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卓坡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古村,村内姓氏宗族众多,里社神庙林立,民俗活动丰富,农业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自唐玄宗天宝年间琅琊王氏迁徙至此,开卓坡发展之先河,王氏成为第一个定居於此的宗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宗族迁来卓坡,形成至今卓坡“三甲九姓”的格局,九姓先民在卓坡村这块沃土上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同饮一河水,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信仰的聚落共同体,创建了多座里社神庙,形成了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民俗仪式和活动。这些里社神庙和民俗仪式活动的举办,体现了村内各宗族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划分,起着维护卓坡村内部社会秩序平衡的作用。
2. 村域环境与里社神庙
2.1. 卓坡村的历史地理环境
卓坡村初名王坑,后易埔头,再改卓埔,解放后称卓坡。它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南部,兴化平原之“北洋”中心,与黄巷、塘北、冲沁、下林、塘头等古文化村毗邻,古属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唐安乡延寿里霓坡境。卓坡村由王厝、田岑、蒋角三个自然村组成,王厝在唐代时形成聚落,有王、黄、杨三个宗族姓氏;田岑在明末形成聚落,主要是刘姓族人在此定居;蒋角原名招角,意为招呼外来流浪人口定居形成一角,是一个在清康熙时逐渐成长起来的杂姓聚落,在方言中“蒋”与“招”同音,故雅化为蒋角,它有陈、张、翁、董、黄、林共六个姓氏,这六个姓氏来历各不相同,单是陈姓和张姓就可以分出两三个派系来源,可见该自然村的构成复杂性。
卓坡村最早的定居者是王氏先人,“渶公复以兵乱,自临沂县徙居泉州南安石鼻尾,是时唐天宝间入闽,是入闽之始祖。渶生源诚,源诚生拔,由南安而迁延寿里九峰院左,地名王坑,又为入莆之始祖” [1],当时王氏来到王坑时,周围的村庄已经有人定居,并且开凿池塘蓄水,灌溉农田,在清代陈池养的《莆田水利志》中有记载,曰:“北洋五塘,颉洋塘最大,在县城东北四十里。贞观五年置,周十里,溉田二百顷” [2],可见,颉洋塘的修建促进了当时农业经济的极大发展,而卓坡村正处於颉洋塘的出水口,望江河中游,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且卓坡地势较高,不易受到涝灾,因此常年农业丰收。村后有囊山古驿道,古驿道与福厦相连,受到南来北往商客的带动,商业也非常兴旺。村内沟渠纵横,亦有望江河贯穿而过,村内沟渠联通望江河与宫口相通,乘船沿河而下走水路可去往莆田各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水陆交通的便利和周围古文化村的影响,卓坡村经济发展繁荣,文化发展亦蔚为大观。
清乾隆《莆田县志·人物志》序中有言曰:“莆僻处海滨,齐名邹鲁,非人物彬彬欤?盖肇於唐,盛於宋,尤盛於明,及我国朝蔚焉继起” [3]。卓坡作为涵江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人文发达,尤其在农业经济大发展的推动下,王氏先人更加重视教育,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和积淀,在北宋天圣五年(1027),笔者先祖献可公得中进士,为莆邑王氏首登科者,官拜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殿中侍御史兼太子中舍致仕。此后,霓坡王氏历代簪缨不断,南宋端平二年(1235)声叔公与幼曾公这对父子为同榜进士,为一时显赫,人谓王氏为“霓坡国族”;明成化十四年(1478),王朝器得中进士,官拜遂安(今浙江淳安)知县,升南京刑部主事,转户部,累官户部郎中致仕;清光绪十六年(1890),王懋章得中武进士,后获六品军功顶戴;等等。农业经济的欣欣向荣,为卓坡教育文化事业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教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卓坡村民俗宗教信仰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精神文化基础。后随着莆阳黄氏与霓坡王氏的联姻融合,卓坡村的民间文化朝着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向发展,形成了涵江区域内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
“涵江自昔繁华地,桑柘连荫百余里。笙歌遥曳树底闻,甲第巍峨空中起” [4],这是明代云南府知府王伟赴任昆明前拜谒位於今卓坡村的莆田王氏祖庙时留下的诗句。王伟是霓坡王氏分支冲溪王氏的裔孙,旧时莆田王氏有一个习惯,凡王氏子孙在得中进士授官后,赴任前要来到莆田王氏的祖地卓坡,拜谒位於此的莆田王氏大宗祠——桂林祖庙。该祠是为了纪念莆田王氏首登科者——王献可而建的,也是莆田各支王氏的祖祠,宗祠名“桂林”二字为“蟾宫折桂,聚贤成林”之意,子孙中式后拜谒王氏祖祠有不忘先祖功德,继往开来之意。当王伟来到位於涵江中心地带的卓坡后,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所震撼,农业繁荣,科甲鼎盛,文化事业蔚为大观,故作此诗以记王氏祖地之兴。
2.2. 卓坡村的里社神庙
就整个莆田地区而言,里社和神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在莆田,神庙也被叫做“宫”,它可以指专门用来奉祀道教神祇的神庙,里社则被简称为“社”,是专门用来奉祀社稷之神——尊主明王、后土夫人的场所。里社和神庙本为不同之事物,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些神庙和里社逐渐融合为一体,成为“宫社”,而有些里社和神庙却依旧保持独立性,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的田野调查,在整个莆田地区,传统里社少而神庙居多,一个村一姓宗族可能就只有一个社,但是神庙却可以有多个。就卓坡村而言,整个村共有三个里社,分别由三甲的宗族各自创建,但是村内神庙包括佛寺在内共有九个,以王氏的神庙居多,村内的里社和神庙都有着各自的用途,在卓坡村历史上,它们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表1为卓坡村内全部的里社和神庙,以及其中奉祀的诸位神明。
表1. 卓坡村里社神庙及祀神一览表
“社”最初的意思是土地神,后也可以引申为祭祀土地神、社稷神的场所。在秦朝以前,立社祭祀土地社稷神灵是上层贵族阶级所拥有的特权,与分封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考礼正俗保存神社说贴》中曰:“今时里社,先儒以自秦以下民始得立社,其说极是盖古者诸侯始得立社,秦时封建已废,故民间始得社立……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5]。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立社的现象了,这一时期“大夫以下”所立之“置社”,就相当於后世民间的里社。
自秦之后,地方行政置郡县而废分封,“社”逐渐转变成为地方行政区域的一个象征,是基层民众的一种行政组织制度。魏晋以降,随着朝代的更迭,大量的北方汉民陆续南迁,来到涵江地区定居,他们将中原祭社的习俗也带到了涵江地区,因此,明代之前,尽管涵江民间也有祭社的习惯,但是并未形成统一的规制。
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地方基层的控制力,诏令“凡各乡村每里立坛一所,祀五土、五稷之神。其牲用一羊、一豖,酒、果、香、烛、纸随用,每岁轮一户为会首,遇春秋二社,豫期率办祭物” [6],还要求“各乡村设厉坛一所,祭无祀鬼神。每岁三祭,祭物牲酒随乡俗置办。轮当会首,如里社仪,前期三日,具状告城隍” [7],这一来,就使得涵江民间祭社的习俗具有了官方统一的规制。这种通过将社坛与厉坛结合起来配套使用的祭祀制度,使得“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礼法,毋恃力凌强;违者先共制之,然后经官,或贫无可赡,周给其家” [6],这是与当时地方基层所实行的里甲制度相匹配的,意图在维护里甲内部的基层社会秩序的同时,最终达到对地方基层的控制力加强的目的。在明朝廷的大力倡导与强力推行下,卓坡村的王氏和黄氏两姓先人创立了村内第一座里社——云龙社学,简称云龙社,这是一座兼有教育和祭祀性质的里社,时值明嘉靖癸亥年(1563),故社内有一石刻曰:“明恩宫开,轩炉生辉”。
云龙社在有明一代,将田岑、蒋角二甲也包括在内,直至二甲各自创社而辖域有所变化。霓坡王氏自唐宋起便为显族,世代簪缨,累世功勋,当时霓坡王氏御史第有一刘姓管家,鞍前马后,深得主家欢心,王氏先祖便将云龙社田径前的一片肥田赠予此人,并助他立身成家,传至第三代时,王氏帮助其创社,取“新社肇兴,新族兴旺”意,定社名“新兴”。后来刘姓又创设了张公宫和探花府,分别祀张公圣君和田公元帅。民国12年(1931),张公宫年久失修倒塌,民众将张公圣君迁往探花府,将新兴社、探花府、张公宫、济明堂四个社庙合一,统称新兴中社,简称新兴社,延续至今。
清康熙年间,朝廷实行迁界禁海令,莆田沿海的大批民众被迫内迁,当时,“界外”的陈、张二姓携玄天上帝香火迁来卓坡,居於当时王姓聚集地东部的一隅,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定居村东部,如同流民聚集之地,遂称此地为招角,康熙五十年(1711),招角之人起屋建宫,主祀玄天上帝、玄坛元帅等诸神,称北极殿,於殿中左边位设一社稷神主位,祀尊主明王、后土夫人,右边位奉祀云龙社都统圣侯,称兴龙东社,简称兴龙社。
省中堂和至明书院都是属於三一教祠,其中省中堂始建年不详,据传建於明万历年间。至明书院原建於王氏大宗祠旁,光绪年间由王厝乡人创建,始为书堂,后改为宗教场所,“文革”期间与王氏大宗祠一道被征用为村小学,改革开放后恢复祭祀,但是此时至明书院原有的祭祀格局被三甲民众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王厝民众重建为至明书院和保民殿,分别祀三一教主和鲁部诸神,第二部分被田岑民众新建为新兴府,主祀鲁部诸神,第三部分被蒋角民众新建为新景府,主祀大爷二爷和天前圣母。
都统宫是卓坡村创建最早的一座神庙,建於北宋元符年间,是都统圣侯祖庭——文章宫的分灵之一,也是卓坡三社的“宫母”。该宫由王氏创建於大埔顶,南宋末年毁於兵乱,明嘉靖癸亥年云龙社重建时,王氏先人将都统宫与云龙社合一,都统圣侯香火奉於云龙社中,因此,作为后起的新兴社与兴龙社,也都从云龙社中请回都统圣侯香火,创社立宫,都统圣侯是卓坡三社的共同信仰,云龙社也就成了卓坡三社的“祖社总宫”。
作为卓坡村内最早的定居族群——王氏,不仅建有道教神庙,也建有佛教庙宇,村内四座佛堂皆为王氏创设。其中上生寺年代最远,建於唐大顺元年(890),当时由隔壁黄巷村的黄璞舍地,王黄两姓共建;紫云堂是为纪念王春开族而建的家堂,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十二月;清源庵和开明堂最先为先天教堂,创建於清同治年间,后光绪年间改为龙华教堂,因此其中有道教神明也有佛教菩萨。就卓坡村而言,各类民俗活动主要在云龙社、新兴社、兴龙社三社中举行,除紫云堂外,其余三个具有佛教性质的庙宇在村内的各项活动中参与度并不高,也没有相关的民俗活动,故本文不做过多分析。
3. 里社神庙中的祀神
如前文表1中所示,卓坡村里社神庙中的祀神繁多,神号繁杂,法术各异,但是根据各位神灵职能和属性的不同,大致可划分为四类:社稷之神,如尊主明王、后土夫人;英勇忠义护国之神,如司马圣王、田公元帅、金公大将等;救产护赤之神,如天前圣母、鲁部大神、鲁府姨妈等;驱邪保境安民之神,如玄天上帝、玄坛元帅、天魁元帅、都统圣侯、齐天大圣、张公圣君等。这四类神祇中,有的是来自於正统道教中的全国性神祇,有的是莆田民间造神运动中百姓造出来的地方性神祇。因为全国性的正统道教神祇在村内鲜有独特的地域特性,故而其不在本章节的探讨范围之内。以下对上述四类主要祀神中择其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几位神明作简要分析。
3.1. 社稷之神
社神信仰源於中国古代百姓对土地的崇拜,早期的社神只是某种自然存在之物,从《说文解字》中的:“社,地主也,从示、土。《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 [8],可见一斑。《礼记·效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9],土地承载着万物,也滋养着万物,上古的人们将土地抽象为地神崇拜,以“后土”名之。“社,祭土著居民而主阴气也” [9],“后土”最早是作为女性形象而出现的,因为土地就像一位母亲一样哺育着他们,给予他们生活所需的一切,因此他们也将“后土”亲切地称为“地母”。但这实际上与当时社会正处於母系氏族时期有关。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后土”的形象也跟着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女性变成了男性,并且,社稷神开始有了人格化的特点,“蔡墨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周弃亦为稷。《郑氏通志》:颛帝祀共工氏子句龙为社,烈山氏子柱为稷,高辛氏、唐虞皆因之,商汤为旱,迁柱而以周弃代之,欲迁句龙,无可继者,故止” [5],这时人们为了满足信仰需求,开始给社稷神寻找人格化的合理原型,并加以崇拜。
延及东汉时期,“今人谓社神为社公” [9],人们之所以崇拜社公是因为他能使五谷生长、物阜民丰,天下富足,在农业社会中於百姓而言是最重要、最亲密的神祇。当社公在农村被广泛信奉之后,他的形象出现了地域个性化的特点,在福州和闽南地区的乡村,社公多被冠以“境主”、“福主”或“尊王”等称号,而在兴化府境内,社公则被统一称为尊主明王。既然有社公,那必然就要有社妈,因此,莆田人给社公配了一个社妈——后土夫人,在民间传说中尊主明王与后土夫人是兄妹关系,而非夫妻,宫社事皆以尊主明王是首。尊主明王主司梓里土谷和人丁诸事,他一人身上就兼有社神和稷神的全部职能,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后土夫人则变为主司梓里男女妇幼身体康健事,庇佑枌榆不受疫病侵扰,黄发垂髫福寿康宁,阖境同泰。在民间,社稷神已经变成了以尊主明王为主,后土夫人辅之的状况,突出了古代男权社会的特点。
“职司土谷尊为主,德佑黎民明有王” [10],莆田地区的社神称为尊主明王有很强的政治意味在其中。“尊主”者,尊天下之共主,中央皇帝也,“明王”者,遵礼守法,明天下王道。民间里社的设立和社稷神主的祭祀,一开始就是作为封建王朝控制基层之用,统治者试图通过里社来教化底层百姓,向下推行王道,使得百姓能够拥护自己的统治,让封建统治长久安稳地运行下去,达到百姓“尊主”,社会“明王”,因此,“尊主”是统治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明王”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莆田民间传说世上有三本生死簿,一本在地府阎罗王手中,一本在注生大帝手中,剩下的一本就在尊主明王手中,在卓坡村,每个人出生后都要在里社中向尊主明王和后土夫人报告,尊主明王会在他的生死簿中记下这个新降临的孩子,就如户口登记一般,后土夫人则会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等到人百年之后,还要再到里社中报告尊主明王,尊主明王身边的文曹和武判会根据此人生前的所作为进行初步判定,如若是积德行善,则会通告注生大帝,往生极乐,如若为恶,则通告地府阎罗,下狱受苦轮回。尊主明王的诞辰祝寿日亦是宫社的创建之日,如云龙社尊主明王的诞辰祝寿日为农历三月初一,则云龙社学的创建日就是明嘉靖癸亥年(1563)三月初一,兴龙社尊主明王的诞辰祝寿日为农历二月初二,故兴龙社的创建日就是清康熙辛卯年(1711)二月初二。可见,尊主明王就与治理一方的统治者一般,有了他才有了社和村,他是一社之主,更是一村之主,“显赫灵祠当社主,巍巍荡荡镇乾坤。皇恩得助升天地,护国庇民庆有余。五谷丰登扶社稷,四时安静镇乡闾。田参倍熟人丁盛,无岛不从各应仪”,他掌管着辖域内所有人的一切,人们的生老病死、农业丰歉、健康平安都与他紧密相关,他就像皇帝在民间的代言人,告诉人们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尊主明王的恩赐,也就是皇帝的恩赐,因此要求人们要时刻“尊主明王”,对皇帝常怀感恩之情。故而,尊主明王在农村乡间有着很强的封建教化的作用,这种教化作用与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里社制度是分不开的,当这种教化作用减弱时,里社祭礼渐废,游神行傩日兴,成就了卓坡村民俗活动的繁多。
3.2. 英勇忠义护国之神
整个福建地区的先民,多来自於中原地区的移民,卓坡村的王氏先人也是那时候南下的。频繁的战乱使得王氏先祖们背井离乡来到卓坡定居生息,他们希望生活安定、社会清明、国家昌盛,因此,他们尊崇历代英勇忠义的护国英雄,这些英雄为了国家兴亡和民族大义挺身而出,毁家纾难,以身殉国,用满腔热血守卫了华夏民族,从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莆人念之敬之,视其为神,遂立庙以祀之。唐中后期以降,莆田地区的文化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民间则掀起了一股造神的风气。司马圣王就是这一时期被造出来的神灵之一。
司马圣王是唐代在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直至牺牲的张巡。“张巡,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天宝中,调授清河令。有能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11],张巡从小就博览群书,通晓排兵布阵之法,且为人正直,乐善好施,不拘小节,在当时就小有名气。
安史之乱时,张巡以真源令起兵讨伐之,镇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遣尹子奇率军十万攻睢阳(今河南商丘),他又引兵入睢阳,诏拜御史中丞,与睢阳太守许远同守睢阳,共拒叛军。睢阳城被围近一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巡出爱妾,杀以食士” [12],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 [13],可见其忠义气节。“十月,城陷。巡与姚訚、南霁云、许远,皆为贼所执。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武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13]。虽然最终张巡和许远被叛军所俘,但是他们依旧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效忠朝廷,即使最后被叛军杀害,壮烈殉国,然名垂青史,为后人铭记。张巡和许远死守睢阳,与叛军奋战,极大遏制了叛军南侵的势头,“唐人皆以全江、淮为巡、远功” [12],他们二人保全了唐王朝东南部的半壁江山,保障了江淮以南地区民众的安全。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廷为了表彰张巡和许远的功绩和忠义,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并且诏令在睢阳为他二人立庙祭祀,称“双忠庙”,谓之曰“功扶唐室忠贯日,志守睢阳义盖天”。
随着安史之乱后大量的北方中原汉民迁来福建莆田,定居涵江,他们将“双忠”信仰也带到了这里,建庙立祀,因为他们对张巡和许远二人的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忠君爱国的高尚民族气节十分敬佩,谓之“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后在民间百姓的不断请愿和努力下,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张巡累封为宝山忠靖景佑福德真君英烈司马圣王,简称司马圣王,许远累封为北斗中天大圣枢府洞明左内金辅星君,简称中天大圣,可见民间百姓对二人崇拜尊敬之至。
3.3. 救产护赤之神
姨妈慈心护赤幼,圣母常辅麟凤胎。在莆田地区,人们普遍奉祀天前圣母、鲁部大神、鲁府姨妈三位鲁部的神明作为“扶胎救产,保赤护童”的保护神,其中天前圣母是鲁部的实际领导人。在莆田道教传说中的鲁部,即正统道教八部之一的痘部,司人间时症,尤以痘、疹二症为主。
天前圣母即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民间百姓称她为奶娘、夫人奶等,又尊称她为顺天圣母、顺懿元君、临水陈太后等。她是福州下渡(今福州仓山区下藤路一带)人。传说她生於唐天祐元年(904),父亲陈昌官拜户部郎中,母亲葛氏,长於巫术,陈靖姑在母亲的影响下,十三岁便上闾山学法,拜许真人为师,学得设醮法、封山破洞、兴风走电、驱邪斩鬼、祛瘟除秽、治病医人等奇门遁甲之术,十五岁学成下山,后在父母的安排下,陈靖姑嫁与古田县的刘杞。闽惠宗年间,福州府大旱,国师陈守元祈雨未果,受到闽王责罚,连忙去请陈靖姑出来相助,但是此时陈靖姑已怀有身孕,又没有跟随师父学习扶产保胎之术,无法设醮祈雨,但又苦於国师的请求,只好将胎脱下并寄藏在娘家,前往白龙江祈雨。陈靖姑在作法时,遭到长坑鬼和白蛇精的暗算,与其斗法时,不幸身亡,坐化而去。陈靖姑的英灵在坐化后回到闾山,得传扶产保胎,保赤佑童之术,她立志要救助天下妇幼产难,保幼儿健康。陈靖姑成神之后,得到历代皇帝的敕封,宋淳祐年间,朝廷赐匾“顺懿”,封号“崇福昭惠慈济夫人”,清道光皇帝也敕封其为顺天圣母。涵江作为闽中交通要道,自古闽人南来北往势要经涵江而过,因此,陈靖姑信仰至迟在宋初就已从福州传到涵江,并从涵江扩散到莆田全境,在今莆田南部的秀屿嵩山仙姑妈祖殿存有一尊陈靖姑千年木像,它的背面刻着“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可见一斑。古代医疗水平低下,生儿育女既是件喜事,但难产也总是让人忧虑,天前圣母陈靖姑自己就是因为产难而羽化的,且她立志要救产护幼,那么她的“扶胎救产,保赤护童”的作用就会被百姓放大,成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鲁部大神和鲁府姨妈在涵江被百姓亲切地称为阿公和阿嬷,即莆田方言中爷爷和奶奶之意,他们的塑像也多是长发长须、和蔼可亲的老翁和老妪的形象。传说鲁部的领导人本是鲁部大神,是鸡精得道,且他本来有一位夫人,但因鲁部大神与陈靖姑以及陈靖姑手下的三十六宫婆关系密切,就讨了陈靖姑手下的虎婆奶做姨太太,即后来的鲁府姨妈。鲁府姨妈法术高强,性情刚猛,将痘、疹二症收发自如,鲁部大神只能自叹不如,久而久之,鲁府姨妈的上司天前圣母就渐渐成为了鲁部的领导人,主司“扶胎救产,保赤护童”,鲁部大神也就成了鲁部的从属神祇 [14]。因此,在村内保民殿中的神像位置摆放上,天前圣母若与鲁部大神和鲁府姨妈同时奉祀,则天前圣母必处於中间位置,鲁部大神和鲁府姨妈则位於天前圣母旁侧。
痘、疹二症在古代可以说是不治之症,但又是幼儿的多发病症,遇到天花等疾病,轻则身体、面部等处留痕,重则一命呜呼,在无可奈何之余,百姓试图通过祈求鲁部诸神的庇佑,让痘疹远离幼儿,赐福安康,让儿童健康茁壮成长。
3.4. 驱邪保境安民之神
在科学知识缺乏的封建社会,人们总是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归咎於鬼神的作用。当遇到灾祸时即认为是妖邪在作祟,需要请来具有斩妖除魔能力的神灵才能化解灾厄,换来祥瑞。因此,一些具有降妖除魔职能的神明便被民间百姓造了出来,诸如张公圣君、齐天大圣、都统圣侯等,他们在百姓心中就是镇守一方安宁、护佑阖境太平祥和的神祇,对他们极尽崇拜。
“赤足震蛇鞭破洞驱邪庇百姓,散发冲牛斗书符咒雨护四方”,这是涵江区大洋乡永兴祖殿的一对楹联,它讲述的是张公圣君一生为百姓驱邪消灾,祈雨赐福的故事。
张公圣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根据莆田学院俞黎媛教授的研究,张公圣君本名张慈观,字克勤,民间百姓多尊称其为张圣者、张真君、张公圣君、监雷御史、法主公等,他是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生於南宋绍兴九年(1139)七月廿三日,淳熙十年(1183)羽化成仙。传说张慈观家境贫寒,幼年丧父失兄,与母亲和寡嫂相依为命。十四岁那年,他前往闽清金沙当雇工供养母亲,十九岁,他与萧朗瑞、章朗庆二人结义,同上庐山学道习武,后又“入五台拜龙树大师,得水火二轮” [5],龙树大师还传授他五雷天心法及诸般奇门法术,又赐给他一把七星宝剑,专门用来斩妖除魔,最后他又“往龙虎山参虚靖天师,授符箓” [5]。经过多年辗转庐山、五台山、龙虎山拜师学艺,张慈观习得了诸般法术,获得了诸样法宝,学成下山回家后,他立志要扶正祛邪、救世济民、造福百姓。
有一年大旱,田地龟裂,庄稼禾苗都枯死在田里,人们纷纷请求张慈观作法祈雨,张慈观应百姓之请发了表文到天庭,但迟迟不见下雨,张慈观心急,遂亲自往天庭一探究竟,当见他所发表文一动不动放在玉帝案前,心中暗责玉帝不顾人间疾苦,就将玉帝案上砚台中的墨水泼向人间,解了民间旱苦。玉帝听闻此事,遂遣雷公捉拿张慈观,张慈观使计将雷公骗入他的布袋中,雷公在布袋中一直雷声大作响个不停,震得天地之间不得安宁,玉帝出榜招贤镇雷,张慈观揭榜镇雷,有功,玉帝免其泼墨降雨之责,并加封他为监雷御史,掌管五雷。下凡后,张慈观依旧为民解难,孝顺母、嫂,有一次,因家中无柴,而母亲病重又急需煎药,情急之下张慈观将自己的双腿伸入灶中,当作柴烧,这时正好寡嫂自田间归来,看见这一幕,惊而大呼,张慈观即乘火遁出烟囱升天而去,因此,张公圣君的塑像多是黑面。在涵江民间流传着许多关於张公圣君的传说故事,如与五通鬼斗法,斩青蛇,永兴岩收鬼,为民众建造桥梁等等,这些故事在涵江地区广泛流传,渐渐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张公信仰文化。
“张公的一生是收降蛇魅、祛除疫疠、祈雨降晴、除恶惩奸、犁渠引水、修桥砌路的一生” [15],他一生奔波在八闽各地,其中在莆仙大地上流转的时间就有十二年,为莆仙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人们感念他的神德,在他逝后将其奉为神明,建庙立祀。张公所具备的祈雨降晴、降魔并蜮的神通是古代农业社会百姓真切的需求。明朝正德皇帝曾敕封张公圣君“法主”神号,民间释其为“闾山道法之主”,因此,张公圣君成为莆田乃至整个福建民间道教非常重要的一尊神祇,几乎每个村必有一座宫社专门用来奉祀张公圣君。
4. 村内的民俗活动
里社神庙不仅是卓坡村的文化所在,也是三甲的宗族管理族众的最小组织单位,还是进行春祈秋报的祭社场所,更是卓坡村民众举行元宵和游神绕境的公共空间。里社神庙少有庄严和肃穆,多是喧嚣和欢闹,每年从正月初七到二月上旬,三甲的元宵娱神活动在社中轮番上演,每个月不同日子的各位神明的千秋寿诞也在社中进行演戏酬神。社中所有的民俗活动仪式,在三甲宗族的掌管和运营下,数百年来始终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卓坡村的民俗活动主要有闹元宵、巡游行傩、神明千秋祝寿祭典等等,这些民俗活动始於明清时期,内容和形式经数百年沿袭,至今不变,故俗语有云:“宫事因凭古”。现将元宵节与巡游行傩两大民俗活动作进一步探讨。
4.1. 上元祈福庆赏元宵
莆田地区的闹元宵习俗自古有名,而涵江地区各村的闹元宵形式尤其丰富多样,在保留有古代祈年的习俗之外,还增加了极具涵江特色的“僮身”习俗,卓坡村也不例外。卓坡村的元宵从农历正月初七就开始了,最先开始的是正月初七云龙社,其次是正月初九新兴社,最后是正月初十兴龙社,等到正月十五这天,三个社会联合起来举行一次总元宵绕境祈福。
最先举行元宵的云龙社是卓坡三社的“祖社总宫”,云龙社的社门上有一副明代楹联,曰:“人日庆元宵宵连二四,王春祈富岁岁取十千”,此联点出了本社元宵从“人日”即正月初七开始,一直到“二四”初八结束,联中的“王春”据《莆阳霓坡王氏族谱》记载,乃是唐代琅琊王氏迁莆的第一人——王拔的儿子,他诞生在当时的王坑(今涵江卓坡),因此,王春是琅琊王氏迁徙至莆田后诞生於此的第一人,是莆田王氏的始祖,云龙社於“人日”庆祝元宵实有纪念先祖开族之意。
云龙社的元宵庆祝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僮身行道,第二阶段是执士和师公下张厝,第三阶段是神明回宫。正月初七晚上,云龙社学内灯火通明,四位僮身在社中排列整齐,僮伴齐摇铃鼓,口中诵咒,过了十几分钟,神明降临僮身,社外鸣起大锣,伡鼓队也打镲敲鼓,热闹非凡。神明降临僮身表示元宵行道正式开始,行道队伍浩浩荡荡,伡鼓头前开道,紧随其后的是由王、黄、杨三姓各房组成的福首执士队伍,这些福首都是上一年中新婚的新郎或新生的男孩,他们手捧“社炉”,举着社稷神主——尊主明王、后土夫人的宫灯,打着凉伞,擂鼓、鸣锣、吹笙,社中银公大将、金公大将、田公元帅、都统圣侯四位神明的僮身在由福首们组成的执士的引导下,从云龙社学出发,在整个卓坡村境内传递“社炉”中的“社火”,行道赐福,“境内火树箫鼓,达旦不辍” [16]。行道途中队伍会在紫云堂和至明书院暂歇,师公诵经,僮身参拜。行道完后即进入第二阶段,执士需要到王氏的“头张厝”暂歇,等到凌晨12点开始过张厝,云龙社所辖的宗族共有三姓,为王、黄、杨三姓,王姓分春、夏、秋、冬四房,四房一共分出三十多个家堂,三姓经过整合后有17个家堂举行诵经祭祖祈福仪式,这17个家堂中有四个家堂属於黄姓,一个属於杨姓,其他的都是王姓。师公和执士每到一个家堂,这一房的人都要出来迎接“社炉”,焚香祷告,师公首先要宣读并焚化“上清主命元辰星君”疏文,这疏文里记有这一房所有人的名字,随后族众按照辈分排列,叩拜神明及历代先祖,至此就完成下张厝的所有仪式。过完这17个家堂要到初八的早上九点多十点,执士会在最后一个王氏家堂中一直歇到下午。下午三点多,元宵进入最后阶段,整个王氏宗族的人齐聚最后一个家堂内,僮身“起僮”,仪仗卤簿具备,举行回宫仪式,当四位僮身依次通过云龙社前的“华山仰止”石坊之后,云龙社的元宵节就算落下帷幕了。
云龙社元宵结束后的第二天,新兴社举行元宵,这一天,正好也是云龙社举办迎玉皇回村巡游赐福的吉日。初九晚上新兴社中灯火通明,元宵前期工作如云龙社一般,伡鼓队引路,执士开道,不过新兴社的元宵队伍要先从新兴社到云龙社进行参拜,然后才能在自己的辖域内巡游赐福,不能在全村范围内巡游,因为新兴社是从云龙社分出去的子社,地位比云龙社较低,且新兴社僮身在云龙社参拜时,行的是三拜九叩的大礼,不仅因为这一天云龙社中有玉皇至尊圣驾,更重要的是早期“刘自王出”的宗族地位尊卑。兴龙社的元宵举行仪式同新兴社一样,也需要到云龙社进行参拜,随后下张厝。
新兴社和兴龙社元宵时,与云龙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於,这两社的执士不是由福首组成的,因为这两社没有福首“做头”的习俗。元宵“做头”是莆田地区各村元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头”人又被称为福首,寓意宗族内最有福气的人,大多数的村庄福首的选定是按照岁数轮流着来,一年也就几个名额,因此能够轮值福首的人都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会在元宵期间热烈庆祝。卓坡三社只有云龙社有福首“做头”,且福首的选定办法与其他村也不一样,极具独特性,云龙社是做“结婚头”和“生子头”,只有在上一年中有新婚的新郎或者新降生的男孩才有机会轮值福首,轮值福首的人要在来年的元宵节中充任执士,跟随师公到各个家堂中去祈福。云龙社这种独特的福首“做头”方式与王氏宗族的一段往事有关。南宋末年,元兵南侵,王氏当时作为地方显族,为了避免遭受兵乱侵袭,举族迁徙,将家族墓地以及村中地产房屋尽数交由黄姓看管,明嘉靖年间,王姓部分族人由前王村凫山回迁卓坡,与黄姓重新扩建云龙社,故云龙社中有一楹联曰:祈年黍稷盈芳野,立社枌榆认旧村。但此时黄姓早已在村中发展壮大,为了让王姓尽快恢复元气,壮大宗族,王氏先祖便立下规矩,谁家若能新婚或生子延嗣,便予一元宵福首名额,不必等到规定岁数,这一规定极大地刺激了王姓族人的内心,到清康熙年间,王氏就发展出了四房千人的规模,重新成为村内的第一大族。因此,云龙社的元宵执士队伍与其他村不太相同,该队伍由一对社稷神主宫灯、头牌灯、金喜灯、头旗、头鼓、头锣、都统圣侯神冠、二锣、二鼓、四把凉伞、四只社炉组成的,这里面的执士成员都是福首。其中,金喜灯这一事物在整个涵江地区只有云龙社有,它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灯,由竹子编成,外部不糊纸,只贴一张神符,内部中空,点一蜡烛,下有底座上有一手提的把手,元宵时,此灯必须置於供桌两侧,且需保证灯中蜡烛长明不熄,此灯的设置体现的是王氏回迁后希望宗族长盛不衰,子孙绵延的愿景。新兴社和兴龙社之所以没有福首做头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其自然村内部的宗族构成极为复杂,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统一的组织结构,且其形成时间较晚,宗族繁衍较慢,族众少,无法将这套仪式组织具备完善,因此这两社的元宵执士成员是随意组成,并没有按照既定的章程进行。
卓坡村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宗族的发展历史,通过宗教仪式的形式将这段历史保存下来,形成定律,并诉与后人知晓,子孙们在与神同乐,举族同庆的同时,也能通过这些仪式活动慎终追远。
4.2. 驱邪消灾巡游行傩
神明绕境巡游行傩是莆田地区的宫社举办的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民俗活动。卓坡村只有云龙社有举行行傩活动,隔年举办,一般於农历二月上旬举行,曰“遵循古礼乃榆社延生之庆。值花朝赐福之门,薰风覆室,春日融和,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唐安乡延寿里霓坡境云龙社界,奉道延禧,祈福绕境,保安请福。乡老黄元芳、王丕丕、杨玉树、王文荣,领合社老幼男妇善信人等,同启展诚心,谨烟茗香,遥瞻帝座,言念众等,同居梓里,恭荷神庥。一恭唯本宫社崇奉都统圣侯、文武诸神,行傩赐庆,降福保民”,本社人一般称这次行傩活动为“跑棕轿”。云龙社一共置有五顶半的神轿,其中第一顶神轿是属於杨姓的,第二至四顶是王姓的,最后一顶半是黄姓的,从神轿数量的分配上可以体现三个姓氏在宫社内的地位,以及三姓在地方权利和利益划分上的不同。抬神轿的童男是由三个姓氏各家堂中自己挑选,杨姓只有一个家堂,因此抬轿的四人全出自一房。王姓的春、夏、秋、冬四房,分为上两房(春房和夏房)和下两房(秋房和冬房),上两房占两顶轿子,八个人由两房平均摊派。下两房比较有意思,两房分出四支,其中秋房分两支,为旧厝房和新厝房,冬房分两支,为澄房和尾厝房,在轿子的分配上,新厝房、澄房和尾厝房属於同一顶,新厝房两个人,澄房一个,尾厝房一个,旧厝房要和黄姓的两房的同一顶,其中旧厝房两个人,黄姓两房各一个。其缘为,清康熙年间,秋房有一王姓祖先协赐公曾与黄姓通婚,生下两子,一子姓黄,续黄氏香火,一子姓王,续秋房王氏香火,后为有别於黄氏,秋房另开一支为新厝房,只有王姓,则另一支为旧厝房,其中王黄两姓交杂。因此,为了不混淆王黄两姓宗族之间的界限,祖先们特地在同一轿子的人员搭配上做了明示。
“跑棕轿”的日子是在正月初九这天,向玉皇大帝祷告,并掷筶杯决定的。在“跑棕轿”的前一周晚上,云龙社中的尊主明王、后土夫人、司马圣王、都统圣侯四尊神像会换上新的神袍和神冠并被请下殿一起庆祝吉日。“跑棕轿”前一天下午,各房会把自己的宗教抬到云龙社中,统一装饰神轿,在神轿顶部绑上棕榈、香囊、五色线、鲜花等各种吉祥物品。到了“跑棕轿”这天,王、黄、杨三姓的童男们齐聚云龙社,各自请出神像上轿,师公会从第一顶神轿开始依次朝每顶神轿诵经,并用雄黄火快速净轿,并朝轿内吹响牛角,三声铳响过后,孩子们抬着神轿从云龙社学出发,一路上边跑边喊着驱邪祛疫的咒语,他们要先到三个姓氏的家堂中去,随后延至各家。由三姓年长者和师公组成的执士队跟随其后,这支执士队伍的成员与元宵的不同,它主要由各房的长老组成,且项目也比元宵的多了几项,增加了香、花、灯、烛、纸糊彩旗、“阖境同春”大灯,新增加的这几项中除了“阖境同春”大灯是由长老负责外,香、花、灯、烛是由三姓的童男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四人负责,纸糊彩旗则是由四位新婚的新郎负责,这八人皆身着蓝色长衫,头顶绅士礼帽,一派庄严肃穆。执士队和师公会跟着神轿到各个家堂,神轿走后,师公诵经,宣读并焚化“上清主命元辰星君”疏文,随后退出家堂,贴符封门,等下午“跑棕轿”结束才可开门。中午神轿会在紫云堂暂歇,并进行“摆棕轿”的娱神活动,年轻的族内青年抬起神轿,左右摇摆,以轿顶触地为准,完了之后神轿起驾,继续巡游,下午的巡游与早上不太一样,下午的巡游由师公领路,神轿所到之所,皆诵经祈福、施饭菜、钉封路极、放铳。而神轿起驾的同时,紫云堂内四位僮身“起僮”,从紫云堂沿路线巡游到新兴社,新兴社大开社门迎接神驾,这时神轿队伍和僮身队伍会在新兴社会合,神轿在新兴社前跑埕禳灾祈福,僮身重新“起僮”,两支队伍一起回云龙社。在过“华山仰止”石坊前,要三进三请将诸位神驾恭迎回宫,并依旧要在云龙社的大埕前跑圈,以求消祸禳灾,驱邪避疫,为阖境老幼男妇祈求出入平安、身体康泰。
“跑棕轿”的当天晚上,云龙社门前会搭起“火门”,门中放置了一对未燃的蜡烛和象征生男丁的物件,有需要的人家可前往社中自取蜡烛与物件,寓意来日诞下男丁传承宗嗣。等到晚上戏曲落幕,最精彩的僮身“采花”仪式开始了。按照往常惯例,云龙社只会邀请新兴社和兴龙社的僮身来参与“采花”,但2012年的“采花”第一次邀请了“三十六乡五十八姓”的僮身前来参与,盛况空前。各个村子的僮身来到云龙社,齐聚与社中共襄盛事,按照签到的先后顺序,僮身登上戏台,褪去上身衣物,裸露胸膛,在令旗的指引下冲向烟花,用身体徜徉在熊熊喷射的烟花中,循环反复数十次,直到神明觉得身心舒畅满意为止,等到“采花”结束,僮身的身上早已被烟花熏黑,裤子也被灼破了许多小洞,但是僮身的肉体并没有被烧伤,也没有任何的痛感,似乎这一切都未曾发生过一般,因此,“采花”与打铁球一起被称为涵江地区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宗教仪式,也是最声名远播的民俗活动。
民间的游神娱神活动本就不符合封建王朝的官方法定祭礼,实为其所禁之事,但千百年来人们依旧乐此不疲的进行着这一活动。通过民间宗族的不断推波和发展,娱神活动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内容和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原始的祭神祈福变成了娱神娱人的活动,庄严神秘的仪式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17]。
5. 民俗信仰与卓坡宗族
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一直有着“皇权不下县”之说,朝廷对於县级以下的农村地方基层的控制和管理,实行着里甲制度,地方政府也依靠本地宗族的力量来治理乡村地方,解决农村的内部矛盾,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明初设立里社就是为了与里甲制度相匹配,通过里社将宗族民众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个基层自治组织单位,从而地方政府能够通过里社对基层百姓进行有效的管理。时移世易,随着明王朝的没落和里甲制度的瓦解,农业祭礼渐弛而游神行傩之俗日兴,里社逐渐成为了宗族民众娱人娱神的宗教活动场所。全族的人在里社神庙中共同举行元宵祈福、游神行傩等活动仪式,在明确彼此宗族身份的同时,也牢固着举族的共同信仰崇拜。里社神庙中宗族共同的神明信仰和仪式活动把分散的宗族力量有效地整合了起来,形成了宗族信仰共同体,其犹如一双无形的手,不仅将宗族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而且对於巩固宗族团结、化解宗族矛盾、维系乡村社会安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里社神庙成为了宗族管理农村基层社会的中心 [18]。
里社神庙在维护宗族内部关系的同时,对於不同宗族之间的权益和关系也有着协调和巩固的作用。云龙社本来只有王氏这一大族,后与黄氏联姻,共居一堂,共建宫社、宗祠,融为一族,故有涵江“璜氏”之称,王黄两姓内部形成以王氏为尊的继承式宗族关系。时至晚清,村中杨姓族小受欺,只得寻求王氏大族的庇佑,承王氏先祖不吝,允其族加入云龙社,於是,在云龙社中,杨姓与王黄两姓就形成了依附式宗族关系。杨姓在云龙社中的权益划分是极小的,王姓大族始终占据着“宫社”的主导话语权,但是王氏通过分割部分“宫社”职权,给予杨氏一定限度地参与到宫社的活动中来的作法,让两个宗族之间的分歧冲突降到最小,最大限度地平衡着两个宗族之间的权益,使得“宫社”能够长久安稳地运转至今,两个宗族也能一直和谐共处到今日。
里社神庙在维护宗族之间的亲疏关系也有着微妙的作用。作为云龙社派生而出的新兴社,与云龙社之间的关系较兴龙社更为亲近,从元宵节的入社参拜可见一斑。每年正月初九,云龙社迎玉皇和新兴社元宵是同一天,这天云龙社的社门大开,新兴社的僮身可以自由进入到社中参拜,待送走新兴社僮身及玉皇大帝圣驾后,云龙社从正月初九起封闭社门三天至正月十二日,而兴龙社的元宵是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一,这两天兴龙社的僮身只能在封闭的云龙社门外进行参拜,而不能进入云龙社,且如遇同一年云龙社有举行“跑棕轿”,兴龙社的元宵巡游路线必须更改,为“跑棕轿”让道。每次“跑棕轿”时,云龙社的僮身会在新兴社中“起僮”,神轿会巡游田岑境内,而蒋角就没有这个待遇,这一切都说明了在制定民俗活动章程时,王氏先人充分考虑到了“刘自王出”的历史史实以及新兴社与云龙社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新兴社更多的照顾和倾斜,巩固了两社宗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宗教仪式规定,卓坡村内部明确了三社宗族之间的亲疏之别,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俗信仰结构,稳定了三甲宗族之间的秩序。
6. 结语
农村立社以祈春华秋实、五谷丰登,百姓建庙以求邪祟不侵、平安顺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二者逐渐走向融合,最终合於一体,成为民间百姓最喜闻乐见娱神宗教场所。古代现实社会的状况往往能影响百姓的民俗信仰,忠孝两全、拥有高尚神德之人往往在逝后能够留名青史,得到后世之人的追思,将他们奉若神明,祭祀崇拜。在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落后的古代农业社会,百姓过着靠老天爷赏饭过活的日子,为了在遇到天灾人祸、疫病横行、乡闾不宁之时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他们只能假想冥冥之中自有社稷神灵在保佑风调雨顺、稻谷飘香,有鲁部诸神护佑妇女顺产、幼儿无疾,有诸位神将真君会涤荡乾坤、驱邪并怪、澄清玉宇。这便是卓坡村里社神庙中诸般神明出现的缘由,也是他们能够长期在乡间香火不断、信仰不绝的根本。
里社神庙作为一村宗族之产物,在承担基层社会自治管理之责的同时,还兼有团亲收族的族内职责,通过举办各种民俗信仰仪式,将宗族权益划分至每个人,让所有的族人在宗族内的价值得以体现和发挥,经由共同信仰的力量从而使得每个人都能安於本分,睦亲和邻,达到了维护宗族秩序、促使乡村社会安定的目的。卓坡的里社神庙就是卓坡三甲宗族各自的社会中心,村里的一切社会活动都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村内一切现存的信仰、仪式、习俗等都无法绕开它,它是卓坡村民俗信仰最重要也是最大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