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汝瓷盛名于宋代汝州,在这个时期,瓷器的制造业非常繁荣。同时,也诞生了五大名窑,它们分别是:汝窑、哥窑、官窑、定窑与钧窑[1]。其中,作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因其数量极其稀少和特别的釉色、器形对后世瓷器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极高的价值。目前关于北宋汝官窑的美学特征研究大多为釉色、制作工艺和纹饰结合美学的分析,少有关于汝官瓷造型的美学特征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从形态构成为主、块面过渡为辅的角度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对北宋汝官窑瓷器进行分析,以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来弥补此领域的空白。
文章将使用产品基础设计的分析方法,对代表性瓷器进行造型分析,同时对北宋汝官窑瓷器特有的器型形态、纹理特征进行提取,结合现代造型设计理念方法,对北宋汝官窑的器型进行现代化创新设计,保留实用性的同时增加特色美学特征,让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论文将分为三个板块来分析汝官瓷造型的美学特征。第一个板块是从构成角度入手,将有明显特征的汝官窑瓷器按照组件拆分为多个基本的几何形体,从整体到局部,分析各个基本形体之间的组合方式与过渡方式;第二个板块是同类产品横向对比,整理并提取出有代表性的汝官瓷廓形;第三个板块是将前两个板块提取出的廓形加以转换和衍生,将汝官瓷具有的东方意蕴介入到具体的产品造型设计中,用于其他产品的造型创作。本论文以融蜡灯为例,探究汝官窑瓷器文化在融蜡灯当中的创新设计。
在产品形体组件等级秩序中,按主次关系可以分为:主导形体、次要形体、附属形体。主导形体是组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有趣和最生动的。它在各个组成部分中占有主导位置[2]。次要形体在特征方面对主导形体进行补充。附属形体将会使设计变得有趣。它并不像主导形体和次要形体那样独立,但可以增加对其他形体的对比感,从而产生设计的家族性和系列感。
在多个基本几何体构成产品的基础上,两两相连的几何体之间必然会存在过渡的问题。过度区域的设计总体来说还是采用剪切和叠加组合的手法,即在两个不同形态或体量特征的形体组件间通过剪切某个组件使两个组件产生呼应或叠加过渡形体使不同组件间产生形态相关性[2]。
3. 北宋汝官窑瓷器美学特征
3.1. 北宋汝官窑概述
宋汝瓷之天青、卵青、粉青瓷器之典范,经常成为后代瓷器仿制对象,南宋官窑、元、明、清御窑等皆有仿制之作品。建于北宋汝瓷之后的南宋官窑,所生产的瓷器大量借鉴汝窑作品,包括但不限于瓷器底部有小支钉、薄胎、追求满釉、天青的釉色等。例如青瓷三足尊釉色,外形上就与汝窑相似,也有开片,但除了模仿以外还蓄意多层施釉从而产生釉层开片堆叠的层次变化。对后世瓷器的审美和创作技法有很高的指导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陶瓷文化正在面临着本民族文化和外来异国文化的激烈碰撞。如何从已有的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北宋汝官窑瓷器的器型形态、纹理特征、审美韵味等等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北宋汝官窑瓷器实用性和观赏性特征并运用到现代产品造型设计中。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让北宋汝官窑瓷器不仅仅有收藏价值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陶瓷艺术的精髓,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2. 北宋汝官窑瓷器的美学特征
形态是功能的载体。由产品形态、材质与肌理、色彩三大要素共同创造的产品形式,通过视觉化和触觉化的途径给人们以一定的认知、审美感受与象征感受[2]。
北宋汝官瓷不仅是天青、卵青、粉青瓷器之典范,在器物造型、纹理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古人称北宋汝官瓷特征为:“香灰胎体、天青釉色、蟹爪纹饰、芝麻钉眼”。
3.2.1. 形态特征
北宋汝窑瓷器作为皇室专用瓷器,完整流传至今的瓷器数量稀少。在《中国古代名窑·汝窑》一书中整理了83件被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瓷器。种类有碗、盆、瓶、尊、碟、洗、盏托等。其中,实用器皿最多、陈设器皿次之、礼器最少。本文中,笔者以瓶、盏托为例子分析汝官瓷的造型特征。
汝官瓷的造型大多以简洁实用为主,在这基础上再增加设计感,从而达到一种协调的美。结合宋代的文化习俗、审美偏好和社会大环境来看,宋代的文人情怀将汝瓷的审美需求提高到设计之前。所以汝瓷大多朴素,没有繁复的装饰,追求整体美和流动质感。
瓶类。汝官窑的陶瓷造型中瓶类的造型最为典型。宋代瓷瓶多为口小腹大的陈设器皿。其中,盘口折肩瓶、梅瓶、小口细颈瓶、敞口鹅颈瓶较为出名。根据器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如表1所示,A、B、C、D、E五种类型的汝官瓷瓶按照基础的几何形体拆分之后能一目了然的看出不同部分在整体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更好的赏析汝官瓷瓶的造型设计之韵律。如果只看由黑线描绘的四个基础形体,两两之间结合生硬,少了汝官瓷的优雅柔和。只要在基础形体用图2的三种形式做一些改动,整体造型将会给人以和谐的整体美(本文所有拆解样式的图示信息均为表2所示)。
Table 1. Bottle morphology analysis
表1. 瓶类形态分析①
Table 2. The meaning of disassembled style symbol
表2. 分解样式符号含义②
编号 |
名称 |
样式 |
代表含义 |
001 |
斜纹 |

|
叠加过渡区域 |
002 |
格纹 |

|
剪切过渡区域 |
003 |
点状 |

|
二次叠加过渡区域 |
例如:在A型产品中,从上到下依次采用了“叠加过渡”——“剪切过渡”——“叠加过渡”的方法,将四个基础形体组合而成的大体轮廓相连成一个整体。产品各个组件形态统一完整,保持了产品的整体性。其中,叠加过渡在体量上通过增加来使组件产生相互呼应(如A型中处于腹部的椭球体和处于颈部的圆柱体)。用相同的思路类比,BCDE四种型都是在基础几何形体的基础上使用叠加或剪切的方法使产品呈现出不同的造型。
盏托。宋代汝官窑盏托是放置茶盏时使用的托盘。与茶盘有不同,两件产品虽然同样始于东晋并在南北朝时期流行,但是伴随着盛唐时期饮茶之风盛行,盏托的托圈逐渐升高,中间呈空心盏以防烫手,与茶盘渐渐有了形式上的差异。宋代盏托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Table 3.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marigolds
表3. 盏类形态分析①
如表3所示,相比于汝官瓷瓶,茶盏的基础形体种类丰富度降低,数量增加,多了层级和遮挡关系。而且茶盏的整体体量和基础形体的体量都小于汝官瓷瓶,故茶盏在连接处的体块过渡与瓷瓶有所区别。
例如:在A型茶盏中,一共有六个基础形体相互叠加,相互接触的两个形体之间用剪切的手法弱化体块连接,使茶盏看上去柔和不生硬,增加了整体性和美感。
3.2.2. 肌理特征
传世的汝官窑瓷大多器表有纹片,无纹片者极少见。汝瓷釉面的开片是在烧制过程中因为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一而出现的开裂纹片,这本来属于瑕疵,但在文人眼里却成了艺术效果,皇宫贵族也相当崇尚[3]。根据纹样特征不同,纹样总体可分为“直开片”和“斜开片”。在此基础上还可细分为:“冰裂纹”开片、“文武”开片、“鱼鳞状”开片、“金丝铁线”开片、“百圾碎”开片。其中,汝官窑的开片主要集中在“冰裂纹”开片和“鱼鳞状”开片。
如图1所示,天青釉圆洗是“冰裂纹”开片的代表。在天青釉圆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种裂纹十分致密,没有缝隙,杂质无法侵入,使得窑器在历经千百年的岁月的洗礼后依然显得晶莹剔透。像是在冰晶玉洁的釉面上形成了像冰雪一样的裂纹。
除了天青釉圆洗的“冰裂纹”开片,“鱼鳞状”开片也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开片现象。这类瓷器釉层很厚,有些甚至超过了胎体厚度。如此厚的釉层是多次上釉形成的,每次上釉都要等干燥后再施,故各层釉之间薄厚不均,瓷器烧成后,层间应力不同,在层间产生断裂。才能形成独特的“鱼鳞状开片。
文献纪载:“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绝大多数汝官窑瓷器都有或多或少的开片现象。文献
Figure 1. The celadon glaze round bowl and detail
图1. 天青釉圆洗③
Figure 2. The celadon glaze round and detail
图2.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局部)③
纪载:“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目前公布的汝窑传世品中,无纹片的只有一件,即是收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的青瓷无纹水仙盆。由于汝窑以玛瑙作为釉料,所以不管是冰状纹片、浅开片或白色短纹片等,皆为鱼鳞状开片,没有纹线较长的大开片,这是汝窑与其他瓷釉面开片不同的地方[1]。例如图2汝窑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局部)所示,釉面荧润,有呈蟹爪状的开片纹理,釉中有少量气泡。
北宋汝官窑瓷器整体造型流畅,风格淡雅,故额外装饰较少。如表4所示,在为数不多的瓷器中,古人善用刻花与环圈的形式装饰汝官瓷。原本素雅的瓷器在经过宋代能工巧匠之手精心雕琢后多了一份明艳与大气。
Table 4. Texture style analysis
表4. 纹理形态分析①
北宋汝官窑的釉是石灰釉,烧制温度与出窑后呈现的颜色密切相关。不同的温度对应者不同的色彩。汝官瓷最常见的颜色大约可分为:天青色、月白色、粉青色、卵青色、灰青色、虾青色、豆青色。其中,天青色和天蓝色最为代表性。如表5所示。
天青釉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单色釉品种,一般认为其始于传说中的柴窑,而最早的天青釉实物则显现于汝窑。于是,有学者认为天青釉唯柴窑、汝窑所特有[4]。天青色是一种复色釉,这种釉色的色泽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5]。在光线明亮时,其颜色青中泛黄;若将其置于光线暗淡的地方,则呈现出青中偏蓝绿的颜色、后人用“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来形容汝官窑的天青釉色。
“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天青色的烧制难度之高,复刻难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只是这和天蓝色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马未都说过:“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天蓝釉色光亮滋润,上面布满细碎的自然开片,内中闪现点点乳光。
Table 5. Colour style analysis
表5. 色彩分析
3.2.3. 锻造特征
汝官窑施釉技法精湛,多采裹足支烧,支钉很小,因此有“芝麻支钉”之说,使器表和器底全施满釉。另外也有少数采用垫饼垫烧法,器表和器底均施釉,圈足底则露胎无釉。支钉的多少因器形大小而定,多者五个,少者三个,惟椭圆洗、海棠洗和水仙盆采用六支钉,四支钉者极为罕见。汝民窑以垫饼烧制为主,少数为全满釉支钉烧制。相较之下,汝民窑的支钉稍大,如绿豆瓣[1]。高濂的《遵生八箋》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掙针”。如图3,图4所示,可见北宋汝官窑工匠制作工艺之精湛。
Figure 3. Northern Song Dynasty Ru kiln celestial blue glaze wash—Folklore
图3.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汝民窑)③
Figure 4. Northern Song Dynasty Ru kiln celestial blue glaze wash—Official
图4.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汝官窑)③
4. 北宋汝官窑特征提取
形态特征
由表1可知,汝官瓷瓶造型流畅淡雅,并无繁复装饰。在造型整合上将汝官瓷的长颈、鼓腹、薄口等特征融合。将特征元素提取出来再经过设计转化得到衍生产品造型。
Table 6. Outline element extra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1
表6. 轮廓元素提取和转换1④
型号 |
轮廓 |
元素提取 |
设计转化 |
A |
|
内凹曲颈 |
|
B |
|
叠加过渡,强化连接。 |
|
C |
|
二次过渡 |
D |
|
圈足外撇 |
如表6所示,将A型汝官瓷瓶的曲颈、B型瓶腹纹理装饰的叠加过渡和强化连接、D型颈部与腹部的二次过渡、E型底部的足圈外撇的特征进行提取并融合,完成表6右侧的设计转化。
Table 7. Outline element extra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2
表7. 轮廓元素提取和转换2④
型号 |
轮廓 |
元素提取 |
设计转化 |
A |
|
内凹曲颈 |
|
B |
|
叠加过渡,强化连接。 |
如表7所示,将A型茶盏的短颈封口,盘心突起、C型茶盏底部的短底圆盘的特征进行提取并融合,完成表7右侧的设计转化。
5. 特征应用——融蜡灯产品造型设计
5.1. 融蜡灯产品概述
融蜡灯作为近代香氛使用新形式,最早是一种电取暖器,也叫蜡烛取暖器(以下简称融蜡灯)。它可以融化蜡烛或带香味的蜡以达到释放香味的目的。使用取暖器的好处包括没有明火和经常燃烧蜡所产生的成烟。许多融蜡灯带有自动关闭和定时功能,这降低了房屋火灾的风险,被认为是比明火香薰蜡烛更加安全的选择。
如图5所示,在造型上,市面上的融蜡灯主要分为单支撑和双支撑两种形式。本文采用右图双支撑的形式进行融蜡灯造型创新设计。在外观造型上比视觉重心偏移的单支撑融蜡灯更具有复古感和稳定感,在造型上也能与北宋汝官窑瓷器的外形相呼应,更能体现形态对称美。在型面上更加直观的体现北宋汝官瓷的元素转化。
Figure 5. Wax melting lamp
图5. 融蜡灯⑤
5.2. 元素应用方法
基于上述造型特征与设计元素,设计一款融合北宋汝官窑文化的融蜡灯。
在造型方面,选用前文提取出的两种瓶类造型特征进行转换融合作为融蜡灯灯罩部分;再将前文提取出的茶盏造型特征进行转化作为融蜡灯底座部分。将北宋汝官窑瓷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器型相结合进行二次创作成现代感的融蜡灯。既满足对北宋汝官窑瓷器特征的二次使用又在传统瓷器造型的基础做出取舍,使整个融蜡灯造型更加现代化。
在装饰方面,颜色主要参考前文的天青色和天蓝色这两种有代表性的颜色。两种颜色局部使用,打破黑白灰的传统配色方案,为产品造型进行亮眼点缀。纹饰将前文提取出的纹样进行局部直接套用,即保留北宋汝官瓷为数不多的纹样特征也不会使融蜡灯造型过于繁复。
5.3. 应用产出
如图6和图7所示,产品造型融合了北宋汝官窑瓷器瓶类内凹曲颈、圈足外撇和盏托类短颈封口,盘心突起的特征,将以上造型特征互相排列整合从而得到图8的造型。采用北宋汝官窑瓷器具有代表性的天青色(色号为BFDBDC)和灵感来源于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的颈部微突素圈(表5)。产品整体比例协调,不失现代感又能传达北宋汝官窑瓷器的神韵,展现出独特的美学内涵。
Figure 6. Final product
图6. 产品产出⑥
Figure 7. Final product
图7. 产品产出⑥
Figure 8. Moulding outline 1
图8. 造型轮廓1⑥
6.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持久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汝窑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之一,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器[6]。北宋汝官窑陶瓷作为汝窑文化的一部分,也承载了巨大的文化价值。汝瓷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运用组合构型的方法对北宋汝官窑瓶类和盏托类瓷器进行造型拆解,将产品造型几何化,清晰明了地看出产品不同部件之间的位置、比例等关系。将提取出的造型、色彩、纹样特征元素进行融合再设计。将其运用到现代化产品上,完成传统元素现代化运用的设计实践,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渠道。
基金项目
2022年浙江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基础设计》,项目号:kcsz20220111。
注 释
①表1,表3,表4图片来源:拆解样式图片均为笔者自绘
②表2图片来源:样式图片均为笔者自绘
③图1~4来源:https://www.dpm.org.cn/
④表6,表7图片来源:图片均为笔者自绘
⑤图5来源:野兽派官网:https://www.thebeastshop.com/
⑥图6~8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