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联网舆情引导途径研究
Research 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JC.2022.103015, PDF, HTML, XML,   
作者: 黄逸群, 印凯婷, 钱 蕊, 邱沙杰: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大学生舆情引导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Sentiment Guide
摘要: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为保全自己的老牌地位,不断以不同信息传播方式对我国发起网络舆论攻势,且境内外网络攻击活动亦日趋频繁和网络攻击的手法更加复杂隐蔽,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复杂。高校大学生作为在互联网上活跃,并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引领互联网上舆情方向的一部分群体,对网络舆情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本文旨在探索一条合理引导大学生舆论,化解舆情危机的有效手段。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rise of China, the western hegemonic countrie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ir old brand status, continue to launch cyber public opinion attacks against China in different way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reover, cyber-attack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and the means of cyber attacks are becoming more complex and covert, and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and complex. College students, as a part of the group active on the Internet and sometimes even leading the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ffe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means to reasonably guide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opinion and resolve public opinion crises.
文章引用:黄逸群, 印凯婷, 钱蕊, 邱沙杰. 大学生互联网舆情引导途径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2, 10(3): 88-91. https://doi.org/10.12677/JC.2022.103015

1. 引言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境内外网络攻击活动亦日趋频繁和网络攻击的手法更加复杂隐蔽,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校园中各个领域都与互联网融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网民,大学生不断通过互联网了解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等信息,同时也在这个群体中引起广泛热议,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一些国外舆情机构的参与使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对大学生的三观,辨别是非的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高校有必要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塑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之一,有着巨大的话语权。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加之大学生对话题敏感,且有时缺乏判断能力,极有可能不明所以就大肆传播。同时,对于互联网舆论监管,也呈现出人员不足的困境。

2. 健全舆论治理综合体系,建立流程化处置模式

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需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健全舆论综合治理体制。以教育为主要阵地,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科学决策为保障,体制革新为源泉。

教育活动,要以预防为目的,课堂讲授线下实践为手段,绑定学业为保障,通过分析利害关系,输出正确主流价值观,引导形成健康文明的网络氛围。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学生,告知境外势力的舆论渗透方式,警示学生网络舆论对于日常维稳的关键性,在使其理解的基础上,让其能分辨网络上的挑拨言论与不实消息,加强分辨能力,提高舆论意识。

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预警机制,用大数据分析,支持决策。政府和高校要对海量数据进行搜集储存,并监测数据变化及时更新,筛选出相关联信息 [1],对舆论关注的敏感话题及时跟进,在数据量爆炸的情况下高效的找到有价值信息。及时发现舆情的苗头,尽早开始有针对性网络舆情管控,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与事后反应机制。

政府和高校的舆情管理要跟上时代发展,杜绝决策意识落后于信息时代发展速度的情况。舆情的发酵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增强,大学生群体尤其关注社会舆论,其不当言论极容易引发盲目从众的舆情事故。因此,有关部门要摈弃传统的遮掩方法,多利用通告等形式,及时将事实公布,科学有效地纾解舆情的发生。

体制革新是定期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并将之应用于最新的实践,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活动,将之与教育、技术支撑等相结合,形成闭环模式。引导了教育活动有益探索,指明了大数据技术的改进发展道路,验证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3. 建立完善网络道德观念引导,树立正确“舆论观”

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型,但仍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此时面对网络中的负面信息难以始终有着科学、客观的观点,因此学校也要重视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

学校可着力打造社交媒体平台上具有影响力的公共社交账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了“新媒体中的代表性认识”,改善新媒体中代表性人士工作,建立专职队伍,专业化的舆情小组有利于保障舆情工作的有效进行,加强线上线下联系,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学生干部的思想引领作用,打造能够代表、引领学生观点的主流账号,例如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等。通过他们更快了解大学生热衷话题,主动引导大学生的“舆论观”,弘扬正能量。

对于目前已经形成和存在的较为有影响力的社交账号,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组织,这些自媒体通常由高校大学生群体,青年教师自发打造,他们具有开阔的思路,敢于发声的勇气,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有着较为深刻的看法,因此在学生群体中更具号召力,凝聚力,高校应重视此类“大V”,及时予以正面领导,让其为网络舆情助力,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此外,大学生群体具有规律的流动性,由于毕业、工作等原因,大学生群体每年都在发生着微小变化而三至四年会明显的产生更迭,舆情引导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高校应注重挖掘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做自媒体宣传工作,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对于网络热点事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以此才能为广大学生引导舆论,建立清朗网络空间。

4. 重视网络制度作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水平

在舆情管理方面,高校必须重视网络制度的作用,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网络管理制度,提高网络安全水平。具体可通过以下手段。

第一,依托先进舆情监测系统软件,实现对各大平台的多种类型互联网数据的监测。对于如何获取先进的舆情监测软件,一方面可将网络技术研发资金归入国家财政技术预算之中,积极投资开发舆情软件,另一方面则可依托现有资源,引入先进的舆情监测系统软件。

第二,加强数据安全防范。首先,高校要建立网络防火墙,限制外网访问学生信息的权限,杜绝病毒、黑客侵袭,防止不法分子获取学生信息,提高计算机防御能力。其次,要提升网络访问控制技术,强化远程操控系统的监控,加强远程文件传输的保护。再次,运用对称加密技术、数字签名加密技术、安全信息摘要等计算机加密技术,强化网络保密效果,保护网络信息。此外,还需组织技术人员学习计算机病毒防范知识,掌握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袭;要安装病毒防护软件,定期检测系统,及时打上系统补丁,补上系统中出现的漏洞,防范入侵。

第三,强化网络安全意识,重视网络安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首先要保证各高校建立完备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有效地将网络安全教育对象、教育实施者、教育组织教务机构以及何时开展、以何种方式开展等进行细化 [2]。大学生网络安全建设,需要从思想意识层面予以强化。高校要全方位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形成网络安全意识。高校应该把网络安全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让大学生具备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使用技术、网络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形成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网络安全能力。把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贯穿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应该提升对网络安全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既知法懂法文明上网、遵守网络安全秩序,同时也能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5. 构建良好校园氛围,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服务体系

互联网上各种社会思潮、网络文化交织,容易对当代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认知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加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知,信息研判能力较弱,对网络虚拟社会中所传播的各种社会思潮缺乏判断力,容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导致网络舆情行为出现偏差。

为充分引导大学生舆情引导,加大宣传效果,从构建良好校园氛围出发,提升学生舆情意识,提升学生素质 [3]。可以利用传统的标语、传单、广播、讲座等活动进行宣传,更要利用好新媒体宣传方式。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推文发送能有效提高宣传效率,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拍摄短视频进行宣传。舆情事故层出不穷,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案例,从感性层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正确的舆情意识。仔细分析舆情现象,认识舆情本质,掌握舆情规律,落实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从而引起学生在舆情意识层面上的重视,使其知晓舆情形成过程,规范自己行为,在校园内形成良好风气。

面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高校需要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系统学习过教育与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做好网络舆情引导提供智力保障。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服务,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并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各种困难问题,教育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根据学生思想动态中反映出来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将绝大多数大学生关切的问题通过固定信息员上传到学校领导层,在第一时间给予答复与解决,降低大学生在网上表达特定事件的看法的机率。同时,高校管理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心理疏导方式,在坚持面对面心理疏导的同时,可以依托线上心理辅导,积极打造网络心理疏导平台,健全大学生网络心理疏导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提高网络心理疏导服务效率,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6. 结语

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应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其任务的艰巨性,有针对性地对此展开相应的措施。这不仅仅表现在从整体出发,建立起高校健全的舆论治理的综合体系,重视网络制度的作用。也表现在个体上,即培养意见领袖、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体系等。高等学校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化解舆论场,要增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敏感性,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让美丽的大学变得更先进、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侯雷. 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研究[J]. 行政与法, 2016(10): 67-72.
[2] 杨云鹏.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加强策略[J]. 信息记录材料, 2020, 21(9): 237-238.
https://doi.org/10.16009/j.cnki.cn13-1295/tq.2020.09.152
[3] 方然.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治理模式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4):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