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汉语里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有“因为~,所以~”“由于~,故~”“φ,因此~”等。其中,“因为~(从句),所以~(主句)”这样的复句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然而,这样的复句也有省略或不使用主句的用法。本文里将“因为”引导的从句,称为“因为”从句。以下例(1)~(3)为笔者利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搜查的用例。
(1) “为啥没人采访我。”
“因为你没有买热搜。哈哈哈。”
(2)“杭州冷不冷?”
“很冷,湿冷。因为下雨。”
(3)“你们怎么都起那么早,我刚起来。”
“因为你是猪。”
在例(1)中,说话人使用“因为”从句来回应听话人的问题。此处的“因为”从句表示原因的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然而,在例(2)里,说话人在回答听话人的选择疑问句后,先回应问题再给出补充解释。因此,“因为下雨”这个因为从句就不是必须的。同时,它也发挥了促进人际关系的作用。例(3)中的“因为你是猪”从形式上看似是表达原因的句子,然而它却没有因果概念,只是表示对说话人的评价,因此不是一个真正的原因从句。本文以这些用法不同的“因为”从句作为探讨对象,希望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 对“因为”从句的用法进行分类;② 分析“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
2. 前人研究及其问题点
本节首先介绍前人研究,即,田(2016) [1] 对汉语中“因为”从句的分类、江(2020) [2] 对“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的分析,然后分别指出其问题点。
2.1. 因为从句的类型
田(2016)参考了白川(2009) [3],对比研究了汉日两语的原因从句,将没有主句的语句称为“因果いいさし文”,即是本文的“因为”从句。田(2016)把“因为”从句分为“对事的因为从句”和“对人的因为从句”两类。以下一一阐述:
① 对事的因为从句:“说话人利用因为从句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于该原因的认知方式(笔者翻译)”(田2016: 95)。请参考例(4)。
(4) (北京的一位母亲给她在日本留学的女儿打电话)
母亲:东京天气怎么样?
女儿:今天又是雨天。
母亲:每天都下雨啊。
女儿:现在是梅雨嘛。/因为现在是梅雨嘛。
田(2016: 97)
② 对人的因为从句:“说话人利用因为从句列举出事件的原因,并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命令、请求、要求或拒绝(笔者翻译)。”田(2016: 97)。请参考例(5)。
(5) 李平:你还没有走?
夏彭年:我等你呢。我们去喝杯挂咖啡好吗?
李平:时间已经很晩了。/因为时间已经很晩了。
田(2016: 97)
本文将田(2016)对汉语中“因为”从句的类型,归纳如表1。

Table 1. Types of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in Chinese (Tian, 2016)
表1. 田(2016)汉语中“因为”从句的类型
由此可知,“因为”从句如田(2016)所述,在谈话中具有拒绝的功能。然而,在表达命令或请求的句子前,却无法加上“因为”,请参考例(6)。因此,本文认为“因为”从句并不带有命令或要求的功能。于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因为”从句进一步分析。
(6) *因为请给我水。
2.2. 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
江(2020)对比分析了汉日两语“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其中,日语使用了“から”;汉语则使用了“因为”。然而,对于汉语里“因为”从句的分析,主要是运用日语的研究成果来解释汉语“因为”从句的功能。本文将江(2020: 119)的表格,译制如表2。其相关用例内容较长,因篇幅限制,本文在此不一一列举。

Table 2. The conversation functions of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in Chinese (Jiang, 2020)
表2. 江(2020)汉语中“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
由以上内容可知,江(2020)虽然对比了汉日两语的“因为”从句,然而对汉语里“因为”从句的诠释是经由日语研究基础下的结果。换言之,江(2020)并未观察汉语中“因为”从句的种类及特点,而是直接对比其谈话功能。本文认为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不合理的,因此有重新探究的必要。
此外,江(2020)的探讨对象是非倒装的“因为”从句,但本文认为倒装的“因为从句(如例2)”也不应被忽略。因此,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调查相关用例,并从这些例子里,将“因为”从句重新进行分类,归纳其谈话功能。
次节本文将汉语把的“因为”从句分为“倒装的因为从句”及“非倒装的因为从句”,加以分析论证。
3. 汉语中的因为从句
本文根据“因为”从句在语句里的位置,将在句末的因为从句称为“I倒装的因为从句”;在非句末的因为从句称为“II非倒装的因为从句”。本文为了有效判断这两类“因为”从句是否带有因果概念或其他衍生的用法,将通过以下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① 主句是否可以还原;② 是对事的用法还是对人的用法。本文里对“对事的用法”和“对人的用法”做以下定义:a) 对事的用法:对听话人的疑问、陈述等进行因果关系的说明。b) 对人的用法:说话人评价听话人、说话人拒绝听话人的要求、说话人修正听话人的认知方式、说话人主动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补充解释等。
此外,例(7)这样说话内容被省略的句子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7) “怎么说呢,你长得再好看,我还是不喜欢你,因为你……”
“不需要你喜欢,谢谢。”
3.1. 倒装的因为从句
本文根据“因为”从句前面出现的句子类型,将“倒装的因为从句”分为以下五类:① 在回答听话人选择疑问句之后;② 在同意或反对听话人观点的句子之后;③ 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的句子之后;④ 在策动句(拒绝或命令等)之后。以下分别说明:
① 回答听话人选择疑问句之后
在例(8)中,说话人回答听话人——“杭州冷不冷?”这一选择疑问句之后,主动对自己的回答做了补充解释。这里的“因为下雨”这一从句并非回答选择疑问句的必要成分。只不过使用的话,可以积极促进对话的进行,因此属于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9)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杭州为什么会冷?”。如果把例(9)“因为下雨,所以很冷。”当作例(8)问题的回答,就无法起到向听话人“补充解释”的作用,如此便违背了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8)无法还原主句。
(8) “杭州冷不冷?”
“很冷,湿冷。因为下雨。”
(9) 因为下雨,所以很冷。
② 在同意或反对听话人观点的句子之后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说话人同意听话人观点的例子。在例(10)中,说话人赞同听话人——“路过湖这件事也是美好的”这一观点,说话人为了积极促进对话,使用了“因为不可能留住所有的美好”这一因为从句进行补充说明。因此,这里的“因为”从句是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1)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路过也是美好的”。例(11)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因而无法当作例(10)中赞成听话人观点的补充解释,从而无法达成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0)无法还原主句。
(10) “湖还是很美的。只可惜再美也只是路过。”
“路过也是好的”
“是啊。因为不可能留住所有的美好。”
(11) 因为不可能留住所有的美好,所以路过也是美好的。
其次,我们再看关于说话人反对听话人观点的例子。在例(12)中,说话人为了反驳听话人所提出的“做慈善的时候不能旅游放松”这一观点,因此使用了“因为不可能24小时连着做”这一因为从句进行了补充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这样的“因为”从句具有修正听话人认知方式的功能,所以是一种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3)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做慈善的同时也可以旅游”。因此例(13)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无法当作例(12)中反驳听话人观点的依据,从而无法修正听话人的认知方式以及无法达成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2)无法还原主句。
(12) “你是去做慈善不是去旅游的啊……”
“做慈善的同时也是可以放松一下自己噢。因为不可能24小时连着做”
“那也不能喧宾夺主啊……这不明显招黑么。”
(13) 因为不可能24小时连着做,所以做慈善的同时也可以旅游。
③ 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的句子之后
在例(14)中,说话人针对听话人的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喜欢下雨”这一观点,说话人用“因为下雨心绪会莫名的变得压抑”这一从句作了一个补充说明,因此这样的“因为”从句具有积极促进对话进行的功能,所以这样的“因为”从句是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5)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你不喜欢下雨”。因此例(15)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从而无法当作例(14)佐证说话人观点的证据,无法达成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4)无法还原主句。
(14) “谢谢露~”
“干嘛说谢啦。搞得人家都不好意思了。害羞。嘿你有肉麻的感觉嘛?”
“哎哟,我近几天过于感性了,可能是下雨了……”
“我一直不喜欢下雨。因为下雨心绪会莫名的变得压抑。”
“嗯嗯!就是这样!我这多愁善感的毛病……”
(15) 因为下雨心绪会莫名的变得压抑,所以我不喜欢下雨。
④ 在策动句(拒绝或命令等)之后
首先,我们来看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某事的例子。在例(16)中,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坚定信心,建议复读”这一要求后,用“因为好的大学太重要了”这一从句来积极说服听话人采取行动,因此这样的“因为”从句是一种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7)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建议复读”。因此例(17)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无法当作说话人积极说服听话人采取行动的依据,从而无法达成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6)无法还原主句。
(16)“坚定信心,建议复读。因为好的大学太重要了。如果你在重点大学,你周围的同学校友都是你的黄金人脉,以后你工作也好,创业也好,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起点很重要的。而且如果你学历高,别人也会更加尊重你”
“人生的起点确实很重要”
“嗯呢”
(17) 因为好的大学太重要了,所以建议复读。
其次,我们再看说话人拒绝听话人要求的例子。例(18)是说话人拒绝说话人要求的情景。说话人为了保全听话人的面子,在委婉拒绝听话人的要求后,使用“因为一直玩游戏也破不了案”这一从句对听话人作了补充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因为”从句具有保全听话人面子的功能,因此是一种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9)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你卸载了那个游戏”。因此例(19)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无法当作说话人向听话人的补充性解释,从而无法产生保全听话人面子的功能,达不到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8)无法还原主句。
(18) “啊,我都好多年没碰过电脑了。哈哈我现在可喜欢玩了。你加我啊”
“我清明回家给卸载了。因为一直玩游戏也破不了案,我觉得那小女孩都死了。”
(19) 因为一直玩游戏也破不了案,所以我卸载了那个游戏。
综上所述,“倒装的因为从句”起到了一种对听话人“补充性解释”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倒装的因为从句”是一种对人的用法。本文将“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和功能,总结如表3。

Table 3. 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inverted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表3. “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和功能
3.2. 非倒装的因为从句
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的因为从句作为观察对象,将“非倒装的因为从句”分为六种类型:① 对疑问词疑问句的回答;② 对听话人的发言赋予理由;③ 修正听话人的认知方式;④ 表示委婉的拒绝;⑤ 作为序言的用法;⑥ 对听话人的评价。
① 对疑问词疑问句的回答
在例(1)中,说话人使用“因为你没有买热搜”这一“因为”从句回答了听话人—“为啥没人采访我?”的疑问。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下的“因为”从句的主句可以被还原成类似例(20)这样的句子。由于这样的“因为”从句是对因果关系的说明,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事的用法。
(1) “为啥没人采访我”
“因为你没有买热搜。哈哈哈”
(20) 因为你没买热搜,所以没人采访你。
② 对听话人的发言赋予理由
在例句(21)中,虽然听话人没有询问说话人理由,但是说话人积极主动地赋予听话人的理由,即“你找不到女朋友的原因是因为你太挑”。因此,该“因为”从句的主句可以通过上下文的信息被还原成例(22)这样的句子。由此可见,这样的“因为”从句是对事的用法。此外,从在听话人没有询问说话人理由的情况下,说话人却积极主动地赋予听话人的理由来看,这样的“因为”从句具有展开话题的功能。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的“因为”从句也是一种对人的用法。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因为”从句衔接了对事的用法和对人的用法,这与前述“倒装的因为从句”只有对人的用法有所不同。
(21) “我找不到女朋友”
“因为你太挑。”
(22) 因为你太挑,所以你找不到女朋友。
③ 修正听话人认知方式
在例(23)中,听话人的观点是“你还是那么瘦”,然而说话人却使用“因为你没看见我腿儿(我的腿很胖,因此我是不瘦的)”这样的“因为”从句来修正听话人的认知。由于说话人修正的是听话人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知,因此例(23)的主句可以还原如例(24)这样的句子,因此这是一种对事的用法。此外,这种“因为”从句具有纠正听话人认知的功能,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人的用法。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因为”从句衔接了对事的用法和对人的用法,这与前述“倒装的因为从句”中修正听话人认知方式用法的对人用法有所不同。
(23) “哎~你还是那么瘦……”
“因为你没看见我腿儿”
(24) 因为你没看见我腿儿,所以你觉得我瘦,但其实我并不瘦。
④ 委婉的拒绝
在例(24)中,说话人用“因为不甘心和你当一辈子的朋友”这一“因为”从句,委婉地拒绝了听话人的要求,以此保全听话人的面子。因此,表达拒绝的“因为”从句是一种对人的用法。此外,由于这样的“因为”从句是通过向听话人说出理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所以我们认为主句可以通过上下文来还原,请参照例(26)。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因为”从句也是一种“对事的用法”,但其已经不是主要的用法。
(25) “像朋友一样说话不可以吗?”
“因为不甘心和你当一辈子的朋友。”
(26) 因为不甘心和你当一辈子的朋友,所以我不想和你像朋友一样说话。
⑤ 作为序言的用法
在例(27)中,面对听话人的发言,为了使谈话顺利进行,说话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前,使用了“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普通人了”这样的“因为”从句。这样的回话方式似乎与说话人想表达的观点无关,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避免承担责任的话术。换言之,说话人的潜台词是“万一我说错了,我也不对此负责。”。因此,我们认为这种逃避责任的用法是对人的用法。本文把这样的用法叫做“序言的用法”。此外,这样的“因为”从句的主句是无法还原的。
(27) “你我不也是普通人吗?你不是也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吗?过程虽难,但是结果是值得欣慰的。”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普通人了。健全的、成长过程虽然不富裕,但是一路平平安安的?”
在例(28)中,“因为”从句出现在句子的中间,但我们仍然可以明确地知道这也是“序言的用法”。
(28) “还在读大学是吧?大几?挺辛苦的哟。”
“我正在等成绩,哪里辛苦啊?”
“高考还是怎样?因为我不了解你情况。怎么说、反正一分辛劳一分收获、钱绝对不是悠闲赚。你出成绩告诉我一声。”
⑥ 对听话人的评价
在例(3)、例(30)、例(32)中,说话人用“因为”从句表达了自己对听话人的评价,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的用法。另外,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所讲的事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这样的“因为”从句无法还原主句。
(3) “你们怎么都起那么早,我刚起来。”
“因为你是猪”
(29)* 因为你是猪,所以我们都很早起来。
(30) “你真聪明!”
“因为你太笨了”
(31)* 因为你太笨了,所以我真聪明。
(32) “现在的小哥哥都这么凶了吗”
“因为你很坏。”
(33)* 因为你很坏,所以现在的小哥哥都这么凶了。
综上所述,“非倒装的因为从句”有对人的用法,也有对事的用法。本文将“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和功能,总结如表4。

Table 4. 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non-inverted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表4. “非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和功能
4. 结论
本文根据“因为”从句的位置(句末或非句末),将其分为两类:I倒装的因为从句、II非倒装的因为从句。此外,本文依据以下两个标准将“因为”从句进行细分:① 主句是否可以还原、② 对事的用法还是对人的用法。
简言之,“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有四类,都是属于一种补充解释,皆为对人的用法。同时,其功能都是为了积极促进对话的进行,维系人际关系。而“非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有六类,依据对话的内容有不同的功能,因此既有对人的用法又有对事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