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对各门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提出了新的培育要求,其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综合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系统思维,强调必须运用系统观念来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 。其实,地理综合思维是系统思维的具体体现。从课程性质来看,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其涉及到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城镇化、全球变化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无法仅通过单一学科的视角来进行全面理解和解决 [2] 。在信息发达的当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思维活跃,知识广泛。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正是顺应了学生这一发展特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各个领域分工更加明确,涉及学科知识门类更加多样。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育技术快速获取来自各门学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可以为多学科交叉教学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3] 。因此,无论是从学科特性、学生特点还是社会发展来看,高中地理融入多学科交叉教学是对当下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
传统上,学科之间往往被划分为独立的领域,学生在看待问题时视角比较单一,难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地理进行多学科交叉教学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是顺应地理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有助于跨越学科壁垒,打破学科局限性,促使学生从更广泛、更系统、更综合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多学科交叉教学是对知识和方法进行更高层次的整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
2. 多学科交叉教学理论基础
2.1.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5] 。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习得的知识能否迁移,取决于是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是否理解原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当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很难用单一学科的知识进行解决。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处于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形式运算阶段,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来解决复杂问题。在高中地理融入多学科交叉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实现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2.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新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划分为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数理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 [6] 。在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中,每一种智能理论都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音乐智能与其他智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交叉音乐知识,例如在讲到黄土高原时,可以用陕北民歌带领同学们学习,既可以生动形象地唱出黄土高原的厚重宏伟,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3.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强调应该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潜能。同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主要包括对学生心理上的指导,学习经验的积累及个性化的发挥,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7]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多学科交叉,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也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提倡情境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8]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学生层面,让学生用发现法、探索法去建构地理知识。地理教师应创造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堂世界”,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潜力。
3. 多学科交叉教学设计链
建构模式化的多学科交叉教学设计链,有利于降低设计难度 [9] 。多学科交叉教学设计应该抓住教学目标,以多学科交叉为主线,一系列的任务驱动问题都要指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多学科交叉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链包括选择主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总结四个环节,如图1所示。

Figure 1. Interdisciplinary cross-teaching and design chain
图1. 多学科交叉教学设计链
3.1. 选择主题
进行主题选择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挖多学科交叉的内涵,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特色性的地理主题,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围绕所选主题进行任务驱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问题探究,解决复杂问题,多学科交叉的理念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3.3.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寻找地理知识点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切入点,使得地理课本的知识点与多学科交叉的切入点一一对应。切入点要易于理解,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的学习需要,以此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是对知识点和切入点进行特征分析,对本文进行总结归纳,整合出多学科交叉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基于多学科交叉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理解知识更深刻、情感共鸣更强烈,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 多学科交叉教学案例设计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是公认的“中国最美茶乡”,陕西东裕茶园位于西乡县枣园湖畔,是汉中仙毫的中心产区,园区以现代生态茶业产业园区为建设思路,涵盖多家茶叶企业,拥有8000余亩茶园,目前已成为成熟的研学教育基地,现已接待过众多中小学及各大高校研学人数上万名 [10] 。
4.1. 解读课标,设计目标
本节课选自新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中的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确定了以下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 以东裕茶园为背景进行研学案例探究,结合区域实际,能从自然条件、科学技术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学会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2)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变化,学会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明确不同农业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3) 通过观察、品鉴、直播、实地调查农产品等活动调查本地茶产业,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4) 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农业布局原则,分析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找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4.2. 课前准备,进行研学
选择陕西省汉中市茶园为研学地点;通过网页搜索、微信公众号以及文献资料,认识西乡茶叶种植历史;将学生分为以下三组:自然因素小组,科学技术因素小组和社会经济因素小组,各小组按照研学任务单到汉中市西乡县东裕茶园进行实地研学,完成以下驱动性任务:通过搜集资料、问卷调查和相关人员访谈,分析茶叶与当地的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调查分析,找出茶叶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究茶叶种植对于当地乡村振兴的价值。
4.3. 新课讲授,构建新知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农业布局,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激趣导入、快问快答、案例探究、出谋划策、课堂小结、巩固提升、作业布置七个环节。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案例进行探究,着重从自然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三方面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及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注重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引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Table 1. Teaching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location factors and agricultural layout”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cross
表1.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教学过程
4.4. 知识梳理,特征分析
高中地理知识点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点联系紧密,通过对本节课地理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列举了这部分地理知识点与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也包括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本节课的地理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梳理如表2所示。

Table 2. Teaching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location factors and agricultural layout”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s
表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地理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梳理
从表中可知:《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形成了以地理为主的多学科交叉性知识的应用。自然因素部分以物理、化学等学科为主,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分涉及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等。科学技术部分以信息技术等学科为主,其主要体现在:阅读部分专门讲解了精准农业,说明地理课堂越来越重视对“3S”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社会经济部分以政治、美术等学科为主,其主要原因这部分涉及政府政策、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除此之外,语文、历史学科也融入其中。总之,多学科交叉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
5. 多学科交叉教学总结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应用人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多学科交叉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11] 。本文采用问题情景式的方法,融入乡土资源,利用地图、地理景观图以及视频等工具,整合《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不同学科内容来实现多学科交叉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多学科交叉的地理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从而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了更好地进行多学科交叉教学,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该围绕地理课程标准,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找准自然地理的切入点,遵循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唯物论。针对于自然地理的地理现象、规律以及原理等,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地理 + 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其次,找准人文地理的切入点,遵循区域性、实时性以及整体性。针对于人文地理的地理概念、地理概况等,应该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社会热点,设计教学案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运用知识,并为了解决问题建构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学习新的知识。
最后,找准地理技术的切入点,遵循精准性、全面性以及信息化。针对于地理数据、地理技术以及地理空间等,要有地理信息“嗅觉”,教师可以使用“地理 + 信息技术”交叉的教学方法,创设真实情境、加强师生互动、开展即时评价。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做好多学科交叉,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高中地理多学科交叉教学应该立足学科本位,围绕核心素养,落实以生为本,把多学科交叉贯穿于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基金项目
陕西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以城市地理学为例(XJG2345);陕西理工大学2022年校级教育科研项目立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YYJ2022-0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