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社区养老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现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步伐加速,老年人人数快速增长,当前社会养老方面存在着很大压力和巨大的挑战。老龄化问题并不仅仅是社会民生问题,而且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问题。从老年群体本身来看,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能够改善社会民生的需要。而面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出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应对社会养老服务需要的转变,怎样更好地适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新发展趋势,必须从多角度入手,对在社会支持体制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制加以优化与创新,进而剖析社区支持对社会养老服务老年人生活的满意度的影响原因,从而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保障渠道,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使我国在社会支持基础上的社区养老服务各具特色,从而为我国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
2. 文献综述
2.1. 老年群体社区居家生活的满意度研究
从2009年,李德明、陈天勇(2009) [1] 等学者认为我国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工作有待加强和完善。目前居家养老方式仍处于主要地位,社区服务发展仍有很大空间。周娅、付媛媛、孟繁媛(2022) [2] 等学者以60~80岁独立生活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适能情况及生活满意度展开研究,认为社区日常生活独立的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处“满意”的状态。这一方面也和被调查老人的身体较好、能够自主生活或是老人是与子女同住且能够得到子孙辈的照顾和关爱相关。许加明(2022) [3] 认为,不同的居住环境对人的生活影响也有差异。为了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要尽量避免老人独居生活。安排老人和孩子的孙辈共住,这不仅在提供了给予客观支持的环境,而且还可以在客观环境中给与主观情感的支持,使老年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的保障。郑超、才学韬(2020) [4] 在研究家庭关系、医疗消费对老人日常生活评价的影响时得出,家庭关系与照顾会影响就医的及时性进而影响医疗消费;另一方面,家庭照料通过降低老年群体的孤独感,提升自我健康评估水平,这对高龄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2.2.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满意度研究
1) 老年人生活的代际支持
余泽梁(2017) [5] 认为代际支持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评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别就子辈和亲代的调查研究表明,就子辈支持来说,代际支持的影响对农村老年群体更大。而就亲代支持来说,影响乡村老人与都市老年人生活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时间资源影响更大,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经济资源影响更显著。由此,城乡之间,老年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满意度是不相同的,并且代际影响因素是各不相同的。然而本文对这一方向的探讨仅停留在经济发展与生存方面,研究过程中忽略了老年群体的情感因素。
2) 老年人生活的子女支持
殷俊、游姣(2020) [6] 的调研重点聚焦于农村老人,子女经济支持能力可以明显影响农村老人的生存满意度。子代的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都十分明显的提升了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学者们在科研基础上将二种支持方式作为模型,生活照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支持对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影响,其中经济支持对男性人群以及中低年龄的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则更明显,孩子们的支持在年龄、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影响。
3) 老年人生活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又分为了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类。学界对不同方面的社会支持进行了探讨。郑志丹和郑研辉(2017) [7] 在“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为主的养老方式和当下“社会养老”方式共同发展递进的情势下,也指出了社会支持中的家庭代际支持情况是由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所决定,两者为协同发展的作用。社会支持在老年人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刘视湘、孙燕(2020) [8] 相信社区的支持能够通过社会中介作用,进而提升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满意度。他们认为的中介因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命意义。研究主要以老人的生命意义感和身心健康水平两个维度作为中介因素进行探讨。邢亚男(2019) [9] 等学者指出社会支持会直接老年人生活的满意度,但在影响过程中“抑郁”作为起中介作用的因素进行间接的调节与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在社会支持的基础上,提倡社会更应注重老年人的抑郁情绪,降低抑郁情绪的发生,更要发挥主观支持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老年人抑郁问题的重视,减少抑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此更好的发挥社会支持的有效作用。
从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来看,已有对社会支持理论中的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方面的研究,这对于社会老年人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改革创新提出了理论依据。学界中所提出的代际支持和子女支持等社会支持,对于老人对日常生活的满足程度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方法与数据/分析框架
社会支持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友好的社会现象,指社会对于一定弱势群体给予帮助和服务的行为。它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通常分为客观实际的支持和主观情绪或体验上的支持。社会支持还可以按照提供帮助的主体划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本文在选取自变量时,按照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进行了选择和分类。本文参照该种分类,前者主要表现为可以体现国家政策法律特点且有正式组织和正式制度的保障性支持;后者主要是来自家人、朋友等非社会关系提供的服务和援助。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为依据,就社会支持对老年群体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数据分析与研究,见图1。以年龄在60岁或以上,且长期以社区居家为养老方式的老年群体界定为研究对象。在经过样本筛选后,根据结果对2974个样本数据展开研究,运用Logit模型,分析所选取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对社区居家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3.2. 变量选择与解释
因变量选取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将其简化成二分类变量,应用二元Logit模型。并将社会支持、个体特征纳入模型中作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将自变量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方面进行展开。所谓正式支持,包括了养老保险、社会照料、医疗保险。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根据原始问卷进行筛选,将子女经济支持、社交活动、子女与老年人联系的频率纳入研究中。控制变量有性别、年龄、学历和婚姻状况。
因变量选取为老年群体对日常生活满意度。该变量选取原始问卷中满意度部分“总体看来,您对生活是否感到满意?”回答方式有及其满意、很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什么也不满意。对此在进行模型验证前进行赋值(如表1)。
自变量为正式支持。养老保险选取问卷中“您是否正在领取,预计将来可以领取或目前正在缴费政府机关退休金、事业单位退休金或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根据原始问卷有或者没有进行相应赋值。医疗保险根据原始问卷选取“您本人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医疗保险?”根据问卷中的具体分类,本文也将答案简化为二分类变量,以有或者没有进行赋值。自变量社会照料“如果在以后您的生活方面需要社会照料,包括饮食,穿衣,或亲人或亲友能长期照料您吗?”根据原始问卷有则赋值为0,没有社区照料赋值为2。
自变量为非正式支持。子女经济支持又称家庭子女资助“过去一年,孩子在不与您住在一起时,您或您的伴侣在孩子身上获得了哪些经济帮助?”将问卷答案重新赋值,有子女经济支持赋值为1,没有则为0。与子女联系的频率变量选取原始问卷中“老人多长时间跟子女通过来电、微信以及电子邮件等联络一次?”在本文中将经常联系(几乎每天、一周2~3次、一周一次、两周一次)赋值为1 ,很少与子女联系(一个月一次、三个月一次、六个月一次、一年一次、几乎从不、其他)赋值为0。自变量社交活动选取原始问卷中“上个月是否参加了社交活动?”有则赋值为1,没有则赋值为0。赋值见表1。
除自变量以外,将个人特征中的年龄、学历、性别和婚姻状况纳入到控制变量中去。样本特征中,将年龄具体归为了三个年龄阶段:60~69岁、70~79岁以及8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控制变量中的婚姻情况,将问卷中的结婚不与配偶一起住、离异、丧偶、未曾结婚几项统一归为“无配偶”,除此之外,结婚被定义为有配偶。其他具体的变量赋值与解释见表1。
3.3. 模型与假设
本研究用统计STATA14.0软件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将社会支持对社区居家老年群体生活的满意度进行剖析。基本模型架构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即:
。因模型两侧取值不同,且P值与自变量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为S形曲线关系,需建立以logitP为因变量的模型:
。
模型中P代表老年群体对日常生活满意度的概率,
视作回归系数,
视作常数项。
视作影响老年群体社区居家生活满意度的各个自变量。
为正数,说明该影响因素(自变量)对老年群体日常生活满意情况有正向的影响;相反情况下,则变量对老年群体满意度的影响为消极影响。
研究假设。1) 在正式社会支持方面,养老保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都将提高我国社区老年人的生存满意度。2) 正式社会支持中,社会给予的照料可以提升老年人社区居家老年群体生活的满意度。3) 非正式社会支持中子女经济帮助和老人与子女见面联系的频率,可以提高在老年人社区居家生活的对老年群体生活的满意度。
3.4. 结果分析
结果可以明显看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对该论证情况影响不大。在正式支持中,养老保险与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照料均能明显的增强社区居家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分别在0.01、0.05的水平上显著。加入控制变量后的生活满意度显然比没有加入控制变量时的数据更高。本研究选取的自变量中,社交活动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加入控制变量后,可以看到Prob > chi2 = 0.000,R2 = 0.437,模型应用得出的结果较好。模型具体输出的结果见表2。

Table 2. Logit model results of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community home care
表2. 老年群体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logit模型结果
注: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数据显著情况*p < 0.1,**p < 0.05,***p < 0.01。
从正式社会支持政策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生活的满意度影响出发。首先是养老保险,老年人具备养老保险和,无疑是为老年人的生活给予的重大保障。在具体的样本中,可看出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比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更高。养老保险基本满足了老年人的基本保障需要。由于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使老年人的生活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一定程度地促进了生活的满意度。其次是医疗保险。老年人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年中年群体,而医疗保险能够更好的发挥健康绩效,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增加生活的满意度。再者是社会照料,本文采取问卷中家人、朋友、同事等是否能够提供照顾来进行探讨。这也进一步的验证了研究假设1。社会照料不仅家人、朋友和同事间的照顾,还包括健康服务和健康照顾,这对老年人的身体和生理的健康状况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促进老人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并且跟据实证得出的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2。怎样提高社区的基础服务设施为社会照料奠定物质基础一直是社会家庭日常生活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从非正式支持影响社会居家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效果来看。首先是经济保障(子女经济支持)。儿女给予日常生活经济保障,一定意义上提高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足感。老年人大多为退休、失业、没有能力就业等老人,缺乏一定的经济来源,因此儿女的经济保障给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物质上的保证,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得老年人不会因经济困难而造成对生活的失落。其次是与子女联系频率。子女与父母间的联系次数影响生活的满意度子女与老人联系的频率越高,越能够缓解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给与老年人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显而易见,老人与子女间的联系成为解开老人孤独烦闷的重要的一环,子女的关爱和看望使得老年人有生活的依赖和寄托。即便在“养儿防老”观念逐渐发生改变时,子女的养护和关爱无疑增加了老人对生活的信心。因此,根据模型显示的结果,验证和解释了研究假设3。
从个体特征中来看。1) 学历水平(p = 0.1715 > 0.1)不能影响老年群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年龄每增加一岁,学历在老年养老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渺小。因此,据模型检验的结果看出,学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2) 作为控制变量的年龄(p = 0.9657 > 0.1)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年龄的增长往往会致使老年人生活能力的下降,这不但会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存满意度,更会加剧老人对生存的“不满意”。但是,年龄对社区居家老人生活的满意度并没有促进作用。3) 婚姻状况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本研究中,有无配偶对于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不大。即便是在有配偶的情况下,两人都尚处在高龄阶段,生活上同时处于能力下降,这对双方的生活并不能带能积极的正向作用。若有任何一方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且能够更好的给与对方关爱与照顾,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居家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然而,在本研究模型验证的结果中,后者的影响并不显著,婚姻状况也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总体来说,未加入控制变量之前,正式支持中养老保险(p = 0.0001 < 0.01)、医疗保险(p = 0.0038 < 0.01)和社会照料(p = 0.0000 < 0.01)的提供均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非正式支持中子女经济支持(p = 0.0151 < 0.05)和与子女的联系频率(p = 0.0009 < 0.0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加入控制变量后的结果分析,正式支持中,养老保险(p = 0.0045 < 0.01)、医疗保险(p = 0.0004 < 0.01)、社会照料(p = 0.0000 < 0.01)也通过显著性检验。非正式支持中,子女经济支持(p = 0.0101 < 0.05)和与子女的联系频率(p = 0.0065 < 0.01)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控制变量中,性别(p = 0.0039 < 0.01)对于社区居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有差异。据此,社会支持与社区居家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现两类因果关系:一是社会支持的决策会受到老年人生活情况的影响。二是社会支持决定了社区居家老年人生活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每个人都会变老,生老病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不仅仅关系到老年群体本身,更关乎社会的民生和社会保障的发展与完善。我们应给予老人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关心,让他们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智慧社会的到来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掉队,共享社会带来的支持与美好。社区居家养老在社会支持下为创新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清晰的阐释了社会支持在促进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方面的作用。无论使社会保险还是非正式支持中的情感和精神支持,根据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增强社区支持对老年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以此来提高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改善老人的生活健康水平,使老人有个舒心的晚年生活。
第一,更好地激发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积极作用。尤其在政府正式支持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系统,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涵盖范围并惠及到更大部分的老年人,实现老年人积极健康养老。不仅在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如其他主体也应作出完善应对。政府需清晰各部门的职能、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作用、承担起社会中的养老责任,提供社会及老人所需的资源,进一步优化养老资源配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养有所满意。
第二,加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的协调结合机制。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的作用虽然有所不同,但为了使社区居家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得到改善和提高,我们并不能将正式社会支持的支援作用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的支援作用视作替代效果。通过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安排下,层层落实好保险制度对老年人的基础和首要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发挥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作用,真正顺应社会的“积极老龄化”,让更多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社会支持下提高老人对生命的认同、对生活的满意度。
第三,建立以公共财政资源为主体,以社会资源为补充的老年社会福利及服务体系。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中,还必须广泛动员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并主动吸纳社会发展所支持的多种资源,例如民间资金,通过投资建设养老院和社区养老生活服务设施,在家庭住房、家政服务和老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并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企业创办、政务购买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产业,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以满足更多老年群体在生活照料和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老年群体对日常生活的满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