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海勒《哮喘声声中》的价值观
Values in Joseph Heller’s The Sound of Asthma
DOI: 10.12677/WLS.2017.53011, PDF, HTML, XML, 下载: 1,730  浏览: 2,964 
作者: 王姝婷: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关键词: 《哮喘声声》后现代主义价值观The Sound of Asthma Postmodernism Values
摘要: 短篇小说《哮喘声声》(著于1946~1949年间)是约瑟夫∙海勒学生时期的作品,已初具后现代主义写作特点。笔者分析该短篇小说中后现代主义社会背景,由此背景着重分析短篇小说中人物长官彼得、退伍老兵麦克斯、麦克斯太太莎拉、疲惫老头亚历克斯等人物对战争的不同态度与之折射出的当时美国日渐形成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并分析其黑色幽默、不确定性、塑造反英雄式人物等后现代主义写作如何有效反映出后现代社会的复杂与荒诞。
Abstract: The Sound of Asthma i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Joseph Heller when he was a student, and this short story has had the features of postmodern work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short story, and then analyzes the values of Sir Peter, Ex-serviceman Max, Mrs. Max Sarah, the exhausted old man Alex and other men in the arm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ir values to reflect the values of different classes in the growing postmodern society. At las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short story including black humor, uncertainty, and to shape anti-hero and how do they reflect the complexity and absurdity of the postmodern society.
文章引用:王姝婷. 约瑟夫•海勒《哮喘声声中》的价值观[J]. 世界文学研究, 2017, 5(3): 73-80. https://doi.org/10.12677/WLS.2017.53011

1. 引言

后现代主义社会被普遍认为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的,但其实它早早地就有了模型。“后”既表示在现代主义社会之后,也表示它与现代主义社会的相反。我们眼中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充斥着各种荒诞,所有的荒诞都是人们定义的,凡是有悖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又毫无理由之事物,都被我们称之荒诞。在后现代社会中,作家们用异于往常的后现代主义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荒唐而又似乎合乎情理的场景,放大社会现状,映射出人们扭曲的价值观,让读者哈哈大笑,却细思极恐。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 1923~1999)是现代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著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出事了》、《最后一幕》等后现代主义作品,尽管描绘的大多为战争时期的情节,但充分展示了美国,乃至世界当下混乱无序,荒诞至极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状况 [1] 。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代表现实中一群群不一样的人,作者用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来夸张他们荒诞的言行,以讽刺后现代主义社会中人们扭曲的价值观。

2. 《哮喘声声》中后现代主义背景

后现代主义社会和现代主义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现代化将人类从愚昧无知带向了文明,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资本的不断扩张,人类也面临着诸如世界大战、种族歧视、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各种问题 [2] 。其实从二战结束,甚至二战时,人类开始对现代化社会的一切产生了质疑,拒绝现代主义重视的一切。海勒写作《哮喘声声》时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类经历了不止一次的战争之苦。而战争的源头就是现代化资本主义资本扩张,美国当代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形成的基础是晚期资本义资本扩张导致的 [3] 。所以海勒创作此短篇小说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社会已经在逐渐形成,美国社会已初具后现代主义特色。

2.1. 反抗社会运作权力

后现代主义者福科以否定现代社会为其基本理论取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社会权力运作机制的揭示和反抗 [4] 。资本主义的权力中心进行大量的资本掠夺,导致了贫富差距、世界战争等社会问题,后现代主义社会因此形成。后现代主义从价值取向看,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它致力于策动现代社会的弱势群体进行造反,包括囚犯、社会底层的妇女、少数民族、外国移民等 [4] 。在《哮喘声声》中,也不乏这样对社会运作权力的反抗。麦克斯的太太莎拉是最典型的代表。她是一个看起来十分柔弱的女人,就连打量着彼得都是躲在麦克斯的身后,悄悄看着。但实际上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看似毫无影响力的一个女人,却在丈夫迫于无奈去冒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和有权有势的长官彼得反抗并僵持下去,最终获得胜利,挽留了丈夫,也等于拯救了丈夫。离开部队的麦克斯和仍在部队的克劳福德也是敢于反抗运作权力的人,只是他们的反抗不够彻底。麦克斯在彼得的坚持下,已经准备回到部队,而克劳福德在彼得的压迫下,收起了一贯的鄙夷和嘲讽。所以说,当时美国社会,多多少少有一些敢于反抗社会运作权力的人,只是正如《哮喘声声》中的一样,一些比较彻底,一些不够坚定。

2.2. 多元社会

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对社会的批判和研究中是有前提和方向的,这就是欲望。在德勒兹和加塔利看来,欲望具有非中心化、片段、动态、多元性的特征,它追求“游牧且多音的”流动,因而是一种颠覆一切压迫性制度和社会形式革命力量。人类社会发明了制度来驯服和压制欲望。资本主义将这一过程推向极致,导致人类多元的欲望被种种制度所束缚。因而德勒兹和加塔利希望欲望能从现代社会的种种制度压迫中解放出来。从而使社会没有一个所谓的权力中心,有的是真正的多元民主 [4] 。在《哮喘声声》中,彼得是长官,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小小的权力中心,他使用者自己的权力,时刻惦记着自己的战争使命,因而他极尽可能地想要劝回麦克斯,帮助他获得战争的胜利。他也用身份压制克劳福德,试图将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矛盾重重,没有权力的人们已经不再能够忍受这样的压制,他们有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以他们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反抗。克劳福德喜欢鄙夷一切,他的心中已没了权威,麦克斯离开了部队,想要享受平静生活,麦克斯太太莎拉更是勇敢地站出来和彼得争执。社会的多元化已经初见端倪,人们已经不再一味地接受资本的扩张和掠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念。

3. 《哮喘声声》中的价值观

3.1. 长官彼得的价值观——影射资本主义掌权者的价值观

《哮喘声声》长官中彼得是核心人物,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彼得,态度强硬,坚定不移,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掌权者,带有一定的官僚主义思想。小说里,彼得无心应付滔滔不绝的亚历克斯,尽管战事不利使他身心疲惫,仿佛失去了一切,但他也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心,不会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随着情节的跳跃,从描写彼得对于乒乓球声的好奇继而描述到窗外的光亮。窗外数不胜数的光亮,就象征着彼得内心的希望,他对于这场战争的胜利报以很大信心和希望,他会一直追求自己的信仰,即使道路坎坷。当克劳福和他故意和他讲述退伍老兵麦克斯的消息时,他坐不住,觉得找回麦克斯就如同又有了希望,于是他去拜访了麦克斯。可见到这里为止,彼得是坚持自己的战争的,尽管一时的失利让自己有暂时的迷惘,但是坚持的事情还是得去做。作者这里描写得十分细致,亚历克斯和彼得说的话,他几乎一句没听进去,却只听得到一句“忠诚”,可见彼得是十分忠于自己的战斗事业的,当克劳福讲述见到麦克斯的情景,彼得只关注麦克斯,至于克劳福德故意讽刺彼得,彼得便用威严震慑他,彼得只是迫切希望知道麦克斯穿的是不是制服,可见彼得对自己信仰的忠诚,以及他对麦克斯是否忠诚的在意。于是依着克劳福德提供的地址,彼得去找寻麦克斯。一开始,彼得以为麦克斯忌惮自己的威慑,会妥协,回到部队里和自己并肩作战,甚至为此和麦克斯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你已经成为了普通工人阶级中的一员了,那就是你所做的。”

“我还以为你喜欢工人阶级的呢”麦克斯不屑一顾的说。

“是的,但我不喜欢懦夫。”

“懦夫,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你就是一个懦夫,你临阵脱逃。你的信念并没改变多少。”

“我的信念其实一点都没改变,”麦克斯说,“我只是厌倦了战斗而已。我一辈子都在战斗啊战斗,现在我想休息了,我想留出一些时间来享受生活,我想尽情地享受人生。”

“这倒不错,”彼得嘲弄,“真的很不错。如果每个人都像你那样,你认为你可以享受到多少快乐?”

……

“我有足够可以开心的事。”

“开心!”彼得愤怒地大叫,“你他妈的凭什么开心?整个世界都在痛苦而你却想要开心。我不开心,你怎么能开心?”

“不,你很开心,”麦克斯说,“你们都很开心。没人强迫你们做你们现在做的事,这使你们开心,你们乐在其中。” [1] 。

这里的争辩体现了一组矛盾的价值观。从开始到现在,在彼得的价值体系中,自己的信念就是继续战斗,这不是一个件值得开心玩笑的事情。战斗是为了胜利,为了民族的独立强大,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军人的付出是为了别人的快乐,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快乐地生活在和平的世界里。但是麦克斯却背弃了他们最初的信仰,成了一名逃避的懦夫,只自私地想着自己享乐,却不去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去战斗。然而彼得没有想过事实却是一味地去战斗,是永远得不到和平的,如果谁都不退让一步,僵持下去,战争永远不会结束,那么带给人民的痛苦就会永无止境,谈何开心。而且这里彼得有着强烈的官僚和霸权主义,在他的心中,自己得不到幸福,地位不及自己的懦夫也休想得到。总之,彼得影射着当时美国后现代主义社会上掌权的资本主义者,他们是坚定的政治信仰者,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为了自己所谓的信仰不惜付出一切,不断地去掠夺利用一切可以用到的人力,认为任何有着相同信仰的人都应该随时随的准备牺牲自己,而不是为了稳定的生活而逃避,战斗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幸福,不可以因为儿女私情和个人微不足道的利益而放弃整个军方的利益。但是彼得最终却妥协了,因为麦克斯柔弱的妻子,放弃了麦克斯。小说最后写道“他想着那个女人,感觉有些愧疚,因为自己把她弄哭了。她是个平凡的女人,对他而言,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呢,但是他知道,他可以非常容易地和这样一个女人坠入爱河。” [5] 这样一个普通的女人,却代表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最后彼得也被一个平凡女人的力量震撼到,他的价值取向开始转变。这影射着资本主义掌权者们也是平凡普通的人,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事情是动态发展的,多元的,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变化着的欲望。

3.2. 退伍老兵麦克斯的价值观——影射工人阶级的价值观

麦克斯离开的部队,远离了他的“好友”彼得,也远离了战争,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从军人到工人角色的转变,也体现了麦克斯价值观的转变。之前,他和彼得一样,是一名资本主义的军人,为了所谓的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去不断地战斗,认为这才是寻求幸福的唯一办法。从上文中提到的麦克斯和彼得的争吵中可以看出,现在的麦克斯意识到,那并不是真正的幸福,不停地战争只会带来不灭的痛苦,谁都得不到幸福,真正的幸福绝对没有战争,而且是靠自己创造争取来的,于是他离开了部队。麦克斯说自己的信念并没有改变,确实,他一开始的信念确实是想要通过战争让全世界的人获得幸福和快乐,就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约瑟连一样,一开始在部队里是一心一意的战斗,但是他渐渐地发现,部队里存在很多没有人性而又变态的规则,残蚀着人心,压抑着人性。而麦克斯遭遇的是,彼得竟然认为如果自己不快乐,那么谁都别想得到快乐,谁都没有资格快乐,如果离开部队不去战斗就是懦夫,这种霸道的想法同样泯灭人性。麦克斯看清这一切,他想要的不是成为人民的战斗英雄,他只是想让人们获得幸福。同样麦克斯自己也渴望一份安定的幸福,正如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很多人都厌倦都市化的生活方式,而向往昔日的牧歌似的田园生活 [2] 。于是他离开了部队,尝试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创造平凡的幸福。麦克斯还对彼得说没有人强迫彼得去战斗,那么彼得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应该是快乐的。这就是麦克斯的价值观,也是普通工人阶级的普遍价值观。他们努力劳动获得真正的幸福,反对战争的,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战争的作用如同正惩罚的作用,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现状,掠夺者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幸福。麦克斯是普通的工人阶层,但是他是有些忌惮彼得的,一开始很不情愿的准备和彼得回部队。这也暗示着当时美国社会上工人阶级是比较弱小的势力,他们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但他们的价值观与当时的资本主义者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只能姑且追求着自己的小幸福,一点点地去影响他人,而不能短时间改变整个世界。

3.3. 麦克斯太太莎拉的价值观——影射弱势群体的价值观

麦克斯太太莎拉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柔弱胆小,实则坚韧勇敢。她爱她的丈夫,了解她的丈夫,知道战争是罪恶的,掠夺也是罪恶的,他希望他的丈夫能够或幸福,因而不顾一切地去阻止彼得。她对麦克斯嘘寒问暖,对彼得的态度确实即使害怕也如此坚定,正如当时社会上无数平凡的女性和弱势群体一样,他们的力量虽然渺小,却又是善良的,认为安全无忧才是真正的幸福,不喜欢自己的爱人去冒太大风险,追求自由与和平。因此他们甘愿为了自己的家人而挑战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他们或许目光短浅,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好过去战争。小说里,莎拉是说服了彼得,因为她的眼泪让彼得心软,也暗示着其实每一个为了利益去战斗的资本主义家,其实内心深处都是渴望一个幸福的家庭的,但是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总是停留在过去的思想,蒙蔽了他们的双眼,看不到这种幸福的未来。然而也只有女人对丈夫这份真挚而又平凡的爱,才能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安定的渴望。也反映着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大力量,即使是最底层最平凡的人民,也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再大的困难也抵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小人物也能够有大影响,后现代主义社会从来不只是权力者的天下。

3.4. 亚历克斯和克劳福等人的价值观——影射挣扎中的资本主义者的价值观

亚历克斯还在军队中,时刻准备战斗,但是他已经开始有些不那么确信了,他仿佛觉得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每日做着无用之事,仿佛已经看清了战争的本质,但是却又不那么明白,也不敢轻易去改变什么,弄得自己疲惫不堪。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他的价值观体系已经被打乱打破。而克劳福德是个鄙夷一切的书呆子,他喜欢讽刺蔑视别人。当克劳福德给彼得讲述麦克斯的消息时,他故意讲了一个他,水兵,以及美丽小姐的故事,顺带附了句世事就是如此——彼得的口头禅,以此来讽刺嘲笑彼得,弄得彼得勃然大怒。克劳福应该是看出战争的一些不妥之处,凭他鄙夷一切的个性,但是他仍然有些忌惮彼得,不敢在他面前造次。亚历克斯和克劳福等人,他们都不再年轻,都是经历过战争的人,有自己的想法,看得出战争无用的,只是还没有决定离开。正如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未遂叛徒”,他们的价值观念中,战争已经不再是绝对正确的,他们正处在看清一切的边缘,内心在动摇着,知道后现代主义社会中资本掠夺的疯狂与不妥之处,因此亚历克斯和克劳福德等人就像即将破茧而出的飞蛾,仿佛明白了什么,价值观已经在慢慢转变。

4. 《哮喘声声》中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色

约瑟夫·海勒海勒创作《哮喘声声》时,尽管他还是个学生,小说里描绘的社会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社会,在这篇短篇小说里已经能够看到许多后现代主义写作特色,而海勒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他用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创造出的字里行间里透出来的有趣。笔者从《哮喘声声》中找出以下几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色。

4.1. 黑色幽默

《大英百科全书》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这是一种用喜剧手法来表达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 [6] 。在一个个黑色幽默情节中,作者描述出种种不可能的可能,抑或是没毛病的毛病,让人听来觉得十分荒唐可笑,但仔细深入思考,会发现其实是社会已经处于一种病态甚至变态的状态,作家将人性自我的丑恶、阴暗、畸形、滑稽等放大、扭曲,表现出对现实生活可怕、荒诞离奇的感觉。“黑色”代表着死亡,当幽默加上死亡,便是一种绝望的幽默。海勒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揭示了深刻的生存危机 [6] 。在海勒的作品中,常常有每天面临死亡的背景,就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小说中的人物每天面临着奇怪逻辑带来的死亡可能性,他们想尽办法要活下去,同时有又与这些规则逻辑相悖,让人更觉得毛骨悚然 [7] 。《哮喘声声》是作于二战结束之时。战争结束了,美国经济趋向繁荣不错,但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灵创伤仍在,远不是物质繁荣能医治的,人们的价值标准随着接踵而来的冷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而丧失 [8] 。《哮喘声声》中彼得明知世道历来如此,战争就会带来不幸,但是他一直在坚持战争,还劝说别人坚持下去,和他并肩作战,可他最后也动摇了,原因竟然是因为麦克斯的夫人,一个平凡的女人,理由是他也可以很容易同这样一个普通的女人坠入爱河。这样的变化让读者觉得不可思议,之前如此坚持的理想和信念,因为一个普通的女人就轻易改变,暗讽了资本主义者的自私善变,也表明其实人们都懂什么是幸福,只是现实的制度压制着人们的欲望,让人无法去自由追求这种幸福。亚历克斯整天哮喘声声,他的哮喘声代表着这群等待战争的军人们死气沉沉,却在苟延残喘,不知道离开还是坚持。只有麦克斯看清了一切,离开了部队,但是又被彼得反问整个世界都在痛苦,你凭什么开心?世界都在痛苦,说明战争是无用的,小说里的人却大多数看不清这一点,苦苦挣扎坚持着,让读者看着干着急,也极具对资本主义的讽刺意味。

4.2. 不确定性

海勒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看不懂”,而晦涩难懂一个主要原因是各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悖论式的矛盾、并置和非连续性 [9] 。

悖论式矛盾表现在小说形象不确定和语言自相矛盾,小说里后面的内容总是否定前面的内容。因此,在逻辑上,需要读者仔细推敲、思考才能弄清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以及它背后的荒唐可笑。《哮喘声声》里最典型的一处便是彼得和麦克斯关于什么是快乐的争论。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大我的快乐。彼得认为全世界都在经历战争的痛苦,只有一方获得胜利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因此他想尽办法去找回麦克斯同他并肩作战,以求得战争的胜利,从而解放世界获得快乐。但麦克斯厌倦了战争,认为不停地战争就永远不会有和平,所有人都不会快乐。即是停止战争,获得和平和快乐,还是用战争的手段赢得胜利而获得快乐,显然两者都有道理,悖论就此产生。第二层含义是小我的快乐。彼得还认为麦克斯是个叛徒,他的信念没有改变,现在平庸的生活不会使麦克斯快乐,就算麦克斯觉得快乐,自己身为长官没有快乐,他麦克斯凭什么快乐。但是麦克斯确认为自己很开心,因为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同样他认为彼得也是快乐的,因为彼得也心甘情愿地过着自己喜欢的战争生活。这又产生了悖论,按理说做自己喜欢的就是快乐,但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否?

并置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之间没有时空的限定和承接意象以并列的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通常是将同一背景下的两个或多个情景孤立起来,让读者自行将场景串联,理解小说之意,深挖作品主题,引起思考。或是将多种可能性的结局并置起来,每一个结局指示一个层面,若干个结局组合成若干个层面 [10] 。《哮喘声声》中克劳福德在给彼得讲述遇到麦克斯的情景时,特别提到了他如何去用啤酒和辩证法去勾引一个腹部超级扁平的年轻女士,以及他的成果如何被一个水兵窃取的。他还不忘在结尾说一句彼得的口头禅:世事就是如此来暗讽彼得,也暗示彼得请不回麦克斯,因为世事就是如此,走了就是走了。另外,彼得在听亚历克斯滔滔不绝时根本没有心情,却抓住了“忠诚”这个字眼,在听克劳福德讲述时,关心的是麦克斯是否穿着制服,都表明彼得内心是多么坚定,只想要战斗下去。还有就是从亚历克斯的话语“连哲学家都无法确信,他们也只是在摸索之中”和小说人物颓废的状态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社会中,人们经历着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一直在探索着,这种不确定,让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魅力。

最后是非连续性。海勒总是将事物的连续性打乱,使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顺序,进而使故事情节看起来杂乱无章,结构混乱,毫无逻辑可言。《哮喘声声》的情节从亚历克斯的滔滔不绝开始,一下跳跃到彼得对乒乓球声的和别人的思考,又跳回亚历克斯的话语,紧接着又跳到彼得想去探究乒乓球声是不是双打发出的,然后克劳福德出现了,讲着奇怪的故事,故事完后,又是关于彼得想要去看看乒乓球是否双打,然后又跳到彼得去找麦克斯。小说的情节十分跳跃,让读者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但正是因为这种跳跃,才渲染了小说荒诞的主题色彩,让读者仔细去品读,在字里行间中找到小说的意义。

4.3. 塑造反英雄式人物

一般的小说中,作者都喜欢塑造英雄式人物。然而,在海勒的作品中,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不存在的,他喜欢塑造反英雄式的人物成为故事的中心人物。这样的反英雄式人物会有很多缺点,一般缺少理想和追求,生活和思想一片混乱,个性复杂。但他们总是能够反思,平凡的同时却又有着和常人不同的视角,去窥探这个混乱的世界。他们往往会最先发现这个世界的不正常,并试图做出改变。例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约瑟连。海勒将约塞连这种怀疑恐惧无限夸大,将他塑造成一个反英雄式的人物,表现出人物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这也是那个时代美国人在大环境下所具有的特征 [6] 。回到《哮喘声声》,彼得应该是最像英雄的人物,他为了全人类的快乐,想要去战斗,但结果他还是放弃了,原因是一个平凡的女人。麦克斯就是典型的反英雄式人物。麦克斯自己发现战争给人类带来许多创伤,想要过平凡安宁的工人生活,知道人类的快乐源于自己的创造,而非战争。在彼得看来,这就是缺乏理想,但站在后现代主义的角度,置身真实的世界来看,这样并非缺乏理想,麦克斯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他的理想甚至比战争胜利的理想更难实现,因为总有和彼得一样的掌权者来破坏他微不足道却又难以获得的幸福。在《哮喘声声》中不乏挣扎着的资本主义者,他们好像看明白了些什么,对战斗已经不再那么确信了,但是却又没有勇敢地迈出步子。约瑟夫·海勒影射的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的现实,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更多人们追求的已不再是英雄主义,他们更向往一种简单平静的生活,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种种现实让人类的生活充满各种矛盾、肮脏和不满。

5. 结语

《哮喘声声》这篇短篇小说描绘的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社会,其中涉及到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好几类人,有坚定的战争得福者,有挣扎中的资本主义者,有看清事实的工人阶级,还有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的价值观都因为这个疯狂的后现代主义世界而有了改变,即使是坚定地资本主义者,也意识到战争似乎是无法改变世界的,真正的幸福需要自己去创造。而作者在撰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也大量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特色的写作手法,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这种深刻不仅仅表现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他更多的是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如今,不仅仅在美国,不仅仅在文学这一领域,社会中很多领域都具有后现代主义特色,比如说医学领域、哲学领域以及心理学领域。海勒的小说影响着人们不断探索与思考,让人们从各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以在这个后现代的社会里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Heller, J. and Bruccoli, M.J. (2004) Catch as Catch Can. Simon & Schuster, United States, 227-237.
[2] 欧阳康.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字[J].江汉论坛,2001(11):30-34.
[3] 王铮.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06.
[4] 邹吉忠.后现代主义理论初探[J].浙江学刊,2000(3):42-47.
[5] 约瑟夫•海勒.得过且过[M]. 郭国良,赵婕,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
[6] 岳筑.约瑟夫•海勒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研究[J].语文建设,2015(26):25-26.
[7] Young R M. Deadly unconscious logics in Joseph Heller's Catch-22. United States: Psychoanalytic review, 1997:891-903.
[8] 陈世丹,孟昭富.约瑟夫•海勒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J].国外文学,2003(4):78-84.
[9] 邢兵兵,王祖友.论《从黎明到黄昏》中的不确定性[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5(1): 76.
[10] 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