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背景
19世纪6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团体急剧膨胀,德国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其中涌现出的两个主要工人政党,分别是全德工人联合会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全德工人联合会又为拉萨尔派,信奉超阶级的国家观,主张通过和平的议会斗争进行改良以实现社会主义,自上而下地统一德国,是机会主义的奉行者。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又称爱森纳赫派,反对拉萨尔主义,主张同普鲁士专制制度进行斗争,自下而上地统一德国,其政治立场使其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指导与支持。巴黎公社失败后,德国工人运动的形势发生变化,两党合作成为大势所趋,迫于党内党外的双重压力,两党宣布合并。1875年2月,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在哥达召开合并预备会议,并拟定了纲领草案《德国工人党纲领》。《德国工人党纲领》“尽管满是民主的喧嚣,却彻头彻尾地感染了拉萨尔宗派对国家的忠顺信仰,或者说感染了并不比前者好一些的对民主奇迹的信仰,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整个纲领是这两种对奇迹的信仰的妥协,这两种信仰都同样远离社会主义”( [1] , p. 30),爱森纳赫派为了达成两党合作的局面,在诸多原则性问题上对拉萨尔派进行了妥协。1875年,马克思撰写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对该纲领进行了严厉而彻底的批判,后来该文连同他给白拉克的信被通称为《哥达纲领批判》。
2.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教育观
2.1. 主张教育平等建立在共产主义社会基础上
在马克思所谈的“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教育的阶级平等是不现实的。拉萨尔派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把资本主义和平地改造为社会主义,《哥达纲领》实则没有摆脱其资本主义立场。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谈平等的国民教育,看似是在维护工人和农民的权益,实际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用以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的又一手段。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 [1] , p. 46),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资产阶级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其本身于生产劳动的贡献是极其微薄的,因而,对于当时在美国已经实行的“普遍的义务教育”来说,“事实上这不过是从总税收中替上层阶级支付了教育费用而已”( [2] , p. 29)。
对于“平等的国民教育”,马克思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而是以两个反问句“是不是以为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一切阶级都可以是平等的呢?或者是要求用强制的方式使上层阶级也降到国民学校这种很低的教育水平,即降到仅仅适合于雇佣工人甚至农民的经济状况的教育水平呢?”( [2] , p. 29),讽刺了拉萨尔主义关于教育平等的真相。但是,为了改变教育服从于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条件的现状,无产者当然应该首先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以谋取无产者的教育权,进而为实现教育平等创造条件 [3] 。而事实上,教育的阶级性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后才能得以消除,届时,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真正的教育平等才能实现 [4] 。
2.2. 要求维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主张由国家进行国民教育,不过是将教育当作了资产阶级进行思想奴役的工具,它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拉萨尔派的超阶级国家观在此处暴露无遗。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明确指出,“用一般的法律来确定国民学校的经费、教员资格、教学科目等等,并且像美国那样由国家视察员监督这些法律规定的实施,这同指定国家为人民的教育者完全是两回事!”( [2] , p. 30)。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教育是同生产资料私有制所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统治者通过教育麻痹人民,使其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被剥削的事实,从而达到传播意识形态、掌握文化领导权的目的,在思想上进行统治。“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 [1] , p. 45)。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体现在教育自身的规律性以及其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不平衡性上 [5] 。因此,“应当把政府和教会对学校的任何影响都同样排除掉”( [2] , p. 30),国家仅为教育提供硬件支持和起到管理监督的作用。在当时的“现代社会”中,要想打碎资产阶级的思想枷锁,从根本上需要无产者们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暴力摘除此等教育的社会根基,进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传播共产主义的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写道,“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1] , p. 46),对于教育,应当维护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发挥其培育人全面发展的真正价值。
2.3. 强调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早期结合
《哥达纲领》中“禁止儿童劳动”,这一看似正义的诉求,实则是对当时经济发展规律的漠视,遭到了马克思的严厉批判。大工业时代,由于机器和分工的推广,工人成为了机器的附庸,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愈发减少,工人们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因此妇女和儿童也需要参与生产劳动才能维持生计 [6] ,“普遍禁止儿童劳动是同大工业的存在不相容的,所以这是空洞的虔诚的愿望”( [2] , p. 31)。根据异化理论,工人们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已经失去了社会意义,他们都不过是劳动的工具,唯一的差别就在于他们对应了不同的劳动报酬罢了。在这里,马克思认为儿童参加劳动是在保障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才能予以儿童教育和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当时最先进的国家提出的十条建议里提到:“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1] , p. 50)”,显然,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远还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
在当时这一历史时期内,这一切不过是唯心主义幻想的纸上谈兵,而实际上能够发挥作用的举措,正如马克思所说是“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严格调节劳动时间并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 [2] , p. 31)”,在此条件之下进行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一方面,给予学校里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机会,促使其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为培育无产阶级生力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给劳动工人提供教育,不断丰富其科学知识、提高生产技能,提高其政治觉悟,使无产阶级能不断从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
3. 《哥达纲领批判》中教育观的启示
3.1.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指导
《哥达纲领》之所以受到马克思的严厉批判,根本原因是其严重浸染了拉萨尔主义,站在了无产阶级的对立面,与科学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其中关于教育的观点,无不体现着拉萨尔派对于资本主义的屈从和对革命的软弱,注定无法带领工人取得胜利。在对此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进一步阐述了过渡时期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肯定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必要性。在这一时期,教育工作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其对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作用。
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作为具有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对于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做了新的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并指出,当前我国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7] ,这是基于我国国情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
3.2.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与上述所处的时代不同,当前我国早已铲除了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的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青少年参与生产劳动活动。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的真正目的是创造了人本身,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人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纠正了劳动异化这一现象后,应该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劳动精神,把劳动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 。具体来说,一方面,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价值有赖于投入生产劳动而实现,另一方面,现代化生产的高速发展对劳动者不断提出新要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正如习总书记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要回到实践中去,与实践相结合,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教育作为间接经验的主要获取来源也应如此。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价值导向之一,也就是说,教育应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现实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并举。目前,各大高校普遍设置了配套的实践课程和实践平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实践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仍存在许多阻力,对此,相关教育部门仍需不断调整实施对策,把实践板块切实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并将其落到实处。
3.3. 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马克思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们通过教育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生产劳动技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己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其教育思想也在我国的社会基础上得到继承和演变,在不同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中都有所体现。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9] 。而后经过多次的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我国如今的教育方针,即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基于我国当前发展形势和人民的发展诉求所提出的,深刻的把握了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宏观要求,以及教育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和现代化的微观需要。
当下,实行五育融合教育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途经。一方面,五育融合是对党和政府“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发展,体现了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另一方面,五育融合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延伸,即运用整体性的观点,突出学生的完整性地位,使学生作为一个全面且完整的人去发展 [10] 。当前来说,应当加快将各大中小学学段都纳入到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的进程,注重各个环节的整体性,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始终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导向。
4. 结论
马克思虽然未对其教育观有系统性的论述,但是他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对于教育平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存在许多合理的因素,对于我国的教育工作开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当前,我们应在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工作路线,促进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