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儿童股骨颈骨折是一种罕见的骨折类型,骨折后可继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内翻或外翻畸形、股骨近端骨骺发育异常以及骨折不愈合导致的疼痛和肢体残疾。此外,儿童股骨颈骨折大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多数患儿同时合并颅脑、胸腹部损伤,病情复杂,总体预后不佳。
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和策略仍然存争议,应用双反牵引装置结合顺势复位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在此分享1例应用双反牵引装置治疗的陈旧性、双侧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病例。此例病例报告已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2. 病历资料
患儿男,13岁10个月,2019年3月9日01:00左右从7楼跌落,4小时后救护车送至我院急诊。体格检查:患者嗜睡状态,体温36.6℃,脉搏108次/分,呼吸23次/分,血压94/54 mmHg,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E3V5D6。胸部广泛压痛,脊柱上胸段轻度侧弯畸形,双下肢外旋短缩畸形,双侧髋关节可及压痛、纵向叩击痛,双手握力V级,双髋关节活动受限,双踝及足各趾活动可,双足背屈肌力V级,乳头平面以下至腹股沟平面感觉过敏,腹股沟平面以下感觉减退,双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9 g/L,红细胞压积34.7%,白细胞计数:9.27 × 109/L,血小板208 × 109/L;生化检查:白蛋白34.2 g/L,总胆红素12 μmol/L,谷草转氨酶261 U/L,谷丙转氨酶104 U/L,尿素氮4.2 mmol/L,肌酐60.07 μmol/L,钾离子3.11 mmol/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8.2 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0.9 s,国际化标准比值1.56 INR,纤维蛋白原1.18 g/L,D-二聚体122,830 ng/ml。拍摄CT示:血气胸(双侧)、纵隔气肿、双肺挫裂伤、双侧肩胛骨骨折、多发肋骨骨折(左侧)、多发胸椎骨折(T1棘突,T2双侧附件,T3-6锥体及附件,T7-9锥体)、双侧股骨颈骨折(图1)、盆腔积血。初步诊断为:a) 多发伤(ISS 35),包括胸部损伤:双侧肺挫裂伤伴血气胸(AIS 5)、纵隔气肿(AIS 3)、多发胸椎骨折(AIS 3)、左侧多发肋骨骨折(AIS 2);四肢及骨盆:双侧股骨颈骨折(AIS 3),双侧肩胛骨骨折(AIS 2);体表损伤:多发身体浅表部分损伤(AIS 1);b) 失血性休克;c) 脊髓损伤。
治疗过程:
急诊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液体复苏、镇痛镇静、保温、脱水、胸腔闭式引流、胸带固定等对症处理,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入院后给予胸腰支具固定,绝对卧床。患儿入院后血气胸呈现进展趋势,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3月12日血红蛋白下降至61 g/L,复查胸部CT提示双侧血气胸较前加重,前后累计输注3U悬浮红细胞后病情趋于稳定。由于患儿一般情况较差,暂时不具备手术条件,且双下肢短缩明显,拟行双侧股骨髁上牵引以恢复并维持下肢长度,患者家属拒绝,暂行双下肢皮牵引。反复与家属交代病情,讲明牵引的必要性,患者家属同意行牵引治疗。3月18日行双侧股骨髁上牵引,患儿体重约45 kg,起始重量为4 kg,患儿可耐受牵引,1天后将牵引重量改为6 kg,患儿逐步耐受牵引重量,逐步将双侧牵引重量改为8 kg,维持牵引。复查血常规、胸部CT,提示血气胸、肺挫裂伤较前改善明前改善,与家属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后,于4月3日在全麻下行“双侧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术”。

Figure 1. Bilateral femoral neck fractures
图1. 双侧股骨颈骨折
麻醉成功后先取左下肢伸直、右下肢截石位,消毒,铺无菌单,贴护皮膜。自左侧髂前上棘沿髂骨翼弧形切开约5 cm,逐层切开,截取部分髂骨。安置双反牵引装置:螺钉固定近端牵引架于髂前上棘,远端斯氏针固定于股骨髁上,牵引复位骨折端,C臂透视见骨折复位效果可以接受,于大转子向远端行3 cm纵形切口,逐层切开,切口保护套保护下阶梯钻孔后置入髂骨条。置入3枚空心螺钉固定骨折端。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止血,清点手术器械、辅料无误后逐层缝合。以同样的方法复位固定右侧股骨颈。术中出血约100 ml。术后48 h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预防感染。双下肢置于外展中立位,定期翻身,预防压疮。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预防肌肉萎缩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拍摄床旁X线(图2)患儿术后第七天右侧取髂骨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浅层感染,行床旁清创术,定期换药,给予头孢唑啉钠抗感染治疗,2周后拆线,愈合良好。患儿于4月27日出院。
3. 随访结果
术后X线示:双侧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术后8周复查X线见:右侧螺钉部分退钉,1枚螺钉部分穿出软骨下骨,骨折线模糊,左侧愈合良好(图3)。患儿右侧髋关节活动不受限,活动无疼痛。术后16周复查见:右侧股骨颈部分短缩,骨折端愈合良好(图4)。术后16个月:双下肢基本等长,未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及髋外翻畸形,取出内固定装置(图5、图6)。取出内固定装置后13个月:右下肢短缩约0.5 cm,未见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及髋外翻畸形(图7)。

Figure 7. 13 months after removal of internal fixation
图7. 取出内固定后13个月
4. 讨论
儿童股骨颈骨折相对罕见,仅占儿童骨折的1%左右 [1],且多由高能暴力所致,常常合并有颅脑、胸部及腹部损伤,病情严重且复杂。大多数骨科医生缺乏足够的治疗经验,有研究报道,约20%~50%的患儿骨折后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内翻、髋外翻、股骨近端生长发育异常以及骨折不愈合,已有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在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面均优于保守治疗 [2]。但对于手术时机、复位方式、内固定方式、术前是否使用牵引等方面仍存争议。相较于成人,儿童股骨颈骨折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保髋,避免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4.1. 手术时机
现有研究表明,对于成人股骨颈骨折,伤后48 h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3]。对于儿童股骨颈骨折,传统的观点认为应该在伤后24 h内进行手术,尽早手术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4]。Yeranosian等2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涉及935名患儿,结果显示相较于受伤后24 h内进行手术,延迟手术的患儿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增加了4.2倍。但最新的研究表明,24 h内急诊手术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相关性 [5],预后更多取决于复位质量及手术方式。此外,儿童股骨颈骨折大多由高能暴力所致,大多数合并有颅脑、胸部及腹部损伤 [6],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诊疗,不同部位损伤的治疗往往是相矛盾的,不一定具备急诊手术的条件。笔者认为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尽早手术,不应该过分追求急诊手术。此例患儿合并有严重的胸部损伤,入院后双侧血气胸呈一过性加重趋势,从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天,最终预后理想,部分验证了手术时机与预后无关的观点。
4.2. 复位方式
对于非开放性儿童股骨颈骨折,应该首先尝试闭合复位。传统的复位方式是使用牵引床配合C臂机进行闭合复位和内固定,但是传统的牵引方式牵引力量较小,强行加大牵引力量容易造成下肢牵拉伤、会阴部挤压伤等与牵引有关的并发症 [7]。双反牵引装置是骨骼与骨骼之间的牵引,牵引力量大而稳定,牵引力量与下肢轴线相符,已广泛应用在下肢骨折的微创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8]。当经闭合复位困难时,一些学者提倡行切开复位 [4],不应反复进行闭合复位,避免加重髋关节内出血,导致股骨头血供进一步的损伤;也有学者认为切开复位操作容易损伤股骨头血供,容易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9],是否需要切开取决于闭合复位是否可以接受,复位质量是取得良好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此例患儿通过使用双反牵引装置,完成双侧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及内固定,复位质量可以接受,避免了切开。
4.3. 内固定方式
目前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儿年龄及骨折类型 [10],对于Delbet分型I、II、III型骨折,0~3岁患儿可使用2 mm克氏针固定;4~10岁患儿可根据情况使用空心螺钉或者2 mm克氏针固定;10岁以上患儿可使用空心螺钉固定,内固定型号与成人无异。由于儿童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必须要在骨折固定的稳定性与潜在的骨骺损伤之间取得平衡,经股骨颈植入的空心螺钉头端与股骨头软骨下骨距离<5 mm时,骨折端的稳定性最佳 [11],但这样势必穿过股骨头骺线,造成骨骺损伤。值得关注的是股骨近端骨骺生长发育对下肢生长贡献约为13% [12],骨骺受损后过早闭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肢体不等长。Beaty [13] 认为,骨折端固定坚固、稳定比股骨头骨骺完整更为重要,如果内固定稳定性不确定,无论年龄和骨折类型,均应越过骺线以达到稳定固定。笔者认为,股骨颈骨折为典型的关节囊内骨折,骨折端充满了关节液,缺少骨痂形成的骨膜生发层,因此坚强的内固定和骨折端的加压作用对于骨折的愈合尤为重要。此例患儿右侧为Delbet II型,左侧为Delbet III型,均使用6.5 mm半螺纹空心钉进行固定。右侧骨折端较左侧不稳定,因此右侧螺钉选择跨越骺线。末次随访时,患儿右下肢较左下肢短缩1 cm左右,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4.4. 术前牵引
髋部骨折术前进行牵引已经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方式,外科学教材从固定、复位、缓解疼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在最新的研究中,术前进行牵引是否能够给患者带来益处仍存争议,Ooi [14] 等认为,术前进行牵引在缓解疼痛、减少手术时间方面并没有优势,而且还会增加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不建议术前使用牵引。还有研究表明,牵引改变了患肢外旋、外展的保护姿势,增加了关节腔内压力,可能增加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 [15]。但是如果不能在短期内进行手术,随着髋关节的废用、骨折端吸收、周围软组织挛缩,往往会发生明显的下肢短缩,血管、神经在适应了短缩的肢体以后,如果在麻醉状态下强行恢复肢体长度,可能造成下肢神经血管的牵拉伤。有报道称,对于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术前进行股骨髁上牵引,可以明显降低了手术难度,且降低了血管神经牵拉伤的风险 [16]。此患儿从受伤至手术时间较长,术前使用了双侧股骨髁上牵引,在患儿能耐受的范围内,逐步增大牵引重量至每侧8 kg,直至手术,术后没有发生下肢血管、神经牵拉损伤。笔者认为如果不能早期进行手术,术前牵引可以维持下肢长度,减少术后发生下肢牵拉伤的风险,但是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加了压力性损伤、钉道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4.5. 螺钉穿破股骨头
患儿术后8周随访时发现右侧髋关节有一枚螺钉穿破股骨头,但患儿右侧髋关节无不适感,活动不受限,活动无疼痛,随访观察至术后16个月后取出螺钉。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术中X线透视不清,尤其是在透视侧位时,不标准的透视角度会导致失误;另一方面是螺钉远端距离股骨头骨面较近,当骨折端骨质部分吸收后,螺钉向近端移位穿破股骨头。因此,在手术中要进行标准的X线透视,尤其是侧位,其次螺钉远端距股骨头骨面应该在0.5 cm为宜,不宜过小。术后过早的、不恰当的负重可能也会导致内固定失效。
5. 结论
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及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加之总体发病率较低、治疗要求较高,儿童股骨颈骨折仍然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此例患儿从受伤至手术历经26天,最终临床疗效满意,截止到末次随访没有发生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使用双反牵引装置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其实用性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Email: 10057359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