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儿童体适能是对我国现有学校体育教育的补充,主要强调在健康体适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体能训练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儿童的爆发力、弹跳力、耐力、敏捷性、灵巧性、距离感、平衡感、协调性,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3周岁到6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大,儿童体适能课程强调以游戏为主导,以竞技为引导,以游戏、运动专项、竞技比赛等教学形式,达到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和领袖能力等全面提升的综合运动教育,使孩子享受自由控制身体所获得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儿童体适能馆40位参与体适能课程3~6岁锻炼者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对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整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从中了解国内外有关学龄前儿童的体适能锻炼现状和发展状况,保证了研究方向的明确性,同时参阅了《UKK系列丛书——青少年儿童体适能》《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评定与健康促进》等相关书籍,为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根据本文研究,对体适能馆的主教练和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详细的了解场馆方面的教学、课程设置,场地器材分配,孩子课堂监测方式以及参加运动前后的行为表现对比,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状态,为本文的真实性提供可靠依据。
2.2.3. 测量法
本文采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指标进行体质测试,在儿童体适能运动馆抽取40位参加体适能课程训练的3~6学龄前儿童,测试者均为四个月内坚持锻炼达16节课以上,测试项目有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网球投掷、双脚连续跳、10米折返跑、走平衡木共计六项,测试结果与新入学时测试结果进行对照,并得出正确的研究结果。
2.2.4. 数理统计法
所有的数据结果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汇总,实验数据采用SPSS 24.0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样本的差异,P < 0.01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儿童体适能馆3~6岁儿童的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情况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的适用对象为3~6周岁的中国幼儿。表1按年龄、性别分组,3~5岁每0.5岁为一组;6岁为一组。男女共计14个组别。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具体的年龄分布标准得出,参与本次测试的3~6岁儿童共40位,其中,男性人数共计19人,占总人数的47.5%。女性人数为21人,占总人数的52.5%。3岁3人,3.5岁3人,4岁4人,4.5岁3人,5岁9人,5.5岁8人,6岁10人。

Table 1. Gender and age of children aged 3~6 in the Children’s Fitness Center (N = 40)
表1. 儿童体适能馆3~6岁儿童的性别、年龄情况(N = 40)
3.2. 测量方法及参照标准
儿童体育馆对每一个新入学的儿童进行系统的身体评估,详细记录每个测试项目的成绩,并结合孩子在测试时的表现和成绩与家长沟通。教练员通过孩子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实施教学。经过四个月的锻炼,进行第二次测试,第二次测试结果与第一次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本次抽查对象是在儿童体适能运动馆抽取40位参加体适能课程训练的3~6岁体格发育正常和智力正常的学龄前儿童,测验者是四个月内坚持锻炼达16节课以上,由体适能教练对幼儿进行逐个测试,内容包括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等6个项目,测试标准参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指标测评 [2]。测试结果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3. 课程设置分析
3.3.1. 儿童体适能课程
根据幼儿体质测评标准,通过情节性情景、模仿性情景及音像性情景等方式的情景体验课程。儿童体适能馆在课程中通过专业的器材、游戏、社会角色体验、团队运动等多角度教学元素,挖掘强化孩子的多种能力基础。
体适能课程设置里包含游戏训练法,增进幼儿的积极性,对各项运动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适能课程的内容设置:热身跑,根据儿童的年龄与体能状况合理安排,避免受伤,提高耐力;拉伸:肌肉拉伸,避免拉伤;坐位体前屈:反映躯干和下肢柔韧性,通过站姿体前屈、双人坐姿体前屈等练习。立定跳远:反映儿童下肢的爆发力,采用摆臂节奏感锻炼、双脚起跳双脚落地、障碍跳等练习方法;网球掷远:反映儿童上肢腰腹肌肉力量,推小车,四肢爬,用游戏的方式和竞争比赛的方式去增强幼儿上肢力量;双脚连续跳:通过绳梯训练,青蛙跳、小兔子跳等方式来提高,同时增强儿童协调性与下肢力量。10米折返跑:反映身体的灵敏素质,起跑反应时,步长,步频,跨步转身,冲刺,这些辅助训练提高灵敏性;走平衡木:反映人体平衡能力,采用单腿站立,单腿跳、跳绳等练习方法 [3]。
3.3.2. 儿童体适能课程的授课流程
儿童运动馆的授课一课时为60分钟,课程的基本流程分为准备阶段、热身阶段、动作与技能、运动素质、放松与评讲五个部分,由表2可知,第一部分:准备阶段,占总课程比例的4%,集合整队、师生互相简单介绍、宣布游戏开始。第二部分:热身阶段,占总课程比例的13%,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大多数会采用一些动物模仿,情景植入达到跑跳爬,充分活动各个关节与提高精神状态。第三部分:动作与技能,占总课程比例的42%,在课程中围绕的方向是体质测试项目,通过教学手段或多以游戏插入训练课程中,使孩子们在锻炼的过程中放松自我,在做游戏中提一些小的游戏要求建立规则感,在教学时教练本身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激励孩子们去完成,并且通过这种手段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们学会正确运动并喜欢上运动。第四部分:运动素质,占总课程比例的25%,通过游戏活动提升体适能素质。第五部分:放松与评讲,占总课程比例的16%,按摩放松,集合点评总结课上孩子们表现,多以鼓励为主 [4]。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teaching time of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courses
表2. 儿童体适能课程的授课时间分布情况
3.4. 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
从表3可知,实验前后3~6岁儿童各项目测试成绩的结果分析,通过四个月的体适能课程训练儿童的坐位前屈、立定跳远、掷远、双脚连续跳、10米折返跑、走平衡木六项测试成绩提升效果明显。

Table 3. Comparison of test scores of children aged 3~6 years old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 X ¯ ± S n = 40)
表3. 实验前后3~6岁儿童各指标测试成绩对比情况(
n = 40)
注:*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 0.01)实验后vs实验前。
数据结果显示,通过实验前后体适能课程对3~6岁儿童身体各项指标的影响可以看出,通过教练的指导下,跑步不协调的儿童,通过绳梯的练习孩子们的协调能力逐渐增强,四肢与身体的配合越来越流畅,跑动的速度得到提高,速度和协调能力有明显提升,10米折返跑和走平衡木成绩提升效果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 0.01);通过四个月的练习,儿童的上肢力量得到加强,网球投掷成绩也有所提升,有统计学意义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 0.01);通过单脚跳、双脚跳、跳台阶等练习,加强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立定跳远和双脚连续跳的成绩有明显提升,均有统计学意义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 0.01);通过柔韧性的练习,坐位体前屈成绩有所提升,有统计学意义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 0.01)。在跑动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找快速完成的方法,经过锻炼孩子们对事物的空间判断能力加强,敏捷性得到了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其总体的变化明显升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体适能课程以游戏作为训练的表现形式,施以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儿童的运动能力,速度、耐力、力量、平衡等素质提升效果显著。
4.2. 建议
加强师资专业能力的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练专业知识的补充和运动技能的完善,更好地提升体适能课程对儿童运动能力影响的效果;体适能课程应增设更多趣味性、多样性的课程项目,有利于提高儿童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各项身体素质;提高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建议教练应多于家长沟通,共同努力抓住孩子的发育敏感期,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培养运孩子运动兴趣,让他们学会自主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