台[5] :首先,在社区内定期邀请专业志愿者为老人免费提供知识讲座,并为其提供现场咨询和日常咨询;第二,开设社区学校和老年大学,并需要政府进一步支持完善,增设学习科目,降低学习费用;第三,依托大学资源,建立校社互助,这可以通过大学生进社区(持续性的志愿者服务)或者老年人返回大学校园(分享大学资源,旁听大学课程)的方式来实现;第四,发展电视、报纸等媒体平台,目前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报纸,但报纸和电视却较少提供贴近老年人生活、满足老年人学习的节目和内容,媒体应该逐渐关注老年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老人的学习需求,开发相关栏目和节目。

4.3. 价值实现

4.3.1. 发挥老年知识分子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科学的老年价值观

老年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丰富社会及工作经验的老年群体。要实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三位一体,建立以人为本,“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必须发挥老年知识分子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科学的老年价值观。与其他老年群体相比,老年知识分子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能够认识到离退休是参与社会的新的开始。树立大众价值观可以使老年知识分子更加主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著书立说、上老年大学、开展科技咨询、兴办经济实体、协助居委会工作等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4.3.2. 从知识经济的长远发展角度来提高对老年人才再资源化的理性认识

知识经济时代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与对策思考要提高对老年人才再资源化的理性认识,首先要改变对老年人的态度,消除对老年人的偏见。作为年轻一代要明确“人才没有年龄界限”的观念,必须尊重和重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老年人才不仅知识渊博而且经验丰富,所以不仅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而且还可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再作新贡献。同时,要认识到开发老年人才资源不仅是对老年人潜在价值的一种承认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的力度,为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6] 。

4.3.3. 政府部门应把制定老年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和管理办法作为促进知识经济运行与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

离退休人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利用不能只停留在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中,政府部门要把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工作作为促进发展知识经济的一项重要条件,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规划地开发。同时要把这项工作的管理逐步正常化、制度化,如尽快设立老年人才资源信息库,及时摸清、收集各系统内老年人才的整体状况,免费为老年人才登记入库;在此基础上,由各级人事部门建立起相应的老年人才信息网络,实现老年人才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部门掌握老年人才资源情况及规划、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信息与决策依据。

4.3.4. 适时组建老年人才市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老年人才交流活动,组织老年人才为发展知识经济作贡献

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应配合人事部门积极将老年人才组织、调动起来,让他们为政府与社会发展知识经济献计献策;同时向社会各界推荐老年人才,为供求双方牵线搭桥,使老年人才在参与决策咨询、承担科研教学、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具体办法[7] :一是由老龄工作部门与政府人事部门共同组建人才市场,定期为老年人才交流提供场所;二是由老龄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建立不同专业类型的老专家委员会,组织老专家为工商企业开展技术咨询、难点攻关。

参考文献

[1] 江海霞, 陈雷 (2010) 养老保障需求视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前沿, 3, 155-159.
[2] 陈仙平 (2011) 发展老年公寓的几点意见. 房地产开发, 2, 23-24.
[3] 李享, 宁泽群, 马惠娣, 赵鹏 (2010) 北京城市空巢老人休闲生活满意度研究——以北京市三大典型社区为例. 旅游学刊, 4, 76-83.
[4] 吴国强 (2011) “银发市场”: 对应人口老龄化社会态势的老年产品理念. 西北人口, 5, 103-107.
[5] 高李鹏 (2001) 老年知识分子精神慰藉问题研究——K大学离退休教师调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9-13.
[6] 宋悦华, 谢敬宇 (2010) 老年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探析. 西北人口, 6, 49-58.
[7] 段贤来 (2000) 知识经济时代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与对策思考. 市场与人口分析, 11,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