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鲁凤. 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56-57.
|
|
[2]
|
黄凤华, 李维德.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法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17): 8187-8188.
|
|
[3]
|
M. Wackernagel, W. E. Rees.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7, 20(3): 3-24.
|
|
[4]
|
刘淼, 胡远满, 常禹等. 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改进[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3): 447-457.
|
|
[5]
|
蓝盛芳, 钦佩, 陆宏芳.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
|
[6]
|
海热提, 孙娟, 王东, 杨文杰等. 枣庄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12): 324-326.
|
|
[7]
|
M. Lenzen, S. A. Murray. A modif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7(2): 229-234.
|
|
[8]
|
王建源, 陈艳春, 李曼华等. 基于能值分析的山东省生态足迹[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9): 1505-1508.
|
|
[9]
|
姚争, 冯长春, 阚俊杰.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低碳校园研究—— 以北京大学生态足迹为例[J]. 资源科学, 2011, 33(6): 1167- 1170.
|
|
[10]
|
徐玉霞. 宝鸡市高校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计算[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1(4): 58-59.
|
|
[11]
|
陈东景, 李培英, 杜军等. 基于生态足迹和人文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J]. 中国软科学, 2006, 5: 97-102.
|
|
[12]
|
陈敏, 张丽君, 王如松等. 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 资源科学, 2005, 27(6): 132-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