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六县结合部。东与商城县接壤,南、西面分别与湖北省麻城市、红安县、大悟县及本省罗山县居邻,北与光山县缘连。素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门”之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由于新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所以方言状貌比较复杂。既有楚语的成分,又有中原官话的影响。另外,现在新县人多为江西九江移民,因而九江话也是新县方言的最重要来源。而且,新县方言与四周方言都有很大差异,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成九江方言在河南的一个方言岛。当年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信阳地区也是目的地,因此新县方言又沾上赣语的一些特征。
尽管情况复杂,但是总的说来,新县方言大体上还是可以划入江淮官话的,因为有很典型的特征ʯ韵,而且在地理上也与湖北的江淮官话区的黄孝片靠近。
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结构,语言的结构性改变,一般多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是语言内部的分化(人口移动所造成的地理上的隔离,社会分化、不同的阶层、年龄群、两性差异、婚姻关系等),二是外部的、语言间或方言间的接触 [1]。新县方言也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基于这种观点,我们以新县方言的声母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寻新县方言声母系统的特征。
2. 新县方言的声母系统
声母(共二十三个,包括零声母) [2]

3. 新县方言声母系统、《中原音韵》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比较
从表1中,不难看出新县方言的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还是有较大的相似性的,比较接近官话。

Table 1. Comparison of Xinxian Dialect and Consonant System of Zhongyuan Yinyun and Thirty-Six Initials
表1. 新县方言与《中原音韵》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比较
4. 新县方言的尖团问题
尖音指精系等舌尖音;团音指来自晓系的颚化舌面音;不分尖团,也就是说,来自晓系的颚化音如(基、欺、希)与来自精系的颚化音如(跻、妻、西),都因颚化而分别成了同音字了 [3]。新县方言中,中古二等见晓系的大部分字,都发生了颚化,如:
新县方言的ʨ,ʨʰ,ɕ中有见晓系字,也有精系字:

但是也有极个别字如巷、街,没有发生颚化,需要说明的是新县方言存在新旧之分,年龄大的新县土著没有发生颚化,年轻的新县人仍然是发生了颚化的,如皆、街、陷、巷声母分别读作ʨ、ʨ、ɕ、ɕ,这种区分也正证明了颚化的普遍规律:
[—高位]>[+高位]/-[+舌面前]
[—高位]包括了硬颚之前的舌尖音和硬颚之后的舌根音
[+高位]是指触颚的舌面音,也就是颚化音
[+舌面前]则包括了i、e这样的元音在内
中古音的牙喉音k、kʰ、ɡ、x(见晓系声母)和齿头音ʦ、ʦʰ、ʣ、s、z(精系声母)因为浊音清化的关系,分别变成了k、kʰ、x和ʦ、ʦʰ、s,在细音韵母——带i、y元音或介音的韵母——之前,却有了不同程度的颚化 [1]。
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在开口、合口韵母前都读舌尖前塞擦音和擦音ʦ、ʦʰ、s,在齐齿韵、撮口韵母前,i、y介音或元音使ʦ、ʦʰ、s颚化,读舌面前塞擦音和擦音ʨ、ʨʰ、ɕ,即ʦ、ʦʰ、s > ʨ 、ʨʰ、ɕ/-i、y

5. 新县方言中的混读现象
5.1. 合口舌根清擦音xu-与唇齿清擦音f的混读现象
混读中的x声母,是来自中古的晓、匣二母字,f声母则为非、敷、奉母字,这种混读有不同的形式和演变程序,其中有一些变化,便与合口u之为元音或介音有相当大的关系 [4]。下面是新县方言中x-、f-的分布情况:
从新县方言的x-、f-声韵搭配中(见表2),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认为有这样的规律:
x- > f -/-u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x- and f- in Xinxian Dialect
表2. 新县方言中x-、f-的分布情况
5.2. 泥母和来母字有相当大的混同
从新县方言与《中原音韵》、三十六字母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县方言中大部分泥母字是与来母字混同的,只有原属于上古泥母的一部分泥母、娘母字仍读为娘母字,这也可以看出这是中古音在新县方言中的遗存。如:

从上面这些例字中,我们可以认为ȵ母在i、y前是不发生变化的,但是在新县方言中却也有个别特例,如“匿、旎、暱”却是变成了来母字,读作l。
6. 新县方言中的合流现象
1) 匣母虞韵于类字与日母字合流
匣母里面的于类有:于玉雨羽云雲榮永筠,这些逐渐与日母字读音相似,它们相似的条件必须是与遇摄的虞韵组合,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出类似合流,凡是声母与遇摄的虞、鱼、语、麌、遇韵,山摄的元、阮、愿、月韵,臻摄的稕、凖、諄、術韵组合,声母无一例外地都受到韵母的影响,变成舌尖后音。我们可以看下面一个讨论:
不分尖团的新县方言中精、见两组声母的细音字合流为ʨ、ʨʰ、ɕ:
经 = 精卿 = 清兴 = 星
这种现象出现在两组声母的三四等韵与见系二等韵,我们大致可得出这样的规律:
精、见 + i > ʨ、ʨʰ、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县方言中凡是撮口韵y都读作ʯ,所以在ʯ声韵前就不同:
居 = 疽 虚 = 需区 = 蛆
这种现象只出现在ʯ声韵前,由于ʯ声韵是发音部位靠后的圆唇元音,所以受它的影响声母就变成了舌尖后音:精、见 + ʯ > tʂ、tʂʰ、ʂ
2) 知、莊两组普遍合流为舌尖前音ʦ、ʦʰ、s或舌尖后音tʂ、tʂʰ、ʂ,与北京话相当,如:

7. 新县方言声母系统的其它一些问题
7.1. 鼻音声母ŋ
中古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在官话方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丢失了声母而合并 [5],在新县方言的洪音韵母前产生了一个鼻音声母ŋ,如爱、安、藕、昂等字。
7.2. t,tʰ,ʦ,ʦʰ,s,l后u变əu的探讨
新县方言中,有这样一些例字:

这些字在中古晚期的韵图里,都属于遇摄,为带主要元音u的韵摄。假设这些字在早期也带u元音,那么u > əu/t,tʰ,ʦ,ʦʰ,s,l。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还是发音部位的问题,由于t,tʰ,ʦ,ʦʰ,s,l都是舌尖音,而u的发音部位在舌面后,所以在这些舌尖音后面的u就向前靠拢,变成了əu。
7.3. 自成音节
新县话第二人称单数“你”的读音是自成音节的鼻辅音。
7.4. 微母字的变化
我们知道微母字读零声母或产生摩擦音v。在新县方言中,微母字如文、晚、万等,一律读作v,但是随着普通话的逐渐普及,在新县的年轻人中出现了零声母,但仍然是v音占绝对优势。
8. 结论
总之,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系统,只有动态地分析,才能更加接近语言的原貌。
NOTES
1根据
罗常培
先生考订的《中原音韵》的声类。
2代表了中古晚唐至宋初时候汉语的三十六个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