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道德行为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对人类的道德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生存适应意义(Gaesser, DiBiase, & Kensinger, 2017)。研究将来情节想象的事件性质及想象后的巩固行为对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有助于揭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将来情节想象,也称将来事件情节模拟,是指向将来、对将来假定事件或者场景进行想象建构的过程(Schacter et al., 2017; 罗扬眉,黄希庭,鞠恩霞,普彬,2010)。近年来,关于将来情节想象的神经机制及其认知机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表明,进行了将来情节想象的个体体验到了关于想象事件的更多的生动性、更强烈的情绪(Caruso & Gino, 2011; Gaesser, Keeper, & Young, 2018),而且当个体在想象自己在未来助人过程时,会产生更高的助人意愿(Gaesser, Horn, & Young, 2015)。
既然将来情节想象能够使道德事件或不道德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罗扬眉,黄希庭,李宝林,张建人,2013),那么当个体想象不同性质的道德事件之后,个体的道德行为意向是否会产生差异?这是需要检验的。以往的研究通过要求被试想象将来情节发生在不同地点、睁眼或者闭眼操纵想象的程度等方式,考察将来情节想象对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不过,尚无研究考察想象不同性质的事件对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道德问题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在道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视对道德判断问题的研究(雷霞,2015;舒首立,2011)。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道德准则或者社会规范对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事件赋予道德价值的一种活动(Greene et al., 2001)。道德行为意向,是一种个体自愿做出道德行为的心理倾向。具体来说,道德行为意向是个体想要进行某种道德行为和想要采取何种行动来完成这种道德行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道德意向是个体道德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李光辉,1991)。探索道德意向对道德行为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培养个体道德意向的具体措施,对社会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无疑具有很大帮助(李宏翰,温舒雯,2017)。道德观念驱使道德判断,而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意向密切相关(周恒洋,2011)。人际之间的有效互动和社会正常运作有赖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因此,对道德问题的研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心理学研究重点。
Lawrence (1991)首先提出了道德感知理论,在他发表的《道德感知与特殊性》中对道德感知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道德感知并不等于道德判断。道德感知,是指道德主体对自己所处的某种情境中的某种道德现象的洞察能力(苏畅,2014;张福如,2009)。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对将来情节想象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其内部认知机制的研究,以及研究回忆、语义记忆、情节记忆和将来情节想象引起的神经活动的联系和区别(Gaesser, DiBiase, & Kensinger, 2017)。也有研究者通过操纵想象将来情节生动性、情节想象的程度等方式研究将来情节想象对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Caruso & Gino, 2011; Gaesser, Keeper, & Young, 2018),而对想象不同性质的道德事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考察想象(有想象,无想象)与事件性质(亲手助人事件,非亲手助人事件)对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考察道德感知是否作为中介变量,影响有无想象的被试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行为意向。
2. 实验一:考察有无想象与事件性质对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2.1. 实验目的
本实验考察被试在想象自己做出助人事件(亲手)和想象他人做出助人事件(非亲手)后,对道德行为意向产生的影响,以及探讨有无进行情节想象对被试的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2.2. 被试
133名大学生自愿参加本实验,在剔除了13名未按要求进行实验或答题不完整的被试后,共获得有效数据120份。其中,男性有13名,年龄范围为18岁到25岁(M = 20.72, SD = 1.29)。实验结束后,被试均可以挑选一份小礼品作为报酬。
2.3. 实验材料
想象材料见附录一:亲手助人事件,非亲手助人事件。部分实验材料选自殷融(2014)《道德概念黑白隐喻表征的心理现实性》附录。
2.4. 实验设计
采用2 (有无想象:有想象,无想象) × (想象事件性质:亲手助人事件,非亲手助人事件)被试间实验设计。想象事件性质类型和有无想象为自变量,因变量为被试的道德助人意向得分。
将被试随机分成有想象的亲手组和非亲手组。要求被试阅读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实验材料。阅读完毕后,被试需按要求分别对亲手或非亲手助人材料进行30 s的想象,随后要求被试用键盘输入刚刚想象过的事件。让被试阅读测量道德行为意向的材料,分别从金钱助人、时间助人和行为助人3个方面进行考察,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填写的数字越大表示道德行为意向越强,越小表示被试的行为意向越弱。最后,被试需要完成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填写。而无想象的亲手组和非亲手组阅读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实验材料后,不需要进行想象,而是需要进行30 s的数数,即从489开始递减,依次减去3,30 s之后让被试填写数到的数字。其余的任务均与有想象的亲手组和非亲组相同。
2.5. 结果
2.5.1. 事件性质与有无想象对金钱助人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实验一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有无想象的主效应显著(F(1,116) = 4.982, p = 0.028, η2 = 0.041)。事件性质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6) = 0.001, p = 0.975, η2 = 0.000)。事件性质和有无想象在对金钱助人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F(1,116) = 4.185, p = 0.043, η2 = 0.03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当事件性质为非亲手时,有无想象的主效应显著(F(1,116) = 9.23, p = 0.003),无想象的被试有更高的金钱助人意向;然而,当事件性质为亲手时,有无想象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6) = 0.02)。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亲手助人事件和非亲手助人事件材料,无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金钱助人意向,均高于有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金钱助人意向。对于有想象的被试,想象亲手助人事件条件下的被试有更高的金钱助人意向,即想象亲手助人事件的被试愿意捐出更多的钱;对于无想象的被试,非亲手条件下的被试的金钱助人意向更高。

Table 1. Subjects’ intention to help others with money [M (SD)]
表1. 被试对金钱助人的意向程度[M (SD)]
2.5.2. 事件性质与有无想象对时间助人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
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事件性质的主效应显著(F(1,116) = 13.281, p < 0.000, η2 = 0.103)。有无想象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6) = 0.551, p = 0.459, η2 = 0.005)。事件性质与有无想象在对时间助人意向的影响上不存在交互作用(F(1,116) = 0.018, p = 0.893, η2 < 0.000)。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亲手助人和非亲手助人事件材料,无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时间助人意向,均强于有想象的被试的时间助人意向。对于有想象和无想象的被试,非亲手条件下的被试的时间助人意向更强,即非亲手助人条件下的被试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帮助他人。

Table 2. Subjects’ intention to help others with time [M (SD)]
表2. 被试对时间助人的意向程度[M (SD)]
2.5.3. 事件性质与有无想象对行为助人意向的影响
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事件性质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6) = 0.053, p = 0.819, η2 < 0.000)。有无想象的主效应也不显著(F(1,116) = 0.843, p = 0.360, η2 = 0.007)。事件性质和有无想象在对行为助人意向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F(1,116) = 4.267, p = 0.041, η2 = 0.03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当事件性质为亲手时,有无想象的主效应显著(F(1,116) = 4.49, p = 0.036),无想象的被试的行为助人意向更强;然而,当事件性质为非亲手时,有无想象的主效应不显著(F(1,116) = 0.66)。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于亲手助人事件材料,无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行为助人意向,强于有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行为助人意向。对于非亲手助人事件材料,有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行为助人意向,强于无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行为助人意向。对于有想象条件,想象非亲手助人事件的被试的行为助人意向,强于想象亲手助人事件的被试;无想象情况下,亲手条件下的被试的行为助人意向强于非亲手条件下的被试。

Table 3. Subjects’ intention to help others with behavior [M (SD)]
表3. 被试对行为助人的意向程度[M (SD)]
2.6. 讨论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与有想象条件下的非亲手组相比,想象亲手事件条件下的被试有较高金钱助人意向;对于非亲手助人事件组,有想象非亲手助人事件的被试比无想象非亲手助人事件的被试有更高的行为助人意向。这可能是因为要求被试进行想象时启动了心理模拟,而想象亲手助人的被试进行了更生动的模拟,使被试更容易感受到求助者的心理感受,促进了随后的道德助人意向(Gaesser et al., 2018)。
以上结果的出现,可能与“道德许可”现象有关。道德许可是指当人们已经做出了道德的行为则允许自己随后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或不做道德的行为,或已表明自己先前的行为是道德的时候可以在以后的行为中表现得不道德(黄晓婷,2012;Monin & Miller, 2001; Huberts, Evers, & Ridder, 2012)。一些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被试的亲社会性在回忆或抄写道德行为之后显著降低(关涛,2017;李婧怡,2012;Conway & Peetz, 2012),不同效价的词汇启动不同水平的道德感知,通过道德净化或道德许可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向(高琳,2015);有研究也表明,被试用不道德词描述自己过去的事件时会捐出更少的钱给慈善机构(吴先琦,2013;李继波,2014)。只要某种行为能够提供足够的道德感,似乎就可以产生道德许可而允许被试出现非道德行为(石伟,2011;李谷,周晖,丁如一,2013)。
3. 实验二:有无想象对道德行为意向的影响:道德感知的中介作用
3.1. 实验目的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究进行想象的被试和没有进行想象的被试相比,进行了想象的被试有更高的道德行为意向,同时探讨道德感知是否作为中介变量影响道德行为意向。
3.2. 被试
68名被试自愿参加实验二,男被试10名,年龄范围为18岁到25岁(M = 20.57, SD = 1.32)。其中,无想象组有32名被试,有想象组有36名被试。实验结束后,被试均可挑选一份小礼品作为报酬。
3.3. 实验材料
想象材料:见附录二。
无想象处理:让被试阅读想象材料后,进行相同时间的数数。
道德行为意向测试材料:同实验一。
道德感知的测量:见附录三。
3.4. 实验设计
实验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有无想象,因变量为被试的道德行为意向得分,中介变量为道德感知水平。
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被试随机分成有想象组和无想象组。要求有想象组被试阅读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实验材料。之后,用30 s想象材料中的事件并将想象材料中表达的中心思想输入指定的文本框内。随后让被试阅读材料,分别从金钱助人、时间助人和行为助人3个方面对被试的道德行为意向进行考察,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填写的数字越大表示道德行为意向越强,越小表示被试的行为意向越弱。还需要被试对想象材料或中性材料进行道德感知的测量。在实验结束时,参与实验的被试还需要填写相应的个人信息。而无想象组阅读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材料后,不需要进行30 s想象,而是需要进行30 s的数数。其余的任务均与有想象组相同。
3.5. 结果
3.5.1. 有无想象对道德行为意向及道德感知的影响
对被试的金钱助人、时间助人、行为助人意向和道德感知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当被试有想象助人材料时,金钱助人意向的均值高于无想象的被试,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t (66) = −0.68, p = 0.95);有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时间助人意向的均值高于无想象,但也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t(66) = −0.77, p = 0.44);有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行为助人意向的均值低于无想象,但也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t(66) = −0.33, p = 0.74);有想象条件下的被试的道德感知得分显著高于无想象的被试(t(66) = 2.91, p = 0.005)。见表4。

Table 4. Subjects’ intention to help others with moral and the moral perception [M (SD)]
表4. 被试对道德助人的意向程度及道德感知的程度[M (SD)]
3.5.2. 道德感知对有无想象与道德行为意向的中介效应
通过PROCESS程序检验道德感知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道德感知作为中介变量调节有无想象与行为助人道德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见表5),但是道德感知在有无想象对金钱助人、时间助人之间不起中介作用。在样本量为5000、95%的置信区间下进行中介检验。中介检验的结果的没有包含0 (LLCI = −0.6945, ULCI = −0.0858),表明道德感知的中介作用显著,且中介效应大小为0.3182。此外,控制了中介变量道德感知后,自变量有无想象对因变量行为助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区间(LLCI = −0.3098, ULCI = 0.7655)包括0。因此,道德感知在有无想象对行为助人意向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以上中介检验结果为非标准化结果。道德感知的中介模型如图1所示,中介效应所占比为58.26%。

Table 5.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the moral perception
表5. 道德感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Figure 1. The mediation model of moral perception
图1. 道德感知的中介模型
3.6. 讨论
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讨被试的道德感知的中介作用。被试在进行想象助人事件之后,产生了高水平的道德感知,有效地降低了金钱助人意向和时间助人意向,根据道德许可理论,经过想象助人情节的被试获得了降低随后道德助人意向的许可。而道德感知作为中介变量预测了被试的助人行为意向,即进行想象时,被试的道德感知显著提高了,促进“道德许可”现象的发生,从而降低了被试的助人意向。
4. 总讨论
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来看,有想象的被试并不都会使道德行为意向减弱。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与无想象的被试相比,想象了非亲手助人事件的被试都产生了更强的行为助人意向,这有可能与个体的道德认同有关。对于道德自我调节,可以从道德自我知觉和道德认同两个方面来研究。如果被试用道德词汇描写自己过去的道德事件,个体会产生高水平的道德认同,使个体倾向于做出亲社会行为(吴志洪,2016),也就是出现了道德自我调节的一致性;而回忆道德事件产生的高水平道德自我知觉使被试倾向于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也就是出现了道德自我调节的补偿性效应。将金钱助人意向和时间助人意向进行均值比较,会发现金钱助人意向强于时间助人意向,这可能与“心理定势效应”有关,先对被试进行金钱提问启动被试的金钱概念,进而导致低水平的时间助人意向。
通过中介检验,发现道德感知有效地负向预测被试的道德行为意向,即随着被试有更高的道德感知,道德助人意向显著地降低。从而印证了道德许可理论对个体道德助人意愿的影响。本研究基于Gaesser,Keeper和Young (2018)的研究结论,检验有想象和亲手助人事件对道德行为意向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想象这种心理技术也会启动个体的“道德许可”现象,揭示了“道德许可”现象的普遍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被试进行何种程度的想象、被试对何种事件进行想象以及被试应该进行多久时间的想象才能提高随后的道德助人意向。此外,本文仅使用道德事件材料进行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加全面的材料进行考察个体的道德行为意向。
5. 结论
将来情节想象启动了个体的道德许可效应,降低了不同性质的道德行为意向;道德感知中介了将来情节想象对道德助人的行为意向。
附录
附录一
① 请您努力想象以下可能发生的将来事件。(时间为30 s)
我驾车经过一条乡村公路。一个妇女招手示意停车。我停车后,发现这位妇女满腿是血,这位妇女告诉我,她刚刚发生了交通事故,手机摔坏了没法求救。她希望我能送她去医院。我看见妇女血流不止的伤口,立刻下车将她扶上副驾驶座,然后以最快速度将她送到医院。
② 请您努力想象以下可能发生的将来事件。(时间为30 s)
在一条乡村公路上,一个满腿是血的妇女拦下一辆汽车,这位妇女告诉司机自己刚刚发生了交通事故,手机摔坏了没法求救。她希望他能送她去医院。司机看见妇女血流不止的伤口,立刻下车将妇女扶上副驾驶座,然后以最快速度将妇女送到医院。
③ 道德行为意向测试材料:共三道题,分别涉及金钱助人、时间助人和行为助人。部分实验材料选自付慧欣(2006)《初中生道德判断能力、同情心对其助人倾向的影响研究》附录。
小黑板计划
“小黑板计划·快乐阅读之乡村国学夏令营”活动,是由广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和组织的公益活动。品牌活动包括:爱心晨读、爱心募捐、爱心支教、寒暑假爱心结对、快乐阅读冬夏令营、国学体验营等。
“小黑板计划”活动目标: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同学您好!首先非常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此次的“小黑板计划”的献爱心活动,由于暑假将至,各高校志愿者们再次整装待发。因此,面向广大有爱心的学生募捐,希望将爱心汇聚起来,在暑假时为孩子送去一份关爱和祝福。
1) 为了帮助留守的孩子们购买生活用品和文具,请问您愿意捐助多少钱?(请填写0~100之间的一个具体数字)
2) 此外,我们还招募志愿帮助整理送给孩子的文具、生活用品和书籍等物品,请问您愿意抽出多少分钟在您空闲时帮忙整理?(请填写0~60之间的一个具体数字)
3) 还有一个亟待完成毕业设计的同学需要一些志愿者做心理学小实验,请问您愿意没有报酬地作为志愿者帮助ta完成实验吗?
A非常不愿意 B有点不愿意 C一般 D有点愿意 E非常愿意
附录二
在一条乡村公路上,一个满腿是血的妇女拦下一辆汽车,这位妇女告诉司机自己刚刚发生了事故,手机摔坏了没法求救。她希望他能送她去医院。司机看见妇女血流不止的伤口,立刻下车将妇女扶上副驾驶座,然后以最快速度将妇女送到医院。
附录三
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对道德感知进行测量时,为了减弱被试可能出现的社会期望行为,设计了其他三道题目,对道德感知的测量放在前半部分。
① 您对最近的天气感受如何?(请选择0~7之间的一个整数,代表您的真实想法。)
0——————————————————————————————————————7
非常糟糕 非常好
② 您认为第一部分所呈现的事件涉及了道德问题吗?(请选择0~7之间的一个整数,代表您的真实想法。)
0—————————————————————————————————————7
一点都不是 完全肯定是
③ 在人际交往中,您认为自己的是受欢迎度如何?(请选择0~7之间的一个整数,代表您的真实想法。)
0————————————————————————————————————7
非常不受欢迎 非常受欢迎
④ 您认为自己的宿舍交往氛围如何?(请选择0~7之间的一个整数,代表您的真实想法。)
0———————————————————————————————————————7
非常糟糕 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