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棒球相较于其他运动项目,是一项健全发展且完善的运动项目。从小学、国中、高中的三级学生棒球,至大专甲组、社会甲组的业余成人棒球乃至职业棒球,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然而,想成为职棒选手并非那么容易,每个职棒球员都是经历过层层筛选,就像个金字塔般,只有足够优秀的选手,才能再进入下一个层级。季力康(1995)的研究指出,在高水平的竞赛中,由于选手的能力、技术、战术等相差不大,因此选手的心理因素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关键之一。尤其心理技能被认为是能使得运动选手迈向巅峰的关键因素(张育恺,2013),拥有良好心理技能的运动选手能在比赛的现场,将自身技术、战术以及身体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心理技能为运用心理学理论及技巧,来增进运动选手克服障碍的能力,透过调控选手内在心理过程及状态,使其能有更杰出之运动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增进自信心的工具(Orlick, Partington, & Salmela, 1988; Weiss, 1991;季力康,1995)。邱玉惠,季力康(2001)根据Smith, Schutz, Smoll, & Ptacek (1995)所编制的The Athletic Coping Skills Inventory-28 (ACSI-28),进行翻译与修订出中文版的运动技能评估量表,其包含「压力处理与逆境调适」、「动机」、「专注」、「自信心」、「可教导性」等五个向度。压力处理与逆境调适指的是能当遇到困境时,能保持自我控制与积极的态度,并运用方法放松及纾解压力;动机为选手能主动追求运动成就,主动练习及设定目标;专注指的是选手在比赛时能集中注意力,不受外在因素影响;自信心为选手对自己的运动技术很有信心;可教导性指的是选手能尊重教练,认为教练的领导与指导是具有建设性,愿意接受并觉得是必要的。许多学者针对顶尖的运动选手与一般运动选手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其结果指出与一般的运动选手相比,奥运冠军的运动选手或是成功运动员具有较好的专注力、自信心、低程度的焦虑、执行计划的决心、态度积极、热情等心理状态(Daniel & Krisren, 2002;林清和,2006;李建平,郑金昌,陈淑利,2011);邱玉惠与季力康(2001)指出优秀运动员在心理技能测验得分表现上皆显著优于一般运动员;黄俊杰、韦磊、陈有荣、廖文靖(2016)以大专甲、乙组棒球选手进行心理技能之调查,发现甲组棒球选手的心理技能各项分量皆显著高于乙组棒球选手;刘振华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指出运动员处于较为自信的心理状态或使用较多心理技能时,会有较佳的运动表现;董俊男,陈志荣,季力康,刘义群(2003)指出运动表现较佳、竞赛层级高的选手在动机上显著优于竞赛层级较低的选手。综合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心理技能对于运动员之运动表现是有所关联的,甚至可预测选手在比赛场上的表现;心理技能表现越高,选手有较佳的运动表现、较高的运动层级。
并非只有心理技能会影响运动表现,像是人格特质或是竞赛焦虑,都会导致运动选手在临场表现上失常。Allen和Laborde (2014)针对人格特质与运动表现的研究进行回顾,除了发现人格特质与运动表现有关之外,甚至可以作为预测优秀选手长期的生涯成就、人际关系的预测因子。目前大多数与运动选手与其人格特质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以五大性格特质(即外向性、严谨性、开放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来探究与运动员表现之关系。此外,人格特质可以被视为是与职业选手的长期生涯成功有部分相关,但无法预测单一赛事等短期表现(Allen, Greenlees, & Jones, 2011, 2013)。Kang等人(2015)针对刚进韩国职棒的选手进行研究,其结果发现选手具有寻求新奇(novelty seeking)和依赖酬赏(reward dependence)等特质分别可以预测选手运动生涯的短期及长期的成功,而寻求新奇与大五人格的外向性有关,依赖酬赏则和动机、目标导向有关。Steca, Baretta, Greco, D’Addario, Monzani (2018)针对运动选手的人格特质与运动表现的研究,其结果发现顶尖运动选手除了开放性外,在其余四项特质的得分皆高于非运动选手的实验受试者;而顶尖的运动选手宜人性、严谨性、情绪稳定性的得分都高于一般运动选手的得分。综合上述文献,可发现人格特质与预测选手运动生涯的长期成功有关,但无法预测单一赛事等短期表现。
竞赛焦虑是选手在训练时或是在参与比赛前、比赛过程中、比赛结束后,对于竞赛过程中的运动表现或结果感受到的压力,所产生的焦虑感,并可能会出现生理或行为上的障碍及失调(黄维彬,2006)。但对运动员而言,在适当的焦虑状态下,是有助于临场的运动表现。在比赛的当下,若选手处于过高的焦虑状态,则会使得其注意力变得狭窄,并且使得在不同情境下转换注意力的能力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临场的表现(张宏亮,1997;黄维彬,2006)。杨涵捷(2018)的研究结果指出竞赛焦虑状态会影响其运动表现。根据赖素玲、吴治翰、赖素英(2016)的研究指出,不同运动水平层级的选手与竞赛焦虑有交互作用,国家级的选手相较于学校级的选手,其竞赛焦虑感较低。低竞赛焦虑感可能与接受较长运动专业训练时间有关,接受长时间运动专业训练的选手在比赛有较佳的自我调整能力(卢俊宏,1990;魏盛霖,2013)。综合上述文献,可发现适当的竞赛焦虑对运动选手之表现是有帮助的,但若过多的竞赛焦虑明显会影响运动选手在场上的表现。
本研究欲探讨的心理因素定义为人格特质、竞赛焦虑与心理技能三部分,人格特质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竞赛焦虑以特质性焦虑为代表;心理技能包含自信心、动机、专注、压力处理与逆境调适、可教导性。
依据本研究问题所提出之假设如下:
1. 不同守备位置的青棒选手所具备之心理因素(人格特质、心理技能、竞赛焦虑)具有显著差异。
2. 不同守备位置的青棒选手所具备之心理因素(人格特质、心理技能、竞赛焦虑)具有相关性存在。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七所高中第一级硬式木棒组的球员为研究参与者,本研究共发出问卷132份,扣除问卷内容漏答、随意作答及球龄少于4年、参赛等级为全国水平以下之问卷样本,共回收有效样本为110份。
2.2. 研究程序
本研究在通过花莲门诺医院人体试验暨研究伦理委员会之研究伦理审查后开始进行,计划编号为20-10-018。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由研究者向研究参与者说明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填写知情同意书后,开始填写施测问卷。
2.3. 研究量表
研究工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数据」;第二部分为「人格特质量表」;第三部分为「情境–特质焦虑量表」特质焦虑部分;第四部分为「心理技能量表」。分别说明如下:
2.3.1. 基本数据
基本数据报含:年龄、球龄、守备位置(投手、捕手、野手)。
2.3.2. 人格特质量表
本研究使用邓景宜,曾旭民,李怡祯,游朝舜等人(2011)所翻译修订的「International English Big-Five Mini-Markers」中文版本。该量表共包括外向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严谨性、宜人性五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各8题,共40题,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3.3. 情境–特质焦虑量表
本研究使用钟思嘉与龙长风(1984)编制的「情境–特质焦虑量表」中文化修订的版本。量表可分为情境焦虑与特质焦虑两部分,每部分各20题。本研究使用此量表的特质性焦虑部分。特质焦虑分测验的再测信度为0.76;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具有良好的信度。
2.3.4. 运动员心理技能量表
本研究使用运动员心理技能量表,该量表为邱玉惠与季力康(2001)依据Smith等人(1995) The Athletic Coping Skills Inventory-28 (ACSI-28)量表的理论及架构所编制出来的量表。运动员心理技能量表概念包含「压力处理与逆境调适」、「动机」、「专注」、「自信心」、「可教导性」等五个分量表。共有31道题目。此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及信度。
3. 结果
3.1. 参与者个人变项
本研究收集包括:高苑工商、南英商工、台东大学附属体育中学、美和中学、屏东中学、三民高中、普门中学等共计7所高中职学校的硬式木棒组的球员。参与者年龄介于15至18岁,以16岁、17岁为多数,各占研究参与者百分比之40.9%;整体平均年龄为16.53岁、标准偏差为0.79岁。球龄介于5年至11年,平均球龄为7.68年,标准偏差为1.61。守备位置分成三类,分别为:投手36人(29.1%)、捕手27人(23.6%)、野手53人(47.3%)。
3.2. 不同守备位置参与者在心理因素(人格特质、心理技能、竞赛焦虑)的差异
以MANOVA分析结果“见表1”,守备位置对心理因素等依变项有显著效果,F(24,194) = 1.76,p = 0.02,
= 0.18。进一步对各个依变项进行ANOVA分析。守备位置对外向性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2.66,p = 0.08,
= 0.02;守备位置对开放性有显著效果,F(2,107) = 3.4,p = 0.04,
= 0.047,Tukey HSD事后比较显示:野手(M = 29.00, SD = 5.07)显著大于捕手(M = 25.73, SD = 4) (p = 0.04)、投手(M = 26.56, SD = 4.06)与捕手无显著差异(p = 0.29)、投手与野手无显著差异(p = 0.06);守备位置对情绪稳定性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0.12,p = 0.89,
= 0.002;守备位置对严谨性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0.93,p = 0.4,
= 0.017;守备位置对宜人性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0.41,p = 0.67,
= 0.008;守备位置对特质性焦虑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2.02,p = 0.14,
= 0.036;守备位置对压力处理与逆境调适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0.49,p = 0.61,
= 0.009;守备位置对动机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0.58,p = 0.56,
= 0.011;守备位置对可教导性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0.81,p = 0.45,
= 0.015;守备位置对专注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1.69,p = 0.19,
= 0.031;守备位置对自信心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1.28,p = 0.28,
= 0.023;守备位置对球龄没有显著效果,F(2,107) = 1.09,p = 0.34,
= 0.020。
总结来说,不同的守备位置对于心理因素(人格特质、竞赛焦虑、运动员心理技能)有显著差异的。其中,野手与捕手在人格特质的开放性得分上有显著差异,野手在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捕手。

Table 1. Differences among defensive positions, personality traits, competition anxiety, and psychological skills of players
表1. 守备位置与人格特质、竞赛焦虑、运动员心理技能之差异
注:n.s. = non-significant。
3.3. 守备位置与人格特质、竞赛焦虑、运动员心理技能羽球龄之回归分析
将守备位置(投手、捕手、野手)分别与心理因素(人格特质、特质性焦虑、运动员心理技能)之变项以及基本数据(球龄)进行逻吉斯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关于投手的结果显示外向性、严谨性及专注与投手守位有显著相关。外向性之逻吉斯回归系数B = −0.14,p = 0.02,外向性愈高,担任投手守位之机率愈低,外向性每增加一单位,担任投手守位的胜算比会减少为原先的.87倍;严谨性之逻吉斯回归系数B = 0.21,p = 0.01,严谨性愈高,担任投手守位之机率愈高,严谨性每增加一单位,担任投手守位的胜算比会增加为原先的1.23倍;专注之逻吉斯回归系数B = 0.25,p = 0.04,专注愈高,担任投手守位之机率愈高,专注每增加一单位,担任投手守位的胜算比会增加为原先的1.28倍。其余人格特质、竞赛焦虑、运动员心理技能等因素与投手守位并无显著关系。
关于补手的结果显示外向性、特质性焦虑及球龄与捕手守位有显著相关。外向性之逻吉斯回归系数B = 0.13,p = 0.04,外向性愈高,担任捕手守位之机率愈高,外向性每增加一单位,担任捕手守位的胜算比会增加为原先的1.14倍;特质性焦虑之逻吉斯回归系数B = 0.09,p = 0.04,特质性焦虑愈高,担任捕手守位之机率愈高,特质性焦虑每增加一单位,担任捕手守位的胜算比会增加为原先的1.1倍;球龄之逻吉斯回归系数B = 0.44,p = 0.03,球龄愈长,担任捕手守位之机率愈高,球龄每增加一单位,担任捕手守位的胜算比会增加为原先的1.55倍。其余人格特质、竞赛焦虑、运动员心理技能及年龄等因素与捕手守位并无显著关系。
关于野手的结果显示人格特质、竞赛焦虑、运动员心理技能及球龄等因素对野手守位之合计解释力不显著(p = 0.06),各心理因素变项对野手守位无显著关系。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competition anxiety, and psychological skills to defensive positions of players
表2. 人格特质、竞赛焦虑、运动员心理技能对守备位置的逻吉斯回归
注:N = 110,本处使用的R2为Nagelkerke R2;*P < 0.05。
4. 讨论
综合前述研究结果可知,对于不同守备位置的高中棒球选手而言,其心理因素有显著差异。其中,外野手的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捕手之得分。探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相较于捕手而言,内野手的防守任务较容易需要有守备位置上的变化:有时因为了达到战术目的而有守备布阵(例如:双杀布阵、短打布阵等),尤其近年来,逐渐流行针对特定守备员有特殊布阵的情况,更需要野手在自己相对较不习惯的地方进行防守。对野手而言也较常因为教练的安排等原因需要快速调整、调动守备位置(例如:内外野互换)。因此野手在面对这些变动时,可能会较需要有弹性、才能对新奇的事物以开放的态度、具创造力的方式去经验及因应。
本研究从逻吉斯回归分析之结果来看,也发现在不同的守备位置可透过特定心理因素(人格特质、竞赛焦虑、心理技能)及基本资料(球龄)来预测高中棒球选手担任该守备位置的机率,包括三项主要结果:
(1) 低外向性、高严谨性及高专注有较高的机率担任投手。对投手而言,在比赛中不用那么主动、频繁地向其他队友沟通、表达。大多时候只需要将注意力放在捕手的手套及捕手做出的配球暗号,把注意力专注在自身投球上,并全神贯注地将手中的棒球以自己习惯的动作,尽其可能地将球完美投进捕手手套中。因此对投手来说,较低外向性及较高专注可能为投手之优势特质,能够帮助投手在练习及比赛中更为集中注意力、专注在投球上。投手身为防守时唯一能进攻之角色,因此投手表现影响大约70%的比赛胜负(高英杰,1998)。对于国中教练而言,在投手选材时会主要以选手的积极度为重要的考虑依据(沈柏苍,2016)。而严谨性高表示选手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要求、有企图心,对自己有较高的自律行为。透过教练选材考虑,可能导致高中投手仍以积极度较高之选手为主,亦导致高严谨性之选手担任投手之机率较高。
(2) 高外向性、高特质性焦虑及球龄长的选手,有较高的机率担任捕手。捕手相较于其他守备位置,捕手在场上的任务明显与其他守备位置多了许多,除了与每个棒球选手一样,在场上展现自身球技以外,更多时候需要捕手在球场上展现出领导能力来引导队友(Timothy, 2013),特别是引导投手的配球,亦是影响比赛胜负的关键(高英杰,1998)。因此对捕手而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较高人际互动倾向、较具社会性都能让捕手能够更顺利地与队友们沟通。并且捕手相较于其他守备位置的选手而言,在场上时需要注意更多细节、时时刻刻观察场上变化,从注意敌方打击者、垒上跑者的状况,以便能够随时因应;观察投手丘上的队友,了解投手的状况,以协助投手能够更顺利地面对对方打击者,拿下出局数进而获得比赛的胜利;而当投手状况不稳时,捕手需要鼓励或安抚投手的情绪,让投手的情绪、状态能够及时恢复,继续稳定地面对打击者;亦需要提醒其他队友场上守备站位、战术。这些捕手在比赛中执行的任务,都需要对于棒球有较多的经验,才能够在比赛当下,知道自己如何完成这些防守时捕手该做到的任务。因此,较长的球龄可能能够让捕手对于棒球比赛有较多的掌握与了解,方可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清楚知道自己该如何处理当下的情况。由于需要注意、提醒这么多的事项,也因此捕手也被称为是「场上教练」。但换个角度来说,捕手在比赛中需要在意、考虑的事项繁多,可能导致捕手在比赛或练习期间容易感到焦虑、紧张,并且对于竞赛焦虑感较高。但同时当选手处于适当地竞赛焦虑时,反而能有更佳的运动表现(黄维彬,2006)。
(3) 由于心理因素对野手守位的整体合计解释力不显著,显示对野手守位而言,心理因素与野手守位的关联性不显著。此结果与林文斌(2010)在棒球国家队选手评选决策研究之结果相符,其研究指出:在棒球国手选拔时,对投手与捕手而言,决策委员最主要以心理因素做为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但对内野手及外野手而言,决策委员最主要以守备能力为最主要的评选考虑。因此,对于棒球选手的守备位置而言,心理因素与投手与捕手之关联较为重要与紧密;而心理因素对于野手之重要性,相较之下可能就不如投手、捕手那般举足轻重。
5. 结论
对于高中棒球选手及教练而言,高中阶段是增进棒球技术及比赛经验,准备迈入成棒阶段的黄金时期。同时高中亦是心理因素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因此,未来高中棒球教练在守备位置选材时,除了考虑球员的棒球技术及体能条件外,亦可将心理因素作为评估依据,达到适性扬才的目的。
致谢
感谢参与本研究的包括高苑工商、南英商工、台东大学附属体育中学、美和中学、屏东中学、三民高中、普门中学等共计7所高中职学校的硬式木棒组的球员和教练。
基金项目
本研究未接受任何资金捐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