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口老龄化现象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且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动。而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归为两大因素:一是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有所提高,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使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二是人口的生育率下降,这与当代年轻人的生育理念有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升,人们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得到提高,使人们的生育理念发生变化。
马克思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两种生产”理论,同时,“两种生产”理论贯穿于马克思各个理论的全过程。“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这两个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阐述,即“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表示出来” [1] 。《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的发展历程。张世生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问题的思考。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实质,积极寻求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精髓就是“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的扩展对人口新政实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理论基础。
总之,我们要寻找到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逻辑关系,而关于这二者关系的文章较少,因此,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尤其是“两种生产”理论,对于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寻求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很有必要。
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
2.1. 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其形成过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体一致,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为初步形成阶段,马克思本人在创立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通过对物质资料生产的理解阐述了人口生产,确立了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资料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分析了各个阶段社会的人口规律。《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比不同的社会制度,阐述了各个社会制度的人口作用,并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1]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形成标志性著作是《资本论》。对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特点和解决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在《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发展。
2.2.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生产、人口质量以及人口相对过剩理论。马克思则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以及压迫,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规律,通过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引导广大无产阶级走向联合,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精髓是“两种生产”理论,而这种理论并未对人口老龄化进行阐述,但对于人口本质、人口规律、人口发展进行了深刻阐释,对于揭示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马克思将“两种生产”同社会生产联系起来,他指出,“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构成了社会生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只有通过劳动把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形成物质资料,满足自身生存条件,如吃穿住行等,因此物质资料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指人类繁衍后代的生产,这种生产能促进劳动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统一于这两种生产,人在这两种生产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人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马克思将人视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统一,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马克思观念中的人并不是独立个体,而是一个群体,实际上已经隐含提出“人口”这一概念 [2] 。同时,随着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生产力得以再次提高,使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对不合理资源的铺张浪费也大大加剧了环境污染,从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自身生产下降,最终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
3.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3.1. 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我国早在2015年开放二胎政策,但即便如此,我国的生育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政策已不再是成为生育的主要问题,一些国内专家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而影响这个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因素。随着社会发展的提高,使得当今社会生儿养女的成本逐渐提高,很多家庭已负担不起孩子长大所需的成本。医疗、教育等成本使大多年轻人压力倍增。二是教育因素。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很多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很多有留学经验的学生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更加倾向晚婚晚育的想法,还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宁愿少生优生,也不愿多生。三是观念因素。当代年轻人所受到的传统文化观念较少,思想也更加自由开放,导致很多人认为结婚生子并不是必须的选择 [2] 。
3.2. 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3.2.1. 人口基数偏大
我国历来是一个人口大国,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的总人口数已经达到14.43亿,与2010年相比增加7千余万人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2。不仅如此,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一直维持在一个高位,自2000年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后,二十年来老龄人口增长趋势日益加快,持续超过世界平均增长水平,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专家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在2030年,可能超过总人口数的25%。届时,80岁或更高寿命的老龄人口也会远超现在,老龄化形势极为严峻 [3] 。
3.2.2. 人口分布不均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情况更加严重,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均十分接近或超过20个百分点3。其中,尤以东北三省最为严峻。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辽宁60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省占比25.72%,远超全国平均值,为全国最高。吉林和黑龙江紧随其后,60岁及以上人口在全省占比分别为23.06%和23.22%。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中东部与西部之间老龄人口分布不均、差异大,尤其是乡村老龄化基数较大。农村地区将是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3.2.3. “未富先老”现象突出
老龄化人口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具备生产力,而是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口,因此我国的人均GDP比其他国家低很多。而我国则是在刚刚达到小康水平且GDP还很低的情况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即“未富先老”。“未富先老”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整体经济水平还不十分发达,社会保障能力和保健体系有待完善;二是老龄人口的个人财富储备还不足,养老支出压力较大。尽管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贫富差距仍然较大,部分贫困地区老龄人口的经济压力仍然较大。总体而言,在我国社会加速发展和经济快速转型的时代,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使得我国得经济发展也有所延缓。
3.3.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问题
3.3.1. 人口发展不均衡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均衡”是人口问题的关键,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 [4]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降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使全社会的生育水平直线下滑。在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放缓2020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中显示2019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出生率为10.48‰,相比于2018年的出生率持续下降。由此,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生率,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5,2000~2010十年间,我国有35个核心城市在全国总人口占比从19.8%上升至22.3%,其中,上海、北京、厦门等核心城市,老年人口的占比却逐渐降。因此可以看出有很多年轻人聚集核心城市,从而导致人口分布不均。我国的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导致我国人口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也有所差异。
3.3.2. 养老服务体系较为单一
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部分。大多数地区依旧采取较为传统、落后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早已与时代脱轨,并不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据2022年人民日报《中国养老服务体系面临难题,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6,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而如何去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成为一个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本校周围养老服务社区调研得知,大部分老年人希望拥有一个精神富足、身体健康的老年生活,而不是机械般地将养老服务停留在日常基础的照料,他们希望多增加一些各种娱乐、服务以及医疗设施。由此可见,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加剧,养老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口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基本需求 [5] 。
3.3.3. 老年人力资源短缺
老年人力资源又被称为“银发资源”,主体是指在退休后仍有工作或意愿能力的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7,过去10年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比重达到18.70%。老龄化水平提升以后,高龄人口的劳动供给时间减少,社会劳动力总供给时间就会减少,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变化,可能会造成老年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农村或偏远地区更为明显,大部分青壮年劳动人口向核心城市转移,使劳动人口缺失,人力资源短缺。
4. 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对策
4.1. 完善生育配套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分别受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相互作用的影响,同时,人类自身生产是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前提,如果没有了人,社会就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因此,人是进行一切活动的主体;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基础,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且只要达到均衡的状态时,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影响人口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育负担问题。生育负担主要就是经济负担,当代大部分年轻人面临各种压力,许多人不愿意生育,并且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期望值较高,希望可以给子女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因此必须要降低家庭生育负担,提高年轻人生育意愿。首先,要给予经济支持。可以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实施生育专项等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家庭生活成本。其次,要减轻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在大部分家庭中占主要成分,降低教育成本就是降低育儿成本。通过公益性活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真正做到教育公平,降低教育费用。最后,要完善住房保障。许多年轻人不愿结婚最主要原因就是住房压力过大,房价太高。因此,要鼓励生育就必须控制房价的持续高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住房贷款政策,解决流动人口住房。
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指导下,实施有计划的生育政策。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实施的生育计划,确保了我国总体人口的良好发展。当前,对于我国总体生育率偏低的事实,我国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能够大大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所以,我们要想从源头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必须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同时也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6] 。
4.2.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化产业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所追求的多层次、高品质的健康养老需求,国务院发表了“十四五”8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 [7] 。
首先,构建城乡老年助餐服务体系。鼓励综合利用社区资源,打造一个安全卫生、价格公道的社区老年食堂,让老年人买菜做饭更加便捷。重点关注农村等偏远地区的服务体系,要大力支持当地的养老服务机构。其次,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通过老年健康宣传等多种活动,给老年人普及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素养。要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加强老年人群传染病的预防。最后,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要严格按照规定设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适当调整标准,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要加强社区设施监察,防止设备老化给老年人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4.3. 大力发展老年产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是劳动力的主要因素,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劳动力,只有当人的体力、智力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时,才能成为劳动力。当前,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劳动力供给有所下降,所以我国应该放宽劳动人口的年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老龄人口的自给自足。
生产力与消费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老年人没有像年轻人那样的消费欲望,因此消费力必然下降,生产力也随之下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龄人口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老龄人口的总体消费力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激发老龄人口的消费欲望,以此来拉动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老年产业与老年人力资源是息息相关的,要发展老年产业,必须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首先,调整市场供需关系。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市场与老年产业在供需关系上产生失衡现象。因此,要通过不断优化老年产业市场体系,增强市场创新服务功能,协调老年产品的供给需求,促进丰富的老年产品上市。其次,扶持制定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为老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推进“银发”产业的现代化。最后,推进延迟退休政策。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我国的医疗水平和人口整体素质提升,退休年龄与现实工作情况不相符。国家也明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9,要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年人的工作热情,构建老龄化友好型社会。
总之,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人口老龄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但同时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且人口基数大,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必定是一个持久、艰难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充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同时也要相信党和国家的领导,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去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下能够更好地掌握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动权 [8] 。
NOTES
1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EB/OL]. [2021-05-11]. 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5.html.
2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1997.html.
3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EB/OL].[2021-05-11]. 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5.html.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2/t20220228_1827971.html.
5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1997.html.
6人民日报,《中国养老服务体系面临难题,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11/02-24/2864322.shtml.
7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EB/OL]. [2021-05-11]. 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5.html.
8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__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