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吉林省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Study on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Modern Jilin Province
DOI: 10.12677/GSER.2023.121006, PDF, HTML, XML,   
作者: 李晓筝: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刘泉弟: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吉林近代城镇空间分布Jilin Modern Times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摘要: 在吉林省境内的古代城池历经千年的朝代更迭和民族演替,到清末民国时期,大部分已经成为历史古迹;虽然,有的城镇依旧保存着城市风貌,但其无法再成为政治、经济中心;而随着清政府后期在包括吉林在内的东北地区推行的“移民实边”政策,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修建与境外势力入侵等原因,导致一些具有资源和交通优势的区位,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城镇。在这一时期(1840年~1949年)吉林地区进入了现代城市化新阶段,出现新的城镇格局。本文在史料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近代吉林省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各地理因素对城镇产生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作用,并引入热点分析与缓冲区–叠加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以验证城镇发展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Abstract: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ynasties and ethnic succession, most of the ancient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 have become historical sites by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though some towns still retain their urban appearance, they can no longer becom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s. With the “real border immigration” policy implemented by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cluding Jilin,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ddle East railway and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forces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some locations with advantages in resources and transportation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emerging towns. During this period (1840~1949), Jilin region entered a new stage of modern urbanization and a new urban pattern appear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data and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and towns in modern Jilin Province, explores the role of various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generating and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ities and towns, and introduces data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hot spot analysis and buffer-superposition analysis to ver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various factors.
文章引用:李晓筝, 刘泉弟. 近代吉林省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研究, 2023, 12(1): 61-67.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3.121006

1. 引言

关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者多从城镇演变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推力上进行研究,认为原始自然条件如地形、资源等对城镇的产生及前期发展起决定作用;随生产力进步,地区发展政策及交通条件对城镇空间格局的作用逐渐超越了城镇区位的“原生优势” [1] [2] 。吉林省城镇基本成型于近代时期 [3] ;曲晓范,李保安等认为城镇发展单依靠外力刺激或城市自身经济、文化的渐进发展而逐步过渡往往行不通,他们认为社会改革运动至关重要 [4] [5] [6] ;纪立虎 [7] [8] 和马尚斌 [9] ,何一民 [10] 和宋玉祥 [11] 等分别从交通的兴衰与人口政策 [12] 等方面研究东北城镇发展,认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人口聚集与城镇格局演变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近代吉林省城镇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探究影响城镇空间格局分布的区域条件,应用城镇分布热点分析与地理因素叠加–缓冲区分析的方法,以验证城镇发展与交通、矿产分布、耕地等三个因素间的关系。

2. 近代吉林省城镇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2.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

以道光二十年(1840)的鸦片战争为起点,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城镇发展进程。境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介入,带动了东北地区工业的兴起、铁路交通的建设、封禁政策的变化,影响了东北的城镇化进程。1860年后,东北弛禁以及外来殖民势力促进吉林省城镇格局发展;晚清吉林地区逐步取消封禁,设立府、厅、州、县建制;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地区改变军事管辖制度“裁将军,设行省”,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实行行省制度,吉林省称谓由此诞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沿用了清末行政区域的建制,省公署改为吉林都督府。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吉林省城镇发展快速,并出现转型。其特征如下:

1) 此时,殖民经济发展重心逐步由中部向东、西两翼渗透扩散,带动了吉林省西部、东部经济发展,为吉林省地区城镇格局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吉林省地区经济发展重心出现南移,省内城镇分布密度开始由清代时期的北部高、南部低演变为南部高、北部低的空间格局;原来北部的伯都讷(位于今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伯都讷新城逐渐衰落,南部的郑家屯、四平街、公主岭、辽源、通化等成为了近代新兴城镇。这一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与交通重心的转移有关;北部城镇曾为清朝通往蒙古的重要驿站,而铁路的修建使得中南部地区发展的更快速。

2) 城镇主要沿着铁路线分布,并以南北向的南满支线为主轴线,东西向的长吉线、四洮线等为枝状延伸分布支轴线。此阶段区域中心由吉林单核心逐步向长春、吉林双核心过渡,城镇单核放射状的联系格局向“双核心枝状”特征演变,铁路的修建加强了中心城市与各级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各级经济中心初现端倪,且出现了不同的地域分工。两个中心城市具有明显产业地域分工,长春是商品性农垦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中心,吉林仍是封建势力的据点,发展了军事枪械工业、殖民电业等;其它城镇的产业地域分工也较明显,南满支线西侧郑家屯、洮南等,主要是农垦中心、农产品物资流通中心;南满支线东侧的磐石、海龙等,主要是能源工矿经济中心。

3) 城镇建设出现近代化规制是晚清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特点。交通和经济发展更多地直接影响城镇化进程,而晚清吉林省部分城镇引入了西方城市建设的规划。全新的城市规划改变了新城镇的格局也影响了吉林省城镇的发展体系。如长春市政府驻地的选址在新立城地区,这一地区不仅满足平坦开阔的农业垦殖要求,也满足了城镇扩建及人口增速所需的城市水源问题;市内的卫生管理也逐渐清晰化,责任分配、违规处罚也得到了健全;市政建设的提升,提高了城市生活和城镇化的质量,标志着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以质量为主的新阶段。至此,与云贵、新西内等边疆地区相比,吉林省城镇化达到了与内地一体化的发展标准,并在一些举措上更为先进。

4) 城镇的规模与数量急剧扩张和提升。道光二十年,吉林地区下设2府4厅3州8县。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革了东北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奉天、吉林、黑龙江设行省,奉天辖府州厅县42个,吉林省38个,黑龙江省20个。至宣统三年(1911),吉林省辖4道11府1州5厅18县。其典型特征是规模不同的城镇,且是所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点。

5)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吉林城镇改变的另一个特征,是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布局的变化。光绪三十三年,在长春城内运行电车,多置近代公用设施;宣统元年出台《开埠局租建章程》,这是含有长春城市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城市的变革,都是改变传统的建制,打破建筑格局的束缚,由封闭走向开放。

至此,吉林地区无论城镇数量、分布范围,还是城市功能,都远远超过历代任何一个王朝的发展水平。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部分受新文化运动及西方经济制度刺激下而觉醒的中国民族资本快速在东北地区崛起,虽然经济体量尚小不足以改变社会格局,但是全新的民族工业对于带动吉林省城镇体系的快速发展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这也进一步的完善了已建成城镇的内部结构;东北沦陷(1931年)以后,吉林省因作为日伪的政治核心,被支解为滨江、三江、间岛、吉林四部,这一时期日方对矿业和农业的资源抢夺和就地加工制造是东北地区包括吉林省城镇格局成长的动力,确切地说驱动力是日本在华产业的投资和现代化铁路的建设;1945年抗战后,国民党针对战后东北地区复兴提出了与接收和统治相关的措施;与此同时,中共中央针对这一情况对东北的工作方针和战略部署做出了及时的调整:1) 军队退出铁路沿线及核心城市的控制区;2) 巩固在东、北、西满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基地等。这大大加速了吉林省边缘地区城镇的发展。

1)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19年~1931年),以清末商埠局为主导的城建机构逐渐衰落,城镇的分布与结构延续了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特征。这一阶段,商埠地具有独立的行政区域地位,而民间资本在其阶级的“内忧外患”中得到崛起的机会,形成促进城镇发展的新力量,但是基于民间团体在政治和经济实力与官方有着巨大差异低于官方,所以类似长春的一些中心城市的建设没有快速的进展,只有在开原、四平街、珲春等一些开放时间相对较短或规模相对不高的城镇商埠地的建设取得一些进展,这对于吉林省城镇分布体系的完善有重要作用。在1931年前后,东北城地区的城市将商埠地的独立建制分别取消,归入市政建制中由市政公所统一领导,为进一步规划出城镇结构中的商业区做准备。

2) 长春市处于日伪统治的政治中心,形成了政治中心城市;随着日伪丰满电力工业以及丰满工业区的投资建设、吉林市成长为吉林省经济中心城市,中部开始复苏和崛起。这一阶段吉林省的铁路网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双核心十字型”的城镇空间格局。随着资本列强掠夺的加快,城镇分工逐渐清晰,这就完善了城镇资源空间和铁路交通的布局,吉林地区城镇体系的双核心结构逐渐稳固,以资源开发和加工共同主导的城镇体系。

3) 由于矿产资源(煤炭、黄金等)分布较分散、存量较小,吉林省没有进入日本产业投资计划的重点城镇;同时,也尚未形成大城市,而是形成了一批小型的工矿城镇,如大栗子、七道沟、夹皮沟等。这批后期形成的工矿城镇,城镇结构不完整,城镇设施单一,城镇之间相互孤立,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列强掠夺资源的“工具”城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因各种原因大多数工矿城镇“销声匿迹”。

4) 解放战争期间,在将东北三省改划为九省,之后成立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同时,苏联方面移交国民政府东北的城市和中长铁路(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大连)管理权。根据实际情况,中共中央提出在东北是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任务,同时指出这一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中共中央东北局以及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根据中央指示立刻做出具体部署:① 整合军区,将10个军区改为为东、南、西、北满4个军区;② 以师(旅)为单位,分兵农村,同时进行清剿匪伪稳定社会和建设根据地。截至1946年6月,各部队讲土匪盘踞的城镇118座进行收复,地方性工会、农会、青年会等组织的建设,在东北解放区设立了11个省、2个特别市、约30个专区(盟)、200个县(旗)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接管城镇工作政策,为东北城镇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为吉林省边缘地区的城镇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3. 影响近代吉林省城镇空间格局分布的区域条件

城镇格局的形成,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紧密相关,区域条件不仅影响城镇格局的过去,也影响着城镇格局的现在和未来发展。一直以来,吉林省城镇格局的形成发展与其成长的区域条件密不可分。引导其形成和发展的区域因素主要为区位的交通、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这些条件交织在一起,对吉林省城镇格局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1. 资源禀赋

东北地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就是其拥有的大量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种类十分齐全其中主要为铁、锰、铜、煤炭、石油等,其储量也十分丰富,例如松辽平原就拥有全国已发现的石油的一半以上。近代早期的吉林城镇的“启蒙”与资源的开发有关,是吉林城镇形成的原型;而吉林资源的分布特征亦对早期城镇分布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日本势力以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为契机侵入我国,在东北地区针对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铁矿等)进行调查与掠夺 [2] ,这加快了吉林城镇的分布与结构的完善;近代后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吉林城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这形成了吉林现代城镇体系与分布的基础。

3.2. 交通条件

道光二十年后,许多东北城镇的崛起与铁路有密切关系 [13] [14] 。光绪二十四年(1898),修筑中东铁路,推动沿线城镇的快速崛起,长春即是因铁路修筑而崛起,因处于铁路枢纽,长春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铁路修筑后十年内,长春即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其他如昌图、四平等沿线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铁路修筑影响。《盛京时报》亦多次报道了与铁路建设以及铁路这种新交通方式对时人习惯的影响。此外,水上交通促进了吉林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3.3. 人口变迁

与清朝前期相比,放宽边境管理政策后移民大规模进入东北地区。咸丰十年(1860),东北局部开禁,光绪三十年(1904)全面开禁,大规模移民使东北人口迅速增长。以城厢户、口数来看,光绪三十四年(1908),长春户数7285,口数31,912;新城户数7333,口数28,328;伊通户数1950,口数4051;磐石户数1115,口数6790;榆树户数913,口数6681;延吉户数651,口数2528 [15] 。人口增长促进吉林的城镇规模扩大,小城镇发展成为中大城市,同时新城镇也逐渐崛起。大量的劳动力推进了吉林地区的经济发展,“吃得饱饭”“有得地种”这也再次吸引了大批流民迁入。

3.4. 经济因素

鸦片战争后,境外资本和机器设备进入东北开埠通商,光绪三十三年在此全方位实施“新政”。使东北地区向城镇化近代化发展。同治七年(1868),出现官办军事工厂—吉林机器局,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工业企业。甲午战争后,近代民用工业企业登上历史舞台。宣统二年(1910),吉林创办以机器为生产力的振艺协丝厂,安东创办远记和华安丝厂。同时,东北地区出现电力、制糖、机器修造等产业。光绪二十四年,的永衡官帖局和三十四年(1908)的吉林官钱局在宣统元年(1909),合并为永衡官银钱号。金融市场逐渐体系化,吉林省经济、生活等获得保障。实际上,吉林城镇化转向现代化,主要特征是城镇的功能发生了本质变化。

3.5. 城镇规划

近代后期,吉林省部分城镇的发展有了整体规划与建设,并设立了专门的城市管理机构 [4] [6] 。为了确保道路通畅、平整,由警察厅负责历年的马路修筑工作,并配备负责清扫、洒水的清道队;市容整洁则自市政管理实施后,实行负责制,并规定电车与公共汽车内不准吸烟、随地吐痰等,要求使用文明语言和行为,例如规定“任意便溺者罚跪三点钟”;吉林省部分城镇拥有公园及自来水、排污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发展迅猛,城镇化已达到内地城镇的标准,如长春公园,净月潭水库等;吉林市、长春市架设电报、电线,安装路灯、电灯,有轨电车的铺设也使得城镇的功能与结构更加完整;城市内部布局及功能已向近代化成功转型。

4. 区域条件对近代吉林省城镇空间格局分布的影响

由近代伊始至清末再到日伪政权统治期间最后到达新中国时代,吉林省有记载的城镇数量逐渐增多,由19个增为36个再增至47个最后为80个;空间中的分布规律也逐渐复杂化,城镇体系也由单核心过渡到多核心再到单核心;经过百年的发展,东北城镇体系与城镇规模已初具现代时期的雏形。

1) 首先,根据各时期城镇分布资料使用百度地图API制作城镇空间分布热点图,各阶段空间分布特征如下:

近代早期吉林省城镇单核心明显,分布在伊通、辽源、梅河口附近的大片低山丘陵地区。这一时期,受早期文化传承影响较大,城镇密集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区。清朝末期由于逐渐丧失对于龙兴之地的管控力,且较为开放的边民政策,大批关内的“流民”向东北地区迁移,吉林省的移民数量激增,这就使得地形平坦便于耕种的或临近工业矿产的土地得到了移民的青睐;这一时期,长春、延边、白城及蛟河地区城镇数量激增,形成了新的人口增长点。进入伪满洲统治时期,长春、吉林的地位得到了重视,政治及规划的影响,且交通对城镇形成的影响逐渐增大;长春到双辽、长春到白山、长春到吉林沿铁路及运输线的城镇得到了新发展机遇,沿线城镇功能得到了完善,点线型城镇体系基本成型。近代末期,随着城镇发展政策的转变,农村成为了发展的重点,在中心城镇的周边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远快于大城镇,这给予了落后地区发展的机遇,也使得中心城镇的地位略有回落;低山丘陵与平原地区的城镇数量增多,部分延边城镇衰落成为了必然。

2) 选取近代末期的交通、矿产分布、耕地等三个因素,分析其对城镇发展的影响。首先,将因素分别量化为交通通达度、距矿产源地距离、地力等级三因素评价指标;然后,以吉林省区划图作为地图将交通线路与矿产分布标记并进行缓冲区域处理并分级赋值;最后,将两层分级赋值的缓冲区叠加分析,统计不同区域数值作为土地发展适宜性的判断依据,其中数值越大代表等级更高。经过叠加处理后获得的土地发展适宜性统计数据与城镇分布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近代末期吉林省发展最适宜的区位分布在以长春、吉林为核心的松嫩平原上,延伸方向以东北-西南走向为主,基本上符合长春–德惠–扶余一线,满足沿哈长铁路分布;伊通、辽源、梅河口、磐石中央低山丘陵区形成密集的点状适宜区,这受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大,但是也不能否认地形影响;敦化地区形成比较独立的发展适宜区,这似乎与边区民族聚集有关,早期的移民集聚多以同乡同族同姓,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点;西北地区的白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适宜城镇的发展区域,主要原因是其处于盐碱地,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稀少,因此人口分布反而会更集中,城镇虽小但发展适宜性却更高。

5. 结论

近代吉林省城镇空间格局分布随各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体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且不同城镇受交通、矿产分布与耕地等地理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早期受民族文化影响较大,细碎点状集聚;经济启蒙时期受资源开发的吸引形成了多个城镇核心及具有配套服务的人口集聚地;交通及城镇规划的实施,弱化部分延边城镇地位的同时推进了“吉–长”城镇功能与内部结构的完整,已初具近代化特征。近代早期吉林城镇的崛起与快速发展最适宜区位集中在耕地、矿产富裕之地,为资源导向型城镇;随生产力发展,交通规划等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日趋增加,沿交通线分布的城镇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东北–西南向城镇最适宜发展走廊。

参考文献

[1] 陈玉梅, 张奎燕. 东北地区城镇化的类型、特点及问题[J]. 城市问题, 2009(4): 51-54.
[2] 李雨桐. 日本对中国东北矿产资源的调查与掠夺(1905-1931) [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3] 李永超. 清代东北城镇发展的历史考察[J]. 清史论丛, 2021(1): 134-148.
[4] 曲晓范, 李保安. 清末民初东北城市近代化运动与区域城市变迁[J]. 东北师大学报, 2001(4): 43-49.
[5] 马忠文. 探究历史鉴示未来——评《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J]. 学习与探索, 2002(3): 140.
[6] 曲晓范. 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纪立虎. 古代水陆交通与城镇演变(上) [J]. 交通与运输, 2002(1): 44-46.
[8] 纪立虎. 古代水陆交通与城镇演变(下) [J]. 交通与运输, 2002(2): 44-45.
[9] 马尚斌. 东北自建铁路网计划的演变及其特点[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 46-52.
[10] 何一民. 清代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与变迁[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5-21.
[11] 宋玉祥, 陈群元. 20世纪以来东北城市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J]. 地理研究, 2005(1): 89-97.
[12] 贺飞. 浅谈清代流民与吉林地区城镇经济的发展[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9): 91-92.
[13] 刘莉. 近代交通与东北城市发展(1860-1931) [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7.
[14] 刘莉. 近代行旅交通演变与社会生活变迁[J]. 东北史地, 2009(6): 65-71.
https://doi.org/10.16435/j.cnki.cn22-1273/c.2009.06.008
[15] 陆军大学, 编辑. 东北要览及名城地志[M]. 北京: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