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加上受“汉语热”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泰国也不例外,泰国政府认识到汉语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本国的汉语教育。如今,选择学习汉语的泰国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泰国已经成为了东南亚地区接收汉语志愿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泰国和中国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体系,即汉藏语系,都属于孤立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其它语言不同,中国和泰国的语言都是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然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语言,虽然汉语和泰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两者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毕竟是两种语言。学习者容易掌握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规则,而两者的不同点就成为了学习者学习的重点或难点。当泰国学生,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学生在汉语学习或者交际过程中,遇到难点或急于表达意愿时会自然地联系到母语,运用自己的母语知识解决目的语难题,这显然会造成一些偏误。
在泰国实习过程中,笔者通过检查泰国学生提交的作业、运用汉语与学生对话,发现学生在汉语语序上出现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定中结构、状中结构。笔者试用泰语还原的语序,发现汉语和泰语中的定语语序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造成泰国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出现语序偏误。除此之外,笔者发现泰国学生产生此类偏误也受到了学习策略和语言学习环境的影响。
因此,笔者参考了汉、泰语中定语的相关语法知识,以偏误分析等理论为基础,收集实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有关汉语定语语序的偏误为研究语料,对此类偏误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二) 理论基础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B. Whorf于1941年提出,这一理论又可被称为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或对比研究(Contrastive Studies)。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得出两者的异同点,尤其是不同点。在二语习得领域,二语学习者会因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产生负迁移,从而影响二语学习的效果。而对比语言学可以通过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预测学习者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错误,从而避免“母语干扰”这一影响,以更好习得二语学习。
偏误分析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对比分析理论,以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为语言学基础,以认知理论为心理学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研究其产生偏误的原因,从而揭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中介语理论是由Selinker提出。所谓“中介语”,就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介于中介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伴随着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过程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具有动态性和系统性。中介语理论弥补了对比分析“静态研究”和偏误分析“忽视母语的积极作用”的局限性,使得第二语言习得和教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现代汉语和泰语定语语序的对比分析
(一) 汉泰语在词序与语序上的排列对比分析
泰语和汉语都属于汉藏语系,但是泰语分属汉藏语系中的“侗泰语族”的傣语分支,它们是孤立语,缺乏词的形态变化,以单音节的词语为优势,有丰富的音调和量词。词序的排列对汉语和泰语有很重要的语法作用。汉语和泰语在词序的排列上都具有规律性。
泰语和汉语的主要句法成分的语序大体是一致的,都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如表1所示:

Table 1. Sentence order in Chinese and Thai
表1. 汉语和泰语的句子语序
通过表1我们知道,泰语和汉语的语序是基本一致的,“主语 + 谓语 + 宾语”。虽然汉语和泰语的语序基本一致,但是在词序排列上是不完全相同的,如表2所示:

Table 2. Word order in Chinese and Thai
表2. 汉语和泰语的词语语序
朱德熙先生(1982)提到短语可分为六种类型,即“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和连谓结构” [1] 。
我们按照朱德熙先生所提的六种短语类型和泰语进行了一个对比,可以得出:除了偏正结构之外,其他5种类型的短语语序和汉语的基本一致。偏正结构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构成,汉语的偏正结构的修饰语无论是词、短语或者句子都是在中心语之前,修饰语在之后,组成后为前偏后正;而泰语正好相反,泰语的修饰语是在中心语之后,组成前正后篇。
(二) 汉泰语定语语序的特点
1、汉语定语语序的特点
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提出“在汉语里,定语一定要放在中心语之前,这跟某些语言很不相同” [2] 。陆丙甫先生也提出“各种语言的偏正结构都是以名词为中心,定语要么向他右边延伸,要么向左边延伸,向左的叫‘逆行结构’,向右的叫‘顺行结构’。汉语遵循的是‘信息流的自然方向’,已知信息放在前边,即‘区别度’(identifiability)高的词语放在前面,是一种‘逆行结构’”。
按照前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汉语的修饰语必须要在中心语前面的结论,组成前偏后正结构。
2、泰语定语语序的特点
吉娜,简启贤也有提出“泰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最明显的区别是词序。首先是定语和中心语的顺序不同,泰语的定语总是在中心语之后,而汉语的定语总是在中心语之前” [3] 。
裴晓睿提出“汉语里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是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泰语恰恰相反,是中心语在前,定语在后” [4] 。
由此可知,在汉语中,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方式为“定语 + 中心语”构成定中结构,而在泰语中,其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方式大多数为“中心语 + 定语”的形式。
3.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定语语序时出现偏误的原因探究
(一) 定语语序偏误分析
本文对汉语和泰语定语语序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而错序本身就是定语偏误中的重头戏,在此笔者将错序类型细分为单项定语和多项定语来进行详细分析。
1、单项定语语序偏误
A名词性词语作定语
错:下周有考试汉语
改:下周有汉语考试
B形容词作定语
错:他喜欢头发红红的
改:他喜欢红红的头发
C动词和动词性词组作定语
错:喜欢打篮球很多人
改:喜欢打篮球的人很多
D数量和指量词作定语
错:我可以吃酸一点点
改:我可以吃一点点酸
E代词作定语
错:我并不知道中国是国家什么样的
改:我并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
F主谓词组作定语
错:我记得这是汤姐姐喝
改:我记得这是姐姐喝过的汤
G介词词组作定语
错:我去拜访阿姨在上海定居
改:我去拜访在上海定居的阿姨
2、多项定语语序偏误
黄伯荣、廖序东,(提到:从离中心语最远的词语算起,多项定语的一般次序是“表邻属关系的词语;表时间、处所;指示代词、数量短语;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词语;表质料、属性或范围的名词、动词” [5] 。
定语是两个以上的修饰语组成的,因此就形成了多项定语。在同一个中心语的多项语也有不同的成分和作用。当多个复杂的定语并排排列时,外国人很难在中国学习汉语语法。由于汉语多个定语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与泰国定语之间的差异,泰国学生很难学习多个定语,并且在使用中会出现错误。但由于笔者的学生为初级汉语学习者,暂未涉及此块语言点的学习,所以在本文中不作探讨。
(二) 定语语序偏误的原因探究
根据上一节的句子偏误分析,从偏误分析理论出发,探讨语序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即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对目的语知识的掌握不足、教学上容易忽略语法和缺乏针对性。
1、母语负迁移影响
一般来说,汉语句子里定语应放在中心词之前,被修饰的词语应放置在状语后面。然而,泰语跟汉语的顺序相反。例如:“漂亮的花朵”到“花朵漂亮的”,把“非常开心”说成“开心非常”,这种偏误是受泰语里词语顺序规则的影响。
2、对目的语知识掌握不足
在泰国中文课中,上课时间是有限的(每周大约1堂课)。另外,缺乏中文知识资源。学生只有学校发行的中文教科书,很少接触与中国有关的事物。尽管学校有图书馆,但中文书籍很少,而且中文水平不是很高,因此他们很难找到有关中文的书籍,即使他们找到有关中文的书籍,也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中文语言环境,学生对学习中文不感兴趣。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学习。泰国学生发现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中文环境。他们只能在上课或下课时依靠与中文老师的对话和沟通,很少有同学在课后用中文进行对话和交流。
在泰国,大多数中文老师是当地老师。这些本地教师中有许多人缺乏系统的汉语知识。他们没有完全理解中文定语序列的特征,因此不可能进行两种语言的研究和比较说明。在泰国,大多数汉语课更加注重听力和口语技能,专注于汉语交际语言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语法知识的解释。老师对中文定语的特殊解释还不到位。
3、教学忽略语法和缺乏专项讲解
通常,泰国的小学和中学很少提供汉语语法课,仅在教科书中提及了一些语法要点,学生很难系统地接受语法知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汉语属性进行教学的介绍和培训是不够的,更不用说汉语和泰语的比较分析了。中文语法本身很无聊,很难学习。学生更愿意学习中文口语,因为口语是最容易接受和学习的语言,而且也更有趣。通过口语练习,学生可以更快地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将促使他们更愿意学习口语,并逐渐忽略学习汉语语法。
4. 针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定语语序偏误的教学建议
(一) 母语负迁移影响二语的学习
汉语和泰语中句子中词语的排列规则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与泰语不同的中文中心词应位于定语后面。汉语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定语时更容易受到母语规则的影响,从而导致词语顺序的颠倒。作为一名中文老师,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采用对比法具体讲解和练习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免造成学生在定语上出现过多的错误。
(二) 强化学生对目的语学习意识
在泰国,大多数学校主要根据兴趣开设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相对自由,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学校缺乏全面的汉语教学材料,许多学生甚至没有课本,也缺少音频数据,这给学生带来了困难。与汉语相关的知识是从其他来源获得的,并且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中文语言环境,在离开教室后很少用中文进行交流。如果学生对汉语不了解,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创造一种语言氛围。除此之外,在课堂之外,教师还应灵活创造多维度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汉语语言的了解,促进学生正确掌握汉语。
(三) 进行针对性语法教学
在泰国,许多学校仅提供汉语兴趣课程,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每周课程为1节,教学内容模糊。很多汉语老师自身对汉语语法的认知也很有限,汉语语法课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因此,在教学上主要以学习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为主,忽视了语法,教学方法也缺乏计对性和有效性。教师不仅应有夯实的汉语语法理论知识,还懂得如何让学生灵活巧妙地学习汉语语法知识,让其更有效地吸收和掌握汉语语法知识。
(四) 加强学生习得汉语的偏误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偏误的收集和分析,发现学生汉语习得的规律,预测并帮助学生减少偏误,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在泰国教汉语的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可能接触到学生汉语学习中产生的偏误。纠正学生的错误是老师的职责,但并非唯一的任务。偏误是习得语言过程中产生的中介语的组成部分,偏误之间是成系统、有规律地联系着的,因此,偏误分析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非常大的意义。对教师来说,通过对学生的偏误系统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以及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到达了哪一阶段,从而调整教学内容。
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强调重视学生的偏误以及分析偏误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学生产生的所有错误都是值得研究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失误和偏误区分开来,失误是学生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它是不成系统的无规律的,也不具有研究价值。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具有筛选和甄别偏误的能力。
5. 结语
本文基于对比语言学、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以定中结构的语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汉语语法的分类为基础,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泰国汉语学习者有关定中结构的偏误材料,从而发现两种语言结构最显著的区别:汉语语法把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前,形成偏正结构;泰语的语法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形成“正偏结构”。而由于笔者的教学对象为初级汉语学习者,教学内容暂未涉及多项定语,所以在本文中主要以单项定语的偏误分析为主。除此之外,本文还对泰国学生汉语学习和表达中出现的定中语序偏误进行原因探究,发现除了“对目的语知识掌握不足”和“教学忽略语法的专项讲解”外,影响泰国学生汉语学习最大的是“目的语负迁移”。针对于此,本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此种偏误的教学策略,为对泰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通过对比分析法在对泰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更了解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应在课外创造丰富的汉语环境,加深学生对汉语语序的了解,促进学生正确使用汉语;重视泰国学生定语习得的语序偏误,对于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不仅可以提前预防偏误的产生,及时纠正已产生的偏误,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由于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知识储备不足,本文对词汇的研究只能以查阅文献资料为主。如有错误之处,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