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教育视角下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Path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actis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摘要: 通过分析“四史”学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认为“四史”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要求是一致的,分析了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四史”学习教育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提出了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构建和谐校园、融入课程思政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Four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consist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analyzed. It discusses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he “Four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poses the path to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build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exerting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文章引用:尚玉梅. “四史”学习教育视角下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1, 11(5): 1899-190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1.11529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时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全体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高校必须要强化教育引导、培育弘扬和实践养成,使全体师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念,从内心深处影响师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1]。

2. “四史”学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和实践要求是一致的

2.1. “四史”学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是相融共通的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四史”学习教育的目的是让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对正确处理当前问题很有必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要求人们能够运用科学的、历史的观点去辨别各种价值观,形成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引导人们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是什么样的,形成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因此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互融通的。

2.2. “四史”学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要求是一致的

认真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才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增信、知史崇德、知史明理。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是一致的。同时,“四史”学习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特征,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最终也要落到办实事、开新局上来,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践层面就是要求青年学生要勤学苦练、求得真学问,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要明辨是非,识别真善美、假丑恶,还要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根本想通的 [2]。

3.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

3.1. 特色化宣传比较弱化,自媒体引导欠缺

当前,高校正能量的宣传上还比较欠缺,在弘扬核心价值观方面还缺乏敏锐度,往往会跟着主流媒体随大流开展宣传教育,缺乏针对师生的,同时又结合高校自身宣传视角的案例,主旋律宣传弱化,正能量得不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师生不能从心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根据调查结果,60%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存在同质化严重、传播内容雷同现象。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仅停留在对官媒内容的复制拼接,往往充当传统媒体的搬运工,体现学校自己特色且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结合的宣传较少。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媒体发布者,都能成为价值观的输出者,高校融媒体往往不能及时捕捉热点信息,主动掌握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宣传,从而使得其他多元的价值观充斥在学生中间,使得学生的价值观涣散。

3.2. 教育形式和手段陈旧,与学生思想和生活脱钩

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要依靠思政类课程,没有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师生生活之中,教育形式和手段陈旧,与师生思想和生活脱钩。近80%的高校思想政治课主要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等,结合党史教育和学校特色专题教育的较少,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目前本科生课程没有统一开设专门针对“四史”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课,与“四史”教育相关的内容主要分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和党校开设的课程之中,其中大部分内容与党史有关。

党团教育活动需要持续在系统性、个性化和创新性方面下功夫,不能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人物、俗语、故事等师生喜闻乐见和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引导,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只存在书本上,课堂上、试卷中,不能从根本上感染学生、鼓舞学生,严重的则会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迷失和错位 [3]。

3.3.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遵循和实践

高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虽然逐步加大课程思政的建设,建设了专题教学,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还是从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上。大部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存在理论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能入脑入心,更不能在生活中践行。学生在内心里对核心价值观得到不到认同,离开校园后,容易受到外在多元价值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行为举止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存在着“学”与“做”脱节的现象,以“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调查问题,6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但每年实际参加两次以上活动的人数却不到一半 [4]。

4. “四史”学习教育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中的独特优势

4.1. “四史”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不管是党史、新中国史、还是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革命先辈、伟人、改革先锋等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包含着丰富的、鲜活的、生动的实践素材。如果不了解中国近代史,就无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论断的意义;如果不了解改革开放史,就无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中国”这一论断的内涵,没有历史知识作为依托,单纯理解理论知识较为吃力。可通过各种载体经过精心的策划,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生动鲜活的历史素材,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感染,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从“四史”学习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了解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贴近大学生生活环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5]。

4.2. “四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四史”教育落脚点在实践,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明辨是非的价值观念,这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不谋而合。“四史”中蕴含有丰富的实践思维,以史为鉴,我们才能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高校学生是思维最活跃的一群青年,只有通过“四史”这个知识的宝库,创新教育方式和形式,让广大青年了解党史、国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接受思想的洗礼,从党史中深刻领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才能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融汇贯通的能力,才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要找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

5. “四史”学习教育视角下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5.1. 构建“四史”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在引导大学生价值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上有着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构建长效机制是高校履行这一义务的有效方法。通过“四史”的学习教育能在其内心真正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主动将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应当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及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校园治理之中,形成各方配合的良动机制。

1) 发挥场馆教育的作用

场馆教育是进行“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途径,红色场馆以其直观的实物展示、情景展现、多媒体宣传片等形式,具有快速感染人和鼓舞人的效果。要发挥场馆教育的作用,将场馆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每年定期举行,进行系统性安排和教学,将场馆教育作为教师党性修养提高、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长效工作。构建定期举办、持续推行的长效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2) 构建“四史”教育课程公共平台

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开设“四史”教育相关的课程,“四史”的学习主要分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党课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比较分散,不能按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系统的安排。学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时段,党课则主要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因此没有统一学习的平台和长效学习的机制。要建立“四史”学习的专题公共课程平台,保持党史学习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持续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感染学生,鼓舞学生,让学生自觉将爱国、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目标,从内涵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7]。

3) 培养“四史”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表率,更要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在“四史”教育的前提下,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四史”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以史育人的教学意识,而且要有理清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综合理论知识,而且要政治站位高、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5.2. 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知识的传授、价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系统化和统一化。因此,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价值及精神追求深入学生心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行动、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8]。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创新教育与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下功夫,注重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用结合。比如进行思想政治集体备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融合云课堂,开展云访谈等,创新教育方式,依靠学习通、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等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

5.3. 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校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各部门和共青团等密切配合,形成全校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做好融媒体环境下的宣传推广工作,整合微信、微博、新媒体等宣传媒介,营造以实物影响人、环境熏陶人、多媒体教导人的全面氛围,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通过制作宣传标识、党史专题网站及党史答题活动等广泛宣传教育,开展支部书记上党课、红色基地参观走访、线上媒体平台宣传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灵活运用各种实践载体,让“四史”学习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效。

开展师生线上讲党史,发掘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改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特色资源,让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变为宣讲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四史”的学习中。过云端分享心得体会,互相促进、相互激励。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让师生有机会体验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精神,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媒介举行线上的纪念或感恩活动。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加深青年大学生对历史进程的感受,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从而对其今后的生活和奋斗目标提供指导意义。

5.4. 发挥学生在“四史”学习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要讲到点子上,要注意故事内容,讲好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在“四史”教育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的视角讲好“四史”故事,传播好“四史”故事。一要创新性的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吸纳学生加入到“四史”的课程讲座中来,在备课的时候,多与学生沟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式进行情景式的教学,二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四史”的学习讲座,只有学生自己去深入了解“四史”相关内容,才能深刻理解“四史”教育的精髓,从而从“四史”学习中获取学史爱国、学史增信、学史立德的本质,才能从内心深入受到震撼,从而实现学思践悟,在内心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安市202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四史学习教育视角下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编号:FS3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庞东贺, 张贺, 王雪.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J]. 现代交际, 2021(6): 40-42.
[2] 乔琪.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课堂实践教学的路径探析——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新西部, 2021(1): 101-103.
[3] 杨亚萍. “四史”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及对策——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J]. 新西部, 2020(Z7): 108-110.
[4] 蔡文婷. “精准思政”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探索——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9(10): 51-55.
[5] 雷仕泓, 郭琴. 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 4(25): 145-147.
[6] 余茂辉, 赵艳娇. 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述评[J]. 林区教学, 2020(7): 1-5.
[7] 宋双峰, 柳杨, 王玥. 高校传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路径新探[J]. 教育传媒研究, 2019(4): 61-63.
[8] 陈云玲.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分析[J]. 黑河学院学报, 2016, 7(3):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