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铜鼓为江西省宜春市辖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介于东经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之间。南接万载县,北连修水县,东邻奉新县、宜丰县,西界湖南省浏阳市、平江县。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年置铜鼓县。总面积1551.94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87%,丘陵盆地占13%,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座,属典型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7.4%。辖6镇3乡4个生态公益型林场。县政府驻永宁镇。全县人口14万,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山区县。
铜鼓为赣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70%的人口为客家人,境内主要通行“客家声”(也叫“怀远声”,属客家话),但也错杂分布着各种“本地声”(属赣语)。据铜鼓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 654),本地人(土籍)为唐宋前入境,怀远人(即客籍)为清康熙至雍正年间入境。学术界已对铜鼓县方言进行过若干调查研究。涉及的方言点有:1) 永宁镇:铜鼓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 [1] 主要描写永宁镇的客家话(该志认为全县客家话已基本统一),兼及赣语(即本地话,分铜鼓声、武乡声和崇乡声),但都只笼统地提方言名称,而没有交代具体的调查点。2) 三都乡:为李如龙、张双庆(1992) [2] 一书34个客赣方言调查点之一。按:三都乡于1995年6月21日撤乡设镇(赣民字[1995]109号批复)。3) 丰田乡:为刘纶鑫(1999) [3] 的35个客赣方言重点调查点之一。按:丰田乡于1995年12月12日并入永宁镇和排埠镇(赣民字[1995]248号批复)。4) 三都镇黄田村:为曹志耘(2008) [4] 930个方点中的一个。此外,邵宜(2001) [5] 涉及铜鼓三都、棋坪、带溪、温泉四个点,除温泉调查的是赣语外,前三个点调查的都是客家话。
2016年7月10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调查实习队赴江西省铜鼓县进行客赣方言的调查。实习队11日下午4点到达铜鼓,下榻铜鼓林业宾馆。12日上午开始方言调查。实习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铜鼓县第二小学的一个教室里进行调查。记音时间为7月12日至27日,实习结束时间为7月31日傍晚。分组情况见表1。
项梦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谌剑波、倪志佳、周怿培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研究生(汉语方言学方向),王平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汉语方言学方向)。组员排在首位的为组长。组长均为北京大学中文系2013级本科生。黄婷婷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自费参加),杜严为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本科生(自费参加),其余均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以往的调查和本次调查所涉及的方言点如图1所示。李如龙、张双庆(1992)一书中的铜鼓(三都)本为邵宜所调查,而邵宜(2001)所涉及的棋坪、带溪、温泉并无系统的语料,因此图1不反映邵宜(2001)提到的这三个点。图1也不反映铜鼓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提到的铜鼓声、武乡声和崇乡声。
考虑到目前能见到的铜鼓方言语料仍然不多,因此我们不揣谫陋,根据第一组的语音材料整理成文,供进一步调查研究铜鼓客家话参考。语料采用国际音标(IPA)记音,但根据汉语语言学界的习惯做了必要

Figure 1. The sites of Tonggu dialect survey
图1. 铜鼓县方言调查点
的调整。音标字体和输入法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蓝教授设计的“语言所音标”。发音人李三红女士所在的永宁镇西湖村官仓组主要姓李,都是双方言者(Bidialectalism),对内讲本地话(赣语),对外讲客家话。李女士自陈出嫁后基本只讲客家话,回娘家或姐妹聚会时才有机会讲本地话,现在已经有些生疏。事实也正是如此:一开始我们希望记录她的本地话,结果发现李女士咬字犹豫、发音磕巴,调查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决定改记她说的客家话。读者从本文的语料不难发现,这种客家话明显融合了一些赣语的成分,同时还受到了普通话的干扰。
为方便起见,本文径称永宁镇西湖村官仓组所说的客家话为铜鼓客家话。文白异读分别用双下划线和单下划线表示,或在右下角用小字注明。同音字在字的右上角加星号表示。
2. 铜鼓客家话音系
2.1. 声母
铜鼓客家话有23个声母,包括零声母 在内:
说明: 拼齐齿呼韵母时略有腭化色彩。 的部位比北京话略后,卷舌色彩强烈。 是舌面中音 ,但部位略前,音色在 之间。 后接 或 时有腭化作用,后接 尤其明显。零声母拼开口呼韵母时为 ,拼齐齿呼韵母时为 ,拼合口呼韵母时为 (双唇通音)。 跟 等韵母的配合关系为(它们都不能拼 ):
的分布互补(前者只拼齐齿呼韵母,后者不拼齐齿呼韵母), 则有对立(内 []≠艺 [])。 组声母由于存在个别配 的情况,因此跟 两组声母存在对立(祭[]≠记[]≠个[]|四[]≠戏[]≠係[])。 两组声母的分布互补(前者只拼齐齿呼韵母,后者不拼齐齿呼韵母)。
2.2. 韵母
铜鼓客家话有62个韵母,包括自成音节的 在内:
说明: 做韵尾时都不到位。 韵母拼 声母时舌位偏后偏低。 韵母拼 声母时有明显的唇齿化色彩。 在零韵尾前为央元音 ,在 韵尾前为舌位偏后的 ,在 - - 韵尾前为舌位偏前偏高的 ,在 - - 韵尾前为舌位偏后偏高的 ,在零韵头后、- 韵尾前为舌位偏后偏高的 ,在 - 韵头后、- 韵尾前为舌位偏前的 。 舌位偏后偏低。 单独做韵母时舌位偏高偏后,实际音值更接近舌位偏低偏后的次高央元音 ,出现在辅音韵尾前时就是 。 舌位偏低,出现在韵尾 - - - 前时舌位还明显偏前。韵尾 - 音色清晰,韵尾 - 在 后音色相对清晰,在 后则略显模糊,不过跟喉塞尾 - 的听感仍有差别。
石锋(2002) [6] 曾根据跟韵母中其他成分的组合关系给主要元音分级。出现在单韵母中的元音是一级元音,能够带韵头的元音是二级元音,能够带韵尾的元音是三级元音,既能够带韵头也能带韵尾的元音是四级元音。依此标准,铜鼓客家话共有 等 8 个一级元音。考虑到 拼 声母跟拼其他声母的音色明显有别,不妨按两个变体单独处理。我们选取以下字音来进行一级元音的声学分析:
每个字读两遍,用SONY PCM-M10录音,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
5.4.21
版)从每个录音样本中提取10个点的元音第一、二共振峰(F1、F2)数据。即每个变体的F1和F2都分别提取80个共振峰数据,其平均值为(单位:赫兹Hz):
根据以上数据用Excel绘制的一级元音格局图如图2所示。左右两图分别用倒三角和四边形把10个变体围起来。舌面元音( 之外的元音)跟耳听的结果大体一致,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是 偏后不明显,二是 偏低不明显。一级元音只有1个低元音,其他都是高元音,而且前后分布也较匀称。
2.3. 声调
铜鼓客家话有6个单字调:
说明:阴平的实际调值是223。阳平的实际调值是112,如果按实际情况标为 会很不容易区分,因此我们把阴平处理为 24,阳平处理为 113。上声的实际调值是 21。去声也可以处理为 55。阴入的实际调值是 21,也可以处理为 1。上声和阴入都是低降调,调值非常接近,差别主要在时长。
铜鼓客家话的声调格局如图3所示。实验所用的字音如下所列。阴平 :疤 波 ;阳平 :爬 婆 ;上声 :把 朵 ;去声 :霸 簸 ;阴入 :百 剥 ;阳入 :白 薄 。每个字读 3 遍。录音后用 praat 提取基频和时长数据。
六个单字调的基频稳定段时长平均数如图3右所示。阴平、阳平、上声的时长大体相当。去声稍短,阴入更短,阳入最短,其时长还不到上声的一半。
六个单字调的声学曲线如图3左所示。其绘制过程为:先从每个音节的基频稳定段提取11个点的赫兹(Hz)数,然后按单字调加以平均。用praat提取的基频数据属于绝对音高,而人们在感知声调时会自动忽略音高的个体差异,只留意其中的相对关系。为了便于比较,就需要将赫兹值进行归一化(normalization)处理。本文的基频归一化采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吕士楠教授设计的D (度)公式(参看林焘,王理嘉,王韫佳2013: 140-141) [7] :

其中
表示需要处理的基频值,
和
分别表示一位发音人所发所有声调的最高和最低基频值。用该公式求出的值称为D值。D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和5。求出D值后即可用Excel绘图。为了方便,六个单字调一律按等长处理。实验分析的结果跟耳听的结果大体一致,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去声耳听最高且略降(54),二是阳入略低稍降(在54和43之间)。图4为去声字“霸”、“簸”的语图。从图可见,基频稳定段大体是平直线(228 Hz上下的蓝线)。
铜鼓客家话有连读变调现象,两字组的规律见表2。其后是举例。

Figure 2. The first-level-vowel pattern of Tonggu Hakka
图2. 铜鼓客家话的一级元音格局

Figure 3. The tone pattern of Tonggu Hakka
图3. 铜鼓客家话的声调格局

Figure 4. The sonogram of [] and [] in Tonggu Hakka
图4. 铜鼓客家话“霸”、“簸”的语图

Table 2. Tone sandhi of Tonggu Hakka
表2. 铜鼓客家话连读变调表
① 前字为阴平的变调举例(非述宾式和述宾式各举两例,下同):
② 前字为阳平的变调举例:
③ 前字为去声的变调举例:
④ 前字为阳入的变调举例:
变与不变主要根据听感进行判断,调值的确定也尽可能从宽。例如“去声 + 去声”(述宾)有前低后高的听感,但差别尚未达到44和55的不同,因此按不变处理。“阳平 + 阳平”(述宾)前字后字都变13,实际上后字的升幅略小。“去声 + 去声”(非述宾)听感的主要特点是前高后低,从宽也可记为 。从表可见,铜鼓客家话连调的突出特点是常常需要区分述宾式和非述宾式。其中“阳平 + 阴平”调查时没有区分述宾式和非述宾式(即判定为连调相同),后来比对录音,发现两者的听感还是有些不同,大体而言,非述宾式前字更低,后字更高,述宾式正好相反。图5是实验分析的结果(每个连调格式取4个录音样品的平均值,根据两字组的主要样品进行了归一化)。
3. 铜鼓客家话的音韵特点
由于铜鼓县客赣的长期交融以及普通话影响的日益深化,讨论铜鼓客家话的音韵特点实际上都面临存在明显例外的问题。下面主要立足于口语性比较强的字音来进行观察。举例时有文白异读的只举白读。
3.1. 声母特点
铜鼓客家话的声母以下六点特别值得注意:
1) 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声母,白读层逢塞音塞擦音一律送气。以定、从母为例:
2) 古精庄知二今读 组声母,知三章今读 组声母。例如:
3) 分尖团,古精组细音字今读 组声母,古见、晓组细音字今读 组声母。例如:
4) 古非组今白读层归帮组,但敷母字已不明显(捧 文/白)。例如:
5) 古日母字今白读层读鼻音声母,例如:
6) 古影母开口一二等字今多读零声母,但也有部分字读 声母。例如:

Figure 5. The tone sandhi difference between verb-object phrase and non verb-object phrase in tone 2 plus tone 1
图5. “阳平 + 阴平”述宾式和非述宾式的连调差异
以上诸项特点中,1 3 4 5 跟梅县客家话大体一致,其中 4 5 两项铜鼓客家话的辖字有减少的趋势,3 则两地虽然都分尖团,但梅县的分法是古精组细音字今读 组声母,古见、晓组细音字今读 组声母。即梅县客家话古见、晓组细音字今不腭化。铜鼓客家话古影母开口一二等字部分字读 声母大概是赣语影响的结果(赣语古影母开口一二等字一般读 声母)。
第2项特点显示了铜鼓客家话跟梅县客家话的区别:梅县客家话古精庄知章今都读 组声母。结合文献和铜鼓客家话的情况来看,梅县客家话精庄知章合一是相当晚近的音变。谢留文(2003, 20) [8] 曾提到1948年出版的Beginning Hakka (客话初学)所反映的20世纪初期的梅县客家话精庄知二和知三章的声母不同,可惜语焉未详。以下论述主要引自项梦冰(2005) [9] 的有关讨论。《客话初学》一书的导言说:
As with other Chinese languages,Hakka has definite variances in tones and pronunciations in different atras; it would make for confusion to give all these variants in a textbook for beginners. Hence, “Beginning Hakka” confines itself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tones used in the city and environs of Kaying, also called Meihsien; once Kaying Hakka is learned, the transition to variant pronunciations and tones is less difficult. [像其他汉语方言一样,不同地区客家话的声调和发音也有不同;在初级课本里反映这些差异将使初学者感到混淆。因此《客话初学》以嘉应城及周边地区——也叫做梅县——的发音和声调为准;一旦掌握了嘉应话,再学其他客家话就不难了。]
也就是说,《客话初学》所记录的是梅县音,而该课本所反映的古精庄知章的读音正跟铜鼓客家话一样,精庄知二为一组,知三章为一组,两者划然有别。表3例字可以清楚地说明20世纪初期的梅县客家话仍然属于精庄知二和知三章二分的方言(调类改用阿拉伯代码,声母韵母则原样照录)。
田志军(2015) [10] 对近代文献中粤东客音的齿音格局有很好的考察,请参看(尤其142-144,273-276)。
3.2. 韵母特点
铜鼓客家话的韵母以下六点特别值得注意:
1) 有 - - - - 四个辅音韵尾。例如:

Table 3. The pronunciation of mediaeval Jing-Zhuang-Zhi-Zhang group initials in Beginning Hakka
表3. 《客话初学》所反映的梅县客家话古精庄知章组字的分合
大体而言,咸深山臻四摄的舒声、曾摄开口舒声、梗摄舒声文读层今读 -;宕江通三摄舒声、曾摄合口舒声、梗摄舒声白读层今读 -;咸摄一二等及合口三等入声、深摄入声、山摄一二等入声、臻摄入声(有例外)、曾摄开口三等入声、梗摄三四等入声文读层今读 -;咸摄开口三四等入声、山摄三四等入声、宕江通摄入声、曾摄开口一等入声、梗摄二等入声及三四等入声白读层今读 -。字少而又没有明显规律的韵不提。
2) 遇摄庄组读 。例如:
3) 不区分效摄一二等。例如:
至于蟹咸山摄开口一二等,则铜鼓客家话尚能维持区分,至少是有区分的痕迹。限于篇幅恕不论列。
4) 流摄开口三等知章组读 韵母,例如:
5) 山摄合口一等和山摄合口二等见系大体维持区分。例如:
6) 有鱼虞分韵的痕迹,只记录到两个字:鱼 |锯 。
以上诸项特点中,2 3 4 5 四项跟梅县客家话大体一致,1 6 两项则跟梅县客家话有所区别。梅县客家话有 - - - - - - 六个辅音韵尾,没有区分鱼虞的痕迹。两个辅音韵尾的消失(严格说是并入到 - - 尾,部分 - 又并入 - 尾)应为铜鼓客家话的新近演变,而“鱼”、“锯”两字的读法则可看作早期客家话区分鱼虞的残留(赣南、闽西及湘赣交界一线的客家话普遍具有区分鱼虞的痕迹,参看项梦冰2005 [9] 的图5.3-04至5.3-07)。
3.3. 声调特点
铜鼓客家话今声调跟古四声的关系如表4所示(楷体表示字少)。

Table 4. The ton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onggu Hakka and middle ancient Chinese
表4. 铜鼓客家话今声调跟古四声的关系
从表4可见,古平声、入声依清浊分化为阴阳两调,其中次浊都有少量字随清声母字走。古去声今读去声。古清上今读上声,古次浊上今白读层归阴平,文读层归上声,古全浊上今白读层归阴平,文读层归去声。铜鼓客家话的调类格局跟梅县客家话完全相同,都是六个调,去声不分阴阳,入声阴低阳高,最鲜明的特点是古浊上字今白读层归阴平。例如(有文白异读的只举白读):
4. 同音字汇和语料记音
4.1. 同音字汇
同音字汇以韵母为纲,然后再按声母、声调排列。韵母、声母、声调的次序请参看前文的音系。收字以《方言调查字表》为基础,加以必要的增删。为了减少注释量,保留了少量的繁体字,例如“只”和“隻”、“發”和“髮”、“志”和“誌”等。《方言调查字表》未收的字或音韵地位都放在双竖线“‖”后。例如《方言调查字表》有“凤”无“凰”,有“萄”无“葡”(不收这两字可能跟编者认为本字是“皇”、“蒲”有关。平声唐韵胡光切:“凤凰。本作皇。诗传云:雄曰凤,雌曰皇。”平声豪韵徒刀切:“蒲萄。”),而“腥”、“凭”两字虽然都有,但只反映平声的地位(桑经切、扶冰切),可是铜鼓客家话还用到去声的地位(苏佞切、《集韵》皮孕切),本同音字汇都酌情加以补充,一律放在双竖线后。说明音韵地位和字义时凡引《广韵》的都不提来源,引《集韵》、《玉篇》等韵书、字书及其他资料时则标明来源。例如本段说明中用到的反切有五个引自《广韵》(胡光切、徒刀切、桑经切、扶冰切、苏佞切),不说明来源,而“皮孕切”则是根据《集韵》补的。
4.2. 语料记音
北 风 同 日 头①
,
有一日, 北风 同 日 头 在 嗰 子②争 哪 人③ 个④ 本事
. .
大。争 来 争去 争 无⑤出 输赢 来。 正 好也 阵 子⑥ 就 有 一
, .
隻⑦过 路个 人,着⑧哩⑨一 件 大 棉 袄 走也 子过⑩。也下⑪佢
,
登*⑫ 两个 人 就打赌,哪 人 先 喊⑬嗰 隻 过 路个 人 脱
, .
下嗰 件 大 棉 袄来 哩, 就 算 哪 人 个 本 事大。 马 上
,
北风 就 架* 势*⑭死命⑮ 个刮, 无⑯ 想 倒 北风 刮 得 越 厉
, .
害,嗰 隻 过 路个 人 就 把大 棉 袄 包 得越 紧。 也 下
, . ,
北 风 就 无 办 法 哩,只 好算哩。一 下子⑰, 日 头 就 出
, , ,
来哩,也 下 佢火烘烘⑱个一 晒, 晒 得佢 满 头 大 汗,嗰 隻
.
过 路 个 人 马 上 就 把 大 棉 袄 脱 下来哩。也 下北 风
,
就 无 有 办 法 哩啊,只 好 承 认 还 係日 头 个本 事
.
大。
语料注释:①日头:太阳。②嗰子:那里。“嗰”[] 是远指代词。③哪人:谁。④个:个、的、地。⑤无:读 [] 是不的意思;读 [] 是无、未(没有)的意思。⑥也阵子:这会儿。“也”[] 是近指代词,参看同音字表的考证。⑦隻:个、隻(量词)。⑧着:穿。⑨哩:了。⑩走也子过:从这里过。⑪也下:这么。相当于普通话起连接作用的“那么”。[ ] 为 [ ] 的弱化和连读音变,即“下”脱落声母并同化增音。⑫佢登*:他们。⑬喊:让。⑭架*势*:开始。⑮死命:拼命。⑯无:参看注⑤。⑰一下子:一会儿。⑱火烘烘:火辣辣、热辣辣。
致谢
本次方言调查得到了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教研室、铜鼓县教育局、铜鼓县第二小学的大力支持。实习队要特别向以下人员致谢:宜春学院罗荣华、田志军老师和郭旎洁同学,县教育局武装部李勇部长、带溪乡许培松副乡长,二小门卫黄克其师傅。当然,实习队也要特别感谢五位发音老师。没有他们的热心和耐心,这次方言调查无法完成得如此顺利。
基金项目
调查获北京大学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项目(2016)的资助,后续的整理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批准号:14ZDB103)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