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国家采取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和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优化农业产业要素结构和完善农产品供给,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够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1] 。
本文以供给侧改革为背景,以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力流动理论为基础,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变化趋势,并且结合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困境,进一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路径进行分析。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基础
2.1. 增长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所提出的增长理论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地区国家和劳务能力的增长,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劳务能力水平不高基本包含两种原因:一个是人均生产要素水平较低,即所拥有的资本水平设备较落后;另一个是技术水平较低,也就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 。那么说如果想提高人均产量水平,提高人均生产要素水平使得劳动趋于密集化和提高科技水平推动知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基础上,即改善人均产量应在城市中不断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以更好的推动人力资源与资本相结合,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对农业资本的累积,消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也就是把生产方式不断地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
2.2.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力流动理论分析
刘易斯在世纪年代中期《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构成,一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生产的传统部门,主要是农业部门,二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现代工业部门。他把这种经济称为“二元经济”,并认为在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或者等于零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在高于农业部门维持生计的很低的固定工资水平下就能得到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3] 。该理论模型从宏观结构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即在二元经济模型中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在经济、受教育程度、收入与福利、国家政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吸引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的重要原因。随着不断累积的农业剩余,现代工业部门逐渐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经济部门经营模式,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也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现状
3.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数量分析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使得我国城乡人口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劳动力的流向表现出一定的趋向性。通过图1的对比可以看出,从2010年、2013年至2017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从2010年的49.95%增至2017年58.52%,而农村人口比重从50.05%降至41.48%,城乡人口有着明显的差距,农村人口的数量降低说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说明农村大部分劳动力流向城市,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统筹城乡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家统计年鉴。
Figure 1. Changes in population number and composition
图1. 人口数量及构成变化
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至今在学术界没有一个较准确地说法,其中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4.997亿,除去已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从事农业需要的1.8亿人,尚有1亿左右剩余劳动力。蔡防在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结构是指出,目前农村只有不到1.2亿的剩余劳动力 [4] 。本文通过借鉴徐晓华等人计算2013~2030之间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得到表1的表格 [5] 。通过表1,我们可以明确看出,在2010年到2013年之间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到2018年预测接近14,230.7亿,但是能看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明显多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而且递减的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的速度,按照这种递减的发展趋势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满足不了我国城市劳动力的需求。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for estimating the number and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2014~2030
表1. 2014~2030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和转移数量估算统计表
数据来源:徐晓华等.2014~2030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势预测与管理. 管理评论.2018.1
3.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分析
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大概可分为异地流动就业、异地非农就业、本地就业、本地非农就业等多种劳动力流动方式。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南北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保证劳动力供给平衡。由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亟需大量劳动力,提出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这也在侧面推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从而异地就业在东部地区落实,而东部本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数都留在本地就业或者从事本地非农产业,其所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大约占农村流动剩余劳动力的一半。在中西部经济发展略显落后的地区,自供给侧改革实施之后,积极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重发展第二、三产业,尤其是以服务业等为主,因此,中西部地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多样化的流动方式日趋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困境
4.1. 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符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因素是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与水平,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动实施,科学技术和经济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对劳动力的要求逐渐趋于有文化有能力有技术水平,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分割的影响,城乡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受教育程度不一致,导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受教育程度较低,并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三有”需求,市场竞争力相对较低 [6]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农村劳动力本身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水平较为落后,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文盲率达到了6.8%;而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到10%。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以从事制造业、服务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建筑行业、采矿行业以及餐饮、家政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 [7] 。这并不能适应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所需要高端知识分子的需求,但是农村剩余人口流动得数量不断增加,这造成需求和供给的病态不平衡,所供给的劳动力的数量多但是质量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就容易导致劳动力结构不平衡矛盾。
4.2. 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导致没有一定的时间金钱抚养孩子,外出打工的较多。根据图2显示,我国目前1980年之后的新生代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力量,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近几年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加 [8] ,这在侧面反映了新生代和中老年人已经占据农村劳动力的中坚力量,然而青少年以及老年人的比例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外出的农民工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被留守,家庭始终处在非聚合的状态,而且真正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较少,不利于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并且年龄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8] 。即使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可以增加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但是农村剩余劳城市依旧没有的生活保障,户口依旧是农村户口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同等的优惠待遇,如果遇到医疗健康等公共服务的问题,依旧没有足够的保障和享受正常的合法权益。这会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检测报告。
Figure 2. Age composition of migrant workers
图2. 农民工年龄构成
4.3. 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
自实施供给侧改革之后,我国更加重视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农村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建立农村最低生活标准。在不长的时间内,基本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对于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也日趋完善。但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现如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全面、受惠群众较少、主体管理水平不高以及持续性效力低下,特别是对于我国流向城市的劳动力更加缺失完善的保障体系。由此看出,尽管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鼓励其在城市各个行业积极就业,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福利待遇。
4.4. 城乡发展不平衡,秩序混乱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这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市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从事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增加收入的渠道太窄,生活压力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者隐性失业劳动力去发达的城市寻找出路 [9]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维持自身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依靠土地从而获得经济收入,但是这也就有一定的季节性,仅仅只是在农忙时可以通过耕地获得一定的经济来源,这就推动着农民流向城市务工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来源。在此推力下,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由于其自主意识较强和数量较大,在选择流动到城市之后,影响社会的基本秩序,增加较大的压力在城市的住房、交通和医疗等方面,这将会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影响城市原有的意识形态。
不仅是如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到城市后,由于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生活习惯方式与城市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一些企业中,外来务工的农民社会较低会受到歧视,所收到的工资很难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容易受到老板或者包工头对工资的克扣或者是恶意拖欠,其基本权益没有办法得到保护。与此同时,给予流动到城市的劳动力的基本生活环境恶劣,住宿环境和基本的食物卫生得不到保证,恶劣的公共服务极易对劳动力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5.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基本路径
5.1. 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阻碍是以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是着力发展人力资本,不断提高民工自身素质也是解决其转移问题关键举措。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实施供给侧改革,政府着重“一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力技术资本和公共财政资本的投入,着重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基本的技术水平方面加强培训,以更好的适应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要求,调整和完善各类培训机构的类型,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更充分的选择空间,形成和发展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流向城市的过程中逐渐向现代化工人转变 [10] 。并且从思想层面上,要改变过去那种改变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得经济总量增长发展思路,构建农村劳动力教育体系,在加强人力资本的开发过程中也需要确保劳动力的数量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量,争取做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保质保量,以期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5.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挑战,政府负担加重。尤其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力增加,政府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劳动力分类分层的解决基本社会保障,对于类似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的管理应该具有针对性,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行业特点和基本性质。尽可能的降低农村劳动力的参保条件和门槛,争取对于参保对象全方位的覆盖。同时,要引入弹性个人账户,解决好低收入、工作不稳定且流动性大群体的社保问题。从法律角度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障碍。随着我国城镇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不断提高农民工城市化率,但农村劳动力很难真正的从生活等方面真正的融入到城镇生活中。国家应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条件下,积极地采取措施完善基本的医疗教育等资源,推动落实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使得真正有意愿落在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能够享受和城镇居民等同的待遇。
5.3. 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层次分布不均,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数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劳动力在农业活动不忙的时候均选择进城务工,以更好的贴补家用。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地在农村提供岗位,针对不同农村接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提供不同类型的工作。针对于青壮年劳动力,政府可以出资兴建公路、大坝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好的去提供农动力就业岗位 [11] ;而针对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可以兴办纺织厂之类的盈利型组织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不仅可以振兴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可以尽最大可能的丰富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本地流动。
5.4. 合理安排劳动要素流动
现如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于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我国仍旧是一个难题。在此背景下,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变革,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推动经济不断增长,不断优化增加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创新等方面的供给,积极实施供给侧改革,充分引导劳动力进行健康的双向流动,尽可能的减少在流动中可能会发生的劳动交流障碍。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走向,更会影响推动我国城镇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6. 总结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虽逐渐呈现递减趋势,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明显高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而且在其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困境,如素质不高并且年龄层结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随着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企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短期内职业培训没有跟上,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适应企业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下降。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变迁视角下大城市生人社会的熟人社区协同共建研究”(16SHD0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