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Construction in Ethnic Area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的薄弱地带,也是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的重点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具备以下四重内在机理:聚焦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具有承接外部支持和培育内生动力两重功能维度;具有经济、文化与社会三层价值基础;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四方面与乡村振兴相一致,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Ethnic minority areas are the weak area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also the key area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the following four internal mechanisms: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it has the dual functional dimensions of undertaking external support and cultivating endogenous power; it has three value bases of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It is consistent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four aspects: development concept, development goal, development plan and development path, tha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牟皓冰.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6): 2695-269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6364

1. 背景与需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为了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不动摇地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要进一步加速推动语言文字在基础能力方面的建设,提高语言文字的服务水平 [1] 。这一意见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等九部门于202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了推广普通话的重点范围和对象,特别是要强化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促进各民族交流互动和民族团结 [2] 。这一通知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也为各地各单位落实工作提供了依据。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成就,并强调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3] ,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民族地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的薄弱地带。2021年,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了新时代推普工作的政策指导,即截止到2025年全国普通话普及比率达85%,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比率在原有普及率上提升6%~10%,从而实现80%的普及率的基本目标 [4] ,同时也提出“民族地区推普攻坚行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行动”三大重点任务。

民族地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的重点地区,这既是铸牢脱贫攻坚成效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具体而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具有阻遏返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承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后脱贫攻坚时代仍然面临“返贫”危机,要强化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强化脱贫人口自我“造血”能力,增强其主动性,建设脱贫长效路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有助于脱贫人口的自我提升,提高脱贫者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进而达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的。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后代或许由于教育欠缺等原因无法顺应市场和就业的标准从而再次成为贫困人口,由此产生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能提高贫困人口后代的人力资本,并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以语言能力作为根基的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方面,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语言能力 [5] ,是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振兴的保障,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和治理效能的提升因素。一方面,作为国家语言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国家通用语言是我国公民主要的交际语言和认知发展语言,是民族乡村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基础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要求加快构建新业态、新产业,其发展对当地人民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民族地区人民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发展。因此,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建设势在必行。再者,要想振兴乡村,必须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培养乡村人才。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是提高人才能力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因此,应当大力提高乡村本地人才和主要劳动力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来拓展其他职业技能。

2.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2.1. 一个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1] 。以人为本位、坚持服务人民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工作的本质要求,更可以视作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民族地区中广泛存在的实用性普通话运用和汉字识读困难问题,则是制约民族地区人口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母语与国家通用语言不同的民族地区,立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少数人民群众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和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 [2] ,通过干部引领、高校支教、企业助力等多方协同,系统化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够促进国家稳定和民主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习得,铸造习得者坚定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的突破点首先是让民族地区的人民认识到自己是语言能力建设的主体,既要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功用性,又要强调其文化与精神价值,从而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人的全面发展。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的关键在于唤起民族地区人民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既看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又感受到其文化和精神内涵,从而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地区人的全面发展和乡村的全面振兴。

2.2. 两个功能维度:承接外部支持和培育内生动力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助力少数民族人口的全面发展,是立足人民群众实现赋权增能的系统工程。而人作为能动的个体亦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链接外部资源与内部发展动力的核心。

因而,以乡村振兴为价值取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的具体功能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能够帮助民族地区增强承揽各种外部资源支持的能力,使得有限的外部资源能最大化地助推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能够培养民族地区自发自强的内生力,从而提高民族地区群众振兴乡村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最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纽带协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外动力 [6]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形成一种幂次级别的协同牵引力,通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从而助推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全面实现 [1] 。

2.3. 三层价值基础: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普通话的推广有助于公共教育资源和公共教育服务发展的均衡化。以语言为基础的教育有利于将普通话资源转变为个人发展资源,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除此之外,可以对依靠民族语言活态传承的山歌民谣、神话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培育乡土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地区文化振兴。

语言的经济价值体现为语言作为沟通工具与信息载体,产生经济价值和形成语言产业创造经济价值两方面。就民族地区居民而言,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降低交流成本,提高沟通效率,其掌握的语言技能属于特殊的人力资本。掌握普通话还能够拉动民族地区居民的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还可以派生出能够创收的语言产业,例如语言教育、语言服务、语言翻译等。

语言作为社会成员的交际工具,是建立社会分工写作的基础。统一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使得社会的各项活动得以正常高效地开展。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实践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使用相同的语言能够让民族地区居民拥有群体归属感,参与群体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社会 [7] 。

2.4. 四重逻辑契合: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路径

第一,乡村振兴的自主性发展理念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相吻合。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阶段“由外向内”的帮扶,它是一种具有自主性的发展策略,旨在实现共同富裕。它不仅要重视政府和市场的协调作用,还要激发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体。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发展要求尊重群众的主导地位,保障他们在外部力量介入时的自主权,更要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潜力以及乡村社会的内生活力,从而促进乡村自主、长效发展。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建设以切实提高当地居民语言文字能力为基础,调动当地居民自主学习意愿为目标,其聚焦点和着力点始终在于“人”,充分尊重当地居民主体地位,调动居民内在发展积极性;坚持推广与保护并重,既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语言文化资源,在保障乡村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同时以“传统焕新生”激发乡村社会内源动力,这与乡村振兴的自主性发展理念相契合。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注重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无疑是改善当地相对贫困状况的实效路径。

第二,乡村振兴的持续性发展目标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相吻合。脱贫攻坚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政策支持等方式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并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不同,它面向全体农村地区,通过创立长效发展模式等措施,持续缩小城乡差异,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语言文字建设作为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事业,除了提高当地居民普通话应用水平,加强普通话沟通与交流,更着眼于长远目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扶志”与“扶智”并重,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群众综合能力,激发当地群众发展潜力,为民族地区持续进步注入动力。这与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愿景相契合。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下,重视并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乡村振兴的整体性发展规划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相吻合。与脱贫攻坚聚焦于一家一户,精准扶贫,落实“一户一策”的扶贫策略不同,乡村振兴在“零星式”、“遍地开花式”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从宏观战略的层面进行整体性规划,以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位一体”推动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方位进步、农民全角度发展。人既是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发展的根本,语言文字建设事关长远、辐射广阔,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通过加强对乡村振兴主体的语言文字建设,提升振兴主体的综合文化素质、发挥振兴主体在经济、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多个维度的主体性,能够有效推动语言文字建设与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构建发展新路径;提高基层干部普通话应用水平,增强基层“双语”人才队伍的储备与培养;挖掘当地特色语言文化资源,在推广和保护中让传统焕发光亮;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落实新发展理念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组织服务平台双语建设,搭建政民双向沟通渠道。语言文字建设抓住振兴主体这一“牛鼻子”发挥其基础建设作用,彰显其事关全局的优势和特征,这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整体式”发展规划相适配,有助于落实“五个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四,语言文字建设与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路径相统一。与脱贫攻坚时期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追求贫困户数量减少、绝对贫困范围缩小、脱贫政策覆盖全域贫困地区不同,乡村振兴走的是一条更强调乡村结构优化、实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式”发展路径,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性建设意义。语言文字建设不是“外延式”教学,仅仅停留于口头或表面,而是深入到受教育主体内部,只有充分调动受教育主体内在的动力和资源才能达到育而有效、入脑入心的“内涵式” [8] 教学模式。对于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建设的关注点绝不仅仅是停留于听、说、读、写普通话数量的多少或频率的高低,还要更多地关注民族地区同胞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普通话技能投身于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教育资源完善、人才素质培养、乡风乡韵建设等诸多领域,实现语言文字建设超越文化领域,辐射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组织、人才等多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以此促进乡村内在结构调整、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实现语言文字建设与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路径的内在统一,取得“1 + 1 > 2”的实际成效 [9] 。

3. 结语

本文论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具备以下四重内在机理:聚焦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具有承接外部支持和培育内生动力两重功能维度;具有经济、文化与社会三层价值基础;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四方面与乡村振兴相一致,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2-26(002).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30/content_5654985.htm, 2021-11-30.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C].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1-30.
[4]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开展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Z]. 教语用函〔2022〕1号.
[5] 刘志刚, 杜敏.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及其建设——以甘肃省夏河县调查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1(4): 143-154.
[6] 朱胜晖, 刘义兵, 宁莎莎.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23(1): 1-8.
[7] 教育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09/content_5667268.htm, 2021-12-23.
[8] 刘振天. 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35(9): 1-7.
[9] 李冬青, 付妮. 语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以广西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22(9): 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