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定义1:一个
设计
定义为符合下列条件的一对符号
:
1)
是有v个点的有限集,
中的元素称为点;
2)
是
的一组k子集的集,
中的元素称为区组或者区;
3)
中任意给定的2-子集都恰好包含在
中的λ个区组中。
这里v,k,λ都是正整数,且满足
,即D是非平凡的。设r是过一个点的区的个数,b是区组的总数。我们称
为设计D的参数。它们满足:
命题1: [1] 对于一个2-(15,8,4)设计,其中k < v,下列等价:
1) b = v;
2) r = k;
3) 任意两个区组相交于λ个区组;
4) 任意两个区组相交于常数个点。
定义2:满足上述等价条件的一个2-设计称为对称设计。它的参数满足方程:
。
有限群论与组合设计理论之间联系紧密,对设计的自同构群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设计。反过来,设计的自同构群又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某些群的结构。1985年,Kantor [2] 完全分类了在点集上2-传递设计的
设计;近年来,周胜林分别和董会莉 [3],田德路 [4] [5],王亚杰 [6] [7] 讨论了基柱是交错群
,
及
和例外Lie型单群的旗传递点本原的2-(v,k,4)对称设计的分类问题,最终都得到2-(15,8,4)对称设计。本文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具体设计参数的区传递自同构群,2-(15,8,4)对称设计一共有5个互不同构的设计 [8],本文中我们限定条件下所求的设计都是同构的,结果如下:
定理1:设
为一个2-(15,8,4)对称设计,且群G是
的自同构群,
a) 若G是区传递的,则群G有9个,分别为
,
,
,
,
,
,
,
和
。
b) 若G是旗传递的,则群G有6个,分别为
,
,
,
,
和
。
c) 若G是点本原的,则群G有4个,分别为
,
,
和
。
d) 若G是非点本原的,则群G有5个,分别为
,
,
,
,
。
推论1:设
为一个2-(15, 8, 4)对称设计,且群G是
的自同构群,若G是旗传递且点本原的,则群G有4个,分别为
,
,
和
。
推论2:设
为一个2-(15,8,4)对称设计,且群G是
的自同构群,若G是旗传递且非点本原的,则群G有2个,分别为
和
。
2. 引理
引理1:设
是一个
设计,且群G是
的自同构群,则群G在
上旗传递等价下列条件之一:
1) 群G在P上点传递,且
在P (x)上传递,这里P(x)是指所有的包含点x的区组集合;
2) 群G在B上区传递,且
在B上传递。
引理2: [9] 若
是一个非平凡的
对称设计,且群G是
的传递自同构群。那么G作用在点集P上的轨道个数等于G作用在区组
上的轨道个数,特别地,G在对称设计上是区传递的当且仅当其是点传递的。
引理3: [10] 设
是一个非平凡的
对称设计,且群G是
的旗传递非点本原自同构群,设点集
有长为c的d个非本原区构成的非本原分划
那么存在一个常数l,使得对每一个
,
等于0或者l,且下列之一成立:
1)
;
2)
这里
或者
;
3)
此处
或者
这里u是奇数,
,而且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
4)
这里
或者
。
3. 定理1和推论的证明
我们用3.1节来证明定理1(a),用3.2节来证明定理1(b),并且在每节用具体的群来分别说明我们的方法。接着用3.3节来证明定理1(c),(d),最后用3.4节证明推论1,2。
3.1. 定理1(a)的证明
证明定理1(a)时,我们要借助计算机软件Magma [11],设
是一个2-(15, 8, 4)对称设计,且群G是
的区传递自同构群,则
和G必须满足下列四个事实:
1) G中至少存在一个指数为15的子群H;
因为群G在区组
上传递,于是,对任意的
有
,即
,我们利用命令Subgroups(G:OrderEqual:=n),得到G的指数为15的所有子群共轭类,记为H。
2)
作用在点集
中至少存在一个长为k = 8的不动区;
因为B是
的不动区,则
存在长为8的不动区(即
一些轨道的并)。利用命令Orbits(H)可以得到H作用在点集
上的所有轨道,找出子群H的长为8的不动区,记为区组B,则
。
3)
的所有长为8的不动区中至少有一个不动区B满足
。
因为G是区传递的,则
,利用命令
,得到G作用在B上的轨道长。
4) 验证
为一个2-设计。
利用命令
验证
是否为一个2-设计。
首先,借助Magma软件我们知道15个点上的传递置换群一共有104个,然后,经过上述4个事实的筛选,剔掉不符合条件的群,最后我们得出结论,一共存在9个群,分别为
,
,
,
,
,
,
,
和
。再利用命令IsIsomorphic(Di, Dj)知这9个设计两两同构,它们对应的参数
、群G、基区B、设计列表如下表1。
下面我们用
为例说明我们定理1(a)的证明方法。首先,利用命令TransitiveGroup(15, 5)输出15个点上的置换群
记为群G,其次,由G的区传递性,知道G有指数为15的子群,因为
,所以利用命令Subgroups(G:OrderEqual:=4)得到G的指数为15的子群共轭类只有一个,记为H。利用命令Orbits(H),得到H的所有轨道分别为:
,
,
,
,
,
Table 1. Block-transitive automorphism groups of symmetric 2-(15,8,4) designs and their base blocks
表1. 2-(15,8,4)设计区传递自同构群及基区
这些轨道的长度分别为1, 1, 4, 4, 4.显然,H没有长为8的轨道,但这些轨道的并可组成长度为8的不动区,它们分别为:
,
,
接着,通过命令计算有
,再通过命令
,
,
。验证
都是2-设计。又因为通过验证发现
,所以
。此时设计
的基区B为:
,
,
,
,
,
,
,
,
,
,
,
,
,
,
。
因此,
为2-(15,8,4)对称设计的区传递自同构群。
3.2. 定理1(b)的证明
G是旗传递的,那么G一定是区传递的,所以只需对定理1(a)中的群进行验证。但由引理1(2)可知,子群
在区组B上传递,那么
作用在点集P中至少存在一个长为k=8的轨道B,我们只需要修改上述的事实(2),同理于定理1(a)的证明,得到6个群,分别为
,
,
,
,
和
。可知此时存在6个两两同构的设计,它们对应表1中的情形4-9。
下面我们以
为例说明我们定理1(b)的方法。首先,TransitiveGroup(15, 20)是群
作用在15个点上和在Magma的位置。再利用对应的子群需要满足至少有一个长为k = 8轨道的条件,我们用Magma输入程序:
H:=Subgroups(G:OrderEqual:=24);#H ;
2
>GB1:=H[1]`subgroup;
>GB2:=H[2]`subgroup;
> Orbits(GB1);
[ GSet{ 10 },
GSet{ 1, 4, 5, 11, 14, 15 },
GSet{ 2, 3, 6, 7, 8, 9, 12, 13 }]
>Orbits(GB2);
[GSet{ 10, 11, 14 },
GSet{ 1, 2, 3, 4, 5, 6, 7, 8, 9, 12, 13, 15 }]
其中Orbits(GB1):输出的是子群GB1作用在点集上的所有轨道,从得到的所有结果中我们发现,子群GB1作用在点集上一共有三个轨道,且轨道长度为1, 6, 8. 由G的旗传递性可知,
必须存在长为k = 8的轨道。显然,只有第三个轨道符合记为
。而子群GB2作用在点集上的所有轨道长度都不符合。我们再输入程序:
>X1:=O1G;#X1;
15
>Design<2,15|X1>;
2-(15, 8, 4) Design with 15 blocks
Point-set of 2-(15, 8, 4) Design with 15 blocks
Block-set of 2-(15, 8, 4) Design with 15 blocks
可以知道,确实是一个2-(15,8,4)设计,因此
为2-(15,8,4)对称设计的旗传递自同构群。
3.3. 定理1(c), (d)的证明
在这节我们来证明定理1(c),(d)。在定理1(c)中,D是一个2-(15,8,4)对称设计,且群G是
的点本原自同构群。由Magma知,15次本原群只有6个,分别为
,
,
,
,
或
。因为G是点本原的,则G是点传递的,由引理2,我们知道对称设计中G点传递等价于区传递,因而所求的本原群满足定理1(a)的条件,所以群G为
,
,
和
。通过表1可知此时存在4个两两同构的设计,它们对应表1中情形5,7~9。
在定理1(d)中,D是一个2-(15,8,4)对称设计,且群G是
的非点本原自同构群,同理于定理1(c)的证明,由定理1(a)和15个点上的非本原群可知,群G为
,
,
,
和
。此时存在5个两两同构的设计,它们对应表1中的情形1-4,6。
3.4. 推论的证明
在推论1中,D是一个2-(15,8,4)对称设计,G是D的旗传递且点本原自同构群,那么此时群G既需要满足定理1(b)又需要满足定理1(c),因此群G为
,
,
和
。此时存在4个两两同构的设计,它们对应5,7~9。
Table 2. Flag-transitive point-imprimitive automorphism groups ofsymmetric 2-(15,8,4)designs and their base blocks
表2. 2-(15,8,4)设计旗传递非点本原自同构群及基区
在推论2中,群G是旗传递非点本原的,那么此时既需要满足定理1(b)又需要满足定理1(d),因此群G为
和
。此时存在2个两两同构的设计。而且群G是非点本原的,那么点集P存在一个长为c的d个非本原区的非本原分划
,由引理3(3)可知,c = 3,d = 5。它们对应的参数
,群G、非本原分划c、d、基区B、设计D列表如上表2。
致谢
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和申佳昕博士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