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性别角色观念,指有关男女应当遵从怎样的社会规范、社会角色分工、性别关系模式及其行为模式等观念。它是性别平等基本国策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性别角色观念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自由、开放趋势,而一直以来推行的女性维权运动、思想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推广以及女性就业率的提高是导致该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除了上述从宏观因素对性别角色观念的解释性研究之外,大部分研究着重于探讨女性的个体特征比如教育、收入与就业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 [1]。这些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女性,性别角色观念越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截止2021年,18~64岁的女性受教育年限为9.41年,而18~24岁的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2.81年,比同年龄段男性还要高出0.81年。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男、女两性对于各自以及对方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观念又是如何?
我国的相关研究包括:1) 对性别平等观念等相关定义的内涵进行深度阐释;2) 针对不同群体了解他们的性别角色观念,以及影响其形成自身观念的主要因素;3) 深入研究社会经历、家庭教育、经济条件、种族以及地域等影响性别观念的权重,以及提出如何正确引领其形成正确平等的性别观念。研究的基本观点包括:传统的“男强女弱、男性以事业为主,女性以家庭为主”的性别观念依然是主流意识形态 [2];但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变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而社会倡导男女平等的风气也逐渐盛行。对此,国内展开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与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中,Patricia Passuth Lynott [3] 和N. Jane Mc Candless指出,部分有关性别角色观念的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会越趋于保守,这些观点往往忽视了同期群体对于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进行研究时没有对生命历程中的同期群差异进行系统的分析。如果在研究过程中,纳入了生命历程的视角,会发现不同同期群的生命历程更能预测老年人的性别角色观念,尽管这种预测效应在不同同期群间不尽相同 [4]。
本研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着重分析男、女两性各自的性别角色观念,分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程度,探讨个人户口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分析影响个人性别角色观念的关键因素,最终得出重要结论与指导性意义。
2.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通常情况下,教育能够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启蒙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所接受的正式教育越多,价值观就越自由和宽容,更能容纳多样性。发展的观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它还意味着认知的分化和文化的精细。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获得关于公民自由和民主过程的知识,也越有可能认识到人类经历的多样性,从而相信人类在信仰、价值和行为的差异性。另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一个人看待就更易对世事持有理性且客观的态度 [5]。基于此,可以得出: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就越完善与充分,对他人的生活方式会采取更加理解与包容的心态,而且较少产生所谓的性别歧视与偏见。而代际效应指前后两代人中后一代人受前一代的影响并很难脱离上一代人的社会特征。故此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其父母的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理由,提出:
假设一: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子女的家庭性别角色认知,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性别角色认知越开放。
性别意识是社会制度安排和社会经济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社会外部环境同样形塑个体性别角色意识。相较于社会发展先进、思想观念开放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观念还处在较为传统与保守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长期以来皆处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发展模式当中,城乡之间贫富差距较大,这使得农村地区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较之城镇地区均有明显差距,虽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在整体上有所进步,但所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与冲击远弱于城镇,传统社会的家庭文化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依旧根深蒂固,较为普遍。由此可见,城镇居民的性别平等观念应强于农村居民。
基于上述理由,提出:
假设二:个人的户口影响自身家庭性别角色认知。
收入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其所有者的经济实力与自由度。较高的收入水平意味着拥有充分的财务自由,能够为理想化的生活买单以及购买优质的市场化家庭服务,同时能够增强家庭内部角色分工的灵活度 [6]。所以,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平等开放的性别角色观念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为分析个人收入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于是本文从家庭总收入的视角,将夫妻双方的总收入作为一个整体,来观测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由,提出:
假设三:家庭的总收入影响家庭性别角色认知,家庭总收入越高,性别角色认知越开放。
长久以来,我国的家庭分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状态,所以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女性来说,她们不仅要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还要兼顾自身的事业,而男性却较少出现这种困扰,大多数男性会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很少需要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导致男性在家务劳动分配中较于妻子属于受益的一方;另外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中也极少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而且比具备同等条件的女性同事拥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因此,男性在一定意义上作为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获益者”,另者,当男性职业地位和收入越高时,意味着其工作的市场价值越高,减少工作时间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因此参与家庭事务的时间会越少,这种情况也会导致男性保守的性别角色观念有所增强。
基于上述理由,提出:
假设四:男性的性别角色观念比女性更为保守。
3. 数据与变量
3.1. 数据
本研究采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的数据,该数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收集,调查范围包含我国大陆地区所有省级行政单位,调查对象的年龄介于17~104岁,总样本量为12,582名。
3.2.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性别角色观念,论文通过以下能够典型代表男女两性各自对双方的家庭角色定位与分工的4个问题对该变量进行测量:1) 妻子帮助丈夫的事业比追求自己的事业更重要了;2) 丈夫的责任就是赚钱、妻子的责任就是照顾家庭;3) 孩子上学之前母亲最好不要出去;4) 市场处于经济下行状态时,首先考虑解雇女性劳动者问题,答案包含“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无所谓、比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5个等级,分别取值为1至5分。由于上述变量是同类型、同性质的变量,所以本文采用将以上四个变量的得分加总求和的方式来表示性别角色观念,总和越高则表示性别角色观念越开放,对待两性关系持有平等且包容的态度,反之则越保守,越趋近于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
3.3. 自变量
1) 本文拟分别采用父母的受教育年限来对父亲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进行测评,受教育年限属于连续性变量。
2) 性别角色观念的平等化存在于两性之间的思想博弈中因此性别也是核心自变量之一。本研究将性别设为一个虚拟变量(男性 = 1)。
3) 被调查者的年收入相关内容,为了便于分析,对个人年收入和配偶年收入取对数值,以便使其接近正态分布。但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是将个人年收入与配偶年收入加总为家庭收入来作为一个核心自变量,用于考察其对性别角色观念是否有一定的影响。
4) 一直以来,城乡差异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方面,还有精神层次与观念方面,本研究将户口作为核心变量,以考察城乡之间有关性别角色认知的差异。
3.4. 控制变量
包括1) 年龄,连续变量;2) 本人受教育年限,连续变量;3) 配偶受教育年限,连续变量;4) 政治面貌,指被调查者的中共党、团员身份,虚拟变量(党员 = 1);5) 本人户口,是一个虚拟变量(农业户口 = 1);6) 工作类型,虚拟变量(党政机关 = 1)。
3.5. 赋值
表1根据本研究采用的虚拟变量进行赋值,以便更直观地反映各个数据的具体情况。
4. 数据分析结果
表2为对核心变量、控制变量以及自变量基本的描述统计。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表2. 变量的描述统计表
由于本研究的因变量是4个取值为1~5的打分制变量,因而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方法。表3为OLS模型的回归结果,数据显示,父亲受教育年限的p值为0.120,对性别角色观念无显著影响,母亲受教育年限的p值为0.055,较为显著。另外,户口、年龄、性别及家庭收入是最为显著的四个自变量,p值分别为0.003、0.000、0.000和0.000,其中,性别这一变量的系数为1.440,代表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要比男性的开放很多。

Table 3. OL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s
表3. OLS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5. 总结与讨论
本研究使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从家庭内部探讨了父母受教育程度、个人户口与性别角色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研究发现,在多数家庭中,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影响甚微,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会较大程度地对子女的性别角色观念产生影响,且两者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这也反映了在家庭角色定位方面,相比于父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陪伴更加充分,所以其言行与思想对孩子的影响远大于父亲,父亲这一角色在教育与陪伴子女方面有所缺失。
第二,家庭总收入越高,就意味着拥有更高的面对与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较小的生存与生活压力。所以,对于整个家庭而言,当一个家庭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与负担时,整个家庭的氛围会愈趋近于轻松与开放,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男女双方会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彼此。这样便有利于个体对家庭性别角色观念的正向认知。
第三,从家庭内部来看,在收入方面,女性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各类职业中都存在性别收入的不平等,但是随着职业地位的上升,收入的性别差异在逐渐缩小。然而,与性别在教育和收入的平等化趋势相比高教育群体、高收入群体和高地位职业群体中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观念反而差距越来越大。教育、收入和职业地位较高的女性,其摆脱传统依附角色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加追求平等的性别观念。
第四,城乡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是影响个人性别角色意识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村地区整体现代化和工业化程度不足,现代化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传播,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规范的保留相对完整 [7],夫权的留存导致农村地区的人群的思想观念普遍较为保守,他们认为女性应多以家庭为主,以丈夫与孩子为中心。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性别角色观念已日趋开放,但针对其平等化的普及依旧存在诸多难题与阻力。从家庭内部而言,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多为照顾家庭大小事务及子女丈夫的日常生活,而男性的性别角色观念比女性更为保守也无形中会加剧男女两性之间的矛盾,这表明家庭成员的性别角色观念依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需要从社会与家庭层面给予一定的关注与支持 [8]。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性别角色观念的转型不仅要依赖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更取决于家庭内部的夫妻之间的互动与包容,进而以点到面地推动整个社会性别平等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