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五禽戏》是中国养生文化的瑰宝,推动其发展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从语言维来看,《健身气功·五禽戏》在阐释习练动作时言简意赅,其含义却晦涩难懂;从文化维来看,该书的语言经历了从古文到白话文的转变,因此很难在译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来表达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交际维来看,书中涉及大量中医术语,特殊用词较多,如:穴位名称和动作名称等,对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推动《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对外传播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该书的语言特点,运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方法更加准确地传播中国语言文化,展现中国语言之美。
1. 引言
“五禽戏”是由东汉著名神医华佗创立的,并流传至今。“五禽”指的是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其动作模仿了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是一种外动内静、刚柔并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同时,“五禽戏”也与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相结合(详见表1)。因此推动五禽戏的对外传播,不仅能延年益寿,也能传播中国养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
随着译学思维的转变,翻译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生态翻译学这一学术研究范式应运而生。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的,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是一种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生态翻译学蕴含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富含东方古典的生态智慧与西方传统的生态理念,注重整个翻译体系的互惠融洽,注重深层次的内在逻辑联系,这与《健身气功·五禽戏》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相契合。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将《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翻译环境与生态环境进行类比,以“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翻译原则,形成三维转换方法,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选择,从而更好地实现译本的最大整合度,对其传播也大有裨益。

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Wu Qin Xi, Zangfu theory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表1. “五禽戏”与藏象学说和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
2. 《健身气功·五禽戏》现状分析
《健身气功·五禽戏》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医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目前,在国际上为人所知且研究较多的主要为《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其他一些中医著作鲜为人知,可想而知,《健身气功·五禽戏》作为地方性的养生文化,目前研究现状更不乐观。
2.1. 《健身气功·五禽戏》英译研究现状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检索主题为“五禽戏”AND“翻译”,检索截至时间为2022年2月1日,筛除无效文章和重复文章,共11篇(见图1);当检索主题为“生态翻译学”AND“五禽戏”,检索时间为2022年2月1日时,检索结果为0。在11篇《健身气功·五禽戏》的英译研究中,作者主要从“中西方文化交流” [1]、“一带一路背景下” [2] 和“传播学视角” [3] 进行分析,其他文献均没有系统性的理论指导。而随着生态翻译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许多学者以其为新视角进行不同领域的翻译研究,如文学、哲学、商务以及法律等 [4],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对《健身气功·五禽戏》进行英译研究,为《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Figure 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11 translation studies on Wu Qin 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图1.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11篇五禽戏翻译研究文献各年度发文情况
2.2. 《健身气功·五禽戏》英译现象分析
《健身气功·五禽戏》在对外传播中,其英译出现漏译、误译等现象,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读,对中国养生文化的传播,尤其《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对外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2.2.1. 译名不统一
例1 原文:五禽戏 [5]
译文1:Wu Qin Xi [6]
译文2:Five-animal Exercises [6]
书名作为一本书的点睛之笔,其英译至关重要。但在对《健身气功·五禽戏》这一名称进行英译时,却存在一些争议。在本书中,“五禽戏”主要有以下两种英译方法,一种是音译为“Wu Qin Xi [6] ”,另一种是意译为“Five-animal Exercises [6] ”。其中“五禽戏”中的“戏”字,在书中也有一处译为“amusement [6] ”。此外,笔者通过查阅其他文献以及一些其他传播交流平台,也有将“五禽戏”译成“Five-animal boxing”、“Five Animal Plays”等。以上译法,笔者认为并不是很妥当。可采取音译 + 注释的方法,即:“Wu Qin Xi (the exercise imitating the tiger, deer, bear, monkey and bird.)”。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兼顾到读者的可接受性。
例2 原文:清气 [5]
译文1:clear air [6]
译文2:clear Qi [6]
“气”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 [7]。在商代甲骨文的记录中,“气”字之形模拟的是云气的样子,本义是自然界均匀扩散的第三态物质。随着“气”字的发展演变,“气”字的内涵不断丰富,后引申为人体原始的气态精华能量,如“精气”等。在现代中医药术语中,“气”指的是人体内运行变化的能使各种器官正常发挥机能的精微物质。《五禽戏》中在描述“虎戏”这一节中,讲述“虎举”之功效时写道:“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5],由此可知,“清气”一词在此作为一种中医药养生术语,意为“人体之气”,而不是指“自然界中的气体”。译文中“air”指的是“the invisible gaseous substance surrounding the earth, a mixture mainly of oxygen and nitrogen”,因此笔者认为,将“气”采用音译的方式,保留“气”字本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译为“Qi”更为合适。
2.2.2. 误译
例1 原文:以腰为轴 [5]
译文:the body trunk is used as a main axis [6].
《健身气功·五禽戏》习练要领中讲到,习练时要由浅入深,逐渐过渡到“以腰为轴 [5] ”。而在其英译本中,译者将“腰”一词译为“body trunk [6] (身体躯干)”。“trunk”一词,意为“the main part of the human body apart from the head, arms and legs”。由此可知,“body trunk”并不仅仅指“腰”这一个部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腰”误译成“body trunk”,扩大了其概念。
例2 原文:步姿的高低 [5]
译文:height of raising the limbs [6].
《健身气功·五禽戏》在习练要领中谈到,练习五禽戏需要因人而异,尤其是中老年人需要把握习练的遍数、步姿的高低等。在其英译本中,“步姿”一词译为“raising the limbs [6] (举起四肢)”,而“limb”指的是“an arm or leg of a person or four-legged animal, or a bird’s wing (人、四足动物的肢体)”。在本句中,“步姿”不仅仅包括人四肢的动作姿态,也包括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姿态,如“头、身体躯干等”。译者仅将“步姿”理解为“四肢的动作姿势”,对其习练动作理解不够全面,误译为“limbs”,缩小了其概念。
3. 三维转换视角下《健身气功·五禽戏》英译的必要性
随着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联系愈发紧密,世界文化的百花齐放离不开各国经典文化的贡献,离不开国家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对外传播中,译者需要了解其翻译生态环境,及“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8]。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 [8]。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9]。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原文的“忠实度”,通过利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加介词、连词等方式,使译语和源语之间实现功能对等,既忠实原作,也实现语言文化传播的目的。
例1原文:熊运 [5]
译文:rotating the waist like a bear [6]
例2原文:鹿奔 [5]
译文:running like a deer [6]
例3原文:猿摘 [5]
译文:picking fruit [6]
例4原文:托桃 [5]
译文:holding a peach [6]
例1中,“熊运”主要是以腰、腹为轴的动作,译者在翻译时,增加名词“waist”一词,可以让读者明白“熊运”这一动作主要是腰部的运动,在习练过程中,也会更加注重腰部的训练。同时,译者增加介词“like”,对语言进行选择性转换,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读者也能体会到在习练中要模仿熊的憨厚沉稳、松静自然之态,感受外阴内阳之势,在沉稳中尽显灵敏之感。例2中,“鹿奔”这一动作,习练者需要展现鹿的轻盈舒展。译者将“鹿奔”译为“running like a deer” [6],“running”一词既能展现“奔”的姿态,“like”一词也使读者明白,在习练过程中,要想象自己置身于鹿群之中,在山坡、草原上尽情地奔跑,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悟“鹿奔”动作的奥妙之处。例1和例2既传达了源语言的内涵,也在源语言的基础上,运用介词“like”,尽显动物的神态,更贴合读者的感受。而例3和例4,仅仅是把源语言进行直译,并未展示出“猿戏”的机灵敏捷之态,让读者看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例3和例4应采用例1和例2的译法,在语言维上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在采用直译的同时,还应增加介词“like”,分别译为“picking fruit like a monkey”和“holding a peach like a monkey”。这种译法,既能让读者明白原文内容,也能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去模仿动物的神态与动作,领悟中国养生文化的独特内涵。
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9]。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需要译者充分考虑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并准确理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对文化的误读,从而准确传递源语言的文化信息,使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最大程度上传递原文内容的文化信息,做到两种文化上的统一。
例1原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 [5]。
译文:The heart [i.e. the brain] is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all the internal organs, so any minor fluctuation of the heart may cause remarkable disturbances in the other organs [6].
例2原文:呼吸的“量”和“劲”都不能太过、太大 [5]。
译文:The depth of breath and amount of air inhaled must be adequate [6].
五脏六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由于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的不同,英语语言多注重结构,汉语语言多注重语义。在翻译过程中,英语多采用省略等翻译方法,突出主体,更注重结果;而汉语语言多描述性词汇,习惯对内容进行详述,更注重过程,所以译者考虑到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对“五脏六腑”一词进行文化上的选择与转换。例1中,译者译为“all the internal organs”和“the other organs” [6],而不是将“五脏六腑”具体所指内容进行一一翻译。这一译法使语言更加简洁明了,突出主体内容,避免了结构的冗长繁琐,减少了头重脚轻现象,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其中译者对“心”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化,通过阅读全书结合上下语境可知,例1中的“心”指的是“人体的大脑”,故而将“heart”进行补充,增添“the brain”一词。例2中“劲”偏向于口语化,中医中是指“呼吸的力度”,而不是“力气”。根据汉语言的复杂特点,译者结合读者的文化语境进行适应性选择,意译为“depth”,而没有译成“power、vigor”等词,这一译法也更加有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中国养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心”、“五脏六腑”和“气”等特殊概念词进行文化上的适应性选择,根据所指含义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中医术语的特色,也实现了文化的对外传播。
3.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译文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以及获取和原文读者类似的阅读感受。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进行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9]。
例1原文:三焦 [5]
译文:Sanjiao (occupying the thoracic and abdominal cavities) [6]
例2原文:丹田 [5]
译文:Dantian (about two inches below the navel) [6]
例3原文:劳宫穴 [5]
译文:Laogong point (at the center of the palm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metacarpal bones—the point at which the tip of the middle finger reaches when making a fist) [6]
中医穴位命名年代久远,含义丰富,与五行、藏象学说等均有联系。《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穴位名称的词汇大部分都是双音节词,每个词大都以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其命名方式也多变,有以穴位治疗作用命名,如文中的支正等;也有以物象名称比喻命名,如命门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举)。例1的“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以贯于人体的上中下三部,有总领五脏六腑经络、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例2的“丹田”指肚脐下小腹中心部位。例3的“劳宫穴”在掌中央,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时在中指间所点处。以上三个例句都是与中医养生文化相关的穴位,译者采用了音译 + 注释的翻译方法实现文化的交际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穴位多为中医药人员所知,在本土文化中,普通人了解较少,也不懂其位置和功效。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这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中更是举步维艰。鉴于中医语言言简意赅、晦涩难懂等特点,译者需对语言内容进行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对穴位名称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更确切地指出穴位所在位置,实现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在《健身气功·五禽戏》这本书中,对于富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如穴位名称等,可采用音译 + 注释的方法。使用音译,把它作为一种符号,将其核心概念加以传达,不失为一种保持中华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0]。对于习练动作名称可采用意译的方法,善于运用介词“like”,既传达原文含义,也能体现出习练者“模仿”动物动作及其所蕴含的精神状态。然而不论是哪一种翻译方法,译者都需要对目标读者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语言风格、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历史环境、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字、词、句上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进而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期待,符合目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实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4. 结语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养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积极构建国际话语权,不断加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与交流。本文结合《健身气功·五禽戏》的语言特征,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综合生态翻译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其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更好的翻译方法,发挥源语言和译语优势实现文本最大整合度,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安徽高校研究生科学研究项目(安徽药都亳州与神医华佗译介与传播,项目编号:YJS2021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