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2年12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深刻阐述与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到以下三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1]。同时,永平县在《永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公示草案中,将永平县发展定位于滇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将振兴小乡村纳入永平县五大发展战略[2]。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境内具有洱海、苍山和天龙八部影视城等一系列自然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繁盛。位于大理州境内的永平县花桥村,是中国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博南古道穿村而过,因此造就了其村落悠久的历史底蕴,村内有古县衙、古税司等历史人文景观遗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乡村振兴相关理念
乡村振兴是指以农业农村为核心,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3]。乡村振兴五大核心内容分别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核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准确把握了总要求的具体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2. 建筑改造
建筑改造是指对现有建筑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开发或修缮、改造的过程。建筑改造可以改善建筑的使用功能,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提高建筑安全性、美观性与舒适性,也可以使建筑符合当代的环境与人们的需求。建筑改造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外立面改造、室内空间改造、扩建与加建、改变用途、设备更新五个方面[4]。
2.3.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和旅游产业及其相关要素通过相互交汇融合、渗透,突破原有的各自的边界和领域,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全方位、深层次、广角度的新的共生关系的现象与过程[5]。这种融合的形成,代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共享,是文化活动与旅游活动的相互促进[6]。文旅融合发展,可以为当地带来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当地的文化风情,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同时在传统地区,文旅融合也会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
3. 现状分析
3.1. 花桥村区位分析
花桥村,位于大理州永平县博南镇,其村庄西临澜沧江,地处横断山脉博南山东部山坡中段位置。澜沧江作为中国长河之一,沿岸自然风光与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为花桥村提供了优美的江岸景观与丰富的水资源,同时,横断山脉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山脉之一,其壮丽的山脉和森林,独特的地貌与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花桥村带来生态旅游的可能性。
花桥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作为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的重要驿站节点,也是汉武帝时期博南县县衙所在地。在花桥村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中,诞生一系列古税司、古县衙、十步梯等珍贵文物遗产,并伴生出马帮文化、宗族谱牒文化、元梅文化等当地传统文化,村内的元代古梅更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梅”“中国四大元梅之一”[7]。2022年,花桥村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省级绿美村庄”(图1)。
Figure 1. Bird’s-eye view of Huaqiao Village
图1. 花桥村鸟瞰图
3.2. 花桥村文旅融合产业现状
大理州永平县花桥村在文旅融合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依托永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发展定位于云南省绿色产业的创新示范区、滇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践行振兴小乡村发展战略。作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和永平“古县衙”所在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资源,村庄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规划,确定了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思路。通过保护和修缮古道、古建筑等文化遗产,恢复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同时结合当地的元梅文化、马帮文化等特色元素,打造出了独特的文旅品牌[8]。
依托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花桥村通过规划建设民宿、客栈、农家乐等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同时推出古道徒步、文化体验、农事活动等特色旅游项目,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村庄还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在文旅融合实践中,花桥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培育文化产业、拓展旅游产业等方式,实现产业的互补和共赢。同时,花桥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旅游文化内涵[9]。
3.3. 花桥村建筑现状分析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为响应美丽村庄建设,花桥村通过各方渠道筹集资金,对各片区进行民居改造与公房建设,依托“元梅园中园”建设项目与“沪滇携手兴乡村”项目,已建成博南古道博物馆,修缮博南古道、石照壁、古税司和古驿县衙等一系列文物遗迹[10]。
花桥村大花桥段自博南古道古税司遗址朝西南方向延申至古驿县衙,其历史底蕴与传统文化气息孕育出当地特有的建筑风格。由于时代变迁与其他各类因素,当地新建建筑逐渐偏离传统风格,形成现代风格的特征,与当地地域特色不匹配。现住宅建筑均为村民自建房,房屋结构大相径庭,建筑物建造时间参差不齐,建筑立面形式各式各样,外墙有涂料、有面砖。整体来说风格杂乱,宅间处理杂乱,抗震不够,散乱,面积浪费(图2)。
Figure 2. Current status of buildings in Huaqiao Village
图2. 花桥村建筑现状图
4. 永平县花桥村建筑改造实践研究
4.1. 改造方案设计与规划
4.1.1. 改造范围与改造思路分析
花桥村的项目规划整治范围为博南古道大花桥段(古税司遗址至古驿县衙)周边建筑。建筑改造依托《永平县博南镇花桥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对其相关改造思路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对建筑立面的风格、色彩、材质、门窗、等进行统一设计。在屋顶改造中,对原有建筑为平屋顶的,在满足建筑结构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房屋结构情况采取斜屋面、假檐等形式分类处理,斜屋顶坡水原则为五分水,斜屋顶屋脊高度原则不超过片区控高,不得以斜屋顶改造名义增加房屋建筑面积。在墙面的改造中,主要采用墙身夯土墙涂料面和墙裙毛石贴面为主,以下深上浅为底层商铺:商铺门改造为仿古折叠玻璃门,门扇宽度不宜小于0.6米,高度不宜低于2.4米,具体尺寸根据建筑实际情况现场确定尺寸、材质、所摆放位置进行统一设置。二层以上的窗保留原有窗,在窗外加装仿古格窗,尺寸根据建筑实际情况确定,使沿街统一规整窗户形式(图3,图4)。
4.1.2. 现有建筑改造周期
永平县花桥村建筑改造总计改造户数为68户,在其改造方案中,分为一期、二期两个周期,分段实施。一期改造范围为:35~68号,二期改造范围为:1~34号(图5)。
Figure 3. Renovation scope route (Source: drawn by the author)
图3. 改造范围路线(来源:笔者自绘)
Figure 4. Renovation effect diagram
图4. 改造效果图
Figure 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ransformation cycle
图5. 改造周期示意图
4.1.3. 建筑改造分类
花桥村建筑改造中,充分考虑了当地建筑现状情况,适配当地相关建筑业态,将建筑分为商业、公建、民居三个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改造采取不同的方式(表1)。
Table 1. Building improvement classification
表1. 建筑改造分类表
业态及功能 |
改造方式 |
商业 |
屋顶平改坡,底层增加部分挑檐及柱子,凸显门头,对建筑主 体色彩、门窗、店招店牌进行改造 |
公建 |
屋顶平改坡、或半坡,底层增加部分挑檐及柱子,凸显门头, 对建筑主体色彩、门窗进行改造 |
民居 |
对土建民居进行保护修复,对平顶砖混民房进行仿古改造 |
4.1.4. 材质选样与必须元素
作为游客感受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方案针对建筑改造中必须整治的屋顶、夯土墙涂料和基脚三个部分进行了重点改造。在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自然的融合的前提下,设计了基脚、屋顶和墙面的材质。现针对不同材质,分析其不同的特点。
花桥村的建筑基脚选取了毛石作为基脚。毛石具备强大的承载力,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同时,毛石耐久性较强,能够长期保持基础的稳定性和强度,不易受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影响,且按照规定排列方式堆砌在基坑即可,能够快速完成。
在屋顶的材质选取中,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材质。首先,选取金属仿古青瓦。金属仿古青瓦外观基本与传统青瓦一致,重量轻,安装方便,采用轻钢结构支撑,增加荷载较小,安全可靠。金属仿古青瓦造价较为适中,所以在大部分建筑中,可以采用此类青瓦。其次,选取高分子装饰瓦。高分子装饰瓦造型既传承了烧结青筒瓦及烧结小青瓦古朴典雅的风格,且安装简单便捷,因使用寿命较其他同类型瓦更短,且只能采用哑光面,虽然其造价较为低廉,但只在少部分特殊建筑中采用。最后,选取烧结小青瓦适用于花桥村重要建筑的一层挑檐。烧结小青瓦造价较高,其特点为重量重,易脱落、损坏,安装需加设混凝土坡面,对原有建筑荷载较高(图6)。
Figure 6. Metal antique blue tile, polymer decorative tile, sintered blue tile
图6. 金属仿古青瓦,高分子装饰瓦,烧结小青瓦
在墙面的夯土墙涂料材质选取中,选取了两种不同的材质。仿夯土泥巴墙面,具备高耐候性与防霉、防藻功能,使用年限为20年。此种墙面能打造古村落的古朴质感,能适配花桥村打造古村落风貌的风格特色,墙面平顺但略带粗糙,高级感显著,使用在室内效果显著。仿夯土稻草墙面与仿夯土泥巴墙面特点相似,同样具备高耐候性与防霉、防藻功能,使用年限为20年,稻草凹凸效果显著,使用于室外观感极佳(图7,图8)。
Figure 7. Material effect picture 1
图7. 材质效果图1
Figure 8. Material effect picture 2
图8. 材质效果图2
4.2. 改造方案重点建筑研究
重点整治民居建筑分析
在花桥村建筑外立面改造方案中,规划村落内进行改造的建筑共计68户。根据改造周期中对其的分类编号,本文将对其中35号民居建筑与53号民居建筑进行举例分析。
首先,35号民居建筑其临近道路,建筑的现状结构为现代风格兼坡屋顶的三层混凝土结构,建筑色彩为灰白色墙面兼白色门窗。建筑质量良好,整体为居住功能。在35号民居的整治改造中,先对坡屋顶进行整改,屋顶采用了金属仿古青瓦进行装饰。其次,对民居的建筑主体色彩从之前的白色改为以仿古棕色为主。最后,墙面由原来的灰白色改为使用仿夯土泥巴墙涂料,同时把墙裙贴面改为使用毛石墙裙。
4.3. 总结
花桥村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在对外立面的更新与修复中,总结来说通过以下思路来恢复和提升村庄风貌特色。首先,通过现场勘探与调查研究,花桥村改造分为两个周期与三种建筑类型。分清建筑类型后,从打造花桥历史古村落的主题出发,结合当地传统特色文化与建筑风貌,全村改造采取统一的形式材质。其次,在具体改造实践思路中,又分为两个改造类型,民居整治与公建改造。两者大致相同又有区别。在两者的整治过程中,都沿用现状建筑形式,在其外立面从坡屋顶、墙面、墙裙基脚三个部分依次进行改造设计,同时对建筑色彩进行统一改造调整为仿古棕色,对建筑形式进行统一,打破花桥村现当下建筑形式结构不一,杂乱无序的局面。在部分建筑中,为统一屋顶规格,对坡屋顶进行延长并加屋檐。虽整治方式大致相同,但因其公建为公共场所,在日常使用中存在损耗现象,所以在整治改造中加以一些保护与修缮措施来维护公建的长期使用效能。
花桥村的建筑外立面风貌改造设计,亮点在于充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设计理念,打造出花桥村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这种建筑与传统的融合,统一形式但分期、分类别、分部分的改造思路,通过建筑改造来提升知名度推动当地旅游的实践方式,为其他传统村落地区振兴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经济增长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与参考的道路。
5. 结论
本研究以大理州永平县花桥村为具体的研究案例,综合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建筑改造等相关概念及理论,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建筑改造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实践方案。
首先,本研究对花桥村进行建筑改造的背景、意义,以及涉及的相关概念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永平县花桥村作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其通过进行建筑改造来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可以展现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如何通过这种方式与措施来实现经济、文化方面的振兴。
其次,本研究对花桥村各方面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花桥村的地理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现目前当地的建筑现状。通过分析这一系列现状条件,来阐述花桥村现目前呈现出的以农业、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旅游业为手段的经济渠道多元化,以此来突出需进行建筑改造来适配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对大理州永平县花桥村改造方案的具体研究中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和拓展研究内容,增添相关案例。同时,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方面的研究发展,为传统村落建筑改造提供更好的借鉴与思路。
NOTES
*通讯作者。