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目前已经确定它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呼吸系统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1]。中医认为此病属“温疫”、“疫病” [2]。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一种独立的致病因素,具有其独特的中医属性。在合适的条件下,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发为新冠肺炎。
“温疫”是指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引起的多人同时发病,症状类似的流行性疾病。其中病势剧烈、具有传染性的称为时行民病 [3]。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表现,与时行民病的致病病因“时行之气”的特点相符。因此认为新冠病毒是一种时行之气,新冠肺炎是时行民病,也就是传染病。传染病的发生是气候环境因素、人体内在因素和戾气、时行之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4]。作为时行之气的新冠病毒在没有发生变异的情况下,它的中医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发生改变的是气候环境因素,以及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的人体内在因素。人体内在因素主要是季节变化对五脏功能的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界当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人体环境下,天地之气、人的脏腑经络之气变化特征相似。时行之气侵袭人体后,部分人群可能表现出类似的机体盛衰或疾病状态,因其具有一定范围的流行性特点,故称之为时行民病。某个特定的时行民病,病机、病性、病状相类似,治疗方法则也类似。时行民病的流行受自然环境、人体状态影响。而自然环境、人体状态的变化存在客观规律,可以通过五运六气揭示其规律。因此时行民病的发生规律可以通过五运六气理论进行推导预测 [5]。任应秋编著的《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中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五运六气推导的主要是外界气候环境因素。
人在自然界生活,时刻受天地之气的影响。《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6]:“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五味入口……”。可见天气与人体相通,天地之气化生的五气、五味也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影响。在《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理论的五运统管一年,在一年当中是不变的。六气则分为主气和客气,主气、客气在一年当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停的变化,这与新冠肺炎的发病趋势变化是密切相关的。2021年5月份变异毒株即传入我国。变异毒株的特性与原有病毒已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文主要研究2020年1月份至2021年3月份之间六气的变化与疫情变化的关系。
根据中医发病理论,正邪交争的结果决定了是否发病。即新冠病毒和人体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的主要因素。而外在环境不但决定是否适合病毒传播,而且通过改变正邪之间力量的强弱程度影响发病。因此外在气候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新冠肺炎的发病人数多少,即六气变化影响新冠肺炎的流行趋势。
六气变化对新冠肺炎发病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其一,作用于人的周围环境,影响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传播能力。2020年6月2日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发表的论文表明:湿度降低1%,则发病病例数量增加6%。北京清华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资料科学家及经济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高温及高相对湿度会显著降低COVID-19的传播。国外也有研究表明:高温潮湿的天气可以减缓新冠病毒(COVID-19)的传播 [7] [8]。其二,作用于人体脏腑,改变脏腑的抗邪能力(主要是肺脏),如肺属金,秋季肺金旺。
下面探讨六气的变化以及新冠肺炎发病的主要情况,按六气变化分别论述。本文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变化情况,六气起始点以大寒为准 [9]。

Figure 1. Chart of daily new cases of COVID-19 in China from January 2020 to February 2021
图1. 2020年01月至2021年02月新冠肺炎国内每日新增发病人数统计图
2. 己亥年终之气(2019.12.22~2020.1.19)
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阳相火。主气太阳寒水,是冬季主气,本应该是寒冷的天气。客气为少阳相火,季节反常,应寒反暖。这种气候情况,在《伤寒论·伤寒例》中有明确记载 [10]:“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可见这个时期,确实是容易发生瘟疫。根据五行生克理论,火克金,肺金受损,容易发生“肺疫”。这个阶段确实是一个疫情容易高发的时期。
武汉市作为中国新冠肺炎的首发地点,当时正是冬季,恰好是暖冬。“根据暖冬等级标准,2019/2020年冬季湖北全省达强暖冬标准。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气候监测显示,2019/2020年冬季(2019年)全省平均气温6.8℃,较常年同期偏高1.5℃,排历史同期第3位,仅次于1998年、2016年;平均最低气温较常年偏高1.7℃,排历史同期第2位,仅次于2016年。2019/2020年冬季,全省平均总降水量179.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成。”(气候资料来源于湖北省气象局官方网站数据统计,以下来源均相同)。可见,此时武汉的气温变化与六气理论推断结果相符。
“不寒反热”的气候条件,容易在温热的地方发生瘟疫,病邪性质以温热毒邪为主。此次发生的新冠肺炎初起时并无明显高热、出血、大汗、烦渴的温热毒邪侵犯人体的症状,与理论推测的病邪性质不相符合。
根据武汉市的气候公报显示,2019年秋季出现近6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高温连旱,气候干燥。如果新冠病毒既往存在我国武汉地区,按照“湿度降低1%,则发病病例数量增加6%”的研究结果,在这样的气候当中必定大规模爆发。实际上秋季并无任何疫情爆发。到了冬季,雨水增多,空气湿润,病毒输入后传播不利,无法大规模爆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疫情通报 [11],新冠肺炎在我国从2019年12月份开始出现,自大寒(2020.01.20)开始逐渐出现较大规模的发病(见图1)。大寒之前发病人数仅有198人,随后发病人数急剧上升。这与《黄帝内经》六气理论预测的发病高峰时期(2019.12.22~ 2020.1.19)并不一致。综合上述两点,认为新冠病毒不是我国本土自然发生的病毒。
3. 庚子年初之气(2020.1.20~2020.3.19)
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阳寒水。主气厥阴风木,春季风胜,天气逐渐回暖,是正常自然现象。客气寒水,水代表寒冷、水湿,必有异常的寒冷天气出现。湖北省气象局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2月中旬出现全省型寒潮过程,伴随大风、大范围雨雪及强对流天气;3月内主要气候事件为倒春寒、强降水、强对流以及大雾天气过程。这与事实相符。

Figure 2. Suspected/confirmed epidemic trend chart from January 19 to March 02, 2020. Note: The diagram is from Ding-xiang-yuan·Ding-xiang-yi-sheng
图2. 2020年01月19日至03月02日疫情疑似/确诊趋势图。注:图表引自丁香园·丁香医生
初之气,厥阴风木为主气,木旺克土,容易出现脾土受损。脾土不生肺金,“木旺侮金”,肺金弱而容易受邪。此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愈加严重,病情逐渐扩散至全国。脾土受损,容易合并脾胃症状。易国祥等在对209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型研究 [12] 中发现,临床常见咳嗽、发热等表证,此外还可出现乏力、腹泻、纳差等脾胃症状,四诊中,舌苔白腻或黄腻多见,由此可见新冠肺炎患者多有肺脾两脏受损的症状。仝小林院士指出 [12],此次新冠肺炎是由寒湿之疫邪引起,邪气攻击的脏腑主要是肺和脾。这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2020年2月份在武汉的新冠肺炎病人是以肺和脾受损为主要临床症状。
在初之气当中,有一个特殊的节气雨水(2020.02.19,见图2)。雨水表示春雨,雨量逐渐增多。雨水节气之后,降水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影响新冠肺炎的传播能力。加上国家积极有力的防疫措施,因此从雨水过后,新冠疫情得到逐渐的控制。因此从侧面也反应出,新冠病毒中医病因属性不是湿邪。
4. 庚子年二之气(2020年03月20日至2020年05月19日)
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厥阴风木。逐渐进入夏季,天气炎热、降水增多。中国气象局发布《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2020年3月25日,全国进入降雨集中期,较常年偏早12天。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均偏多。”“北方强对流天气发生在5~6月,以大风、冰雹灾害为主。”
主气少阴君火,火热克制肺金,肺金抵御邪气的能力下降,于疫情防控不利。但是此时全国疫情防控力度空前,新冠病毒的传染源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潮湿的天气不利于新冠病毒的传播,抗击新冠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5. 庚子年三之气(2020.5.20~2020.7.21)
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少阴君火。主气、客气均为火,天气炎热。进入夏季,全国气候均较为炎热。《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全国高温日数比常见偏多1.7天,夏季气温较常年偏高0.5℃,极端高温事件偏多。此时人体肺脏属金,也受到火的克制,抗邪能力下降。此时一旦出现一例新发病例,极其容易出现再次爆发。2020.06.11北京地区新发地市场再次爆发新冠肺炎,经积极的采取防疫措施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见图3)。

Figure 3. The number of COVID-19 cases in Beijing from June to July 2020 was collected daily
图3. 2020年06月至07月北京地区新冠肺炎发病人数逐日统计
6. 庚子年四之气(2020.7.22~2020.9.21)
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太阴湿土。按照五行理论,土生金,人体肺金得到土的生助,抗病能力增强。主客气都是太阴湿土,代表暑季多雨,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下降。《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全国夏季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5%,秋季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3%。此时疫情应该得到较好的控制,然而2020.7.16在新疆地区再次发生疫情(见图4)。

Figure 4. The number of COVID-19 cases in Xinjiang from July to August 2020 was collected daily
图4. 2020年07月至08月我国新疆地区新冠肺炎发病人数逐日统计
新疆地区,此时气候炎热、干燥,与六气所示气候不一致。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南北地区气候差异较大,不一定都符合六气所示规律。结合五运六气产生的地域认为五运六气的应用范围主要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他地区则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7. 庚子年五之气(2020.9.22~2020.11.21)
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少阳相火。秋天本应燥,肺金旺。客气为相火,火克金,导致气温偏高,天气不干燥反而湿润。《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20年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10.5℃)比常年同期(9.9℃)偏高0.6℃。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秋季全国平均降水量135.1毫米,较常年同期(119.8毫米)偏多12.7%。秋季金旺,肺金得天时之助,抗邪能力强。同时本应干燥的秋季,却出现了降水偏多,空气湿润,不利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发病率下降。
8. 庚子年终之气(2020.11.22~2021.1.19)
主气太阳寒水,客气阳明燥金。肺喜润恶燥,客气燥金,导致肺脏抗邪能力下降。同时燥邪也会导致气候干燥少雨,有利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在国家积极进行抗击疫情的情况下,新冠疫情再次反扑。疫情再次反扑恰好在2020.11.22附近(11.21日发病人数开始明显逐渐增加)。
《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数据显示在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18日这段时间内,全国气温较往年高0.8℃。雨水方面则是比同期低了25%,为2009年以来同期最少。与六气变化情况相符。与新冠肺炎的发病情况也相符。
综上所述,根据《黄帝内经》六气理论,2019年12月份在我国形成流行的邪气性质应该是温热毒邪,以阳邪为主;疫情爆发流行时间段应该在己亥年终之气(2019.12.22~2020.1.19)。事实上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更倾向于寒湿 [13]、湿毒 [14]、燥邪 [15] 等偏于阴性的邪气。暴发流行的时间在庚子年初之气(2020.1.20~2020.3.19)。理论推断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相符,因此认为新冠病毒不属于国内自然产生的病毒。
《黄帝内经》六气理论对新冠肺炎发病时段内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推断与实际基本相符,对疫情发病趋势的判断也与实际相符。因此,《黄帝内经》六气理论对我国大部地区气候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变化趋势的推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基金项目
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新冠肺炎治疗和疫情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医药专项;项目名称:三才理论下五运六气对新冠肺炎中医属性的理论推导及验证;项目编号:2020KJCX-KTYJ-20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