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验证的普遍规律,同样也是无论哪个国家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进程明显加快、未富先老等特征。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依照相关研究报告的预测,2001~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群数量每年将增加596万,年均增长速度达3.28%。而2021~2050年属于加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年增加数量达到620万人,并且总人口慢慢由零增长朝负增长过渡;2030~2050年属于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阶段,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高达40%~50%。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将闲置资金进行理财规划是实现其高质量养老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其自有资金的增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进行闲置资金规划中,风险偏好型、冒险激进型的老年人往往更愿意去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产品。诸如股票、期货等等。进行这类投资的老年人却承受着血本无归的可能性。而风险规避型、保守稳妥型的老年人则更倾向于去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理财产品。类似银行的定额储蓄等等。进行这类投资的老年人面临着伴随着通货膨胀而带来的闲置资金难以维系养老的可能性。过于极端的两种投资方式都很难帮助老年人充分利用闲置养老资金达到其优质养老的目的。因此,对于开展我国老年人对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的认知和防范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解决老年人养老理财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 文献综述
笔者整理了老年人养老理财方面的文献,结果显示学术界对养老理财的关注度日渐增长,研究成果显著,研究方式多样化,研究思路愈发开阔。研究观点主要以下方面:
1、老龄化时代背景下老年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穆光宗,张团 [1] (2011)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备三个特点,即未富先老、未备而老和孤独终老。他们认为我国的物质水平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并不足以支撑其安度晚年。
黄佳豪,孟昉 [2] (2014)认为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我国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逐年上升。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并不健全,并没有形成养老与医疗的有效对接。致使众多老年人在生病时没有办法得到及时医疗。
2、关于养老理财产品的特征
刘建宇,张学成 [3] (2018)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养老金融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各家商业银行逐渐重点部署养老金融产品。与其他相对成熟的银行业务相比,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但整体发展状况良好。
陈秀琼,侯薇薇 [4] (2019)认为现行市场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与一般银行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并无明显差异。银行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着重强调老年人的“稳健”理财需求,“提前储蓄,养老储蓄”等相关概念并没有被体现在内。养老理财产品的产品体量较小,养老理财产品个性化定位不明显。
3、关于老年人购买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以及养老理财产品的规划建议
吴雅琴,吕晓乐 [5] (2016)通过对锦州市老年人理财现状调查总结得出以下问题:老年人的理财风险意识淡薄,极容易受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的欺骗。同时对投资与理财不区分,对于银行推出的产品就抱着过分信赖的态度去尝试。以及老年人的理财规划缺乏流动性,老年人理财偏重收益而忽视了资金的变现,结果造成在需要用钱时无法将理财产品变现。
张艳英 [6] (2015)认为老年群体在进行理财规划时应特别注重安全性,应多选择储蓄、国债等投资理财方式。同时应保证资金的流动性,以备生活上的不时之需。最后应特别注重自身经济情况的差异性,如果经济条件好的,则可以多配置相关养老金融理财产品。若经济条件一般,则要适当配置。同时可以考虑新型的养老方式,具体包括信托理财、互联网金融理财、以房养老、减税养老等。
总之,从上述三个视角分析学者对养老理财产品的研究,其特征是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是目前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政策扶持相对较弱,以及养老理财产品的产品体量较小,个性化定位不明显。再加上自身存在的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养老理财产品发展受限,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产品自身存在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补充作用。笔者认为设计满足老年人个性化且极具专业性的养老理财产品,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经济条件,并与之匹配相适应的养老理财产品,对于老龄化社会的平稳过渡极具战略意义。这也与本研究的切入点相符合。
2. 我国养老理财产品的现状
养老理财产品顾名思义是针对老年群体所设计,以养老金为目的。一般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设计并发行的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从而实现其优质养老,以更高品质的物质基础安享晚年。
具体包括:银行养老理财、保险养老理财、基金养老理财、信托理财、互联网金融理财、以房养老、减税养老等多种养老理财方式。
1、商业养老保险规模小、涵盖的老年群体少
养老保险产品具体包括: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万能型寿险、投资连结保险等等。当前,我国专业的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共有十家,据《2018年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末,保险业总资产为183,308.92亿元,是商业养老保险的资产仅为29,217.50亿元,因此实际上商业养老保险的资产规模仍很小。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多数老年群体对于养老的需求并不能成为补充基本养老保险产品的第三方有力支柱。
2、养老目标型基金发展尚不成熟
养老目标基金即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2018年8月6日,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准发行。首批有14只养老目标基金获准发行,它们所属的基金公司包括工银瑞信、华夏、南方、嘉实、广发、中银、博时、富国、万家、中欧、易方达、鹏华、银华和泰达宏利。已成立12只养老目标基金:67万户首募合计近40亿元。为我国养老开辟出了新途径,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供给产品。但目前由于其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尚不能充分解决目前我国养老的供需失衡问题
3、倒按揭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冲突
“倒按揭”最早起源于荷兰,发展最成熟的是美国。美国的倒按揭贷款放贷对象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形式包括联邦住房管理局有保险的住房倒按揭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无保险的倒按揭贷款、放贷者有保险的倒按揭贷款。在我国,由于受制度、观念、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倒按揭”目前并没有被老年人广泛接受。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渐加强,不可否认的是,“倒按揭”在我国还是有实施的必要性。
4、P2P理财产品频频爆雷
P2P理财尤其受到一线城市老年人的欢迎,主要在于P2P理财操作简单、易上手且投资成本低、回报高。但是目前也有许多P2P理财产品并不合规,比如出现的P2P理财产品的爆雷:指的是P2P平台因为逾期兑付或经营不善问题,未能偿付投资人本金利息,而出现的平台停业、清盘、法人跑路、平台失联、倒闭等问题从2018年6月至2018年7月中旬,短短50天,已有163家P2P网贷平台出现提现困难、老板跑路等问题,许多老年人也因此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P2P爆雷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包装,利用高收益来吸引老年人的投资以及并没有相应的风险识别。
3. 养老理财产品风险认知情况的分析
(一) 问卷的设计及调查过程
问卷设计以民众对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的认知程度为切入点。问卷内容包括养老理财产品的品种、养老理财产品的了解途径、养老投资理财产品中存在的问题、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等问题,调查过程中笔者专门针对北京市的老年人群体分别发放了纸质和电子版问卷,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的不断筛选,共收集到119份有效问卷。
(二) 养老理财产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凸显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90%的老年人对现有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有所了解,剩下的10%对市面上存在的理财产品并不了解。并且在他们之中,对养老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例如,股票、保险、储蓄、债券这类传统的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占比较高,分别为20%、22%、21%、21%;相对p2p和信托这种新型养老理财产品,老年人对其的关注度则比较过低,其中占比分别为6%和10%。老年人这一群体,他们对理财需求的稳定性高且大多数人有一定的积蓄和时间,所以市场比较广阔,养老理财产品的设计者们应针对不同的理财需求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并且,伴随着的时代的发展,投资理财产品也有一部分的创新,其中对于像p2p这样的新型理财产品,大部分的老年人了解的不多,说明老年人更愿意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里进行投资理财,对于新款产品,老年人的可接受程度并不高。
3、资金的活跃度不高
从收集到的数据中得出,在“您认为自己的养老金是否够用”的一问中,57.01%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养老金够用,29.91%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养老金不够用,13.08%的老年人不太清楚。目前老年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有退休金,银行储蓄,子女养老费等,其中,57.94%的老年人的资金来源是靠银行储蓄,将其它一部分的退休后收入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和其它的投资理财产品。由此可知,北京地区大多数的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有保障,50%以上的老年人的退休金是能够支持其老年生活的正常开销,就理财方式而言,老年人对银行的信任程度高,将大部分的资金都存储在银行,所以资金流通在市面上的活跃度并不高,老年人的理财收益也就相对较低。
4、老年理财观保守

Figure 1. Respondents’ understanding of financial products
图1. 被调查者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
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在老年人有需要购买银行推荐的理财产品时,有70.09%的老年人将本金安全作为其投资理财产品的首要准则。如图2所示。而且从预期收益率从中也能看出老年人投资的保守性和安全性,其中46.73%的老年人的预期收益率为2%到4%之间,预期收益率相对较低,10.28%的人期望在8%以上。巴菲特之前也说过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保住本金,第二条准则是记住第一条。这条箴言用在老年人的身上恰巧不过。老年人对于资金的可再生利用能力较低,他们更愿意选择低风险的产品,他们期望选择可控风险的理财产品从而实现其预期收益率。如图3所示。

Figure 2. Factors to consider for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图2. 考虑进行投资理财的因素
5、老年人理财意识淡薄
综合各类情况,老年人不知如何挑选出合适自己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占57.01%、在购买时,不清楚买入多少合适占比52.34%,认为理财产品的设计太复杂占比48.6%、不方便及时了解与理财产品市场的相关信息占比58.88%,这些问题都产品对老年人投资理财产生了很大的困扰,再加上老年人被骗的新闻屡屡登上各大媒体的报刊,对于这些受害者,虽然不排除有些是因为老年人贪图便宜从而造成自身财产的损失,但我们也不应该过于谴责这部分人,实则应该加强理财知识教育,从而提高老年人防范风险的意识与能力,进一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4. 养老理财产品改进及老年人防范风险的建议
为了使养老理财产品更好的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笔者从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此处特指老年群体)三个方面探析并提出防范养老理财产品风险以及提高老年人养老理财认知的具体建议。
(一) 政府加强特殊监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针对养老理财产品出台极具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严惩欺诈老年人钱财的不法分子,有关部门要坚决捍卫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认真履行监管者的义务,让老年群体深刻意识到政府是其进行合法投资理财的稳定靠山。
政府可以选择与银行等商业机构进行养老理财产品方面的合作,开发设计出第三方存管账户,更好的保障养老金的安全。从而增强老年群体对相关理财产品的信心。
(二) 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养老理财产品的品种,加大宣传力度
银行应开发极具个性化与专业化程度高的养老理财产品,丰富和完善养老理财产品品种,让产品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供给与顾客需求的完美对接。银行应通过报纸、杂志、网络自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拓宽老年群体的认知渠道,从而增强产品的关注度与活跃度。
(三) 投资者要提高自身金融素养,增强识别理财风险的能力
基于此前频发的P2P爆雷事件,老年群体要多去学习金融知识,努力提高自身金融素养,完善自身金融知识体系,从而在选择金融理财产品时能够及时识别风险,从而规避风险。任何理财产品都有风险,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老年群体要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预期收益率有一定的把握,从而更好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以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安享晚年。
5. 结论
总体来讲,笔者通过问卷发现了当前养老理财存在的问题:老年人作为投资者市场参与度不高,投资相对保守;各类金融机构并没有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养老理财产品。因此笔者建议,投资者要丰富自身的金融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金融机构则应开发出更适合老年人投资的养老理财产品;政府则应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努力解决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