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摘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小学英语课程作为思政系统的阵地之一,需积极履行协同推进思政教学义务。无论是从教材研读到课堂教学,还是从思政元素储备到实际落实形式,都应不断向外学习借鉴、向内反思钻研,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助力中小学阶段学生过好最基本的“成人关”。
Abstrac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talents. As one of the positions of develop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English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needs to actively fulfill the obligation of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 matter from textbook research to classroom teaching, or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ccumulation to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form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learn both from external sources and internal reflecti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and help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pass the most basic “qualified level”.
文章引用:王思期, 王晓楠.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297-330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520

1. 引言

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概念自提出至今,在各地各大高校落地生根,开展得如火如荼。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办国办提出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以及高教司制定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工作方案,在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上稳步推进。

比之高校,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则有所欠缺,尚未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的建设格局。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1] (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在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基础之上,同时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及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此项《意见》再度强调中小学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自2017年道法、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之后,教育部加大了对该三科任课教师的教学培训及教材解读力度,助力其开展课程思政 [2] 。相比之下,其他学科的教学(如英语、数学等)亟需规范有效的体系和指导。

因此,本研究从英语师范生的角度出发,以江苏地区中小学英语教材为例,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研究,并编写富有针对性的思政元素库,探索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提升空间,为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2. 研究主体

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 [3] ,确定了699门示范课程、699个教学名师和团队、30个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示范体系初步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相比之下,中小学课程思政在理论上与践行上均存在一系列不足。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更为可观的高校阵地值得中小学借鉴学习。本研究将分为“向外寻”和“向内探”两个维度:向外对标高校,寻找高校思政教学示范课程中可取的亮点,发掘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潜能;向内依托教材,探究中小学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弱势,为一线教师提供直观、可行的思政元素库;两相结合,为中小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1. 示范课对比分析

在“向外寻”层面,为更好将高校课程思政亮点应用于中小学阶段,本研究从中小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板块出发,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为选取标准、以各省各高校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为选取对象,共计研究49节高校示范课程;同时,以青教赛与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这两大权威赛事为选取对象,共计研究29节小学示范课、18节初中示范课和21节高中示范课。示范课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通过“元素类别跨度”、“元素教学占比”和“教学形式种类”三个维度综合衡量 [4] 。对比所得的数据通过SPSS进行分析处理,如表1表2所示。

2.1.1. 在高校开展亮点上得出以下结论

1) 不同主题的思政元素,挖掘的难易程度存在差异。教学内容涉及“人与自然”板块的课程数量较少,仅占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总数的12.2%,挖掘存在一定难度;“人与社会”板块课程思政占62.2%,证明此类主题易开展、易发掘,已开发的内容较多。三个板块虽然课程数量(挖掘难度)存在一定差距,但其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占比都大致接近33%。可见,思政内容的开发较为依赖文本话题,即便存在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之分,对于两者的挖掘均是可行的。在研究教材时,应当格外关注隐性思政的挖掘,帮助中小学思政开展扫清阻力。

2) 二次设计文本是开发隐性思政元素的关键。从高校课堂教学规律看,与技能教学相关的课程不易开展课程思政,如翻译、口语、语音等。此类课程通常采取在技能教学时使用思政性材料的间接形式融入思政元素。以此对标中小学的语法课、语音课、口语课等注重技能培养的文本或课型,教师可通过二次设计教学材料来融入思政。

3) 注重元素跨度,使教学设计兼具深度与广度。高校课程思政元素类型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经统计,“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板块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类别都约为2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与自身所属板块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之外,还有与其他板块相关的元素。例如,“人与自然”中除了倡导保护环境、科学发展观之外还涉及四个自信、中华传统美德等与“人与社会”相关的思政元素。此类高校课程的教学设计兼具深度与广度,呈现全面性、趣味性、连贯性等特点,教学效果极佳,值得参考借鉴。

4) 丰富教学形式,为思政环节注入活力。从课程思政教学方面来说,高校示范课教学形式多样、步骤明确。三个板块的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约3~4种,除了惯常使用的讲授法、演示法、课堂讨论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还出现了许多如内容导向法(CBL)、问题导向法(PBL)、翻转课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新颖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为教师的课堂注入活力。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demonstr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表 1. 高校示范课课程思政元素研究

2.1.2. 在中小学开展不足之处上得出以下结论

1) 教师教材思政元素挖掘能力的缺失缺乏重视。经统计,小学“人与自我”板块课程数占51.7%,初中“人与社会”板块课程数占44.4%,高中“人与社会”板块占47.6%。可见,小学阶段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集中在“人与自我”板块,初高中阶段则集中在“人与社会”板块,一部分原因在于认知水平差异以及各学段思政教育侧重点不同,但也不能排除相关主题挖掘难度的差异因素。因此,要推进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对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提出要求。

2) 思政元素跨度、广度有待提升。相比高校示范课,中小学示范课的课程思政元素个数均接近1,基本只和自身主题相关。因此,教材研究中要更加关注课程思政元素的跨度设计,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和主题本身,可以有效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二次开发、挖掘课内外的课程思政元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思政教育的机会。

3) 思政元素教学形式略显生硬、单调。中小学课程思政教育大多出现在课尾升华部分,且形式较为单一,几乎都是讲授法、演示法和启发谈论法。因此,中小学课堂实际教学中应当尤为警惕“两张皮” [5] 现象,在教学形式上多提升钻研,将思政点更自然、有效地融入课堂,重视课程整体结构的流畅统一。

此外,中小学阶段课程思政的形式应视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知识储备及语言能力而定。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较弱,老师应当偏重于采取讲授法等教学方式,以初步灌输、营造课程思政氛围为主;若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思辨能力较强,老师应当偏重于采取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退居引导者角色。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在常态教学中,教师还应致力于锻炼学生认知、语言、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改善课程体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Table 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demonstration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表2. 中小学示范课课程思政元素研究

2.2. 调查问卷分析

在“向内探”层面,考虑到示范课具有的“非常态性”,仅仅聚焦中小学示范课程开展情况对于分析整体的中小学课程思政现状具有一定“欺骗性”,常态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情况恐更不容乐观。因此,为更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小学课程思政开展的不足之处,本研究进一步设计发放了针对中小学实际教学现状调查的问卷,通过研究回收的114份问卷结果发现:

首先,接受调查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有基本的课程思政意识,但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还较为片面。在反映课程思政认知及重视性的题目中,有43.8%的教师都表示基本了解课程思政,但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知则大多局限于健康生活、自我价值、社会交际等方面。特别是低学段的英语教师,感到难以挖掘或涉及家国情怀、四个自信等较为深刻的内容。可见,学段间的课程思政元素存在巨大鸿沟,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挖掘能力的欠缺阻碍了课程思政的融入。

其次,教师的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其中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够,客观原因则是教学条件局限、日常教学事务繁重、学生学业成绩的硬要求等。实际上,参与调查地教师中有36.4%的教师都表示如果有机会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他们希望减轻教学任务,为课程思政教学留出时间和精力,还希望组织教学集体会议,开展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和研讨。89.4%的教师都表示愿意根据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苦于客观条件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的局限。

2.3. 教材分析

在“向内探”层面,除了探不足,更要探方法。通过对于示范课和常态课的对比分析与现况调查发现:探求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效度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在教材中下足功夫。教材内容存在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之分,在不属于显性思政语篇中能够看到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在备课前就具备思政视角 [6] 。因此,本研究以中小学教材为依托,结合高校开展的亮点,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相应的思政元素库,以提供给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所需的思政视角和灵感。

思政元素库以奥尔波特的六种价值观分类标准 [7] 为基础,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改编,将中小学生价值观体系构建分为:社会型、科学型、实用型、信仰型、审美型、政治型,如表3表4表5所示。

Table 3.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nglish textbooks for primary schools

表 3. 小学英语教材思政元素表

Table 4.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nglish textbooks for secondary schools

表 4. 初中英语教材思政元素表

Table 5.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nglish textbooks for high schools

表 5. 高中英语教材思政元素表

3. 结语

本研究首先将高校与中小学示范课对比分析为切入点,找出了中小学课程思政开展在元素类别跨度、内容占比及教学形式三方面的不足点和借鉴点;其次发放问卷,针对性调查了中小学实际教学情况;最后将所得结论落实于文本研究,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师范生视角,编写出了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元素库。三个环节虽各有成果,但仍存在下列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需加以优化:

研究对象上,示范课数量、问卷样本量有限,且统计标准不够权威,存在一定误差;研究内容上,思政元素库的参考意义只适用于江苏省,结果不具有普遍性;研究方法上,思政元素库的编写内容虽满足课程标准要求,但主观色彩较强,不具有权威性;其次,以师范生的视角解读教师的实际教学现状可能存在实践偏差。

总体而言,立德树人是中小学阶段永恒的教育重点,但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意识与素养,紧跟时代的步伐,动态更新自己的思政元素库、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入、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EB/OL]. 360A06-05-2022-0016-1, 20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211/t20221110_983146.html, 2022-11-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881号(教育类270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 教提案[2018]第304号, 201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caiju/201901/t20190129_368420.html, 2018-09-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 360A08-07-2021-0013-1, 20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6/t20210610_537281.html, 2021-06-01.
[4] 沈胜刚. 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突围[J]. 教育科学论坛, 2023(1): 78-80.
[5] 侯长生. 课程思政教学的衔接与融合[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5): 67-70.
[6] 黄国文. 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21-29.
[7] 许燕.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J]. 教育研究, 1999(5): 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