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摘要: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定位合理的职业目标、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有效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是新时代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拟从提高全员参与意识、组建具备“课程思政”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长效机制四个途径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way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career cognition, position rea-sonable career goals, and shape talent value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a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is paper intends to build a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four ways: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of full participation, forming a professional teacher team with the abil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uilding a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areer planning guidance.
文章引用:钟翠, 郑建华, 陈健如.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2): 3315-332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2514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前,不断递增的毕业生人数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加之,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高校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相比较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定位合理的职业目标、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有效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是新时代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成长需求、发展差异等多重因素找到针对性措施,才能帮助同学们树立主体意识、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进一步保障毕业生更充分、更精准就业。

2. “三全育人”理念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帮助学生准确选择和定位职业目标

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和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目标定位起着引导作用 [3]。大部分学生刚进入大学,对职业认知比较模糊,难以系统地基于自身情况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框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步入职场搭建了一座“桥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形势与就业政策,更加全面了解职业世界,掌握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加深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提高职业分析和判断能力,量身定制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做出精准的职业定位和选择。

2.2. 有利于通过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质量和水平

“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员育人能够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合理配置教学、实践和优秀校友等资源,提高全员育人意识,促使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做好规划,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社会实践能力和求职技能等,促进人才资源的有序流动,提高人岗匹配度。同时,学生能力的提高助推了高校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反向促进教师主动探索和了解不同时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授课质量和育人水平。将课程思政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互融合,可以有效推动课程改革的开展,营造良好的高校育人环境,形成稳定长效的良性循环,进而带动高校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

2.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持续健康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其契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引导学生针对个人情况进行主动修正,从而真正剔除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元素,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长远影响,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与专任老师及辅导员的互动与沟通,寻求专业性的就业指导,消除职场探索中遇到的困惑,增强自我认同感,筑牢就业信心,坚定职业信仰。另一方面,学生即使离开了学校的“象牙塔”,也能保持专业技能学习的自觉性,且在工作中秉承认真负责的工作理念,带动学生持续健康发展。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3.1. 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

现阶段一部分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将大学视为放松、躺平的“天堂”,尤其是新生认为就业离自己还很遥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自主规划意识淡薄 [4],不能及早地意识到大学期间提升个人能力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该课程是一门“水课”,学习积极性不强,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学习另外一门课,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3.2. 专业指导师资队伍匮乏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数量与在校大学生人数比例应不低于1:500,而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达不到该比例,严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职人员。此外,随着新就业形态和新岗位的兴起,意味着职业生涯规划授课人员要有更多的时间更新、丰富理论知识,要更具专业性。目前多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辅导员、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管理部门人员担任,虽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具备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但由于事务性工作繁多,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认识和深入研究,专业化程度不够高,无法系统地进行引导,导致教学质量达到相应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3.3. 课程设置不够规范

全方位、多角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作为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工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中 [5]。但目前,许多高校仅在大一学年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且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课程,课时很短。新生刚入大学还处在适应期和初步探索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方向缺乏了解,这种短暂的教学安排难以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续发力,导致学生盲目制定职业生涯计划,课程结束后上交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也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难以按计划开展,无法满足全过程育人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以大班授课的形式,一位老师面对近百名学生,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难以有机会与老师互动,老师也无法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更谈不上一对一进行指导了。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加之所学专业不同对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缺乏针对性地灌输千篇一律的理论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身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获取信息,个性也更加鲜明,期望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显然,大班授课的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导致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

3.4. 教学内容实用性和适用性不强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导致大型企业缩招甚至裁员,中小企业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加之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而越来越多企业提高了单位用人门槛,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职业价值观教育,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或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应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培育社会主义信仰当中去,确保学生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能够有效参与到国家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主要包括帕森斯特质因素论、舒伯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类型论和施恩职业觅锚理论等,为深入理解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供了帮助。由于我国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符合国情的本土化理论基础,难以贴合实际,促使中国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选择。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校期间通过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职场应变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步入职场后能够体现个人竞争力强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多注重理论教学,缺乏不同专业相应的社会实践环节。当学生大三、大四开始进入实习期时,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纠错,往往只能靠自己摸索职场规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性无法有效发挥。

4.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4.1. 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就业工作的重要阵地,教育和引导好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一是高校要科学布局,广泛参与。学校成立工作专班,协同好课程思政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顶层设计,紧盯国家人力资源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保证教学大纲的先进性。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切实践行“全员育人”理念。二是学生要提前谋划,主动参与。从思想源头上唤醒学生自主规划意识和职业敏感性能够有助于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更明确的学习目标。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专栏、校报、抖音、微博、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大学生推送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开展“职场人体验”等接地气的活动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职业规划的深刻内涵。此外,邀请杰出校友作经验分享,通过前辈们的事迹能够更直观地领悟到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摸索和掌握有效的学习途径,提高自主规划积极性。三是社会要强化联动,协同参与。加强校企合作,掌握一手岗位需求,定期请企业代表到校开展相对应专业的岗位技能专业培训,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利用微信、电话沟通等方式开展家校联动工作,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要保持和家长的密切联系,根据家长提供的相关信息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情况,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合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帮助学生。

4.2. 组建一支具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切实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课程思政二者有效融合的关键力量,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育人功能。一是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选聘一支具有专业基础扎实、业务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讲人,保证教学更具针对性。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教学研讨会,深度交流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提升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效果。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开展讲座、沙龙、论坛、经验分享会等途径,提升师资队伍的教研能力。二是加强授课形式创新性和内容时效性。把职规课变为学生们喜爱并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人生讲堂,让学生始终以“在场”的方式参与到课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教师要整合现有学习资源,可创设情景式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将企业不同类型的招聘简章加入课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直观地了解目标企业和岗位需求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目标性。将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融入课堂教学,及时把握新业态和新职业特点,注重价值观引导,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时效性,又能把握好方向性。三是强化教师队伍的示范性。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课外不断更新和丰富自身理论体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修身律己,做好学生“三观”的引路人。

4.3. 加强全程化和全方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必须要全程化、全方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大学生各时期的思想动态、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优化和创新现有课程体系,树立全程化、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指导理念,有针对性的设置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方案,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教育阶段全过程 [6]。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大一为唤醒阶段,通过举办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见面会和参观实验室等途径帮助新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展前景和岗位类型选择等,课程以提高大学生自主规划意识为主,激发新生对职业的思考,培养职业道德,开始进行初步的职业探索;大二为定向阶段,课程以准确定位职业目标和提升职业素养为主。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认知,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价值观测试等专业测评工具,多维度分析职业匹配度,从而准确合理地选择职业目标。邀请校友进行生涯人物访谈、SWOT分析等方法加深学生对环境的认知。组织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和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勇担学生干部,提升工作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认知,提高生涯决策准确性;大三为冲刺阶段,课程以职业见习体验、积累实践经验为主。学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对口的专业实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敏感度,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了解社会需求,针对性提高职业能力,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考研的学生要召开经验分享会,在择校、备考等问题上给予引导;大四为实现阶段,课程以强化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开展劳动与就业保障知识讲座,增强学生法律意识,能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个阶段的学生要着重提升信息素养,学会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科学分析、筛选有效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

4.4. 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中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指导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发职业生涯综合型平台提供实时招聘、行业岗位分析、求职技巧、简历制作等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当前就业形势。此外,中心要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和交流会,提高大学生职业常识储备。另一方面,职业生涯指导中心配备专业指导老师,针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以团体咨询的形式作出解答,扩大咨询覆盖面。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必要时联系相关专业任课老师配合,开设线上线下咨询渠道,高效推进个性化指导服务,提供专业化建议。对于面试失利或就业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避免因就业产生过大压力。二是畅通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际职业发展过程中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及时更新职业规划课程内容至关重要。高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数据库,提供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就业跟踪和回访服务,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沟通等方式实时掌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动向和工作动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反逼职业规划课程及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此外,在服务期内的学生若遇到职场困境,指导老师要协助其解决,最大限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本文针对“三全育人”理念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融合问题,从提高全员参与意识、组建具备“课程思政”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长效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通过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引入“三全育人”理念,保障学生精准就业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等。

基金项目

本文由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基于第二课堂的3 + 2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DJG2021494)、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面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2022GXJK216)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三全育人”示范项目“农教融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三全育人模式的探索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杨云, 周正.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6): 188-189.
[2] 邵蒙蒙. 全过程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研究[J]. 科教导刊, 2022(15): 145-147.
https://doi.org/10.16400/j.cnki.kjdk.2022.15.047
[3] 王莉莉. 高校就业指导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价值及落地思考[J]. 就业与保障, 2021(23): 169-171.
[4] 谭小芳.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1.
[5] 杨晨霞. 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探索[J].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7(1): 57-61.
[6] 孙柏璋. 教育消费主义视阈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归正[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1(1): 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