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分析与提升策略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the Teaching Skills Competition for History Normal Students
DOI: 10.12677/AE.2023.13650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 毅, 熊 英*: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湖南 常德;李子轩: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系,湖南 常德
关键词: 师范生技能竞赛历史学科教学技能Teacher Training Student Skills Competition History Discipline Teaching Skills
摘要: 师范生技能竞赛对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有重要作用,得到各师范院校的重视。本文以湖南省第七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历史学科为例,对文科组27号选手片段教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部分的表现进行分析,并结合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及教育领域专家的建议,重点为师范生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可借鉴性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且贴合实际的具体策略。
Abstract: The teacher skills competi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skills of teacher training students and has been valued by all normal colleges. Taking the history of the 7th Hunan province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competi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irth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rt of the No. 27 contestant in the liberal arts group, and combines the suggestions of experienced front-line teachers and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o provide specific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line with the law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level.
文章引用:朱毅, 李子轩, 熊英. 历史学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分析与提升策略[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206-321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05

1.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掌握教学活动的主动权,是保障教学成果的肯綮之所在。在当今“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国家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 。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其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其日后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关键,也是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一环。当今,全国各地均设有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虽赛程环节设置各有不同,但都旨在从多维度、多方面来考察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水平,以促进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的提高。本文以湖南省第七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历史学科为例,对文科组27号选手竞赛在片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可供师范生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合理建议。

2. 竞赛选手片段教学表现的分析

竞赛选手在片段教学中将《新青年》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概括为两本书、“陈独秀和李大钊”概括为两个人、“上海和嘉兴”概括为两个地点、将中国共产党成立总结为两个意义。因此选手以“两本书、两个人、两个地点、两个意义”的思路完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部分的片段教学,其优点和不足如下:

2.1. 对竞赛选手优点的分析

2.1.1. 注重前后连贯,体现历史学科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选手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知识点时注意联系前后,从陈独秀、李大钊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开始,勾勒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因后果以及当时的整体社会环境,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考察,而非直接凭空切入,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其蕴含双重意义:一方面,历史问题都发生在时空坐标之中,空间是事物的载体,时间是事物延续发展的轨迹,一切客观事物均在时间与空间序列中展开,中学历史教学想要学生真正理解相关历史事件,就需要依靠时空观的建立;另一方面,时空观本身便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素养,即使没有学习具体历史知识的需要,时空观的培养也有益于中学生观察、理解世界,涵育正确的世界观 [2] 。选手从提炼核心内容入手,由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开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内忧外患局面下的传播与发展,并概括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总结为“两本书(《新青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两个人(陈独秀和李大钊)”。选手由此制定了从明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时空环境出发,培养学生对于特定历史事件所位于的具体历史环境的考察意识和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诞生这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为核心的目标。

2.1.2. 明晰教学线索,利于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线索,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重要作用。选手以关键词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经过、影响串联在一起,概括出“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历史轨迹,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的因果序列,初步建立的正确历史观。选手通过展示历史发展的逻辑、证实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达到向中学生揭示中共的历史任务与先进性的目的。这一做法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历史由史料构成,但绝不是简单史料堆砌,以“两个人”“两本书”“两个地点”等线索理清历史脉络,益于中学生正确地学习、理解历史,减轻记忆负担,而非简单让中学生死记硬背。选手这一做法,回应了新时代的教学需要,符合人的客观认识的规律,利于初步建立学生的历史学习观。

2.1.3. 教学展示直观,突出课堂直观教学优点

传统板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教师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方式 [3] ,选手充分发挥这两者的作用。首先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选手通过多张幻灯片书页推拉式动画的展示向学生立体呈现课程教学内容,未讲述的知识点以书签的形式列于左侧,每讲述一个相关知识,该“知识书签”即推拉至右侧,下一知识点以此类推。此幻灯片的展示方式一方面将课程内容提炼出来,并时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这种将未讲授的知识点与已讲授的知识点分列与左右两侧的形式也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课程进度、把握课程节奏,以此辅助学生吸收掌握课程知识。其次关于传统板书的使用,选手通过对课程内容关键词的线索式板书,板书分为“两本书”“两个人”的背景部分、“两个地点”的过程部分及“两个意义”的影响部分,以可视化的语言结构化教学内容、理清知识内容的思路,以达成帮助学生通过视觉获取凝练的知识信息、记忆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最后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板书两者的结合,选手两者兼用,将传统板书的静态结构展示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动态课程进度展示有机结合,调动学生思维感官的积极性,并通过多种媒介多层次交替向学生传递各种直观的教学信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多角度吸收内化,最终呈现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2.1.4. 注意联系当今,益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的具体化和明确化,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 [4] 。选手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渡到当今中国的富强,将过去中国之危机存亡与当今中国之美好幸福进行鲜明对比,并从中指出这一改变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无数仁人志士通过他们的艰苦奋斗所换来的,提出当今的我们更要爱国爱党、服务祖国富强,方不辜负先辈们的无私奉献,体现了教师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研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是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体现,家国情怀的培育仅仅依靠单向传授、记忆、重复等手段是无法实现的。“情动–体验–理解–迁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下自我内化建构的结果 [4] 。选手没有直接将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情境创设,通过描绘历史上中国所处于的危险境地来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背后的精神与情感,让学生能够产生确切的心理体验,继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2. 对竞赛选手存在问题的分析

2.2.1. 历史学科知识不全面,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历史学科知识是一位合格历史教师的必备条件。选手课程片段教学在史实史料方面囿于教材课本内容与结论,没有拓展相关史料,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使选手讲授课本知识时由于缺乏史料支持而难以展出这一历史时期的波澜壮阔,呈现出机械生硬的特点,在课堂内容涉及上存在不良影响;其次不利于养成学生“史从证来”的证据意识、确立学生“通过史料推论重塑过去”的观念,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的目标。其次选手存在史实上的细节性错误,将李大钊1919年发表在期刊《新青年》的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当成一本专著,存在对于史实的混淆,对于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大忌。究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还是历史学科素养不够扎实。

2.2.2. 教学内容取舍不当,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关于选手讲授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有“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5] 等知识点,而片段教学要求只选取若干知识点中的一个进行着重讲解,以其它知识点为枝干,注重突出教学重难点。选手进行片段教学的时间分配为导入1分钟,讲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3分钟,阐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2分钟,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3分钟,课程结语1分钟,可以看出选手对这三个知识的讲述时长非常接近,未能按照片段教学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致使片段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导致学生在如此平均的课程时间分配上难以认识把握的课程内容重点,同时也可能因对教学难点的讲述不够而造成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不够透彻甚至出现偏差,因此留意突出课程教学重难点是选手提升自己的一个可行方向。

2.2.3. 教学语言较生硬,导致教学过程不够流畅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从整个片段教学观感的角度来看,选手在语言组织与表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语言反复重复、断句不符合日常习惯和知识点表达生硬等。而这一情况的产生一方面与选手在比赛中过于紧张相关,但另一方面也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师范教学基本功的不扎实。不够清晰流畅、生硬机械的教学语言表达很有可能会使得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继而导致整体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语言的清晰、流畅、自然应当是其教学活动中最为基础的组成元素。并且,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能讲,还应该讲的清楚,能用最简洁的话而讲出最有效的话,乃至于将“课”以优美的艺术展现出来,让课堂中的学生能够沉浸其中,这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更高层次要求。总而言之,如果选手能够较好地完成基本教学语言的要求乃至达到更高层次,一定能够使其片段教学呈现的观感更加令评委满意。

2.2.4. 对教师礼仪缺乏,导致教学细节缺乏关注

教师礼仪体现教师的个人形象和素养。选手在片段教学比赛过程中,教师礼仪方面注意不够,部分教学细节被忽略。第一,在问好环节,选手在比赛时没有在师生问好结束时立马让学生坐下,而是直接开始讲课,一句话后发现学生还未坐下,才示意让学生请坐。虽然这个情况或许是因为选手比赛过于紧张而导致忘记,但会让学生误认为是教师忽视了自己,对自己不尊重,从而可能导致整堂课听课积极性不高,无法对教师有好印象。第二,在写板书时,有一两次写板书过程中是背对着学生讲课。其危害如下:首先,教师在写板书时,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将板书内容用笔记的形式记录在书本上,无心听教师所讲内容,如果这时教师讲授内容是本堂课的关键,会导致学生错过重点,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其次,背对着学生边写板书边上课,会使学生感觉不知所措,学生无法判断注意力在板书还是教师讲授,不利于学生学习。第三,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没有经过学生的同意,直接将学生的答案在课堂进行展示,会让学生感到没有尊重他的意见,甚至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不好的印象。总之,选手在比赛中应注意教学礼仪,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以身作则,对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2.2.5. 课堂环节形式化,导致小组讨论不得要领

小组讨论教学法是将所有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与表达,同时实现师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环节。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于讨论结果的表达和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评价,概括而言就是学生与教师两大主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如果没有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该环节在实际上就很容易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选手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提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代表人物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但在学生小组论讨结束之后既没有让学生阐述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也没有予以评价,而是直接生硬地转跳到相关知识点的讲授,使得小组讨论环节的设置在整体教学中显得过于形式,不能与小组讨论环节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存在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而设置小组讨论环节之嫌。

3. 师范技能的提升策略

通过综合分析竞赛中选手的优缺点可以得出结论,历史师范生可以从扎实自身史学素养和教学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提升自身心理抗压能力等方面入手,拔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3.1. 扎实自身史学素养

“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1] ,“做好老师,需要有扎实学识” [6] ,毫无疑问拥有扎实的史学素养是一名合格历史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史学专业素养的历史教师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历史知识匮乏的教师不仅无力对教材内容继续深层次的解读,难以将课本上知识点讲清、讲透,而且往往在面对学生关于课本外拓展性的历史问题时无法回应,只能草草敷衍了事。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受到专业的训练,应当格外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打牢基础学科知识。历史师范生除了吸收掌握课堂的知识外,还应该广泛阅读史学著作、史学论文,并撰写读书札记,为将来教学中的解读教材、运用史料奠定基础,决不能在大学期间得过且过,以至于以后在走上讲台后难以驾驭、不知所措。

3.2. 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史学专业知识是历史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教学素养则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保障,如果把专业知识比做水井里的水,那么教学技能则是打水的桶与绳,没有桶与绳,再怎么甘甜的水也无法被人所品尝。作为师范生,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的可行路径有如下几点:第一,前往中学听课学习。听课学习中应当做到感受课堂节奏、分析教学思路、学习教学方法、时时评价教学过程;课后与教师交流表达自身感受、记录教师教学设计意图;事后认真总结分析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良方法。第二,通过专家讲座进行学习。通过专家对最新教育政策方针的解读,理解政策方针的内涵与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理念,始终紧跟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第三,阅读教育类期刊。可通过阅读《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历史教育类期刊,关于教学设计相关的论文,分析其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挖掘其教学思想,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水平;关于教学方法相关的论文,分析其教学方法的本质,尝试在实践中运用其教学方法,并与自身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四,重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使师范生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保障,是检验所学知识与技能,走向讲台的最后一步。教育实习中,应该综合自己所学认真备课上课、虚心请教指导老师、坚持做好每日的实习日记、总结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实习结束后及时做好实习反思,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 [7] ,因此在实习后应反思自己是否符合教师的形象与角色、是否达到教师要求具备的学科知识与能力基础、教学的技能技巧以及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反思过程中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素养。

3.3.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历史发生于过去,许多历史内容单凭文字叙述学生较难理解,针对这一点,多媒体信息技术以直观性的特点有效地将视频、图片等文件的动态演示,结合教师讲解,多渠道向学生传递各种直观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使学生有效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具体策略有:第一,灵活运用。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并结合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况、教学对象的实际反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调整教学安排。第二,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不得过度依赖、喧宾夺主,应与传统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讲述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黑板板书强调重难点,并且注意与学生的眼神交流,给予学生亲切感。第三,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一堂成功历史课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首先要与课程标准相结合,针对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整体的把握,科学地选取教学资源;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在选择过程中尽可能选用能吸引学生兴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的优势。总之,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并驾驭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3.4. 提升自身心理抗压能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心理抗压能力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层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促进课堂互动情况,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紧扣自身心理抗压能力来推进日常教学活动。而在与日常教学活动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竞赛中,参赛选手常常因为实力的接近而绘就一副“焦灼对弈”的局面,此时,决定比赛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参赛选手的心理状态,参赛选手之间手的心理博弈大抵会引导他们的正常发挥,继而影响最后的胜负结果。教师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被广泛运用于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是值得师范生去反求诸己的。师范生可以主动了解心理抗压能力培养,去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含义,自动自发地意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树立正确的心理抗压意识,建立起积极的心理抗压能力,并同时关注自身优点和缺点,在自身视野内,不能只着力切中自身弱点和缺点,要以平等态度正视自身优点和缺点,在教学生涯中,师范生难免会被动地试错,会受到打击与挫折,此刻教师群体应相信自己,聚焦于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强调将积极力量融入自身体内,在愉悦中解决问题与困难。再者,师范生在消弭消极情绪的时候也要注重预防消极情绪的复发,平时可以把握自身所处高校充分的心理抗压资源,响应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多去参加一些心理讲座,或者在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在对心理抗压能力进行充电的同时,也是师范生教学素养和自身人格的同频共振。如果师范生自身心理抗压能力强度足够,也可传播至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心理变化,卓佳地发挥教师的育人本质作用。

4. 结语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对扩充师范生的视野、促进各高校选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并且通过分析竞赛中选手的表现,对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应无比热爱教育事业,要多争取教学实践机会,可以通过竞赛、支教等多种形式,为自己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加教学实践经验 [8] 。同时还要具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培育好祖国的下一代,做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最坚实的力量,始终坚持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秉持使命与担当,为早日成为中国教育的脊梁而奋斗!

基金项目

湖南文理学院2022年度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历史学科教学技能竞赛的分析与启示”(项目编号:YB221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16.
[2] 赵玉洁. 基于问题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150.
[3] 朱汉国, 郑林. 新编历史教学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20.
[4] 张庆海. 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1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19-20.
[6]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 人民教育, 2014(19): 6-10.
[7] 杜芳. 新理念历史教学论[M]. 第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39.
[8] 张文, 熊英, 陈馥珺. 新课标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以湖南文理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学生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34): 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