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制药工程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药学、制药工程与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制药及相关领域的工程与工艺设计、药品生产与质量控制、药事管理与服务等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一主两翼”视角下,即在国家“新工科”主体背景指引下,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本科教学专业评估两个标准体系,开展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任务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紧紧围绕国家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了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但与新时期国家“新工科”发展战略新要求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竞争新形势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工程实践操作比较薄弱
工程专业背景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制药工程专业教师共18人,其中:工程背景教师仅5人,导致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缺少工程与工艺设计,基本用企业认知实习以及仿真实习来代替,缺少现场实际操作以及综合训练,工程操作实践方面比较薄弱,导致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 [1]。
2.2. 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单一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与50余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校企共同培养学生意向。但在实际运行工程中,因为路途远、生产季节性强等诸多因素,学生实验、实习以及实训基本还都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到企业实际操作的还很有限,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单一 [2]。
2.3. 核心能力训练比较薄弱
技能训练次数不够,特别是核心技能训练重点不够突出,导致学生对实践操作技术掌握不够熟练,不能实现与需求岗位零距离完全对接;教学模式固化单一,验证性实验多一些,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偏少,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 [3]。
2.4. 第二课堂效果不太理想
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利用课外时间参与社团文体活动、主持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学科竞赛以及社会工作等 [4]。目前,制药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设置了4学分的创新与素质拓展,并要求学生活动结束后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但由于该项目实施分散在1~8学期,活动过程机动性比较强,一定程度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3.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岗位能力体系的构建
在“一主两翼”视角下,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突出以“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为核心,构建了制药工程专业实践岗位能力体系,形成了制药工程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具体见表1。
分“三段式”开展实践教学,即:第一阶段感知实践——包括专业劳动(公益劳动)、第二课堂、假期实践、参观考察;第二阶段认知实践——包括课内实验、核心能力训练、独立实验、教学实习;第三阶段顶岗实践——包括岗位能力实训、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实习)。

Table 1. Position competence analysis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表1. 制药工程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4.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实验、实习课程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小单元,基于“一主两翼”的指导思想,三者均对实验、实习课程有明确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如何将三个标准体系有机融合,是本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经过研究与探索,制药工程专业本次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具体分独立试验、教学实习、核心能力训练、岗位能力实训、岗位实习、入学教育、劳动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毕业设计以及第二课堂11个项目,具体见表2。归纳起来有专业通修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核心实验和岗位能力实训以及创新创业实训5大模块,实习课程均采取双导师制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
4.1. 专业通修实验
这部分实验主要是理实一体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锻炼其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吃苦耐劳精神,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课程设置有军事训练、思想道德训练、体育训练、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操作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Table 2. Schedule of main practical technical procedures
表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4.2. 学科基础实验
这部分实验有理实一体的课程,也有独立实验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课程设置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化工原理等本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操作训练。
4.3. 专业核心实验
这部分课程以独立实验为主,还有教学实习以及核心能力训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制药车间工艺设计、设备使用维护、药品工艺设计、药品生产、质量检验、分离纯化、药物合成能力等专业能力。课程设置有企业认知实习等本专业的实验、实训以及实习等。
4.4. 岗位能力实训
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课程设置有岗位能力实训、暑期社会实践、岗位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等培训考核。
4.5. 创新创业实训
这部分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设置有创业基础、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参与教师科学研究以及第二课堂等。
5.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解决从毕业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奠定扎实的应用基础 [5]。为此,学院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每年投入几百万元加强近10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维护,增加实验台套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积极拓展企业实践平台,学院于2018年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目前已与亚泰集团等70余家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学生先后通过感知实践、认知实践到顶岗实践,累计一年的时间把制药工程专业的主要技能从产品研发、生产操作到管理规范、销售运营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5.2.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此,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出台了《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管理办法》,要求50周岁以下教师每年下场锻炼不少于72学时,学院每年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或实验室进行实践锻炼,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85%;另一方面每年均从企业、科研院所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学院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教师在学校与企业双向学习、交流,把专业知识、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必将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促进学院转型发展 [6]。
5.3. 加强评价体系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科学完善的实践评价体系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及时反馈实践教学中的各类信息,有利于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不断创新实践模式,所以,学院加强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在考核内容上,重点考察核心能力训练项目;在考核形式上,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每个核心能力项目均采取专家组逐一考核,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7]。
基金项目
2020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一主两翼”视角下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为JGJX2020D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