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由于长时间学习或工作于电脑前而导致猝死的事件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之前很多人都认为猝死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年来,猝死现象已逐步年轻化。有学者研究发现在186例猝死病例中,18到30岁的占到26.9%,甚至有4例是18岁以下(廖纪华,闫辉,唐锦程,2014)。另有学者调查了广东地区622例猝死案例,发现猝死现象以中青年为主(李明,等,2015)。然而当谈及猝死这个话题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是避而不谈的。陈倩,梁文丽,王瑞,蔡舒,王娟(2019)发现高校医学本科生死亡态度较好,但仍有很多不愿意直面死亡,并且面对死亡时会产生恐惧心理。Wong,Reker和Gesser (1994)认为死亡逃避是死亡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人们尽可能地回避可能会引发死亡恐惧的、与死亡有关的信息。随着近年来猝死事件的频繁发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死亡逃避态度及影响机制已刻不容缓。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是他们用来了解世界、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益处的同时,不良网络使用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早期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已达到9.6% (林绚晖,阖巩固,200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等。研究证明网络使用和死亡认知或死亡态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崔承珠,2016;张国华,2007;张国华,2008)。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探讨问题性网络使用与死亡逃避之间的关系,以便从问题性网络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死亡逃避态度,从过度使用网络的角度进行干预和教育,降低问题性网络使用对我们的身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1.1. 问题性网络使用与死亡逃避之间的关系
Davis (2001)提出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IU)指过度利用网络的某种特定或具有实用性的功能,也指多方面地,漫无目的地利用网络。近年来,对于PIU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但以往研究主要是对PIU的成因进行探讨,如个体感受到的来自网络的吸引力、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社交恐怖性、孤独感、人际困扰等(李笑燃,姜永志,张斌,2018;朱克京,吴汉荣,2004)。但目前对PIU所造成的身心影响的实证研究却很少。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是他们用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关键途径,离开网络容易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也容易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有相关研究发现PIU与死亡态度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并且PIU与死亡逃避呈正相关(崔承珠,2016;吴文丽,伍翔,殷华西,2014),即PIU的行为越突出,死亡逃避的倾向越大。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Bandura, 1999),人们的行为不只是对外部环境和内在心理(如认知、情绪、态度等)的反应,行为还会对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PIU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身心健康。猝死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屡次发生,原本距离他们较远的“死亡”概念在他们的认知中会发生变化。PIU行为会引发大学生关于猝死事件的联想与恐惧不安等情绪。根据恐怖管理理论(Terror-Management-Theory, TMT)的研究,死亡逃避实质上是一种让人远离恐惧和焦虑的防卫机制(Jansen et al., 2019)。因而大部分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会通过逃避死亡来减少这种焦虑和不安。故本研究基于此,提出假设H1: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大学生死亡逃避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1.2. 同一性延缓在问题性网络使用和死亡逃避之间的中介作用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Erikson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己”的整合和统一的自我感觉与认识(Marcia, 1966)。Marcia (1966)提出自我同一性包括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并将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分为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以及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指青少年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选择却没有较高的自我投入,不过将来会有自我投入的倾向,大学生是具有高探索和低投入的典型人群(Waterman, 1982;安秋玲,2007)。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中处于延缓状态的人数占一半以上,大多数大学生正处在对生活各个领域的积极探索之中,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有意识的投入(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2007)。大学生正居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阶段,是最易处于同一性延缓的阶段。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金盛华,2010)。一方面,猝死事件使大学生群体的死亡认知产生了冲突,加之网络对于死亡的一些“非理性表达”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死亡的认知。另一方面,网络使用会使处于同一性延缓阶段的他们更轻易地探索世界,同时,纷杂新颖的信息会转移他们对死亡的关注。不少实证研究已证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和网络使用之间息息相关(柴晓运,龚少英,2011;谈雨霏,施春华,2018)。Matsuba (2006)对互联网使用频率和同一性延缓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频率能够预测同一性延缓。互联网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帮助大学生探索他们在寻找身份认同的斗争中的不同角色。叶景山(2003)研究发现,同一性延缓状态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身心健康状况可以预测死亡恐惧与逃避水平(Lockhart, Bookwala, Fagerlin, Coppola, & Smucker, 2001)。基于文献回顾,我们推测PIU会影响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延缓可能导致死亡逃避的水平升高。于是提出本研究的假设H2:同一性延缓在问题性网络使用和死亡逃避之间起中介作用。
1.3. 性别在问题性网络使用与死亡逃避之间的调节作用
按照进化心理学的假设,不同性别的个体面对不同的适应问题。男性更容易迫于社会压力而产生竞争行为,敢于积极探索,更倾向用网络来缓解或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女性则性情温和谨慎,更关注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不会轻易投入,对于受到的网络影响相比于男性更小。国内外学者已从性别、年龄、人格、心理健康等各个角度,探讨过它们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2007;王树青,陈会昌,石猛,2008;Sartor & Youniss, 2002; Meffert, Stossel, Stossel, & Becker, 2015)。有些研究发现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更多地处于延缓型同一性状态(Meeus, Iedema, Helsen, & Vollebergh, 1999)。大一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的性别差异显著(徐红红,洪炜,梁宝勇,2009),在同一性延缓维度上,人际延缓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张建人,杨喜英,熊恋,凌辉,2010)。而有研究则认为性别在同一性状态的形成过程中并无太大影响(王林江,2010)。张东伟(2011)发现男性死亡逃避倾向显著高于女性。叶宝娟,温忠麟,杨强和任皓(2013)发现PIU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参与网络活动的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年更易发生PIU。有研究提出网络使用方式与自我同一性之间的交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管雷,冯聪,2005;Mazalin & Moore, 2004)。张梅,张玥,辛自强和张乔红(2016)也认为在网络同一性实验和自我同一性之间的关系中存在重要的调节变量。由此提出本研究的假设H3:性别调节了同一性延缓在问题性网络使用与死亡逃避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如图1所示,问题性网络使用可以直接影响死亡逃避,同一性延缓可以中介问题性网络使用对死亡逃避的影响,并且性别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1596名大学生(M = 19.80岁,SD = 1.39),男生695人,女生901人;大一456人,大二398人),大三467人,大四275人(17.23%)。
2.2. 工具
2.2.1. 问题性网络使用量表
采用Davis,Flett和Besser (2002)编制的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Davis Online Cognition Scale, DOCS)。量表共有36个条目,包括弱化的冲动控制、孤独/抑郁、社会舒适度以及分心4个因子。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7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问题性网络使用程度越高。本研究中α系数为0.93。
2.2.2. 同一性延缓量表
采用王树青、陈会昌(2013)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同一性延缓分量表。问卷一共32题。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1表示“非常符合”,6表示“非常不符合”。本研究中α系数为0.62。
2.2.3. 死亡逃避量表
采用廖芳娟(2000)编制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DAP-R)的死亡逃避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α系数为0.80。
2.3. 程序及数据处理
在所选取的大学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问卷为匿名作答,所有问卷当场回收。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采取的是问卷法,所以数据可能产生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需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通过强调匿名、保密、统一指导语等进行程序控制。采取Harman单因素因子分析对其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未旋转生成9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了24.69%的方差变异,小于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矩阵
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网络使用程度平均得分为11.98,标准差为29.66;死亡逃避平均得分为13.89,标准差为4.04;同一性延缓平均得分为30.19,标准差为5.42。
对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以及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的分析见表1。由结果可知,大学生问题性网络使用和死亡逃避、同一性延缓呈显著正相关,同一性延缓和死亡逃避呈显著正相关。问题性网络使用、死亡逃避与同一性延缓之间两两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matrix of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矩阵
*** p < 0.001,** p < 0.01,*p < 0.05(下同)。
3.3.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根据温忠麟、叶宝娟(2014)的观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需要对三个回归方程的参数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方程1估计性别对问题性网络使用与死亡逃避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性别对问题性网络使用与死亡逃避之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方程2估计性别对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同一性延缓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性别对问题性网络使用与同一性延缓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方程3估计性别对同一性延缓与死亡逃避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性别对同一性延缓与死亡逃避之间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Table 2. Mediation model variables with adjustments
表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变量
注:A为年龄;X为问题性网络使用;U为性别;M为同一性延缓;Y为死亡逃避。
为了更好地解释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将数据分为男女两组,PIU按照正负一个标准差分为高低两组,采用简单斜率检验考察性别在PIU与同一性延缓关系中的作用。具体的调节效应如图2所示,当性别为女性时,PIU对同一性延缓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Bsimple = 0.17, SE = 0.01, p < 0.001);当性别为男性时,PIU对同一性延缓的正向预测作用不显著(Bsimple = 0.07, SE = 0.01, p > 0.05)。

Figure 2. Gender regulation of problematic network use and identity delay
图2. 性别对问题性网络使用和同一性延缓关系的调节
4. 讨论
4.1. 同一性延缓在问题性网络使用和死亡逃避之间的中介机制讨论
本研究发现问题性网络使用对死亡逃避有正向预测作用。在PIU对大学生死亡逃避的影响机制中,同一性延缓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H1和假设H2。这与和崔承珠(2016)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吴文丽等人(2014)的研究结果相反,这可能是由于在网络中,个体享受虚拟安全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以及自我认同感,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按照认知失调理论,当对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以及死亡认知发生不一致时,改变行为可以减少这种认知失调,因此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能够满足人们现实生活中满足不了的需求,避免直面各种棘手的问题。大学生与死亡距离相对较远,原本就不会过多提及,加之猝死事件一再发生所带来的焦虑,使他们更加不愿或不敢提及与死亡相关的信息,对死亡的态度会趋于逃避。
探讨问题性网络使用如何影响死亡逃避是本研究的重点。结果显示,PIU确实能够正向预测同一性延缓,这与Matsuba (2006)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同一性延缓也能正向预测死亡逃避,同一性延缓在PIU和死亡逃避之间的确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处于同一性延缓期的大学生探索性高,投入性低,在此过程中易自我否认和产生挫败感,对生命的态度会更消极。网络的便捷能帮助他们更加轻易地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同一性延缓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PIU对死亡逃避的作用。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生命观和死亡观,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构建,尤其是同一性延缓的发展。
4.2. 性别在问题性网络使用和同一性延缓之间的调节作用讨论
本研究证实了性别是问题性网络使用和同一性延缓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相对于男性个体而言,PIU对女性被试同一性延缓的影响更明显。孔敏(2011)认为男性大学生相对于女生而言对电脑的操作更熟练,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活动,网络使用时间也相对较长。根据进化论的观点,男生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更喜欢通过网络收集各种信息和了解各种活动,遇到困难不能很好地投入实践得以解决,会倾向用上网来回避现实问题。女生面向社会群体的机会较少,感情与情绪宣泄的途径有限,主要以向他人倾诉的方式来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但是近几年随着整个社会和互联网的发展,女性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少于男性,网络使用的时间也并不比男生少。田晓林,向慧,王艺明(2017)认为男女在不同的网络类型上的网瘾水平不同,如男生在“网络游戏”、“理财炒股”等类型上,女生在“购物消费”、“微信微博”等类型上表现更高。近年来,如网剧、网购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的都是女性。相比于男大学生,情感细腻的女大学生对于网剧的代入感更强,天生爱美的女性对购物也比男性痴迷。而男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男大学生已经度过了对游戏沉迷的阶段,生活目标已经开始转化和逐渐明确,PIU对同一性延缓的影响相对较小。这可能就是本研究的结果与以往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这也提醒我们,在关注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变化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4.3. 研究意义与局限
本文对问题性网络使用、同一性延缓以及性别和死亡逃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丰富了以往关于大学生死亡态度的相关研究。同时也表明了PIU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为大学生PIU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我们要培养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健康发展观念,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正视死亡,引导大学生合理上网,避免造成对身心的伤害。
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结论是基于对问卷数据的分析,研究方法单一,且问卷法只能了解被试对死亡逃避的外显态度,而不能了解内隐态度。未来可以将质性和量性研究相结合;其次,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有限,不同地区的网络普及率和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因此该研究结果在进行推广时要注意地区的差异性;最后,本研究发现同一性延缓在PIU和死亡逃避之间起到的是部分中介作用,在二者之间可能还存在其他中介变量的影响,将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其他变量的影响或者多个变量之间的综合作用,对该模型进行完善。
5. 结论
1) 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大学生死亡逃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通过同一性延缓对死亡逃避产生作用。
2) 性别在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同一性延缓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对女性,较高的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同一性延缓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大;而对男性,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同一性延缓的作用不明显。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大课题:青少年网瘾的追踪及干预:基于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与对策研究(XSP20ZDA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