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过去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上下求索,不懈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境遇,创造了彪炳人类文明发展史册的奇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在党长达一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孕育的先进文化,吸收了古今中外文化中的许多先进因素,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新的伟大社会革命,就必须阐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厘清其研究脉络。
2.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不断变革的文化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广大党员同志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更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社会革命作为手段,把建立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革命”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周易》中就有“汤武革命”的说法,《尚书》中也有“殷革夏命”的提法。不过,中国传统的“革命”概念多用来形容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政治运动。直到近代西方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后,“革命”一词才逐渐从只能概括单一的政治变革、政权更替扩展到囊括政治斗争、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宗教信仰等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发展和进步的词汇。二十世纪以后,中国人所说的革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革命,实际上已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章中多次反复提到的“社会革命”,是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全面的社会变革。
关于“社会革命”的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便有所提及。他们说:“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步调一致的” [2]。随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进一步论述了社会革命的概念。他们认为,当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时,便会同现有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实质上就是通过武装斗争、思想文化斗争、改革等手段不断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这一基本矛盾,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社会革命”,其实质就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腐朽的落后的社会制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说:“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提” [4]。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革命的主要任务有所区别,革命文化的具体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大不相同的。民主革命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党的主要革命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革命的主要任务转变为改造旧生产方式和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革命的主要任务又转化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拨乱反正,党的主要任务发展为推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这一全新命题。可见,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革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因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并作出了我国仍将长期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判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重申了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5]。事实上,伟大社会革命没有终点,为了实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的迈进,我们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进行一系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社会生产力向更高的阶段迈进。
因此,在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系列伟大斗争,都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社会革命没有终结,也没有终点,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不断变革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恪守初心与使命,带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更是一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持续发展进步、不断变革的历史。
3.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不断奋斗的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说法。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秉持的优良传统。五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先辈们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创造了辉煌而灿烂的中华文化。连绵不断的万里长城,雕梁画栋、磅礴大气的故宫、有着“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都闪烁着中华民族先辈们的光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先贤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以伟大的奋斗精神鼓舞着自己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了被誉为“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可以说,伟大的奋斗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日益沉重的民族危机,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实质都是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带领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困境的有益探索。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最终成为指导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大理论武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带领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性任务,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6]。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关键所在。事实上,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党经历过“北伐战争”的革命高潮,也经历过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我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也经历过被“左倾”主义支配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革命低谷。然而,任何艰难险阻都打不败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一次又一次危机,我们前赴后继,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和勇气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仍然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在新的执政条件下继续带领人民消灭封建制度残余,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继续带领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尝试。
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天,伟大的奋斗精神仍在鼓舞着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不懈努力。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和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奋斗的方向和策略必然也是大不相同的。毛泽东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在矛盾的斗争性问题上,我们应当注意区分斗争的不同形式。矛盾的斗争形式取决于矛盾的性质。因此,在无产阶级的政权建立以前和以后,党的斗争策略是大不相同的。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为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而奋斗。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斗争思想,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俄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些革命斗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斗争。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继续发扬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在新的执政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其后,虽然左倾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在党内占据上风,以叶剑英、邓小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果断地结束了错误的方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提出了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新论断,重拳出击惩治腐败现象,有效地遏制了党内的不正之风。可以看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前,旧的政治体制仍然存在,此时社会革命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通过暴力斗争夺取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旧的政治制度已经被推翻,此时社会革命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了。
在过去一百年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顽强的意志、敢于奋斗的勇气,恪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带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着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一百年来,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勇于斗争、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在持续推进百年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奋斗。斗争精神和不懈奋斗的顽强品质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了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基因里,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4.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不断创新的文化
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7]。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包容的体系,它不仅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而且否认自己是“绝对真理”或“绝对体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实际上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焕发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党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以理论创新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而有效地抵制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消解。
从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伟大飞跃,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特殊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示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以持之以恒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为精神内核与价值取向,反映了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行动,展示了党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时期、在十八大以来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时期的精神风貌。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新时代,我们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通过一百年的伟大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在人类发展史上都足以名垂青史的光辉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斗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最终以新的理论来推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我们曾经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无一例外都给中国的革命事业带来巨大损失。如:建党初期,我们曾经简单套用苏俄以城市为中心发动武装革命的方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日益深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采取的“和平赎买”、“公私合营”的方式给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国际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重大决策,在新形势下继续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向世界展示了他独特的魅力,为世界上那些想发展自己却又不想丧失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9]。一路走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领域的共同发展,最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9],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向世界展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指引当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5.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不断惠民的文化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立场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指出,以往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0]。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也有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凡举大事必审民心”的说法。中国历朝历代兴衰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一旦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走向灭亡是其必然的归宿。因此,判断一个政党或者政权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它能否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公开声明“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11]。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为《政治周报》创刊号撰写的发刊理由中指出,我们现在开展的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全民族、实现人民统治、“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12],继而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邓小平也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事业和方针政策的根本标准。新世纪以来,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且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事实上,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正确方针,从民主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在成立初期,党不仅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时也积极地投入到领导组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的革命斗争中去,提出要解放“受列强和军阀两重压迫的中国人” [13] 的任务。在那个外无主权、内无民主的特殊时期,只有打倒列强、消灭军阀,人民才能真正获得幸福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自身地位和目标任务的变化,党继续坚持人民立场,时刻谨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建设新中国,通过整党运动、“三反”运动、整风运动等行之有效的政治运动有效地防止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社会主义的中国逐步建立了一套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地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时一穷二白的面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把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4]。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是否有利于”的论断,进一步强调“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共产党人工作得失的标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人民立场,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党的人民立场,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核心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党一贯的“人民立场”,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其作为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15]。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也反复强调了党的人民立场,要求党员同志在新时代要继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16]。
在过去风云激荡一百年里,党始终以社会革命为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旧的生产方式和旧的国家机器,消灭了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旧制度,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带领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的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发展到了2020年的1,015,98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与世界第一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171.2元增长到2020年的32,189元 [17]。
总之,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的思想是贯穿百年党的百年历史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党领导广大人民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孕育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自然也时刻体现着党的人民立场,具有不断惠民的文化属性。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中国革命文化传承研究”(19AKS01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