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居民满意度研究——以朝阳街道社区为例
Study on Residents’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Construction—Taking Chaoyang Street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与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息息相关。2016年重庆市北碚区成功入选第二批32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中朝阳街道作为北碚区主要街道之一,为全北碚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助力。研究发现,朝阳街道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不匹配、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总量偏少且分配不均等困境。因此,针对朝阳街道社区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优化路径,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础上,增强各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提高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最终归属,也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
Abstract: The 20th Party Congress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in-nov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benefit projects. As the last kilomet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nse of acces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 2016, Beibei District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was successfully selected as on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32 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s for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of which Chaoyang Street, as one of the main streets of Beibei District, has been providing assist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for the whole Beibei Distric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haoyang Street community has the dilemma of insufficient play of the role of the main body,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lack of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of communi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the demand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funds invested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s small and unevenly distributed. Therefore, for th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Chaoyang Street commun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pecific optimization path, on the basis of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sense of access and sense of belonging of residents in each community, and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with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s the ultimate attribu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which is the final goal of this paper’s research.
文章引用:王健呈.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居民满意度研究——以朝阳街道社区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1): 6479-648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1886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保障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等多项内容 [1]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2] 。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补齐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联系愈发紧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随之增强,同时社区居民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那么现有的公共文化建设能否让社区居民满意,则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在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挥着示范与提供经验的作用,2016年重庆市北碚区成功入选第二批32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正是因为抓住了这次机遇,实现了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物保护先进集体,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朝阳街道作为北碚区主要的街道之一,一直将朝阳文创大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推进,为整个北碚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助力。因此,以北碚区朝阳街道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既能够了解对现有的公共文化建设效果,同时也希望通过社区居民公共文化的满意度中从中能够找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

2. 朝阳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存在不足

2.1.1. 管理队伍人员不足

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根基,是当前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3] 。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社区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研中发现,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要自治组织,在进行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员不足的问题。社区工作繁多复杂,负责公共文化服务这方面的人员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有从事其他工作,任务比较多,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出现以来,除了原本的正常工作之外,社区工作人员还需要完成疫情防控等相关任务,这就大大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导致了本就不多的人手更为紧缺,这一点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每次举办一些文体活动,都需要招募大量的志愿者,仅凭日常工作人员难以开展较大的活动,而志愿者有着不确定性、随意性的特征,每次招募的志愿者成员是不同的,其个人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导致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发展。

2.1.2. 缺乏专业性人才

社区治理既是居民生活沟通的主要场域,也是承载国家基层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石 [4] 。而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专业性人才。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朝阳街道的牌坊湾社区还是新房子社区,都普遍存在着缺乏专业性人才这一问题,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专业性的人才更为紧缺。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比较好的新房子社区中仅有一名文化委员,负责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在牌坊湾社区则没有提及有专门的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在开展比如歌舞、艺术等公共文化活动中,社区的专业性人才则表现的更为缺乏,往往需要从其他兄弟单位借来人才,或去社区外招募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志愿者才得以成功举办活动。一方面是由于经费、编制有限,难以腾出专门人员负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难以招募到较为专业性的人才来社区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但是其自身的年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难以达到专业性,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有心无力”,专业素养仍有待提高,这也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2.1.3. 宣传工作不够重视

在社区治理中,宣传工作可以说是一方面连接着社区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连接着社区居民。宣传工作做得好,可以极大的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增强社区居民的信任感,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反之,如果宣传工作做的不好则会降低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使社区居民不信任工作人员,降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结合调研我们发现,仅有少数社区居民认为获取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信息的难度是比较容易的,其余居民普遍认为的获取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信息的较为困难。无论是在新房子社区还是在牌坊湾社区,目前宣传方式还是主要以通过小区公告栏张贴各种相关消息,除此之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的广泛使用,社区的宣传也通过微信群公告来进行创新。然而,社区中能够熟练使用微信接收消息的老年人仅为一小部分,大部分老年人难以熟练使用微信并通过微信接收社区的宣传通知公告等。

2.2. 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的意识不强

2.2.1. 社区居民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文化生活中,由于受文化认知不足和单一重复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受到极大限制,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生活的主体意识薄弱。从朝阳街道社区抽样调查的几个社区访谈和问卷数据不难看出,尽管绝大多数社区居民能够参与到文化生活当中,但其中,大部分的人参加频次较低,多是偶尔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且社区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缺乏针对性,活动开展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等原因,公共文化服务往往和社区居民的需求不匹配。社区在调动居民们主动参与和创作文化活动的踊跃性方面也没有更多的引导,长此以往,社区居民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认同感、满足感和预约感的程度也逐渐降低,对社区的公共文化生活不感兴趣,也不再愿意参与社区的文化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到,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发布文化活动信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等讯息的平台和渠道不够了解。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文化互动依赖居民之间的信息互传。

2.2.2. 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社区“文体专干”,即社区中负责承接各级文化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负责组织筹划文化活动开展的专职人员,但是由于朝阳街道社区人多事多,除了社区配置的“书记”和“副书记”,其他的社区干部一般都不是“专干”,而是身兼数职的“兼干”,然而“兼干”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一项工作中,容易出现各项工作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只能避重就轻,择“其一”而为之,顾此失彼,在社区没有专设的任务考核、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公共文化服务这项“软指标”就被理所当然地排在其他“硬指标”任务之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对于“文体兼干”来说仅仅只是任务式地应付,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根据社区居民需求提供服务。另一种是社区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的负责人,例如新房子社区的舞蹈团、唱歌队等,他们都是自发组织、自愿担任、无报酬、无制约,这类组织的队伍极不稳定,社区能给予的支持和扶助极为有限,导致这类组织在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没有责任和义务,不能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不匹配

2.3.1. 公共文化设施的类型滞后于公众的需求的发展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公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且公众需求的的类型也逐渐多样化,我国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进行了明确规定且目前已施行二十年,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政府现在已经在尽力的满足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在社区中增设了相当多的公共文化设施设备,但是由于设施设备的增添多是当地政府自己根据自身的财政情况进行增设的,并不能够满足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甚至许多设施设备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经过调研发现朝阳街道的某些社区就存在公共文化设施老旧的情况,例如某些社区图书馆几乎很少有社区群众去使用,里面的图书也很少有人翻阅。造成这些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现在的社区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的,传统的读书读报获取新闻信息的人群逐渐减少。且有近一半的社区居民认为在朝阳街道各类公共设施的硬件条件和便利程度不是很满意,反映了当前社区还没有建成满足居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2.3.2.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硬供给轻软供给

第一是侧重于标准化建设,忽视运营维护管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已经建好的标准化化设施由于运营管理不当,造成设施无法使用。比如某社区的健身房的健身设备、健身器材以相当完善,但是由于只在周一到周五的上班时间开放,周末和节假日这种休息时间是关闭的,这也就造成了想健身的年轻人下班过后,或者周末想健身的时候,社区的公共健身设施并不能提供给其使用。通过访谈发现,还有部分的社区群众有对公共设施、公共图书馆的更新和维护不及时的问题,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访谈发现,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受制于资金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是重文化设施、场所等产品投入,轻文化活动等产品开发。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对文化活动的不是很满意。朝阳街道中平时使用公共文化服务或者说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比较大的群体是中老年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平时退休在家,空闲时间很多的群众。相比于对于社区投入的健身设施,他们更喜欢像文化活动这类的软公共文化服务。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有的社区开发的提供给老年人群体的唱歌跳舞等公共服务深受老年主体的喜爱。在有舞蹈室的社区中,每周都会有老年朋友来参与活动,他们对这一类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有的社区由于各种客观因素无法提供这类公共文化服务或提供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就造成了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软供给的满意度低。

2.4.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2.4.1. 地方财政投入资金有限

朝阳街道设有文化中心,其具有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加强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业余问题骨干队伍建设等主要功能职责。根据重庆市北碚区朝阳街道文化中心2022年单位预算情况说明,朝阳街道2022年年初预算数为25.66万元,其中:收入来源仅依靠一般公共预算拨款的25.66万元,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其中基本支出23.66万元,主要用于保障重庆市北碚区朝阳街道文化中心在编在职人员工资福利以及社会保险缴费;项目支出2万元,主要用于体育事务工作。同时从我们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了解到,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做的比较好的新房子社区,还是相对来说做的不够好的牌坊湾社区,资金问题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最大的阻碍之一,在现有的财政体系中,通常只有很少一部分拨款能够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的各个方面,这也让社区在开展活动、扩建场所和增加文化服务设施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社区的公共文化水平和能力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4.2. 社会力量参与较少

社区街道办在建设和发展公共文化上唱独角戏,资金源流单一,没有形成官方机构与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经过了解这种情况不仅是新房子社区和牌坊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普遍问题。现阶段朝阳街道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比较好的新房子社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仍然是由政府主导,采取“文化运输一条线”的模式,社会力量较少渗透进来。虽然近几年新房子社区在进行老旧小区的改造,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也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比如采取购买电影、演出,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的方式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满足了居民部分文化生活和精神需要,但是在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措施仍然存在着覆盖面不够宽、资金配置不够均匀,仅仅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缺少社会力量参与,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社会力量和资本无法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缺乏参与竞争的渠道。

3. 朝阳街道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路径探索

3.1. 加强队伍建设,引进专业人才

3.1.1. 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工作效率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离不开一支人员充足社区管理队伍,通过调研发现,许多社区工作者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同时也需要兼顾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就会导致各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针对这一情况,在不改变社区人员组织架构的前提下,社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明确组织职责,优化队伍结构。社区应进一步明确和调整工作人员的职责,优化现有组织架构,设立专人专岗,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兼顾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相关工作的局面。第二,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借鉴参考上海浦东新区的“智慧社区”建设,积极打造符合现代公共文化管理体系,通过建设创新文化培育基地、培育社区自治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由居民党组织负责指导监督、居委会负责推动。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社区应该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社工人员以及志愿者提供社区服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等渠道,吸引优秀在校大学生参加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提供建议。

3.1.2. 吸引专业人才、加强培训教育

其一,首先要挖掘社区内部专业人才,比如说社区的退休干部、教师、文艺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特长的人群,鼓励其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给予一定的肯定与支持,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专业化。其次要积极与社区附近的高校展开合作交流,尤其是要鼓励高校中的专业人才进社区实习。一方面要与社区管理等专业人才合作为社区治理提供专业化支撑,另一方面要与音体美等专业人才合作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活动保障。最后可以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吸纳所需专业的未就业毕业生,使其下基层、进社区工作,为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贡献专业性力量。其二,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开设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专业课程,使其了解自身从事的工作性质、重要性,树立服务意识。要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邀请社区外专家学者、优秀工作者来到社区举办专题讲座、线下培训,与本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传授经验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训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文化活动、讲座论坛等形式,丰富居民精神需求,引导鼓励其参与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3.2. 树立宣传意识、扩宽宣传渠道

3.2.1. 树立宣传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要建设的好,同样宣传工作也要做的好,不能“重建设、轻宣传”。宣传工作要贯穿社区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的始终,这样有利于加深社区居民对于公共文化项目了解程度,提高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社区的满意度,归属感和认同感,且广泛宣传也是社区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接受居民监督的一种方式。此外,对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的日常文化活动,均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社区居民逐习惯、接纳、融入日常文化活动中来。因此,社区工作者要树立积极主动宣传的意识并加大日常宣传力度。

3.2.2. 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方式

首先,社区要拓宽宣传渠道,除通过原有的社区公示栏宣传之外,还要加上线上的宣传渠道,而线上的宣传渠道不能仅仅通过社区微信群进行。还要结合其他平台,比如年轻人喜欢刷微博、抖音,老年人喜欢看快手,除此之外还有微信公众号、各种新闻网站等,通过这些线上渠道广泛进行宣传。一方面能够吸引本社区居民了解关注到社区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能够使得社区之外的人员了解社区文化活动,能够为未来的志愿者招募、合作等提供一定的帮助。

其次,社区要丰富宣传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对于年轻人,结合其日常工作上班情况以及对互联网使情况,可以更多的采用微信群等线上的方式进行宣传;对于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腿脚不便、难以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的特征,则要尽量采取线下宣传方式、更多的以上门宣传、家庭访问等方式进行宣传;对于青少年及儿童,一方面通过举办宣传小游戏、活动来对其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与其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使青少年儿童即使了解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积极参与进来。

3.3. 转变居民思想观念,形成广泛民众参与

3.3.1. 注重社区居民动机测评,开展文化服务参与调查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可以将公共服务动机作为一种测量工具,通过测评和调研,将社区居民中具有高公共服务动机的文化活动爱好者,采取动员、鼓励、补贴等多种方法,将社区居民转化为社区各种文化活动传播、策划的参与者和志愿者,并逐步转变为社区文化活动策划、组织、传播、评价的参与者和志愿者,并逐步转变为社区文化活动的成员骨干和组织领袖,进一步发挥他们在社区中的已经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并将个体资源“由点及面”地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参与、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完善社区居民的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鼓励社区的舞蹈团、唱歌队、棋艺社等群众自治文体组织发展,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涌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各类节目、活动、组织进行表彰奖励。完善以居民为中心的供给体系,拓宽居民文化意愿和想法的反馈渠道,通过社区微信群、QQ群、公示栏等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3.3.2. 发挥社区群众组织功能,实现文化服务管理自治

居民委员会作为沟通上级部门和社区居民的纽带,不仅承担着宣传政府文化建设方针的职责,也是社区文化宣传、调解社区居民矛盾的重要桥梁。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等社区居民正式自治组织在建设和维护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的作用。同时要鼓励舞蹈团、唱歌度队、广场舞组织、象棋社等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参与,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归属和认同感。只有真正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因此在进行文化服务供给中获得社区居民的好感和认同,才能更加吸引居民参与其中。

3.4.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精准供给

3.4.1.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居民服务动机

首先强化政府服务意识,这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不论是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还是多元化主体的供给方式,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一直并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要从责任与效率两个方面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一方面政府要履行其基本职能,承担起相应责任,另一方面要注重效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其次提高居民服务动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居民参与,除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高质量驱动外,社区居民的高公共服务动机驱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提高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动机有助于激发其文化创作动力,实现公共文化个性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化 [5] 。此外,居民是需求表达机制的核心,当他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动机得到提升,则更有可能愿意去反馈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从而实现与政府之间交流合作。因此政府、社区等主体可以要通过大型文化活动、日常文化活动、走访沟通等方式有意识的培养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动机。

3.4.2. 搭建意见征询平台、打通主体信息渠道

首先,要搭建分类意见征询载体。社区作为最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和文化需求的社会自治组织,首先要保障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在社区内部的表达通畅。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不同的征询载体以便全面的征询意见。其次,要打通主体间的信息渠道。对收集上来的意见需求,要按照需求层次和类别进行分类梳理整合和传递。不仅要将社区居民文化需要及时传递给政府,方便政府根据需求进行决策,也要将社区居民文化需要及时反馈给社区公共文化生产者(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以便他们根据需求及时生产文化服务或调整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

3.5. 优化政府资金支持、拓宽资金进入渠道

3.5.1. 强化兜底支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首先从资金上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关注和支持,将社区文化服务费用纳入年度财政计划,并将公共财政支出中文化事业支出增量尽可能投入到社区中,同时设立专项经费,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服务活动实行专项补贴,逐步解决公共文化事业费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保证社区文化服务能够持续有效地得到公共财政稳定的支持与保障。其次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使用结构和资源配置比例。对资金使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使用的范围、使用标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把资金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础薄弱的地方倾斜,重点投入到人民群众关注重视的领域。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实现财政投入追踪机制,避免出现滥用和浪费等乱象,确保资金能够落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方方面面中,保障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3.5.2.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财政投入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础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对所有公共文化服务全额拨款。社会组织是也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6] ,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的重要手段 [7] 。然而,本应作为主要承接主体活跃于公共文化服务购买领域的社会组织,却呈现出明显的“弱参与”现象 [8]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真正实现政府和社会的协同合作,不仅需要政府在经济上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大力支持,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力量,让更多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鼓励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资金投入,通过增加提供服务的主体数量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质量。首先,从政策上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通过减免税收、提高补贴、资费减免、企业冠名、财政扶持、开放优惠政策等手段,鼓励、引导第三方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参与到社区文化服务建设中,以政府财政支出为主要力量,以社会资本为辅助力量的资本构成模式,从而极大缓解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从政策上为社会资本的进入减少障碍。在准入机制与资金规模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鼓励更多的第三方组织参与到社区文化服务的建设中,在社区文化服务的提供上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态势,从而有效地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最后,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探索、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政府财政支持、企事业单位投资、社会资金、个人投资等。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做好监督,保障资金有效利用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之中。

4.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九大报告曾明确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9]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10] 。朝阳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工作特色和亮点,但是仍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存在不足,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意识不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不匹配以及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等困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基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宣传意识、转变居民思想观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落实财政支撑等方面进行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021-03-13.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新华社.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2-10-25.
[3] 吴岚波, 原珂. 社区治理社会化的实践路径与发展趋向[J]. 学习论坛, 2023(5): 79-87.
[4] 施生旭, 陈浩. 议题塑造社区治理: 需求摩擦的形成逻辑与消解路径——基于福州市S、F小区的案例研究[J]. 行政论坛, 2023, 30(5): 140-148.
[5] 熊婉彤, 周永康.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居民参与: 公共服务质量与动机的双重驱动[J]. 图书馆建设, 2021(3): 34-45.
[6] 李国新. 文化类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力量[J]. 中国社会组织, 2015(11): 14-15.
[7] 颜玉凡, 马梦格.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认同建构理路[J]. 中州学刊, 2023(5): 97-103.
[8] 韩慧, 李少惠. 公共文化服务购买中社会组织“弱参与”形成机理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3, 67(7): 67-78.
[9]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新华社. 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017-10-27.
[10]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新华社.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