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急诊在接诊危重患者后都需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转运以实现必要的检查或转科的目的。在急性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以及患者周围的仪器设备等均发生了改变因此易发生转运风险,同时患者的护理级别降低又失去了专业化医疗团队的庇护,其转运风险也进一步增加。为了减少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科特对急诊危重转运患者进行了风险管理。本次研究以2018年8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280例患者为例,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2018年8月到2020年1月期间本院急诊接诊的280例危重症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发生器分为了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0名患者。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共78例,有女性患者共62例,患者年龄在45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61.42 ± 15.31)岁;研究组有男性患者共68例,有女性患者共72例,患者年龄在48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60.84 ± 15.2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转运时行急诊科常规护理内容包括管道护理以及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等;研究组患者主要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包括:1) 强化安全意识,在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需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危重患者转运风险的认知同时提高护理的应急处理能力等,通过组织学习以及建立风险管理小组方式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强化,对应急处理能力进行培训等 [1]。2) 规范安全转运流程。按照我科制定转运七步法严格执行转运流程:a) 确定转运;b) 患者准备:患者转运前提前做好准备,包括设备与人员的准备,环境的准备等 [2];c) 评估患者:患者转运前按照A (气道)、B (呼吸)、C (循环)、D (药物和诊断性检查)、E (管道)的步骤评估患者;d) 沟通协调:患者转运前做好协调沟通,包括通知相关科室以及路线的确定电梯的提前准备等 [3];e) 仪器物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仪器物品,抢救用物携带齐全;f) 途中观察: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保持各种管路的通畅如发生风险立刻采取急救措施并到临近科室进一步抢救;g) 交接项目:患者转运到相关科室后需做好详细的交接并确定患者身份;最后进一步对转运物品进行整理。3) 转运途中安全护理。转运过程中密切进行病情监测并做好约束使用护栏,对患者进行过床或搬运时动作轻柔,并对参与搬运的人员做好指导,在患者移动后需进一步检查各种管路的情况并评估病情等 [4]。
2.3. 纳入与排除指标
纳入标准:1) 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2) 静脉持续给予调节呼吸或血压、心律等药物的患者;3) 患者给与镇静药物后发生意识抑制;4) 气管插管患者;5) 抽搐患者;6) 患者有基本意识的改变 [5];7)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 非危重患者的转运;2) 患者血流动力学虽不稳定单未行药物治疗或其他侵入性治疗。
2.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等。患者或家属满意度调查主要采用自制的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分析,该量表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赋分为3分、2分与1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总分为0到30分之间,其中≤10分为不满意、11~20分为比较满意、21~30分为非常满意。对该满意度量表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为0.895效度为0.886,信度与效度均符合要求。满意度 = (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总人数 × 100%。
2.5. 统计学
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了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本次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进行了χ2检验,当p < 0.01时表示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频数及频率等。
3. 结果
3.1. 两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了χ2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Accident occurrence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表1. 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n (%)]
由表1的统计数据可知,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9% (p = 0.000 < 0.01),因此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院内转运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3.2. 两组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了统计,并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数据进行了χ2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Family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n (%)]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n (%)]
由表2的统计数据可知,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90.71% (p = 0.012 < 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
3.3. 医疗纠纷发生率
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进行了统计比较,进行χ2分析,如表3所示。

Table 3. The incid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
表3. 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比较[n (%)]
由表3的统计数据可知,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00%,对照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为3.57%,χ2分析p值为0.021 < 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因此研究组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4. 讨论
危重患者是指病情严重且复杂,病情变化快,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此类患者在急诊接诊后需进行必要的抢救治疗与检查,待急诊抢救完毕后再转运到其他科室住院治疗。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需进行相关检查此时也需将患者转运至相关科室进行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患者转运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其间存在着诸多风险,主要是急性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以及患者周围的仪器设备等均发生了改变同时患者的护理级别降低又失去了专业化医疗团队的庇护因此转运风险高 [5]。如转运过程中大出血或者发生坠床、导管脱落/堵塞、供氧中断等,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对患者来说都是致命的,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几率。在本次研究中数据结果显示在进行转运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71%,这显著低于未进行转运风险管理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时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高,为97.14%,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患者在实施转运风险管理后也未发生医疗纠纷。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次的研究表明通过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转运风险管理后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能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也能够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等。
在本次研究中由于人力资源与条件的限制纳入研究的患者数量有限,可通过加大样本量的方式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等,避免因数据量的不足而导致的失真问题 [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