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耳鸣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之一。成人耳鸣患病率约为10%~15% [1] [2] ,其中约20%需寻求医疗帮助 [3] ,持续性耳鸣常伴心烦、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耳鸣虽有不少文献报道 [4] [5] ,但其疗效尚未得到公认。医师疗法是近年来依据中医整体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6] ,它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重视“三分治,七分养”的中医传统康复理念。经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耳鸣及睡眠障碍患者,运用医师疗法的理念进行干预,竟在短期内使耳鸣及睡眠障碍均得到明显改善 [7] 。本研究对239例经过医师疗法干预的耳鸣患者,进行了远期疗效随访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鸣专家门诊、接受医师疗法治疗的239例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8]
符合耳鸣的定义,即自觉耳内或头颅鸣响而无相应的声源,以耳鸣为第一主诉,且耳鸣对患者的睡眠、工作/学习、情绪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伴或不伴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注意排除幻听及体声。
2.1.2. 纳入标准
符合耳鸣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病历资料各项信息齐全且愿意配合随访调查者。
2.1.3. 排除标准
1) 由耵聍栓塞、中耳炎、耳硬化症、听神经瘤、鼻咽癌、脑外伤以及糖尿病、甲亢等疾病引起的耳鸣。2) 病历资料不全、有言语或理解能力障碍、拒绝配合调查者。
2.2. 医师疗法
2.2.1. 医术(医疗干预)
治疗方法:1) 中药内服:运用调理脾胃、升清降浊的基本方(党参30 g,白术15 g,法半夏10 g,炙甘草10 g,桂枝15 g,干姜15 g,黄芪30 g,砂仁10 g,石菖蒲10 g)进行辨证加减:痰湿困结者加厚朴10 g,陈皮10 g,茯苓15 g;肝气郁结者加柴胡10 g,白芍10 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10 g,枣仁30 g,龙眼肉15 g;肾阳亏损者加制附片15 g,肉桂9 g。水煎服,就诊期间每日1剂。2) 耳穴贴压:用王不留行籽在内耳、脾、胃、十二指肠、小肠、肝、神门、皮质下等穴位贴压。每周更换1次。3) 鸣天鼓:每日早、晚各做一次。
复诊及停诊:每1~2周复诊1次,连续治疗1~3个月。以下两种情况下停诊:1) 主动停诊:耳鸣消失,或耳鸣虽未消失,但耳鸣对患者造成的困扰基本消失,且伴随症状基本消失,耳鸣程度分级 [9] <Ⅱ级,医生建议停诊。2) 被动停诊: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方便继续复诊而自动停诊。
2.2.2. 师道(患者教育)
依据医师疗法的基本理念 [6] 指导患者调整不良生活方式:1) 睡眠:建立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2) 饮食:以粮为纲,以主食为主,尽量减少肥甘厚腻及生冷寒凉食物的摄入;3) 调畅情志:针对不同患者起病前后的情志异常情况进行个体化疏导,包括解答患者关于耳鸣的担忧,缓解耳鸣对患者造成的心理负担,树立耳鸣可治愈的信心;4) 运动:避免违反养生原则的运动,如过于剧烈的运动及夜间或餐后运动等。以上原则由医生对患者进行当面解释指导,要求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后长期坚持(停诊以后仍需坚持)。
2.3. 随访及疗效评价
2.3.1. 随访方法
于2016年12月对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集中进行随访,电话通知患者来门诊面诊,不能来门诊面诊者则直接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记录患者当前的耳鸣程度及生活方式调整情况。鉴于每个患者的实际疗程均不相同,将初诊至停诊的时间称为“就诊疗程”,将初诊至随访的时间称为“总疗程”,计算每个患者就诊疗程占总疗程的百分比(以下简称“诊疗比”):
诊疗比 = (就诊疗程/总疗程) × 100%
2.3.2. 耳鸣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标准审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审定通过并于2012年全国耳鸣专家共识会上一致推荐在临床应用的耳鸣评价量表(Tinnitu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TEQ) [9] [10] ,由医生在每次就诊及随访时对患者进行评分。以治疗前及随访时记录的TEQ分值变化进行耳鸣疗效评价,标准为:1) 痊愈:耳鸣消失 ≥ 1个月;2) 显效:治疗后TEQ得分下降 ≥ 4分。3) 有效:治疗后TEQ得分下降 ≥ 2分。4) 无效:治疗后TEQ得分下降 < 2分。
2.3.3. 疗效分析指标
以痊愈率和有效率两个指标作为疗效分析指标,痊愈率指耳鸣消失者占总例数的百分比,有效率指痊愈、显效、有效三者合计的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2.3.4. 患者依从性分组
根据随访时记录的患者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的依从性不同,分为三组:1) 严格遵嘱组:落实执行医嘱情况达到90%以上;2) 遵嘱较好组:落实执行医嘱情况达到70%~90%;3) 遵嘱不良组:落实执行医嘱情况未达到70%。
2.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耳鸣患者共239例,其中男138例(57.7%),女101例(42.3%);年龄18~79岁,平均42.8 ± 14.0岁;听力正常者57例(23.8%),听力下降者182例(76.2%);耳鸣病程最短0.3月,最长480月,中位数是12.0月,其中病程6月以内者81例(33.9%),6月以上者158例(66.1%)。初诊耳鸣TEQ得分6~21分,平均12.4 ± 3.0分。总疗程平均6.7 ± 6.2月,诊疗比(%)平均为29.0 ± 22.6。
3.2. 疗效
3.2.1. 整体疗效
依据疗效判定标准,239例耳鸣患者中,随访时耳鸣痊愈27例(占11.3%),显效107例(占44.8%)、有效50例(占20.9%)、无效55例(占23.0%),总有效率为77.0%,痊愈率为11.3%。病程超过6月的158例中,总有效率为75.3%,痊愈率为7.6%。
3.2.2. 整体耳鸣严重程度的改变
运用配对T检验对239例耳鸣患者治疗前后的TEQ得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TEQ平均得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见表1),提示患者治疗后耳鸣严重程度总体上较治疗前降低。

Table 1. The comparisons of TEQ scores of 239 cas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X ¯ ± S , Score)
表1. 239例治疗前后TEQ得分比较(
,分)
3.2.3. 遵嘱依从性与疗效的关系
依据随访时得到的患者遵守医嘱的依从性不同进行分组的结果:严格遵嘱组90例(占37.7%),遵嘱较好组108例(占45.2%),遵嘱不良组41例(占17.2%)。对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伴随听力下降的比例、病程、初诊TEQ得分、总疗程及诊疗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三组的疗效数据详见表3,严格遵嘱组的痊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遵嘱较好组及遵嘱不良组(P < 0.01)。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among the three groups
表2.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备注:对性别、纯音测听进行卡方检验;对年龄、病程、初诊TEQ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表示F值;总疗程及诊疗比因方差不齐,故对其进行秩和检验,**表示Z值。

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liance and curative effect
表3. 遵嘱依从性与疗效的关系
4. 讨论
4.1. 耳鸣治疗远期随访的重要性
耳鸣是耳科三大难治症之一,短期治疗难以速效。医师疗法建立在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注重治养结合,调动身体自我康复能力 [6] ,但康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远期随访具有重要意义。既往我们对124例运用此原则治疗的耳鸣患者进行过远期随访,在距初诊平均32.3个月后,有17.7%的患者获得痊愈,有效率82.3% [11] 。对另一组经医师疗法治疗的333例耳鸣患者进行了更长时间的随访,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耳鸣痊愈的比例逐渐增多,距初诊5年以上者,痊愈率达到了31.71%,有效率达90.24% [12] 。本研究选择运用医师疗法进行干预的239例耳鸣患者来进行远期随访,在距初诊平均6.7个月后,痊愈率为11.3%,有效率为77.0%,与我们既往报道的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11] [12] 。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病例中,三分之二的患者(66.1%)病程超过了6个月,一般认为超过6个月的耳鸣患者较难治愈 [1] ,本研究对这组病程超过6个月的耳鸣患者单独进行统计时,依然有7.6%的患者获得了痊愈,而总有效率(75.3%)则很接近总样本量的有效率(77.0%)。可见,只要治疗方法得当,疗程足够,无论耳鸣病程长短,皆有机会获得改善乃至痊愈,不宜轻易告诉患者耳鸣不能治愈,以免动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4.2. 医师疗法治疗耳鸣的原理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对耳鸣的病机有明确记载,非常强调耳鸣与脾胃失调之间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现代研究亦显示,耳鸣的发病与脾胃失调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13] [14] ,而饮食不节、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等是导致脾胃失调的主要原因 [8] [13] 。
医师疗法正是立足于《黄帝内经》重视整体、重视脾胃的理念而建立的一套治疗原则 [6] ,它包括“医”和“师”两个方面:
“医”指“医术”,是运用常规中医治疗方法整体调理脏腑功能,如本文运用的医术包括中药内治、耳穴贴压、鸣天鼓等,在中药的运用上更加重视调理脾胃,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保护脾胃这个后天之本。
“师”指“师道”,即医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一方面教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依据《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传统中医养生理念进行生活调养,通过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了解其饮食、睡眠、心情、运动等生活方式中存在的误区,并进行个体化的具体指导,纠正其不良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纠正患者对耳鸣的错误认识,消除对耳鸣的担忧和恐惧,达到调动患者自我康复能力的目的,从而促进耳鸣的康复 [6] 。
医师疗法将“医术”与“师道”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两个方面中,更加重视“师道”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三分治,七分养”,因“医术”的使用是有期限的,如本研究中使用中药、耳穴贴压等常规方法平均不到总疗程的三分之一(诊疗比平均为29%),而生活方式则时时都在发挥作用,因而对总体疗效的贡献更大。
4.3. 患者的依从性与疗效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赖于患者的良好配合,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对疗效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的观察表明,总共获得痊愈的27例患者中,有92.6% (25例)落在严格遵嘱组,只有2例落在遵嘱较好组。严格遵嘱组的有效率高达95.6%,而遵嘱不良组仅有约四分之一(26.8%)的患者有效,无一例获得痊愈。这一结果说明,在同样的治疗方式干预下,疗效的好坏取决于患者是否遵从医嘱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只要严格遵循医嘱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耳鸣就有很大的机会获得改善,达到足够的疗程后便有获得痊愈的可能;反之,若忽视日常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则耳鸣治愈的几率几乎等于零,这可能是超过半年的耳鸣不能消失 [1] 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本文对239例耳鸣患者进行远期随访的结果初步表明,医师疗法由于发挥了传统中医治疗和生活方式调养的双重作用,对耳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与疗效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另临床观察到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常发生变化,在病情严重时容易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在病情好转时则容易放纵自己,从而使病情出现波动。本文由于研究时间及其它条件的局限,未能从数据上反映出这一趋势,下一步应考虑延长随访时间,更详细地收集患者生活方式波动与病情波动的资料,以更好地体现生活方式对耳鸣疗效的影响。此外,扩大样本量及建立更加规范完善的耳鸣随访体系均值得进一步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